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2020-12-15 卿齋文苑工作室雜談

試論中國戲曲中的美

音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用誇張、概括的寫作方法,運用語言與肢體語言,通過色彩、聲、光、電等手段來表現事物整個時間的形式。它是完整的、起伏的,處處蘊涵著美,處處體現著美。

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

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現代戲曲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

戲曲文學作品都要反映社會中的矛盾,而且要求反映的更集中,更尖銳,這主要是受舞臺演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劇作家經過選擇、提煉、篩選、加工把其中的矛盾典型化,造成戲劇衝突來展示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由於人物性格、文化修養不同,對社會採取的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矛盾。作者通過矛盾的過程用美學的視角,向人們講述人生的悲歡離合,弘揚真善美。

一、 中國戲曲的音律美與語言美

戲曲語言由曲詞、賓白、科介三部分組成。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一般是散文,分對白、旁白、帶白等;科介是關於動作、表情、音響效果的舞臺指示。

戲曲語言較通俗,多用口語,使演員易於表演,聽者容易接受。雅俗共賞,蘊含音律之美,使人回味深遠。如《竇娥冤》中的(滾繡球)用了「怎生」、「葫蘆提」等口語。又如《長亭送別》的(叨叨令)用了大量的兒化詞與疊音詞。又如二人臺中常用「乃斯伊訞嗨」等民間口語風格。

另外,曲詞講究音韻美。可以在規定的字數範圍外添加襯字,以加強聲情或彌補語義。語言多使用對仗句式,形式靈活多樣。有隔句對、連珠對、重疊對、首尾對、襯字對等許多名目。例如:《哀江南》中(離亭宴帶歇拍煞)共十七句,其中只有三句不對仗,其它句子都是對仗句。曲詞的字數、贅韻、重韻、對仗的靈活運用,使得語言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流轉迴環的音樂美,可以達到因情賦聲、以聲傳情的效果。不僅唱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也悅耳動聽。例如評劇《清風亭》「烏鴉尚有反哺願,羊羔跪乳是天然。」二人臺戲曲《雙山梁》中「一對對鴛鴦一對對鵝,一對對毛呼嚕嚕花眼眼站在山上瞭哥哥。」《竇娥冤》中「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看賢愚枉做天!」

古代戲曲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情景交融、注重意境美的藝術傳統,並結合戲劇的特點,使寫景抒情成為表達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長亭送別》被譽為寫離愁別緒的絕唱,被認為是抒情藝術的典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的情景真正達到「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寫景始、以寫景終,通過暮秋郊外景色的點燃,構成蕭索悽涼的氛圍與鶯鶯的濃重離愁相融合,意境優美。如《長亭送別》中的(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燕南飛。曉來誰染林霖醉?總是離人淚。」《牡丹亭》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借景抒情,富有詩意,而且都押韻,清新自然,有音樂之美。戲曲語言貼近現實、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同時有較為細膩的描寫,有較強的親和力。

二、 中國戲曲的色彩美

中國戲曲除了行腔、語言美之外,更注重色彩美。

每當人們想要了解一個事物,第一感官系統就是眼睛。中國戲曲的服飾、道具都充分的突出了這一特點,使用朱紅、大綠的「中國色」來裝飾和美化舞臺,即突出了人物的個性,又烘託了演出氛圍。同時還滲透了文明古國的古典之美、高雅之美、氣質之美、內在之美。

在《心理學》上人們通常通過色彩來判定人物的性格特點。如紅色象徵熱烈、大方、開朗;綠色代表希望、朝氣、發展;藍色象徵廣闊;紫色象徵神秘;黑色代表嚴肅;黃色代表權力、財富、高貴;白色代表純潔等等。中國戲曲將色彩的元素充分地利用在了舞臺上,使他大放光彩。既展現了人物性格,又不失古香古色,將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戲曲服飾,也體現了色彩美,如:皇帝是至高無上和權力的象徵,使用黃色的龍袍;新科狀元往往使用一色的大紅袍表現出了傳統的喜慶氣氛,配以做工考究的刺繡,使整個舞臺顯出了祥和的氛圍。悲劇一般使用藍色、白色等冷色調。如《秦香蓮》中的秦香蓮則用藍色白色,《竇娥冤》中的竇娥則身穿白色,一來顯出了中國的「孝道」,二來顯出了驚天動地的冤屈。

舞臺背景圖案多清新明快、亮麗自然。或是祖國的優美山川,或是怡然自得的田園風光。處處流露出中國色彩的手筆。

另外,由於色彩的明亮、色調的自然,彌補了白天演出沒有燈光的缺陷,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中國戲曲善用色彩還體現在戲曲的臉譜上,如:三國中的關雲長,棗紅臉膛,顯出了他的剛直不阿、英勇威武、重情重義;張翼德、鄭子明則烏黑臉膛,表現他英勇機智、膽大心細、粗魯草莽的一面;曹孟德則是白色,顯示出他大奸大詐的性格特點。丑角則更善於使用色彩,愚鈍中深含機智、聰明中體現小貪、幽默中蘊含機警、詼諧中展現真情。中國戲曲的色彩隨著文藝的進步也越來越廣泛,真正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境界。

三、 中國戲曲的表現美

中國戲曲往往用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手法,通過奇特的藝術構思,表達現實的願望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引人入勝。作品往往通過幻想等手段,來滿足觀眾對美好生活與嚮往。甚至引入神學的某些片段來達到美好的需要,大多以弘揚正氣為主題,最後達到理想的境界。

例如《竇娥冤》以超現實的想像,寫竇娥臨行發出三樁誓願,感天動地,一一應驗,表現他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強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牡丹亭》寫小姐杜麗娘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由夢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她在夢幻中愛情最終在現實中如願以償。熱情地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和堅決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而且使全劇充滿瑰麗奇幻的浪漫色彩,富於藝術的魅力。《白蛇傳》通過人妖的愛情,講述「人間自有真情在」這一不渝的真理。《清風亭》則是講述周桂英之子被拋荒郊,被一年邁的夫婦收養,誰知十三年後被人認回,貪圖富貴忘記養父、養母之恩。一朝皇榜高中,衣錦還鄉,途遇養父養母於清風亭上,父母苦苦哀求他卻不予相認,其父當場身亡,其母撞牆而死。最後他也遭雷劈而亡。該劇則活靈活現地通過白描的手法,闡述了人理道德。類似《好親家》《接婆婆》等二人臺小戲則教化人們尊敬老人、善待老人。這樣的方式更能使人反省自己。

我認為中國戲曲就是一面鏡子「演老百姓之所言,唱老百姓之所唱。從老百姓中來,到老百姓之中去。講百姓身邊事,照今朝人民心。」

還有一大類是表現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為題材的戲曲如評劇《劉巧兒》《花為媒》,黃梅戲《天仙配》等妙趣橫生、巧奪天工。以英雄形象的豫劇《花木蘭》、京劇《智取威虎山》《劉胡蘭》等,熱情的謳歌了中華民族為抗擊外敵的英勇鬥志和決心,為下一代學習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四、 中國戲曲的古典傳承美

中國戲曲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戲曲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了中國。同時,一些外國的友人也紛紛來到中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學習中國戲曲。一時出現了很多非洲的張飛、南美洲的關雲長、歐洲的曹操、亞洲的典韋、拉丁美洲的包公、北美洲的展昭。中國的梨園戲院中京劇、豫劇、評劇、呂劇、晉劇、川劇、越劇、黃梅戲、河北梆子、二人轉、二人臺等劇種競相開放,真正做到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中國戲曲不但繼承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還發展了古代文化,使人們清晰地了解了中國歷史。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之美。它要求我們不忘歷史,把握今天。它架起了與各國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的堅實橋梁,起到了紐帶的作用。

目前,國家教育部推行九年義務教育中正試行「京劇進課堂」的計劃,這是很有必要的,要讓下一代人將國粹傳承下去,同時在挖掘、整理、補救、弘揚等各方面都有說不盡的好處。即使你不愛演戲曲、學習戲曲,至少能從戲曲中增加知識,了解中國文明的古典之美、語言之美、音律之美、服飾之美、禮儀之美。

中國戲曲是一部承載中國文明的「大百科全書」。翻開它會感染你、我、他;會教化一代、兩代、數代。讓人們在戲劇中感受美、分辨美、體會美、認識美所帶來的享受。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有哪些特點?中國戲曲如何才能繼續發展和走向新的繁榮?
    於是,當代中國戲曲的文化背景之多元化更為豐富和複雜,中國當代戲曲與當代整個中國文化一樣,已經和將繼續成為中國、印度、西方三大文化體系結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伊斯蘭文化和猶太文化)的產物。戲曲在多元化的中國文化的背景籠罩下,又產生了以下幾個多元化的顯著特點。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的美學品格,通俗質樸的自然美
    本文乃作者天天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追求「自然」,是長期的農業生產方式順理成章地產生的心理狀態。因為農業生產比起海洋性生產、畜牧生產,強制行為比較少,總是應時而作,應時而收,作物按其特性自然而然地生長,人力不可強為。
  •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編劇張少卿在呼和浩特文聯主題文藝創作中獲獎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編劇張少卿在呼和浩特文聯主題文藝創作中分別以曲藝類《勇士出徵》榮獲一等獎;戲劇《防控疫情一條心》榮獲三等獎。張少卿、男、漢族,筆名藕根、卿齋文苑主人,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兼職教授)、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會員、呼和浩特市新城區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編劇。
  • 「戲曲大觀」明代以來的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今天,文旅君便帶您了解各個時期中國戲曲的「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國戲曲「四大聲腔」的概念隨歷史發展有所變化崑腔「崑腔」,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也是清代及現行的戲曲「四大聲腔」之一。●起源「崑腔」,元末起源於江蘇崑山,在明朝嘉靖年間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予以加工提高後,影響逐漸擴大。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戲曲的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帶大家說說少數民族劇種概述。藏戲曲白劇,白族戲曲劇種,亦稱「白戲」、「吹吹腔」,或簡稱「吹腔」,在清乾隆年間(1736 年一 1795 年
  • 把戲曲人才培養納入更科學更開放的軌道
    作者:本報記者 張璐來源:中國藝術報「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的一道艱難命題,也是我們戲曲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在12月5日、 6日舉辦的「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學術研討會」上,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孫萍說。為期兩天的此次研討會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下設戲曲教育研討會、戲曲導演研討會、戲曲音樂研討會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4個分會場,分別對戲曲教育中的相關話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回顧戲曲教育歷程,展望未來發展,憂患中彰顯著擔當。
  • 什麼是戲曲舞臺形象的美學特徵?概括起來,就是舞臺形象的意象化
    黃聖依首次跨界京劇表演照什麼是戲曲舞臺形象的美學特徵?概括起來說,就是舞臺形象的意象化。另外,採用意象化的方法塑造舞臺形象,必然使戲曲舞臺呈現出同戲曲文學所把握的真實不相同的另一種真實,使戲曲具有了兩種真實。這些問題研究清楚了,戲曲舞臺形象的美學特徵就不再是十分玄虛的「理念」而是具體的見諸視聽的「感性顯現」了。在我國傳統文藝理論中,神似是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可是,神似究竟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呢?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它呢?簡約些說,神似是要求文藝創作能夠準確傳達人物的特定精神狀態。
  • 文化變更跌宕起伏,中國戲曲臉譜
    本文乃作者燕大爺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五四時期有關戲曲臉譜的爭論在「五四」時期,圍繞中國戲曲發生過一場爭論,其中涉及到戲曲臉譜。這場爭論是「五四」以來中國戲曲改革的發端。因此,對這場爭論作出實事求是的歷史評價,應當是近代文藝思想史和近代戲曲史所關注的課題。「五四」運動時期,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在這場新文化運動中,也對傳統戲曲展開了批判,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探索發現,現代戲中的特點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解放後的十七年,豫劇導演在現代戲的創造中,呈現出的是以寫實性為主的生活化、鄉土化風格。程式化是戲曲形式的總體特徵,它體現於戲曲的文學、音樂、表演、舞臺美術等各個部門。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發展行變,戲曲藝術的各個門類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程式系統, 即音樂有板式、曲牌、鑼鼓經;表演有唱、做、念、打,上下場和各類舞臺調度等等;舞臺美術有化妝的臉譜,服裝的穿戴規制,道具的配套,景物裝置的組合等等。傳統戲曲的程式美曾達到相當的高度。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黃河藝術的特點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黃河,是母親的河。她養育了黃土地上的兒女,也塑造了他們同高原一樣豪放、粗獷、雄偉的性格。《兒女情》中的《難活不過人想人》、《拜大年》、《割莜麥》、《想親親》等都是具有純真、憨直、樸素、明快、詼諧、風趣的特點。經過整理加工並以舞相伴,更強化了這些特點。
  • 陳維昭:清代《金瓶梅》戲曲的版本及作者問題考辨
    孫楷第先生說他手上的三十三出本「視他本為善」[23],不知道他所見過的「他本」究竟是哪幾種《金瓶梅》戲曲。三基於對清代《金瓶梅》傳抄本的這些特點的認識,本文將根據劇本的主要內容和審美趣味把清代《金瓶梅》戲曲歸為三類。
  • 2020中國戲曲文化周奉上「敬老愛老」戲曲大餐
    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佳節,2020(第四屆)中國戲曲文化周推出「敬老愛老」系列演出與活動,悠揚婉轉的唱腔,精彩絕倫的亮相,惟妙惟肖的演技,引得老人們紛紛拍手叫好,大呼過癮,為老人們送上濃濃的祝福。 閩園內,中國評劇院利用園林結構特點打造的沉浸式實景版評劇《花為媒》正在上演,10對老年伴侶通過官微招募活動,被中國評劇院請到了現場。
  • 中國與日本茶藝美學的表現特點!
    中國與日本的茶道有很多的相同之處,也有很多的不同之處,關於「茶藝美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與日本的表現特點,日本的茶道美學主要有七點,「不均其美」,日本茶道認為「不均起」才是茶藝的最好形式,這樣不僅讓人們有很多的想像空間,而且可以隨意發揮,很有情趣。
  • 戲曲 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欲望的高漲[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鬥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
  • 將戲曲搬上時裝周,中國設計師驚豔世界,卻曾在坎城「蹭」紅毯?
    前不久巴黎時裝周上的一抹中國色彩驚豔到了不少人,T臺上展示的服裝不僅美輪美奐,還帶有鮮明的中國特點,雖然秀場的選址是在巴黎的小皇宮內,但是秀場上東方美學的強大張力與這座充滿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相結合竟也不顯的突兀,反而呈現出了一場中西結合的視覺盛宴。
  • 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32屆年會舉行
    日前,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河南省文聯、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共同舉辦的「楊蘭春先生誕辰100周年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32屆年會」在河南鄭州召開。年會以楊蘭春大師的精神遺產、「豫劇三團」現象、「公僕三部曲」對豫劇傳承和發展的當代價值為研討主題。
  •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長沙花鼓戲》在長審稿
    原標題:花鼓戲小調要「轉正」   9日,《中國戲曲劇種全集·長沙花鼓戲》審稿會在省會長沙舉行。各專家就花鼓戲的傳承發展各抒已見。   《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全套書共有350冊(含木偶、皮影2冊)。
  • 「2020當代戲曲評論研討會」在南京舉辦
    與民眾之間的精神聯繫是戲曲的命脈;而關注並把握時代的需求和機遇,與時代同行,方能保持戲曲的生機。」在他看來,今天的戲曲發展需要認真面對新時代、新技術、新格局,尤其需要關注以下四個問題:網際網路時代藝術生產、傳播的新方式,「新冠」疫情常態化的影響,中國老齡化的新局面,改革進行中的院團體制機制影響。
  • 到香港「中國戲曲節」看戲去
    本報記者 宋佳烜6月3日,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人頭攢動,新老戲迷歡聚一堂,共同迎來一場香港戲曲界的盛會——香港「中國戲曲節2011」。以展演推廣擔起傳承重任從2010年的「中國戲曲節」開始,主辦方就一直將保護和傳承傳統戲劇工作視為己任。本屆戲曲節上,除了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京劇、崑曲、粵劇被列為固定演出劇目之外,湖南的祁劇、潮州的潮劇、廈門的高甲戲、蘇州的評彈等一系列古老劇種也紛紛亮相,讓香港市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了解到中國豐富多彩的戲曲種類和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
  • 戲曲與中國古典詩歌有何關聯?對中國文學史有何影響以及意義?
    中國戲曲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是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戲曲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黑格爾對中國抒情詩有很高評價,他曾說:「在對東方抒情詩方面有卓越成就的個別民族中,首先應該提到中國人。」這段正確評價中國古典詩歌的宏論,也適用於劇曲,因為優美的劇曲往往本身就是一首成就「卓越」的抒情詩。可是黑格爾沒有談及中國的敘事詩,我國不少文學史家也認為中國的敘事詩不發達,實際上他們囿於舊見,輕視戲曲,沒有注意到劇曲就是敘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