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戲曲理論批評的依據都有哪些觀點?

2020-12-15 陳雨說綜合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批評著作眾多,涉及的範圍也比較廣泛,諸如戲曲作者、表演者、和觀者等等,這實際上就是著眼於戲曲的創作、表演和劇場藝術等幾個最為重要的部門。

但古代戲曲理論批評的格局並不平衡,綜觀古代戲曲批評史,會發現,探討戲曲創作的論作最多,論及舞臺表演的相對較少。這種情況到二十世紀前期得到改觀。

古代戲曲理論批評

戲曲期刊的盛行為戲曲藝術開闢了新的批評空間,而近現代戲曲舞臺演出活動異常活躍,戲曲常被視為以演員為中心的「角兒」的藝術,這種藝術創作上的偏重,自然會牽引戲曲期刊的目光。

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探討場上藝術,有關表演的理論、批評文章在戲劇期刊上屢見不鮮,甚至超過了對戲曲文本創作的討論。

近現代戲曲舞臺演出活動

這裡筆者所要研究的內容包括兩方面,即供舞臺演出的戲曲文本的創作理論,以及戲曲藝術家在舞臺上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理論。

戲曲理論界有一度創作和二度創作的觀點,「一度創作「即劇本文學的創作,由劇作家來完成。「二度創作」是以劇本文學為藍本的舞臺藝術的創作,由導演統帥戲曲音樂、舞臺藝術、表演藝術等創作人員來完成。

戲曲理論界

由此可見,戲曲本身就是具有文學性和舞臺性雙重性質的藝術,在二十世紀前期的戲曲活動中,二者結合得異常緊密,這是筆者將它們聯繫在一起共同研究的前提基礎。

在中國古代文藝理論中,無論是一度創作,還是二度創作,都與「技巧觀念」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即視文藝創作為一種技藝,與其他技藝的差異在於所用的材料不同。具體到戲曲藝術上,戲曲是以語言、語言、情感等為材料的技藝,自身形成了嚴格的技巧規則,諸如劇本文學創作遵循格律修辭的嚴格規定,舞臺表演的「唱念做打」有著固定的程式等等。

古代戲曲家論作曲寫劇,喜用造物技巧比附,如明代的王驥德在《曲律》中寫道

王驥德 《曲律》

「作曲,猶造宮室者然。工師之作室也,必先定規式,作曲者,亦必先分數段,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行,何意作後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後可施結撰。」

清代的戲劇大家李漁在論述戲曲創作的結構問題時,認為

「工師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間架未立,先籌何處建廳,何方開戶,棟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瞭然,始可揮斤運斧。」

在表演理論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潘之恆,他在《與楊超超評劇五則》中,分別闡釋了「度、思、步、呼、嘆」五個表演技巧,實際上是從演員把握自己與角色的關係,揣摩人物心理,形體動作和念白等幾個方面對演員提出的要求,或者說是一種準則。演員只有掌握這種技巧和方法,表演才能自然精妙,打動人心。

「度、思、步、呼、嘆」五個表演技巧

由此可見,「技巧觀念」對古代戲曲批評的影響。然而,在二十世紀前期,戲劇期刊上的創作論和表演論延續了古代戲曲理論中的一些觀念,戲劇期刊的編劇理論也涉及「技巧觀念「,如有觀點認為

「製造一件藝術品,當然也和製造任何- °種物件無大區別,普通製造一件物件,比如說一張桌子,材料,器具,格式,和木匠的技術,這四種是絕不可缺的。製造一件藝術品,也是如此,現在以繪畫作例,顏色紙張不就是材料?畫筆畫架不就是器具?格調派別……不就是格式?至於藝術家也不就和木匠同一的施用技術? "

另外,還有一些創作理論明顯受到西方的科學實證觀念,文藝思潮等的影響,與古代戲曲理論又產生了很大的不同。

在創作方面,早在1918年,《春柳》雜誌上就已經刊登了一些探討戲曲創作問題的文章,如《論舊戲中之烘託法》、《論編戲須分高下各種》等等,主要涉及到戲曲題材內容的選擇,戲曲的表現手法,以及情節、人物的安排。

在這些創作論中,作者從古代戲曲批評中汲取了一些觀念和手法。如《論舊戲中之烘託法》一文所說的「烘託法」,是「烘雲託月」法的簡稱,這一戲曲批評術語來源於金聖歎對《西廂記》的評點,主要是指編戲時「陪筆」的運用,作者分場次、角色分配以及語言三個方面討論。

《西廂記》

三十年代初,《劇學月刊》上刊登了劉守鶴的《論作劇》,這是一篇系統地討論戲曲創作的理論文章。作者首先從文藝創作的目的談起,認為新編的劇本「應當牢牢地把握著現實——現時的人生問題」,重視劇本的時代精神。

在劇本的結構上,作者提出

「一個劇的結構,要-一個起頭,要一個結局,而起頭與結局之間則需要一個最高點一極峰",「劇情不可無以極峰,而起頭與結局反而不甚重要。」

但現在中國戲曲的問題是太顧忌起頭和結局了,尤其是結局必為大團圓,作者建議其實不妨將一些作品的結局改為悲劇。

參考資料:《曲律》

作者簡介:本文系和幸福的開端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王先霈:用「圓形批評理論」體味中國文學
    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出版社總編輯,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顧問。撰有《文學心理學概論》《圓形批評論》等專著,《中國文學批評中的解碼方式》《創造性思維中「有意義的空白」》《興論新釋》等論文,主編《文藝學系列教材》《文學批評術語辭典》《文學美》等。
  • 中國古代藝術理論史揆要
    不誇張地說,中國古代各門類藝術的具體理論,基本上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立起來的。這些理論通過對創作、欣賞、技巧、技法等藝術現象的經驗性解釋和總結,深化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藝術美學。  統一強盛的唐帝國的建立,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空前的發展,社會也表現出一種宏大的創造的氣魄。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在東方戲劇文化中間,中國戲曲有其極大的特色。東方戲劇一般可分為兩大系統:其一為本國的傳統戲劇,另一為近現代由西方傳入的話劇和歌劇、舞劇等。中國近現當代的戲劇文化也如此。《金批西廂》純熟運用儒道佛三家的哲學和美學理論並使之融匯結合,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戲曲美學之多元性的特點。至於《金批西廂》在開首《讀法》中介紹和強調的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為「無」的觀點,更體現了道、佛兩學結合的寫意派美學之真義。
  • 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活動看點有哪些?(附購票入口)
    ,形成於清代初年,由於唱詞和對白都用方言,平白如講話,故稱「平講戲」,是閩劇的前身之一。6號門區暫時關閉,開放2號、3號、5號門區供遊客入園  溫馨提示:  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北京本地寶】,對話框回復【戲曲】獲取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門票購票入口,還可獲取戲曲周門票票務信息
  • 「2020當代戲曲評論研討會」在南京舉辦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馬也認為,藝術評論包括戲劇評論在內,不能僅僅停留於一般性的議論或泛泛的趣味感受。好的評論是一種價值重建;要提供美學分析和美學體驗。經由批評,獲得關於對象(具體作品)的以及藝術現象的各種價值和意義的理解。雖然,評論也有評價、引領、互動藝術創作的功能,但評論不是創作的附庸。藝術批評和戲劇批評應該堅守學科的真理性,也即「批評理性」。
  • 元雜劇:中國古代戲曲與文學結合的典範,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一、 中國古代戲曲的誕生和發展擁有著漫長而曲折的歷史中國古代戲曲出現早期見於先秦時期的優伶,他們多是以舞蹈為主,以模仿一些人的言行舉止以博得貴族人們的開懷大笑為動作的目的,總體說來也不過是有權有勢的人家飼養的寵物而已。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取得成果,及關於舞蹈藝術問題
    有新創作的戲曲現代戲和新編古代戲,也有推陳出新的傳統戲,劇目貧乏與老化的現象有了根本的好轉,一些劇目成為省內外有影響的藝術精品。從1984年一1988年,經過三次振興戲曲調演,共有30個劇目獲得綜合治理獎;通過綜合治理培養了一批青年戲曲表演藝術人才和中青年戲曲創作人才。
  • 評點式批評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運用
    中國古典小說理論與美學大多存在於序跋、筆記與評點當中,直到近代才產生小說專題論文,而評點則是中國古典小說理論與美學的主要形式。  對於評點的來源,有些學者認為是中國古代的訓詁學與歷史學。訓詁主要是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對於一般文章中結構、章法、布局、修辭等屬於文學批評或藝術表現範圍內的問題,幾乎概不涉及。但發展到唐代,部分訓詁已超出解釋詞句的範圍,解釋與注釋多了許多主觀成分。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各個時期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弋陽腔「弋陽腔」又稱「弋腔」,中國古代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戲曲「四大聲腔」之一。●元代「弋陽腔」起源於今江西弋陽一帶,明代嘉靖年間形成聲腔系統,它被認為是高腔的源頭和鼻祖。
  • 中國十大古代著名畫家排名 中國古代著名的畫家有哪些
    畫家是指專門從事繪畫創作和研究的繪畫藝術工作者,而中國古代畫家的畫瀟灑飄逸,注重神韻,他們的畫有時寄託了深厚的情感,有時則在畫中表達了內心的悽涼,那麼中國古代著名的畫家有哪些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他們吧。
  • 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戲曲的淺見,生活與程式
    作為戲曲藝術所特有的表現手段一程式動作,當然也是從當時的生活中提煉出來,並經過長期的藝術磨鍊而形成的。因此,程式本身,既是有生活依據的,又是高度凝鍊化的。因此,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責怪人們不願欣賞那些典雅而又古板的藝術了。我想只有走戲曲表演藝術的全面革新之路,才能使中國戲曲這支古老的藝術之花,繼續以它豔麗奪目的光彩,去吸引生活在這塊文明古國土地上的現代人。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
  • 寧稼雨:學術史視域下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的得與失
    中國敘事文化學研究是我本人近30年來就中國古代以小說戲曲為主的敘事文學研究提出並實踐的新方法。其核心要點是:20世紀以來受西方學術範式影響形成的古代小說戲曲研究方法以文體史和作家作品研究為主,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20世紀以來的中國敘事文學研究。
  • 有人說斷食兩天以上可以重啟人體免疫系統,這種觀點有科學依據嗎?
    中國古代有「辟穀」,美國有「飢餓療法」,通過短期的不攝入食物,從而迫使多餘脂肪、蛋白被利用。這個方法需要在營養師和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對減肥和某些疾病來說是可以操作的。但是當我們的血糖波動不平穩,身體虛弱等問題的同時會出現頭暈、甚至昏迷等危險狀態。
  • 中國古代數學著作,都有哪幾個
    中國古代數學著作,都有哪幾個文/@成長新視點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也是分析和結構相關事物的有效工具。在中國古代,就有無數的先輩對數學進行了先導研究,經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編寫了一些著名的數學專著,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主要是《九章算術》、《周髀算經》、《海島算經》、《張丘建算經》和《緝古算經》等五部。一、九章算術。
  • 中國古代社會演進三歷程理論析論
    比如說,摩爾根將地緣因素佔據主導地位視為國家形成重要標誌之一的觀點,就與中國上古時期的歷史事實明顯衝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新進化論者塞維斯等人的學說自20世紀80年代進入中國以來,大有逐漸替代古典理論之勢。
  • 2021年上海戲劇學院碩士招生有哪些變化?上戲碩士考研參考書目!
    Q1--今年和去年相比,招生政策上有哪些變化?今年國家研究生招生政策沒有原則性變化,但我們學校初試自命題科目變化較大,主要是「業務課一」調整了。研究方向有新增的,也有調整的。今年新增了兩個方向,一個是MA的「戲劇理論與戲劇美學」,另一個是MFA的「創意寫作」。以前我們的招生方向都是史論的,有中國話劇史、外國戲劇史、中國戲曲史,但是沒有純戲劇學理論的,因此我們認為應該增加一個純戲劇學理論的,為中國戲曲史、外國戲劇史、中國話劇史增加美學基礎,這就是我們為何要增加「戲劇理論與戲劇美學」研究方向的原因。
  • 韻味是中國戲曲音樂的靈魂,各地方戲曲都有它獨特的風姿
    1790年,乾隆皇帝80大壽,全國各戲曲團進京祝壽,其中來自安徽的戲曲班子因給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乾隆皇帝允許他們進京。僅一年時間,安徽的幾十個戲團先後進入北京。這就是中國戲曲史上著名的「徽班進京」。到了嘉慶、道光年間,徽班幾乎佔據了北京城所有的演出場所,風光無限。與此同時,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將楚調也帶入北京,搭徽班唱戲,開創了徽、漢合流的總趨勢。
  • 中國戲曲學院2020年度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開幕 推動戲曲藝術...
    人民網北京11月17日電 近日,中國戲曲學院舉行2020年度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開幕式暨京劇《碩鼠》首演。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表示,全校師生要紮實繼承傳統,在繼承傳統上守正創新,推動戲曲藝術向新時代邁進。
  • 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京劇學學科,京劇的識論意義
    這是因為諷刺封建皇帝荒淫誤國只是在封建社會有現實意義,而愛情則是文學藝術的永恆主題,它通行於任何時代。在藝術作品中完全再現古代的歷史不僅沒有可能,而且沒有必要。更進一步說,拋開藝術的規律,企圖在藝術作品中完全再現歷史、絕對忠實於歷史,將會扼殺藝術。清代學者章學誠在其《文史通義》中認為《三國演義》與三國時代的史實相比乃是「七實三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