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偈這個字,我寫了一首打油詩

2020-12-16 騰訊網

朝雲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她臨終之前,還口念《金剛經》上的偈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讀關於蘇軾的這本書,讀到這一段中的『』,我還是忍不住又查閱了詞典,再次確準應讀[yǔ ] ,而不是我時常讀成的[jièyǔ ]。知道是與佛教有關的用語就好了,大致可以簡單理解為佛學經典中或者得道高僧所說的金句。

比如朝雲臨終前口中誦念的這一句。

前幾日跟朋友談起景觀介紹或者所讀古籍經典中依然常有不認識的字,朋友說不僅有不認識的,而且有讀了多年才突然發現一直是讀錯了的。深有同感。

這次特別感觸這個漢字,也是因為同樣原因,意在徹底記住這個漢字,下次遇到可以準確讀出,而不再模稜兩可似是而非。

當然,這也是因為蘇軾

喜歡一個人,即便與他並沒有太多直接關聯的細枝末節,也都不自覺的去關注,去留心。

自然就想起在大理無為寺,了解到寺名來源傳說提到的一條偈語:

有為無為,有岸無岸,

身居龍淵,心達彼岸。

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文字

又想起在淨慈寺隨手拍過道濟禪師的金句招牌,想來也屬於偈語無疑。

已知來定來,早辨去時去,

來去兩分明,方是菩提路。

▲開哥隨手拍自杭州淨慈寺

道濟禪師,就是我們熟知的濟公。他的金句很多,感興趣的可自行了解。

我不知道這種讀錯或者很長時間讀不準確一個字的現象,是不是盲目自信造成的,但至少足以證明自己的不紮實。

日正一字,願也有日拱一卒的進境。自省,自警。

回到開頭,我寫的打油詩是這樣的:

偈語殊難解,誤讀不誤寫。

一時讀為記,一時讀成戒。

奈何無佛緣,再讀心生怯。

我想,這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吧。

2020年12月15日

杭州

〈 END 〉

相關焦點

  • 史上最精彩的3首「打油詩」,蘇軾歐陽修各作一首,句句都是經典
    比如蘇軾所作的幾首迴文詩詞,就很有趣一首詩順著讀和倒著讀是一樣的。而蘇軾和蘇小妹的一首詩更是有意思,每一句都用前一句的幾個字。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除了像這樣有趣的詩,蘇軾還寫過一首很出名的打油詩。可能很多人對打油詩不屑一顧,甚至還有人說打油詩不是詩。其實不然,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三首非常有趣有精彩的打油詩,而這些詩的作者個個是鼎鼎大名。
  • 林語堂最妙的一首打油詩,全詩無一孤獨字眼,卻是孤獨的最高境界
    世人總覺得《月下獨酌》中的詩仙李白,簡直沮喪到了極點,但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卻讓我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浪漫,這是孤獨之美;不少人總認為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老人是落寞的,但這份與世無爭的寧靜卻又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這也是孤獨之美;也有人認為蘇軾「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是東坡難得的空虛寂寞冷,但這隻盡寒枝不願意隨波逐流的大雁,何嘗不是東坡孤獨的宣言。
  • 魯迅這首打油詩,男人捧腹大笑,女人捂嘴顫笑,笑完了還想讀
    魯迅原名為周樹人,字豫才,是浙江紹興人。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是近代的大文豪,他的文筆,有著現實的反諷以及批判。所以,想讀懂他的文章,必須結合歷史性、時代性以及政治性來理解。魯迅曾寫了一首打油詩,讓男人捧腹大笑,女人捂嘴顫笑,並且笑完了還想讀。這首詩名為《我的失戀》,魯迅先生作於1924年。
  • 這些打油詩看似俚語,卻越讀越有意思,你了解幾首?
    這些打油詩看似俚語,卻越讀越有意思,你了解幾首? 1/最有故事的打油詩:《梅花詩》(清·弘曆) 在中國的皇帝中,乾隆自謂是「文治武功」天下第一。
  • 七首詼諧幽默的打油詩,專治無趣
    關於「打油詩」的名稱,歷來有不同的爭議。但普遍的觀點是中唐時期,一位名叫張打油的人,他寫的詩因別出心裁,無法歸類,故用他的名字定義,喚作「打油詩」。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詠雪》。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
  • 賈平凹寫了本有色小說,大詩人看不下去,送了他一首打油詩
    賈平凹寫了本有色小說,大詩人看不下去送了他一首打油詩,夠有才賈平凹被稱為當代文壇「鬼才」,他是當代為數不多的可列入世界文化史的人物。其經典之作《浮躁》、《秦腔》都備受推崇,甚至不少人都認為他比莫言更有資格拿諾貝爾獎。但估計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這位文壇巨匠其實一直都有叛逆的一面。
  • 打油詩早已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詩歌形式,當今詩人作家不妨一試
    此詩中無」雪「字。對雪景描繪得貼切逼真,遠近景物,動靜物都描寫到了。特別是末句中 的「腫」字,更為形象。但由於他無名氣,加之詩無寄興和詩意,若不看標題,不知所言何事。詩界將出口成章沒有寄興的詩,統稱打油詩。古往今來,有些文人瞧不上打油詩。
  • 趣談打油詩丨——不拘格式,詼諧幽默,通俗易懂,直抒胸臆
    他之所以能闖出牌子,以致後人竟將這類詩歌冠以他的大名為打油詩是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年冬天,有位大官去祭祀宗祠,進殿便見牆壁上題了一首詩:「六出九天雪飄飄,恰似玉女下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此官大怒,下令要查出作詩人治罪。有人稟道:「大人,不用查了,寫這種詩的不會是別人,肯定是張打油。」於是,張打油被抓來見官。
  • 清代女詩人的一篇奇文,順著讀是一首美詞,倒著讀卻成了一首妙詩
    就像我們也曾經聽過一些打油詩,看似不合規矩,但是卻也能流傳千古,就像那首「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的詠雪打油詩,現在還時常被人們提起。而在詩詞中還有一種很有趣的形式,那就是「回文體」,這是一種可以回還往復,正讀倒讀都能成章成句的一種詩詞形式,也算是我國文化中獨有的「一朵奇葩」。
  • 小學生打油詩走紅,老師都被逗樂了,網友:誰家的孩子這麼有才!
    導語在網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語文老師分享自己學生寫的作文,有些作文文採斐然,寫出來的詞句富有感情而且特別優美;有的作文卻很搞笑,要麼是一堆邏輯不通的詞句,要麼就是一幅畫;還有的小學生乾脆作了一首自己寫的打油詩,把老師逗得哈哈笑。
  • 27幅漫畫打油詩!
    讓人捧腹,又發人深省打油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求對仗平仄,但求風趣逗人。當風趣的打油詩,配上別具一格的漫畫,讀起來更有趣味。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風趣逗人的漫畫打油詩吧!1/27不讀經書不煉丹,炎炎夏日居深山。世間破事皆不問,一壺老酒喝三餐。
  • 新年大吉打油詩6首
    點擊上方「旭光打油」 關注原創打油詩  新年大吉 新年大吉又大利,
  • 史上最搞笑的九首打油詩,超過癮!連讀10遍都不夠!
    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們還寫過打油詩,只是不知究竟是兩人中哪一個寫的:遠看石塔黑乎乎,上面細來下面粗;有朝一日翻過來,下面細來上面粗。通篇無一個雪字,卻能讓讀者一看就知道下雪了天晴了。第四首,古代某考生《科舉》從前,有一書生科舉,成績不好,但有歪點子。
  • 詩寫得不好,詩寫得不好,詩塗得不好,三萬多個讚美名不副實
    在網上看到一篇題為「于謙寫打油詩送給郭德綱、郭德綱回首更絕的,獲網友3萬多點讚」的在線文章很有趣。然後我看了一眼評論圈,稱讚他們是前無古人和未來的詩聖。米德表揚和胡誇海表揚是這個時代和自我媒體的巨大影響。
  • 趣味多多的5首打油詩,真正雅俗共賞,亦莊亦諧傳千年
    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愛詩詞的讀書人。今天我和大家聊聊趣味多多的5首打油詩,真正雅俗共賞,亦莊亦諧傳千年。第1首,《言志》: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這首詩的作者是明代才子唐伯虎。唐伯虎捲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很快與仕途絕緣,靠著賣畫為生。
  • 小學生課堂「打油詩」,老師笑的肚子疼,爸媽看完追著打了5條街
    俗話說得好「長江後浪推前浪」,現在小學生寫的打油詩不僅富有才華,還滿是幽默,老師看了都笑得肚子疼,今天我們就來看小學生寫的打油詩。小學生課堂「打油詩」,老師笑的肚子疼,爸媽看完追著打了5條街這是一位小學生創作的題目為「數學書」的打油詩。
  • 小學生的「打油詩」火了,搞笑中藏著天賦,老師:可塑性還是很強
    小學生打油詩走紅,老師表示這樣的孩子可塑性很強最近,網上一位語文老師分享了他學生寫的幾首打油詩,引起許多人的熱論。通過老師曬的照片可以看到,有一個孩子寫的打油詩是在吐槽練習書法,他表示午休的時候要練書法,越練越有勁,開心練書法,時間久了才能夠練出好字來。雖然,寫的這首詩非常普通,完全都是大白話的表達方法,但不得不說孩子能夠想到用詩來表示自己對於書法的熱愛,也很是不錯。
  • 一首打油詩背後隱藏著驚天秘密
    我們暫且不論宿命論究竟對錯,在戴笠死後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那就是民間一夜之間傳出了一首打油詩,這首打油詩的背後卻牽連著一樁陰謀。「三五三十七,騎鶴去遼西。不怕南來一隻虎,就怕北來一支機。」這首打油詩出現在戴笠死後,三五三十七是什麼意思呢?
  • 晚唐高僧靈澈上人一首充滿禪理的詩,短短的28個字,寫得很深刻!
    僧靈澈上人,俗姓湯,字源澄,越州會稽(今天浙江紹興人),從小出家,懂詩文,尤其擅長七絕,而且他還與很多的文人有過交往,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有劉長卿,兩個人也是惺惺相惜,為此劉長卿還寫過一首《送靈澈上人》,正是在送別高僧去湖南時所作,整首詩也是很有趣,寫得也很深刻,細膩的筆觸有一種獨特的美,還有著他對於人生的思考。
  • 24首漫畫打油詩,太有才了,非常值得一讀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人間三千事,都付談笑中,面對人生種種境遇,一笑而過,是一種人生的瀟灑。保持一顆大海般的心,豁然容納,對著陽光微笑;保持一顆無謂的心,順其自然,與世界一起美麗。最近,大曾老師的漫畫和打油詩又更新了,生動又有趣,充滿哲理,非常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