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棚可得扣好了,育苗就靠它呢。」張海良揮動著手中的錘子,邊幹邊說。此刻,他正在固定家中的紅幹椒育苗棚。
今年59歲的張海良,家住八仙筒鎮提木日筒嘎查。從前家中60畝地種植的都是玉米。2019年,他和同村的另外三個村民經過一番研究後,決定到鄰近的紅幹椒基地---開魯縣,進行實地考察。經過與當地技術人員的交流學習後,他們便決定,回村進行小面積試種植。「畢竟是第一次種,所以我去年就種了7畝地。但是種植後的成效是相當不錯的,1畝地純剩3000多塊,比我往年種玉米的收入高多了。」張海良笑著說道。
因首次種植後的效益、收益都很好,張海良決定,今年將種植面積擴大到40畝,並帶動本村村民種植紅幹椒。「要掙錢大家一起掙,都是一個村的。去年我們是購買辣椒苗,今年我們決定在自己家中扣大棚育苗,然後拿到山上統一種植。這樣節省不少錢呢。」剩下的20畝地,張海良打算繼續種植玉米。「這養牛就得種點玉米,不然沒東西喂。」張海良說。
據了解,提木日筒嘎查共347戶,1435口人,全村的養牛戶不少,養殖在10頭牛以上的就有30戶。「以前村上的地種的都是玉米,去年開始,我們村進行了產業調整,開始發展特色種植。」村黨支部書記於彬說。2019年,提木日筒嘎查共種植西瓜126畝,預計今年種植260畝,種植紅幹椒192畝,今年還準備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種植面積擴大到380畝。
「這不,去年張海良他們幾個種紅幹椒後成效都挺好。所以打算種植的村民也多了。」因去年首次種植成效較好,今年,張海良等4人將作為村上種植紅幹椒的經紀人,教大家如何種植、打理。
「今年我們由經紀人統一購買大棚材料,我們自己建棚,村上有會焊接技術的,這樣我們在成本上,焊一根大棚鋼架能降低30元。張海良就會。」於彬笑著說道。
由於疫情影響,紅幹椒種子的運送也由以前的貨運模式變為快遞運送。在鎮政府對入鎮物資的協調下,種子在陸續到達。「今年的備春耕和往年比肯定有差異,但問題應該不大。」於彬說。
八仙筒鎮從年前就開始春備耕的籌備,對全鎮種子、化肥儲備進行了詳細統計。往年種植,需要種子600噸,底肥7500噸。截至目前,種子已儲備400噸,底肥4000噸。受疫情影響全鎮102家農資店已恢復營業17家,其餘的也正在陸續恢復營業中。
「我在2月25號去政府辦的申請恢復營業手續,在旗農業部門的農資管理群裡我發了一個電子版的復工登記信息,在旗裡和當地政府做好備案後,2月26號,我就開始恢復營業了。」八仙筒鎮經營農資的張志民說。恢復營業後,張志民積極響應政府復工後要求,對店內一天進行兩次消毒,對進店人員進行測體溫、登記信息、酒精擦拭消毒、禁止未戴口罩人員入內等。八仙筒鎮政府為農資商開通了貨運的「綠色通道」,凡是去往鎮內運送農資的貨車,在經過檢查與消毒後,準許入鎮。
「針對今年春備耕生產的特殊性,鎮政府一是走訪了農資企業,了解物資籌備情況;二是按旗防控指揮部要求有序復產復工,農資企業在陸續恢復營業;三是加強了外來特色種植技術人員的隔離管理;四是定於3月15日前完成紅幹椒育秧。」八仙筒鎮副鎮長何天倉說。
八仙筒鎮積極進行結構調整,計劃年內新建庭院紅幹椒育秧棚12580平米,紅幹椒種植專業村4個,新建紅幹椒粗加工廠一處,打造一個紅幹椒種植示範村、紅幹椒育秧專業村。發展2000畝以上集中連片葵花種植基地2處;年內新建500畝以上高標準果樹基地3處。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奈曼旗在抗擊疫情的同時,積極部署、科學規劃、推進春耕備耕生產,目前,全旗各地積極投入到春備耕生產中,特色種植也在陸續開工,力爭做到疫情防控春耕生產兩不誤。
來源:奈曼旗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