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7回歸和金融風暴,香港的各行各業開始急劇萎縮,電影、唱片業全面進入蕭條期。例如唱片業,95年的銷售額超過50億元,而十年後,這個數字變成了5億。有時候在想,不知道是張信哲不幸還是有幸,他推出粵語專輯的1996到1998年,正好見證了香港有盛轉衰,在萎靡的市場裡,港樂的影響力大不如從前,所以有人得出的結論是,他這位情歌王子,是名不副實的一位。其實,這樣的評價對他並不公平,畢竟單靠1、2位外來歌手,根本無法左右一個不同環境,不同文化的樂壇的局面。或者試著想想看,如果他晚生十年,不知道有人還會否覺得,他無法和周杰倫、王力宏平起平坐? 所以,在這樣的局面下,想擠進越來越狹窄的香港樂壇,已經無法給予張信哲再大的發展空間和生存意義。所以,廣大的國語市場才是最主要的。我能想像張信哲儘管有一百個不情願,可是就算要任務般的交差,也得交出一張粵語唱片來。加入SONY一年之後,與香港合作的【到處留情】出爐。
在整體趨於蕭條的大環境下,唱片公司自然也變得更保守,出於成本節約的考慮能省則省,所以,統一曲風就變成了節省成本闖天下的不二法門,此張專輯裡的《到處留情》《一周運程》最為省事,歌名和編曲都不做什麼太大變動,稍微改改歌詞換換曲調就應付了事。不過,還是要感謝林夕在「相中」王菲之後,還對張信哲的最後一次敬業,《多心》相對國語歌儘管氣勢上還是少了半截,但林夕還是寫得有那麼一點超越國語的意思。特別是那句「應該心甘卻未情願,應該尋求最易愛戀,卻可惜如何被你待薄,仍然是相信直覺,愛有那可挑選」,更是彌補了國語情歌追求琅琅上口而失去金句的遺憾。相對的,最應該批評的就是黃偉文,主打歌《到處留情》中那种放肆曖昧的情慾一去不復返,對照國語歌差了一大截。雖然這種輕快地曲風值得推廣 ,但作為一張完全商業化的專輯,這樣做只會讓張信哲離香港市場越來越遠。
《到處留情》打榜僅一周便下榜,只靠著一首《多心》撐在十名開外。張信哲決定不再把心思花在粵語唱片上。
張信哲,也很平凡。他並沒有因為林夕這個「大塊頭」便打入香港市場,在眾多實驗者中,他只是失敗的一員。但他並不是最慘的,比他慘的有的是,花了心思在粵語上,結果銷量難以啟齒,只發一張就不發了。過後他們的粵語專輯無人知曉。例如品冠、遊鴻明等。雖然很多人都被《下雪邊界》吸引過去,可專輯裡依然有發光的金子,例如《忘掉了星期天》。這是一首我特別喜歡的粵語歌,講述的是一段感情在欲斷非斷的時候,主人公故作瀟灑的放手----既然事已至此,倒不如這樣結束掉吧。林夕在其中,再次貢獻了刺進心窩的金句:「忘掉了星期天的意義,倦也好,累也好,無煩惱,天天都跳舞,天天都可擁抱,無論樂與怒,毫無期待的心境也是好。」
《別祝我愉快》溫情脈脈,純情得一點雜質都沒有,讓人以為張信哲突然轉性回到1996年的【思念】了。這首歌是張信哲扶持的新人陳建寧的為其量身定做的歌曲,慣常的放蕩不羈卻也滿腔柔情充斥其中,使得這首歌曲成為稍有的幾首可以和張信哲的國語歌抗衡的作品。
【到處留情】比起百代時代的粵語專輯來,在歌詞和旋律的搭配上更加純熟,那種膚淺賣弄慘情的歌曲也幾乎消失不見,是張信哲在保守中突破的一次成功嘗試。而【到處留情】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香港一地四萬張,臺灣一地兩千張),這也使得張信哲和SONY在面對國語老市場上更加勇敢,於是在下一張國語專輯裡,張信哲終於在國語市場修成正果,來了個大轉身。
聲音:AM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