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蘇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四兩(120g) 甘草炙,一兩(30g) 陳皮不去白,二兩(60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g),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6g),入鹽點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氣鬱不舒證。惡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內兼氣滯之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與一般表證無異。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則為氣鬱溼滯之象。但此證舌苔薄白而不膩,顯然偏於氣鬱。風寒在表,不用發散之品則表證不解;氣鬱於裡,不用理氣之藥則氣滯不除。惟有解表與理氣並行,方為兩全之法。方中蘇葉辛溫,歸肺、脾二經,發表散寒,理氣寬中,一藥而兼兩用,切中病機,為君藥。香附辛苦甘平,行氣開鬱,為臣藥。君臣相合,蘇葉得香附之助,則調暢氣機之功益著;香附借蘇葉之升散,則能上行外達以祛邪。此即李時珍所謂香附生用「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得紫蘇、蔥白則能解散邪氣。」(《本草綱目》卷14)胸脘痞悶,雖緣於氣鬱,亦與溼滯有關,故佐用理氣燥溼之陳皮,一則協君臣行氣滯以暢氣機,二則化溼濁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與香附、陳皮相配,使行氣而不致耗氣,並調和藥性,是佐藥兼使藥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則寒熱除,氣機暢則痞悶消。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而兼氣滯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風寒表證較重,加蔥白、生薑、荊芥等以加強發汗解表的作用;氣鬱較甚,胸脅脹痛,脘腹脹滿者,加柴胡、厚樸、大腹皮等以加強行氣解鬱之力;溼濁較重,胸悶,不思飲食,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樸、半夏等以化溼運脾;兼見咳嗽有痰者,加蘇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氣化痰止咳。
3.現代運用 本方多用於胃腸型感冒屬感受風寒兼氣機鬱滯者。
【附方】
1.香蘇蔥豉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制香附一錢半至二錢(4.5-69g) 新會皮一錢半至二錢(4.5 - 6g) 鮮蔥白二三枚(3枚) 紫蘇一錢半至三錢(4.5-9g) 清炙草六分至八分(2-2.5g) 淡香豉三錢至四錢(9 - 12g) 水煎服。功用:發汗解表,調氣安胎。主治:妊娠傷寒。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
2.加昧香蘇散(《醫學心悟》) 紫蘇葉一錢五分(5g) 陳皮 香附各一錢二分(各4g) 甘草炙,七分(2.59) 荊芥 秦艽 防風 蔓荊子各一錢(各3g) 川芎五分(1.5g) 生薑三片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微覆似汗。功用:發汗解表,理氣解鬱。主治: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證。頭痛項強,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
上述二方皆為香蘇散加味而成,主治表寒而兼氣滯之證。其中香蘇蔥豉湯乃香蘇散與蔥豉湯合為一方,其發汗解表之力較香蘇散為強,且蘇葉又有安胎之效,故對婦女妊娠感冒風寒者,較為恰當。加味香蘇散增入防風、秦艽、川芎、蔓荊子等藥,則發汗解表,宣痺止痛之功較強,宜於表寒證較重,頭身疼痛明顯者。
香蘇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香附四兩(120克,炒香,去毛)、紫蘇葉四兩(120克)、炙甘草一兩(30克)、陳皮二兩(60克,不去白)組成,共為粗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150ml),煎七分(100ml),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6克),入鹽點服。香附與紫蘇葉相配,既能發汗解表,又能行氣和血;陳皮理氣化溼;炙甘草補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相合,有芳香闢穢,理氣解表之功,全方藥性平和,但略顯溫性,主治風寒感冒兼有氣滯者。陳潮祖:「氣機的升降出入與肺的宣降,肝的疏洩,脾胃的升降有關,方中蘇葉宣暢肺氣,陳皮健運脾氣,香附疏達肝氣,合用兼顧上中下三焦。此方藥僅四味而能反映表裡同治,津氣並調,三焦兼顧的配方法度,謂其結構謹嚴,用藥精當,亦非過譽。」(《中醫治法與方劑》)《醫學心悟·太陽經》篇總結曰:「初汗不得用麻黃,無汗不得用桂枝。今用此方(香蘇散)以代前二方之用,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隨證化裁。如風寒甚者加荊芥、蔥白、生薑;風寒夾內熱加生石膏(先煎)、蘆根;氣鬱重者加柴胡、枳殼、大腹皮;夾溼者加藿香、厚樸、半夏;夾暑者加香薷、金銀花、連翹;根據不同症狀表現加減用藥,如頭痛甚者加羌活、白芷;咽喉腫痛加桔梗、牛蒡子、薄荷以利咽止痛。
香附入肝經,疏肝理氣止痛,可上行胸膈,外達肌膚,從而通調三焦氣機;蘇梗(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時,可用蘇梗代替蘇葉)疏理氣機、和胃;陳皮為脾胃宣通疏利要藥,具有能散、能燥、能瀉、能補、能和之功,與香附、蘇梗為伍,既能理氣和胃,又能疏肝解鬱止痛。可見本方具有理氣解鬱、和胃暢中、恢復脾胃正常機能的作用。因此方能理氣和胃、通調全身氣機兼以理血,故可用於多種內科雜病的治療,可治西醫診斷的膽汁反流性胃炎、急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癱等疾病。
許多名家都習慣使用此方治療小兒外感風寒兼有食積者(腸胃性感冒)。此方一般用散劑,煮散法效果更顯著。王綿之教授習慣使用《醫學心語》中所載的加味香蘇散(【組成】紫蘇葉5克,陳皮、香附各4克,炙甘草2.5克,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各3克,川芎1.5克,生薑三片,水煎服,日一劑,早晚溫服),主治四時感冒(頭痛項強、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等症)非常有效。 唐旭東善於用香蘇散治療胃脹胃痛,認為凡具有中焦氣滯病機特點的證候均可應用香蘇飲加減治療。在「通降論」的指導下,唐旭東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以香蘇飲為基礎方研製了通降顆粒,目前通降顆粒已經作為院內製劑在臨床應用。
疼痛在中醫屬於痺證的範疇,主要由氣血不通或不榮引起,《素問●痺論》云:「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一般風勝則痛處善行,遊走不定;寒勝則痛劇而收引;溼勝則痛處酸麻重著;熱勝則紅腫熱痛,痛不可近。
臨床上,因為疼痛過來就診的患者數不勝數。《類證治裁》說「治行痺散風為主,兼祛寒利溼,參以補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痺溫寒為主,參以益火,辛溫解凝寒也;治著痺利溼為主,兼祛風逐寒,參以補脾補氣,土強可勝溼也。其症有風溼、有寒溼.風熱,有暑溼,有冷痺,有熱痺,有營熱,有營虛,有衛虛,有氣痺,有血痺,有瘀血,有停痰.。治法總以補助真元,宣通脈絡,使氣血流暢,則痺自已。」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四時溫疫、傷寒。」
2.方論選錄 汪昂《醫方集解·表裡之劑》:「此手太陰藥也。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裡氣而消內壅,橘紅能兼行表裡以佐之(橘紅利氣,兼能發表散寒,蓋氣行則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為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