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名導史派克李的越戰啟示錄,在黑人平權運動中瞻望美國理想

2020-12-22 笑果達人

良心不會讓我去射殺自己的黑人兄弟,或射殺膚色較深、在泥濘中挨餓的可憐人,以成就強大的美國。而且射殺他們做什麼?他們又沒罵我黑鬼,沒處私刑要弄死我,沒放狗咬我、沒剝奪我的國籍。──拳王阿里。

上述這段對白,是非裔黑人名導史派克李在NETFLIX新作《誓血五人組》的開場,引用拳王阿里的真實歷史畫面與談話,此開場近一步延伸,立刻明了拳王阿里背後的意義是美國黑人平權運動的Icon(象徵),這段話更是拳王阿里反對越戰的直接宣言。

史派克李延續上一部作品《黑色黨徒》的風格,開場便開宗明義地使用歷史畫面,將炮管對準美國歷史上的戰爭汙點──不知為何而打的越戰。在拳王阿里之後,《誓血五人組》呈現一段段黑人前往戰場的真實畫面,史派克李善用交叉剪輯,靈巧地在當中倏地剪進阿波羅11號登月的歷程畫面,聽著旁白說起: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這是縹緲的登月計劃,人類對外太空虛無的想像;而越南戰場中流血、送命的軍人,則是血淋淋的真實─ ─ 兩相對比之下,當時美國的登月輝煌、軍備競賽中的勝利,與越戰的失敗並置,更顯諷刺,這是史派克李熟稔剪輯的力量,送給觀眾一記當頭棒喝。

接著陸續出現平權運動的領袖Malcolm X、Kwame Ture、Angela Davis、Bobby Seale,表達對法西斯主義的畏懼與擔憂、對種族歧視的憤怒,史派克李帶著觀眾直視這場貪婪、醜陋的戰役,且同時映照出社會的動蕩、紛擾,就從這短短不到5 分鐘來看,史派克李已為全片定調。

從非裔美軍士兵視角,向《現代啟示錄》致敬

若觀眾從《誓血五人組》的片頭直接回望1960年代,能發現美國社會經歷著諸多抗爭,導致人心惶惶:總統甘迺迪、平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等人遇刺;女權興起;黑人平權運動高漲,對抗傳統價值與反社會主流的嬉皮文化狂飆,這是瘋癲、反動的時代。當去年名導昆汀塔倫提諾選擇聚焦1969年震驚全美的曼森家族謀殺當紅女星莎朗蒂的血案時,史派克李則在今年交出了《誓血五人組》,選擇從黑人視角著眼越南戰爭。

從當時美國總統來看,以艾森豪資金援助南越算起,美國有四任總統與越戰較為緊密,艾森豪、甘迺迪、詹森、尼克森(接下來的福特基本上在做收尾撤軍的動作而已)。而美國民眾在60 年代末期,在一連串的美軍陣亡當中,開始質疑越戰的正當性與必要性。尼克森致力終結美軍對越戰的參與,靠著結束越戰的口號上臺,不該打一場南越與北越自家的戰爭。

美軍在越南的叢林戰爭長達10餘年,而以越戰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更不勝枚舉,影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作品之一,當然是法蘭西斯柯波拉的《現代啟示錄》;但令人不勝唏噓的是,在美國從越南撤軍40多年之後,《誓血五人組》幾乎可以說是少數以非裔美軍士兵在這場戰爭中的經歷為主題的電影。

從影視作品來看,非裔美軍似乎一直站在越戰衝突的局外人的位置,在軍事的貢獻在美國好似一種集體性的遺忘,猶如銷聲匿跡。然而,每一場美國參與的戰爭,非裔美人都曾在美軍服役,這些人不該被忘記,也該有影像提醒世界有這樣一群人的存在。

《誓血五人組》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不同於《現代啟示錄》的白人視角,這樣說並非史派克力反感於《現代啟示錄》,相反的,從《誓血五人組》中甚至可以發現史派克李多處向《現代啟示錄》致敬──例如主角們初到越南時去的酒吧,背景就是《現代啟示錄》的海報主題,甚至當主角老兵們坐上前往叢林的船時,背景音樂就放著《現代啟示錄》曾使用過的經典樂章〈女武神的騎行〉。

黑人的公路史詩電影,處處可見黑人力量

《誓血五人組》描述四位非裔越戰老兵相隔數十年後,重返越南的胡志明市,四位老兵表面要找尋當年戰死沙場的小隊長屍骨,但實際上卻想深入叢林,取回當年越戰時期偷埋的大量金條,藉以返回美國致富。

《誓血五人組》是一部專屬於黑人的公路史詩電影,當年血氣方剛的英勇青年,經過歲月洗滌後轉為白髮蒼蒼的老人,然而,這些老兵就算帶著瘸腳的傷疾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到了熟悉的叢林,縱使地雷滿布,仍舊對地形、環境記憶猶新──這是時間帶不走的歷史傷痛、戰爭遺毒。史派克李透過角色的傷痕,暗示越戰如同幽靈鬼魂般,纏繞著老兵,同時也籠罩於美國之上,揮之不去,也無法抹滅。

更驚喜的是,史派克李巧妙地透過攝影媒材的轉換,拉出今日與往昔的對比:電影中只要是現在的時空,畫面比例大都以1.85 : 1或2.39 : 1拍攝,進入回憶後,便限縮畫面比例,改以視覺風格較小的1.33 : 1,藉此呈現出當時越戰壓迫、緊繃的氛圍。而本片攝影師Newton Thomas Sigel再透過16釐米底片獨有的顆粒色澤感,拉出舊回憶的時代感,光是媒材的轉換,便能窺見史派克李的用心。

有趣的是,這四位老兵的角色分別名為保羅、邁爾文、奧提斯和艾迪,而小隊長名為諾曼,早已戰死沙場,但中文片名《誓血五人組》,缺一人才成五人,這第五人,就由保羅的兒子大衛補上,當然也能視做跨世代的傳承。

而保羅、邁爾文、奧提斯和艾迪和大衛,更是成立於1960 年代並走紅的黑人團體《誘惑合唱團》初代成員的名字,順道一提,諾曼則為其製作人。《誘惑合唱團》雖然是黑人組成,但歌曲打破種族藩籬,紅極一時,史派克李透過虛構的角色名稱相呼應,成為特別的弦外之音。

歌曲能撫慰、震撼人心,影像同樣也能,兩者間的呼應,史派克李的用心就不言而喻了。此外,《誓血五人組》當中,配樂上也使用了多首黑人靈魂樂歌手馬文蓋伊的音樂,這當然是本部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也讓黑人力量更加凝聚,透過歌聲傳唱。

著力刻畫真實人性,並非政治正確的宣導片

不過,《誓血五人組》並非一味強調黑人至上的作品,老兵保羅戴著標誌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帽子,支持圍牆政策。顯而易見,黑人保羅是支持川普的非裔族群,史派克李更安插了一段黑人與越南人在水上市場起衝突的戲碼,藉此能感受出史派克李筆下的角色有血有肉,也不全然那麼政治正確。黑人老兵受困於當代社會,畫地自限,希冀美國再度偉大,也能是川普的擁戴者。

對此,史派克李展現同一群體中的多樣性,並非故步自封的天真認為黑人就不會、不該是川普支持者,反過來說,借著攝影機,史派克李可能更希望觀眾去傾聽這些人的聲音,看見不同,才有機會跨出同溫層,找到改變與和解的可能。史派克李一直對他自己的角色,抱著某種理解,也邀請觀眾去理解。

而在這四位老兵加上一名青年的公路歷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找到小隊長諾曼的屍體。眾人找到諾曼後,在諾曼早已化為骷骨的荒野中,向神禱告,史派克李特此將鏡頭從特寫拉往遠景的空鏡頭,精準利用鏡頭語言的轉換,致敬其餘越戰已死的無名英雄(特寫專注於個人情緒,遠景空鏡頭則有精神層面上的象徵),此時此景,都是對于越戰的吊念與哀愁,史派克李情緒給得飽滿且立體。

在此過後,影片調性急轉直下,發現諾曼屍體同時,眾人也找到了金條,於是在金條的利益薰心之下,角色開始在立場上有了偏移,原本果敢的團結一心,成了貪婪的暗算鬥爭。史派克李筆鋒一轉,《誓血五人組》成了一場刺激、大逃殺的風格類型電影。而在這五人組於檯面上的爭奪之外,臺面下也有另外一股力量對金條虎視眈眈,觀眾透過全知視角,發現越南人也有意爭奪金條,而越南人背後,則是法國人指使(法國殖民過越南)。

於是在電影中的當代敘事線,非裔黑人、越南人、法國人的三方角力,都能一步看作是殖民主義到現今的政治解讀,史派克李遊刃有餘地整合、拆解各方勢力,這是史派克李調度多線並進的導演功力所在。

精彩的是,在角色一個接一個死於非命時,觀眾也能發現,當年諾曼戰死沙場的主因,是保羅開槍誤殺,在保羅覺醒的過程中,史派克李打破第四面牆,讓角色與觀眾對話,同時讓保羅與諾曼在虛幻中相見(保羅中了蛇毒才能在恍惚中看見諾曼)。在幻夢中,諾曼原諒保羅,也解了纏繞保羅心中一世的悔恨,最終保羅雙手一攤,誠實面對死亡,這是史派克李給予的救贖,也是對角色的溫柔。

平權運動從未止歇,盼有朝一日實現美國理想

綜觀全片,《誓血五人組》對於種族議題的力度,每一場戲、每一句臺詞都是直球對決,且史派克李雜糅各類型的影像,鏡頭語言豐富、視覺風格強烈,在公路類型中醒覺、成長、找到救贖,並與人性對抗,重口味卻不鹹膩、直通人心,進而反思越南戰爭。史派克李透過手中的鏡頭直面剖開美國底下的醜陋面紗,其情緒是鏗鏘有力,如同片中美國欠我們的那句臺詞一樣,擲地有聲。

最終,《誓血五人組》結尾收在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逝世一年前的真實演講畫面,提到:為了拯救美國的靈魂,我們認為不能短視近利,只為黑人爭取到某些權力就自滿,而是要堅信美國永遠不會獲得自由和解放,除非我國奴隸的子子孫孫能完全掙脫,依舊如影隨形的桎梏。就某方面而言我們都認同蘭斯頓休斯──哈林區的吟遊詩人所寫的詩:是啊,我說得直白一點,美國從未是我所期待的美國,但我鄭重發誓,它將來會是我理想中的美國!。

開場是拳王阿里,結尾是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史派克李透過兩名黑人平權運動且反越戰的英雄做出首尾呼應,更將真實歷史畫面和虛構故事合一,將劇情片與紀錄片兩者形式疊合,強調了這部作品的真實性,可謂神來一筆。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段宣言可以識讀史派克李現今對美國的態度,從電影拉回現實,美國目前正處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平權抗爭風暴之中,歷史過了幾百年,種族歧視的警察暴行等事件一再上演,美國或許正搖搖欲墜;美國或許離平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美國或許永遠抵達不了和平彼岸,但史派克李仍舊期許美國能成為理想中的樣貌,堅定帶著各種膚色的觀眾共同見證。

相關焦點

  • 美國黑人平權運動百年簡史
    【編者按】在喬治·弗洛伊德(GeorgeFloyd)被明尼阿波利斯的警察殺死後,美國各地的示威者大聲疾呼,這些抗議活動的生動形象通過照片和網絡在世界各地流傳。一百多年來,黑人的平權運動都是這樣被記錄下來的。而這些照片則定義了未來幾年的反種族主義運動,並成為後人為公民自由而奮鬥的基礎。
  • 《老友記》「瑞秋」安妮斯頓捐款100萬美元,幫助黑人平權運動
    據英國《鏡報》6月6日消息,《老友記》主演之一、「瑞秋」扮演者詹妮弗·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向美國網絡上規模最大的種族平權組織「Color Of Change」捐贈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00萬元),期望能夠儘快結束「種族間的不公平」。
  • 打臉:黑人電影《隱藏人物》奧斯卡提名背後是營造國家形象
    對於當今的美國社會,現在熱度最大的就是黑人歧視問題。前段時間的美警察暴力執法導致一名黑人窒息死亡的事件,已經引爆全美的情緒,其實關於黑人歧視的話題一直是美國難以逾越的一條人性鴻溝。① 膚色平權不是政治口號,而是平等生存的權利美國民眾現在享受到的那些已經習以為常的平權,不是通過苦大仇深的喊口號、帶節奏來實現的,而是通過無數優秀的人,通過不卑不亢地證明自己價值、堅毅地做正確的事情、用努力和成績來實現的。
  • 美國平權運動走火入魔?因為說錯一句話,24歲年輕媽媽慘遭槍殺
    長達兩個多月的平權運動之後,「黑人的命也是命」 這句原本為黑人群體爭取權利的口號,開始逐漸喪失原本的意義。很多不法分子表面上打著平權旗號,而私下裡卻幹著排除異己,打擊報復的勾當,徹底將這個積極向上的口號,變成惡性事件的遮羞布。
  • 種族矛盾下的好萊塢「黑人電影人」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
    從5月份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全美爆發抗議,到上周雅各布·布雷克被警察連開七槍,以至NBA罷賽,再到昨天又一黑人男子被警方槍殺,抗議遊行再度爆發,美國「平權運動」還在繼續。 看著眼前爆發的大規模騷亂,美國某市長曾嘆息道:美國黑人的悲憤已醞釀了400年。
  • NBA球員上腳:眾球員支持黑人平權運動,三球和PUMA籤約
    北京時間8月27日 由於球員們罷賽 NBA季後賽被推遲了 baller今天就帶大家看一下 支持黑人平權運動的那些球鞋
  • 越戰+搖滾+嬉皮士=經典搖滾!
    原本只想好好看一部《鐵血戰士》,沒想到最後竟淪陷到嬉皮士搖滾的歌單中。  過去了半個世紀,那些越戰大兵最愛聽的口水歌,像是永不過期的精神糧食 一樣,戴上耳機就自動抖腿。  某某雲上有一個歌單——「搖滾,越南戰爭與嬉皮士」,  裡面的曲目和Spotify(美國的某某雲)的「Rock Classic」(經典搖滾)歌單高度一致,這麼想想還省了一個VPN的費用呢。  越戰+搖滾+嬉皮士=經典搖滾!
  • 美國用越戰,送走了自己一代人
    然而這種嘹亮,通常是因為自身權益受到了損害之後的自然反應,而與身處戰火中的人們並無太大關聯。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影片非常經典,它是反應越戰時期的一部反戰題材的美國電影,本片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上映,這也是與當時的自由主義思潮相呼應的結果。本片引發的深思使得美國一部分人開始對於戰爭心存敬畏,然而這種敬畏在今天看來是有保質期的。
  • 臺灣同性平權 | 愛情、婚姻和政治
    關於同性平權運動,我們目前手裡的牌:耽美腐女文化,高校彩虹社,以及,李銀河老師西西弗斯式的兩會同性婚姻提案。            5月24號下午,臺灣「大法官」做出釋字第748號解釋,認為現行法令未保障同性婚姻、「違憲」,要求主管機關在公告後2年內,修改相關法律。
  • NBA允許球員更改球衣名字 利用其為平權運動發聲
    NBA允許球員更改球衣名字  北京時間6月29日消息據美國媒體報導,NBA計劃在複賽後允許球員利用球衣宣傳自己對於社會平權運動的態度,具體措施是他們可以將球衣背後的姓名改掉。  為了繼續專注於黑人運動以及與社會不公和種族不平等的鬥爭,NBA將允許球員們將球衣背面的名字改為為平權運動發聲的內容。知情人士透露,NBA聯盟和球員工會正在努力與球衣製造商耐克達成這一協議,以籌備7月底在奧蘭多開始的複賽。  NBA總裁亞當-肖華本周早些時候表示,聯盟希望利用其影響力來提高關注度並促進社會變革。
  • 斯派克·李:抨擊川普的黑人導演,一直站在良知一邊
    很多中國網民可能不了解斯派克·李,他其實是好萊塢非常有影響力的導演,一直作為黑人導演、黑人民權代言人的形象出現在好萊塢,也出現在世界電影史中。斯派克·李勇敢站出來抨擊川普,一點也不意外,因為:作為一個從業40多年,對好萊塢,對世界電影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力的藝術家,他一直站在公正、良知的一面。
  • 阿迪達斯支持美國黑人平權運動 同時宣布擴招黑人員工
    亞太日報編譯 重北美國白人警察跪殺黑人男子弗洛伊德的事件發生後,阿迪達斯公布了新的招聘計劃,以增加北美員工中有色人種的比例。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6月10日報導,周二,阿迪達斯在一份聲明中宣布,該公司至少30%的新職位將由黑人或拉丁裔人士擔任。阿迪達斯執行長卡斯珀羅思德在聲明中表示:「過去兩周的事件讓我們所有人都開始反思,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持續存在於文化和體制中的種族主義力量。作為個人和組織,我們必須審視我們自己,反思那些讓黑人和黑人社區處於不利地位和沉默的制度。
  • 奧斯卡再遭群嘲:到底是誰在濫用「政治正確」?
    撰文 | 林子人編輯 | 黃月在#OscarsSoWhite標籤首次出現的四年後,在反性騷擾運動開始的兩年後,今年的奧斯卡終於在種族和性別平權方面取得了諸多突破性進展。他獲獎感言中的一句話也引起了熱議:「今年是黑人作為奴隸開始被販賣到美國的第400周年,馬上就要迎來2020年總統大選,希望大家做正確的事,選擇愛,而不是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斯派克·李收穫個人第一座非榮譽性獎盃。來源:視覺中國然而在奧斯卡激動人心的平權裡程碑下,中文網際網路內再度響起「唱衰」的聲音。
  • 因為V社未響應黑人平權運動,數款獨立遊戲決定下架Steam
    當下的歐美,已經持續了數周的黑人平權運動「Black Lives Matter」依舊聲勢滔天。波及到遊戲產業,各大廠商們該宣發延期的延期,該捐款的捐款,也算是做出了恰當的回應——但在這種情況下,保持沉默的少數派就顯得格外刺眼了,比如說Steam平臺的運營方Valve。
  • 「平權鬥士」大坂直美:講述黑人故事,她繼承了小威的性格
    在反對種族歧視運動風起雲湧的當下,擁有黑人血統的她投身「平權」浪潮,並且用多種方式成為了網壇最受關注的「抗議者」。平權鬥士的標籤,對於她的成績和商業價值會帶來積極還是負面的影響,當下還難有定論。但至少在公開發聲表達看法的意願上,她已然有了小威的影子。
  • 如果黑人大量進入美國上流社會,那麼美國會變成什麼樣子?
    目前,在美國的上流社會中,還是有著大量黑人的。這主要是黑人多年平權運動的結果。為何這麼說呢?美國黑人能夠大量成功躋身於上流社會,並非完全是黑人自己努力的功勞,在這其中,有著美國社會對種族歧視矯枉過正的問題。黑人獲得解放以後,但是在權利方面,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獲得和白人同樣的地位。他們通過長期的平權鬥爭,從而獲得了權利上的大幅度增長。
  • 美國黑人的現狀,100年來並未有巨大的改變
    自從本月25日,美國一黑人男子被警察跪壓7分鐘致死之後,美國許多城市都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許多民眾的示威時高舉「平等」,「尊重」的旗幟,呼籲美國社會以及政府可以平等對待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美國民眾。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一名黑人小孩被白人槍擊一案,同樣引發了美國社會對於種族問題的大討論。
  • 博斯曼生前心系黑人平權,IG最後貼文上傳與她的合照
    漫威電影系列作品《黑豹》的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生前關心黑人平權,多次為此發聲,最後接下的工作是和電影《泰迪熊》導演賽斯麥克法蘭監製以「1950年代末期黑人學生想進校遭到歧視、差點無法圓夢」真人實事改編的新影集,同樣是在提醒美國大眾不要忘了昔日的不公不義
  • 若美國黑人成為上流階層,結果會怎麼樣?美國或將不如現在的南非
    目前,在美國的上流社會中,還是有著大量黑人的。這主要是黑人多年平權運動的結果,為何這麼說呢?美國黑人能夠大量成功躋身於上流社會,並非完全是黑人自己努力的功勞,在這其中,有著美國社會對種族歧視矯枉過正的問題。黑人獲得解放以後,但是在權利方面,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獲得和白人同樣的地位。
  • 這幾部電影,是明年奧斯卡的種子選手!
    前幾天,韓片《寄生蟲》奪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不但在網絡上掀起激烈的討論,甚至連美國總統川普,都發表了他對《寄生蟲》的看法。無論大家怎麼去評價這部影片,起碼說明,奧斯卡,始終是有它的熱度的,也可以掀起全世界的關注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