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八仙筒鎮四林筒嘎查:土地變資產、村民變股民

2020-12-23 奈曼旗新聞

為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和示範效應,順應形勢下黨建工作的新要求,八仙筒鎮四林筒嘎查黨支部於2019年12月領辦奈曼旗潤隆灃種植專業合作社。

四林筒嘎查黨支部書記張喜龍告訴記者:「嘎查要發展,就要有組織帶領。依託合作社可以把農戶從單打獨鬥變成抱團取暖,大傢伙把共同的力量使到一起,可以抗風險。」

成立合作社後,目標就對準了無立木林地的造林改造,張喜龍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幹部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決定將村裡無人治理荒廢的土地流轉過來,集中管理經營,打造高標準雞心果經濟林基地。「我們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抓好造林工作,搞好綠化,搞好環境治理。」

然而,項目實施卻遇到了不小的困難。「當時,有些老人理解不了黨支部流轉土地的做法,對土地入股分紅政策存在疑慮,部分村民更明確表示不相信集體經營就能給老百姓賺到錢,認為這條路走不通、不可行。」張喜龍說,面對群眾的不理解、不支持,村上安排班子成員一次次敲開群眾的家門,向老百姓解釋政策、分析流轉土地的利弊。

就是靠著一股韌勁、闖勁,「公司+合作社+農戶入股分紅」的經營模式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四林筒嘎查212戶村民共流轉了700畝地,村民以每畝400元為股金入股,合作社以每畝投入500元作為股金入股,合作社與入社成員籤訂轉包林地協議書,實現了土地變資產、村民變股民。

合作社統一引進當地的雞心果樹苗,從4月10日開始平整土地,栽植果樹。現在一片片的經濟林果樹已初具雛形,小樹上長出了希望的嫩葉,為充分利用這塊林地,黨支部又做了下一步規劃。「700畝無立木林地林下經濟主要以紅幹椒為主,300畝地種植紅幹椒,100畝地種植月見草,其他的種一些豆類,特產豇豆、綠豆之類,用林下經濟來管護果樹基地的支出。」張喜龍說。

雙方商定前四年果樹基地所有投入都由合作社承擔,林下經濟收入歸合作社所有,用於果樹基地前期投入。從第五年果樹生產效益後農戶按當初入股股金多少利潤分紅。

四林筒村通過黨支部創辦合作社,充分發揮了黨支部帶領群眾致富奔康的作用,搭建起黨員幹部聯繫服務群眾的連心橋,以實打實的服務把群眾凝聚在黨組織周圍,讓「小支部」真正發揮「大作用」,把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集體的發展優勢。

來源:奈曼旗融媒體中心

圖文:李夢琪

編輯:馬凱月

審核:李文靜

終審:於洪峰

王愛國

相關焦點

  • 「戰疫情 保春耕」八仙筒鎮紅幹椒種植開工啦!
    今年59歲的張海良,家住八仙筒鎮提木日筒嘎查。從前家中60畝地種植的都是玉米。2019年,他和同村的另外三個村民經過一番研究後,決定到鄰近的紅幹椒基地---開魯縣,進行實地考察。經過與當地技術人員的交流學習後,他們便決定,回村進行小面積試種植。「畢竟是第一次種,所以我去年就種了7畝地。
  • 濮陽這個村厲害了,村民變股東,人人有錢發!
    根據中央、省、市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優化農村資源市場化配置,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華龍區孟軻鄉魏寨村按照要求紮實開展了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設置、資產量化,於2016年成立了魏站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同步實施了城中村貨幣化安置改造,讓農村走入了城市,讓村民變成了市民,合作社的成立又讓村民變成了股民。
  • 【聚焦】「家底」厚了!
    【聚焦】「家底」厚了!堅持精準識別、分類施策,把提升傳統動能與培育新型動能相結合,探索推廣資產經營型、資源開發型、產業引領型、光伏穩收型等10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全面推進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打造鄉村振興奈曼樣板。例如,大沁他拉鎮昂乃村採取「資產經營型」模式,盤活存量資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 百村行|海安泰寧村:水美民富處處顯興旺 村民變股民人人享紅利
    泰寧村4組村民韓春說,改造之後雨水進河、生活汙水不進河,河邊還禁養家禽家畜。現在天好的時候,好多人在這邊釣魚、遛彎。泰寧村是開發區典型的城中村,近年來,該村加大對全村環境整治力度,打造最美鄉村。先後投入80多萬元實施了河道的疏浚;投入20多萬元實施全村的道路、河道保潔;投放100多萬元實施了全村的汙水排放工程;投入100萬元實施全村的綠化工程,全村綠化面積達32.2%;投入120萬元實施了全村的路燈亮化;投入120萬元興建了村民健身休閒廣場……通過實施系列打造提升,城中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脫貧路上」八仙筒鎮:「指尖」上的繡花針,致富的「頂梁柱」
    走進八仙筒鎮紅升村的村民張桂霞家,她正坐在椅子上繡花,配線、穿針,一根小小的繡花針在張桂霞的手上得到了極致的發揮,隨著她的動作在綢布上恣意翻飛,一朵朵顏色嬌豔的花朵就顯出了輪廓。「這朵花比較難,繁瑣點,又涉及到換線,需要用一天的時間。
  • 「新時代文明實踐抗疫情」八仙筒鎮婦聯:巾幗光芒在「疫」線閃耀
    八仙筒鎮婦聯:巾幗光芒在「疫」線閃耀——抗疫中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風採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八仙筒鎮婦聯工作人員和巾幗志願者積極響應,衝上抗擊疫情第一線。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任務,八仙筒鎮婦聯按照黨委、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迅速組織全鎮各嘎查村婦聯幹部成立巾幗志願者團隊,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並採取各種舉措,推動廣大婦女學習防控知識,在衛生、防護、飲食等方面做好示範。全鎮婦聯的巾幗志願者一時間奔忙在疫情防控一線,用閃耀的「巾幗紅」詮釋了女性別樣的剛強,她們用行動彰顯巾幗擔當,貢獻巾幗力量。
  • 淮陰區:「三個聚焦」厚植鄉村振興發展新優勢
    聚焦提質增效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日前,在淮陰區丁集鎮恆晟達蔬菜育苗基地的現代工廠化育苗大棚內,一株株黃瓜幼苗茁壯成長。聚焦改革創新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我當了大半輩子農民,做夢也沒想到會變成股東,不但能夠領到土地分紅,每年在合作社打工還能拿薪金3萬元。」淮陰區丁集鎮宗樓村村民錢士忠告訴記者。
  • 「優雅大叔」變「小哥哥」,三得利變帥了!
    三得利烏龍茶迎來巨大改變,外包裝從傳統「連體服」變為潮玩新「穿搭」,和潮人們一起大玩「腰線拉高」,秀出身姿超吸睛!從「優雅大叔」悄悄變身時髦帥氣「小奶狗」,這樣的三得利烏龍茶,你還認得出來嗎?寫著「OOLONG」的絲巾配飾、「烏龍茶」logo穿上身,設計師Cross Over親自把控每一處服裝細節,一向嚴謹的三得利,在時髦這件事上也絕不含糊!‍‍‍‍‍‍‍‍加入旗袍設計,立即點亮濃濃中國風,立領、盤扣、開衩……百變三得利酷玩傳統,時尚也能「烏龍化」!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老池鎮芋禾村:荒山變果園 村民笑開顏
    村民笑開顏 截至目前,該村引進9個業主,流轉土地2100畝,村民實現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0元 漫山遍野的柑橘林、大棚牽引的葡萄藤、山尖上密密的桃李樹、現代化的生豬養殖場……基礎設施改善,讓古老村莊展現出嶄新容顏;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同步發展,更讓芋禾村華麗變身。
  • 種花能解決「村莊空心化、家庭離散化、土地荒蕪化」?快看看雙江...
    在村委會幹部的帶領下,筆者來到村民徐廣飛家。從門口入庭院,撲面而來清新的花香,乾淨的庭院邊長滿果實的澳洲堅果樹和芒果樹綠意盎然,樹下各種花草與青菜交錯種植著,一輛嶄新的上海大眾小汽車停放在庭院旁邊車庫裡,家裡家外處處整潔溫馨。
  • 「通報曝光」科右中旗紀委監委通報3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案例
    47,000.00元),此款用於嘎查集體支出,未存入經管站帳目,存在坐收坐支集體資金的問題。2.科右中旗杜爾基鎮黨委副書記蘇青龍,朝胡爾圖嘎查黨支部書記、村民換屆選舉委員會主任蘭斯琴,村民換屆選舉委員會成員金曙光、雙英、陳龍棠、代玉平、徐烏日圖、烏雲畢力格履職不力問題2018年7月30日,杜爾基鎮朝胡爾圖嘎查召開第十屆換屆選舉委員會推選會議,杜爾基鎮黨委副書記蘇青龍同志主持會議。
  • 渝北: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村民增收「細水長流」
    當天一大早,沙灣村村辦公室裡,村民們排起了長龍,每個人臉上都笑開了花。隨著村黨總支書記張禹梅一聲宣布,2020年洛磧鎮沙灣村村集體經濟分紅正式開始。沙灣村這次分紅金額共計174400元,每股可分到200元。沙灣村村民劉貴彬反覆數著手裡的錢說:「他家有7.5畝土地入股,這次分紅得到1500元,可以購買新家具了。」
  • 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拋荒地變「活」資產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 鄞柱平、林少麗、趙麗蓉、記者羅勉報導 從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了解到,該鎮一個新鮮詞彙近來正在村民口中蹦躂:「土地流轉」。一場土地流轉,將零散的「豆腐塊」拼成千畝良田,將拋荒地變成「活」資產,「轉」出了江東農業的新光景。
  • 培訓 | 快樂麗康--髮型趨勢會變,「健康的經營」是不變的王道
    【培訓】10:00--11:00/305會議室 髮型趨勢會變,「健康的經營」是不變的王道關於快樂麗康集團--帶給社會大眾健康亮麗的快樂人生創立於1976年,從「快樂女子美容院」一家店,到「快樂剪燙專門店」、多家分店的「快樂髮型美容專業連鎖」,接著轉型為「HAPPYHAIR」,到今日擁有六大沙龍品牌,代理經營日本、歐美優質商品、一百多個通路點
  • 「把愛帶回家,盟婦聯在行動」盟婦聯走進高根營子嘎查送春聯留墨香
    為貫徹落實自治區婦聯組織開展「把優良家風帶回家」「把法治安全帶回家」「把社會關愛帶回家」三大活動的要求,結合做好預防性侵未成年、維護女童人身權益工作,1月15日上午,盟婦聯組織書法家深入到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高根營子嘎查開展「把優良家風帶回家」活動。
  • 「重慶新天地」平溪村裡日子甜
    平溪村位於重慶市城口縣河魚鄉北部,下轄10個村民小組476戶、其中貧困戶52戶,幅員面積18.98平方公裡,海拔在1000—125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達80%。境內嶺谷交錯,溪水迥環,水秀山靈。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後,承擔起本村「三變」改革主推力量的角色,著力做好盤活資源、理活資產、用活資金三篇文章,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做在集體經濟收益,讓農戶直接分紅受益。
  • 大方三元鄉:大冬天,村民穿著「白色蓬蓬裙」在地裡幹啥?
    遠望獼猴桃種植基地,村民們身穿「白色蓬蓬裙」,正在土地上辛勤勞作。  「他們腰上系的是種植獼猴桃時使用的白色地膜,每天每個村的基地裡有20多名村民在務工。」三元鄉政府工作人員袁毅介紹道。  通過五個月的前期籌備,2019年10月開始丈量土地,11月初開始翻土,按照土地流轉協議一畝500元支付涉及農戶土地流轉費,截至2020年10月預計支付615000元。「基地提供樹苗和地膜,還有技術人員現場指導,村民們只用帶著鋤頭就能在家門口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