[每日一方]-香蘇散 「止咳妙方」

2021-02-12 針灸特色治療與推廣

香蘇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四兩(120g) 甘草炙,一兩(30g) 陳皮不去白,二兩(60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6g),入鹽點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氣鬱不舒證。惡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內兼氣滯之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與一般表證無異。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則為氣鬱溼滯之象。但此證舌苔薄白而不膩,顯然偏於氣鬱。風寒在表,不用發散之品則表證不解;氣鬱於裡,不用理氣之藥則氣滯不除。惟有解表與理氣並行,方為兩全之法。方中蘇葉辛溫,歸肺、脾二經,發表散寒,理氣寬中,一藥而兼兩用,切中病機,為君藥。香附辛苦甘平,行氣開鬱,為臣藥。君臣相合,蘇葉得香附之助,則調暢氣機之功益著;香附借蘇葉之升散,則能上行外達以祛邪。此即李時珍所謂香附生用「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得紫蘇、蔥白則能解散邪氣。」(《本草綱目》卷14)胸脘痞悶,雖緣於氣鬱,亦與溼滯有關,故佐用理氣燥溼之陳皮,一則協君臣行氣滯以暢氣機,二則化溼濁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與香附、陳皮相配,使行氣而不致耗氣,並調和藥性,是佐藥兼使藥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則寒熱除,氣機暢則痞悶消。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而兼氣滯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風寒表證較重,加蔥白、生薑、荊芥等以加強發汗解表的作用;氣鬱較甚,胸脅脹痛,脘腹脹滿者,加柴胡、厚樸、大腹皮等以加強行氣解鬱之力;溼濁較重,胸悶,不思飲食,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樸、半夏等以化溼運脾;兼見咳嗽有痰者,加蘇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氣化痰止咳。
       3.現代運用 本方多用於胃腸型感冒屬感受風寒兼氣機鬱滯者。
       【附方】
       1.香蘇蔥豉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制香附一錢半至二錢(4.5-69g) 新會皮一錢半至二錢(4.5 - 6g) 鮮蔥白二三枚(3枚) 紫蘇一錢半至三錢(4.5-9g) 清炙草六分至八分(2-2.5g) 淡香豉三錢至四錢(9 - 12g) 水煎服。功用:發汗解表,調氣安胎。主治:妊娠傷寒。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
       2.加昧香蘇散(《醫學心悟》) 紫蘇葉一錢五分(5g) 陳皮 香附各一錢二分(各4g) 甘草炙,七分(2.59) 荊芥 秦艽 防風 蔓荊子各一錢(各3g) 川芎五分(1.5g) 生薑三片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微覆似汗。功用:發汗解表,理氣解鬱。主治: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證。頭痛項強,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
       上述二方皆為香蘇散加味而成,主治表寒而兼氣滯之證。其中香蘇蔥豉湯乃香蘇散與蔥豉湯合為一方,其發汗解表之力較香蘇散為強,且蘇葉又有安胎之效,故對婦女妊娠感冒風寒者,較為恰當。加味香蘇散增入防風、秦艽、川芎、蔓荊子等藥,則發汗解表,宣痺止痛之功較強,宜於表寒證較重,頭身疼痛明顯者。

     香蘇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香附四兩(120克,炒香,去毛)、紫蘇葉四兩(120克)、炙甘草一兩(30克)、陳皮二兩(60克,不去白)組成,共為粗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150ml),煎七分(100ml),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6克),入鹽點服。香附與紫蘇葉相配,既能發汗解表,又能行氣和血;陳皮理氣化溼;炙甘草補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相合,有芳香闢穢,理氣解表之功,全方藥性平和,但略顯溫性,主治風寒感冒兼有氣滯者。陳潮祖:「氣機的升降出入與肺的宣降,肝的疏洩,脾胃的升降有關,方中蘇葉宣暢肺氣,陳皮健運脾氣,香附疏達肝氣,合用兼顧上中下三焦。此方藥僅四味而能反映表裡同治,津氣並調,三焦兼顧的配方法度,謂其結構謹嚴,用藥精當,亦非過譽。」(《中醫治法與方劑》)《醫學心悟·太陽經》篇總結曰:「初汗不得用麻黃,無汗不得用桂枝。今用此方(香蘇散)以代前二方之用,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隨證化裁。如風寒甚者加荊芥、蔥白、生薑;風寒夾內熱加生石膏(先煎)、蘆根;氣鬱重者加柴胡、枳殼、大腹皮;夾溼者加藿香、厚樸、半夏;夾暑者加香薷、金銀花、連翹;根據不同症狀表現加減用藥,如頭痛甚者加羌活、白芷;咽喉腫痛加桔梗、牛蒡子、薄荷以利咽止痛。

         香附入肝經,疏肝理氣止痛,可上行胸膈,外達肌膚,從而通調三焦氣機;蘇梗(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時,可用蘇梗代替蘇葉)疏理氣機、和胃;陳皮為脾胃宣通疏利要藥,具有能散、能燥、能瀉、能補、能和之功,與香附、蘇梗為伍,既能理氣和胃,又能疏肝解鬱止痛。可見本方具有理氣解鬱、和胃暢中、恢復脾胃正常機能的作用。因此方能理氣和胃、通調全身氣機兼以理血,故可用於多種內科雜病的治療,可治西醫診斷的膽汁反流性胃炎、急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癱等疾病。

         許多名家都習慣使用此方治療小兒外感風寒兼有食積者(腸胃性感冒)。此方一般用散劑,煮散法效果更顯著。王綿之教授習慣使用《醫學心語》中所載的加味香蘇散(【組成】紫蘇葉5克,陳皮、香附各4克,炙甘草2.5克,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各3克,川芎1.5克,生薑三片,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主治四時感冒(頭痛項強、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等症)非常有效。 唐旭東善於用香蘇散治療胃脹胃痛,認為凡具有中焦氣滯病機特點的證候均可應用香蘇飲加減治療。在「通降論」的指導下,唐旭東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以香蘇飲為基礎方研製了通降顆粒,目前通降顆粒已經作為院內製劑在臨床應用。

         疼痛在中醫屬於痺證的範疇,主要由氣血不通或不榮引起,《素問●痺論》云:「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一般風勝則痛處善行,遊走不定;寒勝則痛劇而收引;溼勝則痛處酸麻重著;熱勝則紅腫熱痛,痛不可近。

         臨床上,因為疼痛過來就診的患者數不勝數。《類證治裁》說「治行痺散風為主,兼祛寒利溼,參以補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痺溫寒為主,參以益火,辛溫解凝寒也;治著痺利溼為主,兼祛風逐寒,參以補脾補氣,土強可勝溼也。其症有風溼、有寒溼.風熱,有暑溼,有冷痺,有熱痺,有營熱,有營虛,有衛虛,有氣痺,有血痺,有瘀血,有停痰.。治法總以補助真元,宣通脈絡,使氣血流暢,則痺自已。」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四時溫疫、傷寒。」
       2.方論選錄 汪昂《醫方集解·表裡之劑》:「此手太陰藥也。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裡氣而消內壅,橘紅能兼行表裡以佐之(橘紅利氣,兼能發表散寒,蓋氣行則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為使也。」

相關焦點

  • 止咳妙方——香蘇散
    香蘇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香附四兩(120克,炒香,去毛)、紫蘇葉四兩(120克)、
  • 每日學一方【銀翹散】
    治宜辛涼透散以散其表,清洩肺熱以解其毒,宣降肺氣以復其清肅。方中銀花、連翹芳香清解,既輕宣透表,又清熱解毒,重用為君。薄荷、牛蒡子辛涼宣散,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豆豉、荊芥辛而微溫,透邪外出,兩藥雖為辛溫解表藥,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配伍在辛涼藥中,可增強透表之力,共為臣藥。桔梗宣肺止咳;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同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 30個止咳妙方你知道多少?
    10、蘿蔔胡椒止咳祛痰 涎蘿蔔1個,白胡椒5粒,生薑3片,陳皮1片。 加水共煎30分鐘,日飲湯2次。 下氣消痰、治咳嗽痰多。 注:芝麻1把,生薑50克,共搗爛煮汁服,亦有上述療效。17、香油炒羊肝治久嗽羊肝60克,香油30克,鹽少許。將羊肝切片,鍋內放入香油至八成熱,下羊肝及鹽翻炒即成。潤肺止咳、治久咳不止。
  • 「止咳偏方大全」10個民間妙方潤肺止咳化痰
    止咳偏方大全 10個民間妙方潤肺止咳化痰,冬季氣候乾燥,是人體抵抗力最差的時候。
  • 每日學一方【玉真散】
    ,牙關緊急反張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服一方通。[方歌]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緊閉反張弓, 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服一方通。 [方解]本方由6味藥組成。用治破傷風及跌扑損傷。《外科正宗》指出:破傷風之所成,是「因皮肉損破,復被外風襲入經絡,漸傳入裡」所致。即破傷風屬外風引動內風之疾患。
  • 止咳妙方
    做法是:取雞蛋1個,打在碗裡攪勻,米醋半勺放入炒鍋,用文火燒開之後將雞蛋放入煎炒,蛋熟後加適量白糖,涼後即吃。每天早晚各吃1個。一般吃兩次就可止咳,重者3天可愈。2).姜煎雞蛋止咳 取生薑一小塊切碎,雞蛋一個,香油少許,像煎荷包蛋一樣(薑末撒入蛋中)。煎熟後趁熱吃下,每日兩次,數日後咳嗽即愈。
  • 二,加味香蘇散臨床運用
    筆者臨床三十多年來,對外感風寒,常以《醫學心悟》加味香蘇散為基本之方治療,療效卓著。其方具有藥物穩當,加減容易,效果良好之特點。即使辨症不確,投以此方,亦不導致意外變症,又是初學中醫之良法也。(她,平素腠理松 馳,容易感冒,表散藥不宜重,輕表之病則愈。否則,病魔糾纏難愈。此次於1975年8月7日得感冒,中醫治療五天不愈。到縣醫院西醫治療四天,病又不除。遷延匝旬,延餘診之。1975年8月16日就診:其症頭痛,微寒發熱,自汗,飲食不下,苔 薄白,脈浮大而虛,即外感表虛之候。選用加味香蘇散加白朮,白芍主之。
  • 止咳食療妙方速度收藏版
    以500克白酒為例,加入洗淨的黑芝麻30克、核桃仁30克,密封好放在陰涼處,浸泡15天後即成,每日飲用2次,每次15克。2.荸薺核桃治小兒百日咳小兒患百日咳,用荸薺與核桃一起吃可止咳。為食之方便,去皮後,即一口荸薺,一口核桃同吃,療效很好。此兩種東西每日吃兩三次,每次各三四個即可。
  • 每日一方|滋陰養血 清熱除蒸——秦艽鱉甲散
    點擊上方"用一方 配良方"關注我們 並
  • 每日學一方【槐花散】
    槐花散《普濟本事方》[組成]
  • 每日學一方【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每日一方】瀉白散治療鼻疳
    方藥:瀉白散加減。桑白皮、地骨皮各15克,甘草6克,山藥20克,玄參、金銀花、蒲公英、生石膏各18克,苦參、黃柏、黃芩各9克。用水煎服。共6劑。外用:用鼻炎靈滴鼻。每次3滴,每日3次。複診:患者鼻前庭黏膜轉潤,乾燥疼痛減輕。採用上方加麥冬15克,再服6劑,諸症盡除。按:肺開竅於鼻,胃脈起於鼻。
  • 止咳妙方,趕緊為孩子收藏吧!
    一般吃兩次就可止咳,重者3天可愈。  2.姜煎雞蛋止咳  取生薑一小塊切碎,雞蛋一個,香油少許,像煎荷包蛋一樣(薑末撒入蛋中)。煎熟後趁熱吃下,每日兩次,數日後咳嗽即愈。此「藥」好吃且療效亦佳,久咳不愈肺部無異常者可嘗試。
  • 周末分享:鋤雲止咳湯
    鋤雲止咳湯末流郎中鋤雲先生,中醫大家嶽美中。
  • 每日學一方【瓜蔞散】
    瓜蔞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八:瓜蔞散【別名】栝樓散
  • 每日一方:厭食秘方
    諸藥合用,使脾氣升,胃氣降,補而不滯,溫不傷陰,五味俱全,患者樂服,實為治療厭食症之妙方。  評註:  厭食症即是較長時間的食慾減退或消失。臨床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消化功能本身受影響所致,可以是消化道平滑肌張力下降,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的活性降低,除了消化系統本身的疾病可以造成外,其他疾病如肝腎功能受損,結核病,腫瘤,使用一些藥物等都可出現厭食。
  • 【日本站】龍角散粉末劑•止咳化痰清肺潤喉三個月以上寶寶可用
    ♥【日本站】龍角散粉末劑•止咳化痰清肺潤喉三個月以上寶寶可用保質期更新到2021年以後,很新鮮~這款,我稱之為鋁盒裝,裡面有自配一個小勺子,3個月以上嬰兒就可以服用。龍角散在日本有200年的歷史。在日本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保健良藥,常備藥。本商品是用生藥成分,不含水份、糖份的純正產品。
  • 【食譜】蘋果和它一起煮,止咳潤肺新妙方~!!
    蘋果是一種非常好的減肥水果,我們在飯前吃一個蘋果會非常有飽腹感,能夠控制飲食,幫助減肥。這就是冬天最狠止咳藥!你們學會了嗎?把蘋果煮熟以後再吃,不僅蘋果中的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而且熟吃蘋果還能治療多種疾病,越吃身體越健康。
  • 止咳散——經方解讀(三十)
    止咳散——經方解讀(三十) 【組      成】
  • 每日學一方【清骨散】
    ├三者相伍,共清陰分之火,善治有汗骨蒸  │                      │  └ 地骨皮──降肺中伏火,去下焦肝腎虛熱 ┘  ┌ 秦艽──辛散苦洩  │佐 ┤ 青蒿──清虛熱而善透伏熱  │  └ 鱉甲──滋陰搜邪於內,助青蒿、秦艽透邪於外使 甘草──調和諸藥,並防苦寒藥物損傷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