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到處留情」的張信哲當年被香港遺棄!

2022-01-06 小熊快聽

隨著97回歸和金融風暴,香港的各行各業開始急劇萎縮,電影、唱片業全面進入蕭條期。例如唱片業,95年的銷售額超過50億元,而十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5億。有時候在想,不知道是張信哲不幸還是有幸,他推出粵語專輯的1996到1998年,正好見證了香港有盛轉衰,在萎靡的市場裡,港樂的影響力大不如從前,所以有人得出的結論是,他這位情歌王子,是名不副實的一位。其實,這樣的評價對他並不公平,畢竟單靠1、2位外來歌手,根本無法左右一個不同環境,不同文化的樂壇的局面。或者試著想想看,如果他晚生十年,不知道有人還會否覺得,他無法和周杰倫、王力宏平起平坐? 所以,在這樣的局面下,想擠進越來越狹窄的香港樂壇,已經無法給予張信哲再大的發展空間和生存意義。所以,廣大的國語市場才是最主要的。我能想像張信哲儘管有一百個不情願,可是就算要任務般的交差,也得交出一張粵語唱片來。加入SONY一年之後,與香港合作的【到處留情】出爐。

在整體趨於蕭條的大環境下,唱片公司自然也變得更保守,出於成本節約的考慮能省則省,所以,統一曲風就變成了節省成本闖天下的不二法門,此張專輯裡的《到處留情》《一周運程》最為省事,歌名和編曲都不做什麼太大變動,稍微改改歌詞換換曲調就應付了事。不過,還是要感謝林夕在「相中」王菲之後,還對張信哲的最後一次敬業,《多心》相對國語歌儘管氣勢上還是少了半截,但林夕還是寫得有那麼一點超越國語的意思。特別是那句「應該心甘卻未情願,應該尋求最易愛戀,卻可惜如何被你待薄,仍然是相信直覺,愛有那可挑選」,更是彌補了國語情歌追求琅琅上口而失去金句的遺憾。相對的,最應該批評的就是黃偉文,主打歌《到處留情》中那种放肆曖昧的情慾一去不復返,對照國語歌差了一大截。雖然這種輕快地曲風值得推廣 ,但作為一張完全商業化的專輯,這樣做只會讓張信哲離香港市場越來越遠。



《到處留情》打榜僅一周便下榜,只靠著一首《多心》撐在十名開外。張信哲決定不再把心思花在粵語唱片上。


張信哲,也很平凡。他並沒有因為林夕這個「大塊頭」便打入香港市場,在眾多實驗者中,他只是失敗的一員。但他並不是最慘的,比他慘的有的是,花了心思在粵語上,結果銷量難以啟齒,只發一張就不發了。過後他們的粵語專輯無人知曉。例如品冠、遊鴻明等。雖然很多人都被《下雪邊界》吸引過去,可專輯裡依然有發光的金子,例如《忘掉了星期天》。這是一首我特別喜歡的粵語歌,講述的是一段感情在欲斷非斷的時候,主人公故作瀟灑的放手----既然事已至此,倒不如這樣結束掉吧。林夕在其中,再次貢獻了刺進心窩的金句:「忘掉了星期天的意義,倦也好,累也好,無煩惱,天天都跳舞,天天都可擁抱,無論樂與怒,毫無期待的心境也是好。」


《別祝我愉快》溫情脈脈,純情得一點雜質都沒有,讓人以為張信哲突然轉性回到1996年的【思念】了。這首歌是張信哲扶持的新人陳建寧的為其量身定做的歌曲,慣常的放蕩不羈卻也滿腔柔情充斥其中,使得這首歌曲成為稍有的幾首可以和張信哲的國語歌抗衡的作品。


【到處留情】比起百代時代的粵語專輯來,在歌詞和旋律的搭配上更加純熟,那種膚淺賣弄慘情的歌曲也幾乎消失不見,是張信哲在保守中突破的一次成功嘗試。而【到處留情】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香港一地四萬張,臺灣一地兩千張),這也使得張信哲和SONY在面對國語老市場上更加勇敢,於是在下一張國語專輯裡,張信哲終於在國語市場修成正果,來了個大轉身。

聲音:AMIU

相關焦點

  • 到處留情的面相
    若跟這種人拍拖,一定要承受得起他同時會有多個女伴,到處留情。    兩邊的嘴角微微向上翹,相學中稱為「龍舟嘴」,有此嘴型的男士,一生桃花很重,而且說話風趣,能輕易奪取女士芳心,到處留情。  美人尖者多善思,對於異性的情感捕捉較細緻,能夠敏銳察覺到異性的心思。所以異性桃花運旺,接觸男女感情較早,容易早戀,早早的步入愛河。女孩子失身早。
  • 53歲張信哲,不再做王子,只因早已建立了自己的王國
    1987年張信哲正式籤約滾石旗下巨石音樂成了歌手,但他的專業並不是音樂,在被發現之前他是臺北基督書院的一名大學生,而張信哲被發現正是因為本身就喜歡彈吉他、唱歌的張信哲報名參加了學校一個比賽,而一曲《Understanding Heart》終了張信哲不僅徵服了現場聽眾,更徵服了評委席上的詞丁曉雯和鄭華娟。
  • 就連陳奕迅、張信哲都湊熱鬧!
    這首求而不得的苦情歌曲,更是讓梁漢文鹹魚翻身,拿下第26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獎和年度十大勁歌金曲獎。 翻唱經典作品,最怕被原作限制,更怕自以為是的改編。JW王灝兒的翻唱取得了一個合適的中間值,雖然她並沒有像梁漢文那般低沉而掙扎的演繹,而是盡力表現出對愛情的堅定與溫暖,但是這種演繹卻把握到位,並不讓人厭膩,反而讓歌曲多了一點新意。
  • 到處留情的三大生肖
    下面的三大生肖男人就是這樣,外表堪稱完美,實則到處留情。
  • 粵語歌曲與香港音樂的興衰
    20世紀50年代粵語之歌香港的人口並不多,但1949年,大量移民湧入香港,人口激增至250萬。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廣東農村居民,而且廣東人們也談論粵語,這導致了香港在20世紀50年代初非常流行的音樂。粵劇最早的部分是歌唱,通常要兩三個小時。
  • 撐粵語,撐星爺!!
  • 在香港,遺棄動物會被法律制裁
    事情源於TA義工在香港街頭看到的櫥窗海報:
  • 張信哲50歲不結婚的真相,聽完這首歌我終於懂了...
    這首歌是李宗盛作的詞,也是他為張信哲量身打造的,不過他還沒寫完,張信哲就去了服兵役,所以沒辦法,李宗盛只能把這首歌給別人唱。可是後來,李宗盛很生氣,為什麼?因為他給別人的這首歌,竟然沒火?他李宗盛特意打造的歌怎麼能不火,他不服,所以等張信哲服完兵役回來,他又給張信哲唱了。
  • 粵語作詞VS國語作詞,技術含量誰更高?
    下面揭曉答案大家聽歌的時候會發現,很多香港流行歌曲會有雙語版本,如劉德華《來生緣》和《一起走過的日子》、草蜢的《失戀》和《失戀陣線聯盟》、張信哲的國粵《過火》、譚詠麟的《半夢半醒之間》和《半夢半醒》,林峰的《也無風雨也無月》和《不負如來不負卿》等等……為什麼很多香港流行歌曲會有國語版和粵語版呢?
  • 這五種女人慾望大於理智,爛桃花到處留情!
    男人會處處留情,但同樣的,女人也會。世上有渣男,就會有渣女,這往往都是相對的。而這幾種女人通常也會讓男人痛苦不堪。
  • 張信哲,告別「情歌王子」
    《說謊》的主題是愛情,但在那張專輯裡,張信哲的形象還是單純的大學生,曲風也偏向當時的臺灣校園民謠。「大家都在摸索,沒有清晰的方向,真正找到情歌這條路,其實還是在我退伍之後。」張信哲說。因為念的是嚴苛的教會學校,沒畢業就出道成為歌手,這不符合學校規定,張信哲不得不休學。休學就意味著要入伍參軍,這是每個臺灣男孩都要面對的人生歷練。於是,又風風火火出了《憂鬱》《忘記》兩張專輯後,張信哲消失在大眾視線裡。
  • 香港為何用粵語唱響「上海灘」
    香港與上海遠隔千裡,似無瓜葛,那香港人為何用粵語唱響「上海灘」呢?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就已經成為遠東第一大都市,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國際化程度遠在香港之上。但隨後抗戰的爆發,上海乃至中國的近代化進程被無情打斷。抗戰勝利後的上海,遠遠沒有恢復元氣,戰前的繁榮局面不復存在。
  • 張信哲翻唱《星你》主題曲網易雲音樂首播
    >>>>[點.擊.試.聽] 張信哲《愛你的宿命》網易雲音樂官方下載地址網易娛樂5月15日報導 「情歌王子」張信哲暌違兩年攜最新情歌代表作回歸音樂張信哲《愛你的宿命》中文版歌詞透過「華語情歌聖手」何啟弘老師的潤色,完美融合劇情並秉承原詞精髓,同時更傳達出對命定愛戀的無法抗拒。鋼琴與弦樂的唯美交織加上張信哲純熟的唱功,時而細語呢喃,時而高聲傾訴,一字一句深入人心,如同劇情般的跌宕起伏,挑戰了聽者對於宿命愛情世界的想像極限。
  • 「情歌王子」張信哲竟是個收藏客?
    當年阮玲玉、周璇、胡蝶等當紅明星也以登上月份牌為榮,如同今日各色明星爭搶時尚雜誌的月九金刊。 張信哲最早注意到月份牌,是1996年來上海拍《用情》MV。 初到上海,他到處遊逛,在城隍廟、古董街和舊貨市場,看到許多舊海報和月份牌,一下被「老上海」的風情所俘獲,從此走上收藏之路。
  • 如何讓評價張信哲?明明是一個很紅的人
    (在這點上林志炫可以作為比較,我曾仔細辨別自己對張信哲的愛和對喜歡林志炫之間的差別)其實雖然很多人給他貼的都是擅長高音的標籤,我卻常常喜歡A段的鋪陳而非副歌的反覆持續高音。黃國倫說寇乃馨最愛《真愛一生》,和我一樣,那種敘述性的吟唱總讓我相信這都是真的。
  • 粵語 | 在香港咖啡店竟然買不到拿鐵和美式?
    你有沒有試過在香港咖啡店點餐?你有沒有留意到菜單上的中文字比較少?甚至找不到我們熟知的「拿鐵」或「美式」的蹤影?難道香港的咖啡店都不售賣我們平時常喝的咖啡嗎?其實,香港咖啡店的菜單跟我們常見的差異不大,只是關於咖啡的用語多數用英文來表達。
  • 我們的歌:李克勤、周深粵語版《愛情轉移》讓王源、容祖兒詞窮!
    今天晚上通過兩輪比拼,選出兩組進入終極盛典,首先出場的是張信哲和太一,他們演唱的歌曲是《滾滾紅塵》,小編覺得他們演唱的特別好,可能是第一組出戰的原因,他們只得到了134票,第二組出場的是常石磊和王源,他們的歌曲《血腥愛情故事》加入了說唱和舞蹈,而且王源的說唱還是方言說唱,常石磊的說唱是英文說唱,這些都給觀眾帶來了驚喜,尤其是王源的舞蹈,確實被燃到了,兩人合作的這首歌曲舞臺效果非常好
  • 深圳,一個不講粵語的城市
    深圳本地說粵語的人,說的也不是正統的廣府粵語,而是粵語中的方言「圍頭話」。到了八十年代末出生長大的深圳人,說的是帶有香港腔調的粵語,與深圳本地的粵語相去甚遠。經過40年的移民發展,深圳擁有了自己的城市歷史。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來自天南地北,能給他們帶來歸屬感的,是普通話。
  • 中國流行的方言,不是東北話和浙江話,而格外風靡粵語!
    不得不說中國的方言種類和類型數不勝數,比起北方的方言,南方的方言更複雜,每個地區其實都有自己的發音和語法,今天將向你介紹中國最流行的方言,其實我們國家流行的方言還有很多,比如東北話,朗朗上口,神乎其神,大家聽了好幾遍都學會了,甚至在日常話語中也能接觸到東北風味,比如浙江話,但這些都不是最流行的,我國最流行、特別流行的方言其實是粵語。
  • 粵語卡通片主題曲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很多著名歌星唱過
    說起香港電視臺的節目,粵語版的卡通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廣東70、80、90後的集體童年回憶。有人說,粵語卡通篇和粵語卡通片主題曲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筆者十分同意這個說法。接下來介紹一些香港著名歌聲唱的粵語卡通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