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雲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她臨終之前,還口念《金剛經》上的偈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讀關於蘇軾的這本書,讀到這一段中偈語的『偈』,我還是忍不住又查閱了詞典,再次確準應讀[jìyǔ ] ,而不是我時常讀成的[jièyǔ ]。知道是與佛教有關的用語就好了,大致可以簡單理解為佛學經典中或者得道高僧所說的金句。
比如朝雲臨終前口中誦念的這一句。
前幾日跟朋友談起景觀介紹或者所讀古籍經典中依然常有不認識的字,朋友說不僅有不認識的,而且有讀了多年才突然發現一直是讀錯了的。深有同感。
這次特別感觸這個漢字,也是因為同樣原因,意在徹底記住這個漢字,下次遇到可以準確讀出,而不再模稜兩可似是而非。
當然,這也是因為蘇軾。
喜歡一個人,即便與他並沒有太多直接關聯的細枝末節,也都不自覺的去關注,去留心。
自然就想起在大理無為寺,了解到寺名來源傳說提到的一條偈語:
有為無為,有岸無岸,
身居龍淵,心達彼岸。
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文字
又想起在淨慈寺隨手拍過道濟禪師的金句招牌,想來也屬於偈語無疑。
已知來定來,早辨去時去,
來去兩分明,方是菩提路。
▲開哥隨手拍自杭州淨慈寺
道濟禪師,就是我們熟知的濟公。他的金句很多,感興趣的可自行了解。
我不知道這種讀錯或者很長時間讀不準確一個字的現象,是不是盲目自信造成的,但至少足以證明自己的不紮實。
日正一字,願也有日拱一卒的進境。自省,自警。
回到開頭,我寫的打油詩是這樣的:
偈語殊難解,誤讀不誤寫。
一時讀為記,一時讀成戒。
奈何無佛緣,再讀心生怯。
我想,這也是閱讀的樂趣之一吧。
2020年12月15日
杭州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