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鄉人飯桌上的主角,誇張些說,一日不吃米感覺就是一日沒吃飯。不過咱也不能成天粳米煮飯,糯米制粉做糕團換換嘴裡的嚼頭也是非常不錯的。
蒸糕團,常常要伴隨著節慶儀式。鄉人的平常裡會做些糰子水煮著吃。比起奶奶常做的扁糰子,舅媽會做一樣更為精緻的吃食——蛋包糰子。
蛋包糰子丨研究會藏圖
蛋包糰子是小時候的記憶。每次去外婆家作小客人時,因為疼愛,雖不富裕的舅媽也是一日三餐想法設法地給我做吃食。說它精緻,是因為製作的時候要格外費心。蛋包糰子這樣的吃食費力、費事,卻因為我的喜愛,舅媽常常不惜時力。
煮糰子丨研究會藏圖
蛋包糰子的叫法好似西北的肉夾饃,肉夾饃實則是饃裡夾了肉,蛋包糰子則是糰子了包了蛋。原料並不貴重、也並不難取得。家裡年下碾的糯米粉,摸兩顆雞窩裡剛下的新鮮雞蛋,割上一把屋後還掛著露水的小蔥就好。只不過,這包進去的蛋不是一枚熟雞蛋、也不是炒熟的雞蛋皮,而是雞蛋液。雞蛋敲進青邊碗裡攪散,放入切碎蔥末,少許黃酒去腥,一撮鹽花調味;米粉欠溫熱水揉勻成團揪成大小合適的劑子,剩下就是真正考驗技巧的時候。鄉下的主婦都會做各色餡的糰子,平常的餡呈固態其實容易些,但要把蛋液完整包進糰子裡,就要有十足的耐心細緻和技巧,不然肯定是蛋液四溢收不了口。稍微討巧些的做法是把糯米粉團揉成口小肚深的窩狀,舀進一勺蛋液灌進去,再迅速仔細收口,成品一般是橢圓狀,若是一定要圓溜,那將更是費心神和時間。而舅媽的手藝極好,做的蛋包糰子一溜的圓。
水煮蛋包糰子丨研究會藏圖
包好、貼切來說是灌好的糰子下水煮熟,當然也可以上籠屜蒸熟,味道各異,但米香、蛋鮮是不變的。我更愛水煮的,熟了的糰子,輕輕地咬上一口,先是軟糯的米香,黏軟之後,看到的是嫩黃,還有些綠色點綴其中,這就是蛋香裹著蔥香。這樣的吃食,會讓我敞開肚皮,喜愛粘食的我一頓三四個是輕鬆下肚的。對舅媽來說,那時候安排這樣的吃食是有裡有面的,既有了碳水也富含了蛋白,營養總是不差的。
製作蛋包糰子丨研究會藏圖
舅媽的蛋包糰子在鄉裡出名,我向她學習過,如今也能在她做的時候搭手包上幾個,當然技術肯定沒她嫻熟,蛋液四溢也是常有的,面對我的焦慮與煩躁舅媽總是耐心地指導,安慰說會越包越好的。
「小板凳,篤篤凳,篤到婆婆家吃餛飩,婆婆不在家,舅娘不做聲。」小時候聽到的這則兒歌裡刻畫了壞舅媽的形象,而我的舅媽是那麼愛護著我,給我做我愛的蛋包糰子,給了我外婆家的溫暖。(完)
蛋包糰子丨安然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