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和示範效應,順應形勢下黨建工作的新要求,八仙筒鎮四林筒嘎查黨支部於2019年12月領辦奈曼旗潤隆灃種植專業合作社。
四林筒嘎查黨支部書記張喜龍告訴記者:「嘎查要發展,就要有組織帶領。依託合作社可以把農戶從單打獨鬥變成抱團取暖,大傢伙把共同的力量使到一起,可以抗風險。」
成立合作社後,目標就對準了無立木林地的造林改造,張喜龍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幹部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決定將村裡無人治理荒廢的土地流轉過來,集中管理經營,打造高標準雞心果經濟林基地。「我們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抓好造林工作,搞好綠化,搞好環境治理。」
然而,項目實施卻遇到了不小的困難。「當時,有些老人理解不了黨支部流轉土地的做法,對土地入股分紅政策存在疑慮,部分村民更明確表示不相信集體經營就能給老百姓賺到錢,認為這條路走不通、不可行。」張喜龍說,面對群眾的不理解、不支持,村上安排班子成員一次次敲開群眾的家門,向老百姓解釋政策、分析流轉土地的利弊。
就是靠著一股韌勁、闖勁,「公司+合作社+農戶入股分紅」的經營模式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四林筒嘎查212戶村民共流轉了700畝地,村民以每畝400元為股金入股,合作社以每畝投入500元作為股金入股,合作社與入社成員籤訂轉包林地協議書,實現了土地變資產、村民變股民。
合作社統一引進當地的雞心果樹苗,從4月10日開始平整土地,栽植果樹。現在一片片的經濟林果樹已初具雛形,小樹上長出了希望的嫩葉,為充分利用這塊林地,黨支部又做了下一步規劃。「700畝無立木林地林下經濟主要以紅幹椒為主,300畝地種植紅幹椒,100畝地種植月見草,其他的種一些豆類,特產豇豆、綠豆之類,用林下經濟來管護果樹基地的支出。」張喜龍說。
雙方商定前四年果樹基地所有投入都由合作社承擔,林下經濟收入歸合作社所有,用於果樹基地前期投入。從第五年果樹生產效益後農戶按當初入股股金多少利潤分紅。
四林筒村通過黨支部創辦合作社,充分發揮了黨支部帶領群眾致富奔康的作用,搭建起黨員幹部聯繫服務群眾的連心橋,以實打實的服務把群眾凝聚在黨組織周圍,讓「小支部」真正發揮「大作用」,把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集體的發展優勢。
來源:奈曼旗融媒體中心
圖文:李夢琪
編輯:馬凱月
審核:李文靜
終審:於洪峰
王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