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這麼做

2020-12-16 新華社客戶端

對世界的敬畏,對食物的崇敬,對勞動的感恩——這是他和團隊共同的理念。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劍英 編輯覃柳笛

《風味人間》第二季劇照:美國鹹蛋黃

2020年上半年,導演陳曉卿忙碌著、收穫著也思考著。

6月,他領銜創作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2》圓滿收官,口碑與流量雙豐收;接檔播出的《尋味東莞》延續了火爆勢頭,許多城市的宣傳部門給他打來電話,力邀他去當地「尋一下味」。

最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稻來」見到了陳曉卿。「稻來」是他三年前創辦的紀錄片實驗室,當時他剛剛進入商業平臺騰訊視頻,開啟了新的職業旅程。

美食,是他的人生愛好、近十年來的職業主題,已成為他的某種標籤;他以紀錄片為載體,傳達著自己的美食理念、人生態度,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吃的審美趣味,也讓中國美食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疫情令《風味人間2》的製作受到不小的影響,同時,那些遭受巨大衝擊的餐飲小店和小店裡的人讓他牽掛,也更加堅定了他要做好美食紀錄片的信念——因為,片子裡不僅有美食,還有人生的美好。

《風味人間》第二季劇照:土耳其巴克拉瓦

屏幕上是另一番風景

8.5分——陳曉卿給《風味人間2》打了這個分數,和第一季持平。突發的疫情給片子帶來了不少遺憾——近5%的內容沒能實現實地拍攝:預定拍攝的餐廳被迫停業、請來棚拍的廚師沒法到場,計劃春節後拍攝的重大場面,如雲南甘蔗煉紅糖的過程,湖南、四川製作腊味的壯觀景象,都被迫放棄。溝通成本、剪輯難度大大增加,製作周期幾近失控。

「確實太難了。」陳曉卿說。

團隊克服困難將節目完成,按原計劃時間上線了。陳曉卿沒在片子裡加上一丁點兒和疫情相關的內容,他想儘可能地讓觀眾覺得,疫情沒有太大地影響大家的生活。

稻來所在的寫字樓緊鄰某住宅區的大門,在疫情最嚴峻的幾個月裡,過往的喧鬧消失了,偶爾有人戴著口罩行色匆匆經過,喇叭裡重複著「請出示出入證」;而屏幕上是另一番風景:溫和的微笑,深情的擁抱、親吻,家庭的歡宴……看著節目,再看看窗外,有時候他會想,節目裡的生活,才是生活應有的模樣;他希望疫情早點過去,讓世界重新充滿美味和歡樂。

衝擊之下仍能保持高水準,其背後自有「秘訣」。一個細節是:每個導演進組之初,都會收到一份長長的書單——從袁枚的《隨園食單》到瑪格麗特·維薩的《飲食行為學》等共27本;第一集《甜蜜縹緲錄》的導演,還需研讀季羨林的《糖史》和西敏司的《甜與權力》。

《風味人間》第二季劇照:蘇州六月黃

商業紀錄片的邏輯

《風味人間2》的開播日期是4月26日,這是稻來紀錄片實驗室成立的日期。「稻來」是DOCLabs(documentary紀錄片+laboratory實驗室)的音譯。

2014年,陳曉卿赴美國丹佛的有線電視實驗室(CableLabs)學習傳媒管理,這段經歷對他觸動很大——這是美國的一家重要智庫,通過為大眾傳播提供創意、輸出節目類型、孵化選題等,對影視生態產生重要影響。

「它是靠想法來做品牌,這很高級。」陳曉卿當時就想,能不能在國內做一個類似的實驗室?

中文名背後頗多講究:一則,「來」的古體字與「麥」相通,而「稻」「麥」是中國最主要的兩種主食;二則,它是音樂裡「do、re、mi、fa、sol、la、si」的前兩個音,可理解成「剛剛開始」;三則,「稻來」即「糧來」,團隊常自嘲「出來得自己掙錢餬口,為五鬥米折腰」。

名字琢磨了半年才確定下來,可見這個實驗室在他心裡的分量。

2018年的《風味人間1》是稻來交出的第一份答卷,成績頗為亮眼。2019年推出的《風味原產地·潮汕》海外版權被世界最大的視頻流網站Netflix購買,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同步觀看,這也是Netflix採購的第一部中國原創紀錄片;由於反響火爆,當年又預定了該系列的第二、第三季。7月,第三季《風味原產地·甘肅》將在騰訊視頻和Netflix同步播出。

目前稻來的團隊規模並不大,30餘人,但它是陳曉卿「想在商業紀錄片領域做點事情」的重要承載體。

什麼是商業紀錄片?他的解釋很直白:「就是你心裡時刻裝著觀眾,觀眾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商業紀錄片的出發點,也是它一路行走的準則。」

《風味人間2》有以沈宏非、蔡瀾為首的美食顧問41名,以雲無心為首的科學顧問22名,以李倫、黃章晉為首的媒體顧問9名,學術顧問2名……龐大的團隊從各種角度研究、琢磨、滿足觀眾的心理與需求,調動他們的收看欲望;而觀眾的反饋和評價會對後續節目的調整產生重要影響。

按陳曉卿的說法,三歲的稻來目前實現了「活下來、安定下來」的小目標,但仍要面對各種挑戰。

商業平臺需用極強的流程性來確保結果和收益的可控性,目前國內商業紀錄片整體仍處於起步期,工業化程度不高,因此團隊的磨合期非常長。1994年,陳曉卿曾拍過《龍脊》,60分鐘的片子,14個人拍了半年,「這在商業平臺是不被允許的。」

馬不停歇中,他常會回想起以前下班後隨心出去吃飯的日子,「真美好,工作強度跟現在沒法比,現在確實太忙、太累了。」

儉樸裡尋找生活的美

「沃野千裡風味,燈火萬家人間。」在他的美食紀錄片裡,都能看到「風味」和「人間」這兩個主題,前者和食物有關,後者和人有關。

風味是什麼?他給的定義是:所嘗到、嗅知、觸知食物的感受總和,它能帶來極大的歡樂,也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在他看來,僅從風味的角度去見識、理解和欣賞一種陌生的食物,都像發現一個新的星系。

他稱自己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吃貨」,對各種食物不加挑剔地熱愛。

他一直在尋找別人可以吃而他吃不了的東西,但至今仍未找到。

有人說,陳曉卿的美食紀錄片不僅有趣、好吃,還有人味兒,每次看完會覺得很餓,也覺得活著很快樂。

因為美味之外,片子裡有著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有日常、簡單、溫暖、喜悅、勞動、情義……背後更強大的理念是平等:食物的平等,人與人的平等。

在陳曉卿的認知裡,所有的美食紀錄片背後,無非流淌著兩種人類本能:佔有和分享。那些一般人需要提前三個月預約、十萬個人裡只有一個人能嘗到……帶著炫耀、碾壓和鄙視鏈的代碼去展示美食的,他統統歸入前者。

「我的片子對食物的態度是分享。」他說,「食物是平等的,之所以你吃和我吃感受不一樣,除了食物本身滋味不一樣,還因為食物背後藏著我們不同的經歷與生活,這就是分享的緣由。」

最開始拍美食紀錄片,他就有一種逆反心理:不拍那些所謂高檔的、大部分人吃不到的東西。有次拍攝,他給團隊的要求是「食物最好不要超過50塊錢」。

對世界的敬畏,對食物的崇敬,對勞動的感恩——這是他和團隊共同的理念。陳曉卿說,他們的片子裡從來沒有貧瘠、拮据、閉塞這樣的字眼乃至心態,「他們可能吃得非常儉樸,我們則恰好努力在儉樸裡尋找生活的美;某些地方地處偏遠,我們則恰好經常謳歌這樣的偏遠,因為往往在這種地方,才保存著一些特別溫暖的傳統。」

由於這幾年中國發展飛速,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見識越來越廣,《風味人間2》嘗試性地拍了幾位國外的米其林星級大廚,但都只保留了很有限的鏡頭,而且事先溝通,只能穿普通的廚師服。他牢不可破的底線是,不能令觀眾看到片子後,感覺突兀或者對他們產生冒犯。

食物是最好的信使

陳曉卿出生在皖北,家境普通,父母的廚藝也普通,在烹飪方面既無天賦,亦無多大熱情,以滿足一家人溫飽為基本目標。在他印象裡,童年幾乎沒有什麼食物特別難忘,自有記憶開始,便覺得鄰居家做飯香。他自認為,對於食物的興趣,沒有任何家傳基因。

他幼時體弱,因為剛出生時營養不良,基本是吃粥長大的。很多年以後,他的朋友、浙江大學心理學教授陳立以專業視角為他「釋疑」:在嬰兒口腔期,胃口沒有得到滿足的人,長大後都比較饞,因而更容易成為美食家,這是潛意識的某種「報復」機制。

工作後,由於職業原因,常在外面吃飯,他對吃過的餐廳和菜品有著特殊的記憶天賦,不時熱情地給別人推薦飯館,在朋友間漸漸有了「美食雷達」的綽號。

2005年,加入京城頗有名氣的「老男人飯局」並成為骨幹力量,是他美食探索旅程中的重要事件。飯局的核心成員幾乎都是在媒體、出版、寫作領域有所成就的中年男人,他們大都有趣而孤傲,聚在一起喝酒吃飯,天文地理無所不談,最多時一周能聚上五次。

時至今日,飯局已經式微,大家都太忙。「以前老六約6個人,可能會來22個人;現在再組局,湊3個人就叫大局,6個人就叫超大局了。」沙發上的陳曉卿有些感慨。

朋友有個堅守的理念:「人永遠要在路上,聰明人也要下笨功夫。」這對陳曉卿影響頗大。一個紀錄片背後拆拆合合、改動無數次,為了某句臺詞討論很長時間,正是這句話的最好寫照。

在外人看來,陳曉卿是騰訊視頻在打造美食節目方面的一張王牌,但他自己卻顯得冷靜而理性:美食紀錄片受歡迎,和國家對紀錄片產業的扶持、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的大環境息息相關,「一頭豬處於兩個風口之上,不能因為能扇動耳朵,就以為自己真的會飛翔。」

當然,他也有自己的底氣:和世界一流的商業紀錄片製作機構相比,稻來團隊的成熟度仍有差距,但在國內,他自信可位居前列。此外,在他看來,美食的主題極具先天優勢,因為食物是人和人溝通最好的橋梁,是一個不需要翻譯的信使。

「人求同存異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同』就在我們的飯碗裡,就在一日三餐裡。」他說。

相關焦點

  • 天天向上《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陳曉卿是哪一期什麼時候播出
    提到陳曉卿,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但是說到他執導的紀錄片,相信你一定有所耳聞,火遍全國的《舌尖上的中國》,剛收官的《風味人間》。近日,陳曉卿做客《天天向上》,引發期待。那天天向上陳曉卿是哪一期?天天向上陳曉卿那期什麼時候播出?下面來了解一下。
  • 陳曉卿新作豆瓣9.3收官,美食紀錄片的法寶永遠是人間煙火氣兒
    今年4月,最懂吃貨心的陳曉卿《風味人間》第二季,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帶著不能出遠門的吃貨們飽覽了全球美食。今年以來,還有《沸騰吧火鍋》《早點江湖》《老廣的味道第五季》《江湖菜館》等美食紀錄片播出,從不同角度、不同地域,滿足人們的不同口味。人生不過76000多頓飯,有些吃得行色匆匆,有些吃得從容不迫;有些代表離別,有些象徵著新的開始。
  • 陳曉卿最想被承認的身份,無非「紀錄片導演」,其餘的,不過虛名
    「認不出來我是誰,那牆上掛這麼大張我的照片算怎麼回事?」陳曉卿打趣地還嘴。這句話多少會讓餐廳老闆難為情,但陳曉卿倒已經習以為常 —— 這不是他第一次遇到這種事,前幾次還略感彆扭,現在不往心裡去了,說出來的話也不帶拐彎。
  • 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陳曉卿坦言,他們擁有一支包含學術顧問團隊、科學顧問團隊、顯微攝影團隊、美食顧問團隊等在內的強大的顧問團隊,他們共同為整個節目保駕護航。 談及創作,陳曉卿表示,「第2季我們不僅在拍攝手法、場面調度、影調控制上精益求精,也在故事講述方式上加強了戲劇性和衝突感。不少喜歡BBC紀錄片的觀眾或許會覺得親切,因為片中使用了自然歷史類紀錄片的手法。
  • 祝羽捷對話陳曉卿:踏踏實實做一個吃貨
    ▲ 本文美食配圖均來自陳曉卿老師總導演的美食紀錄片。所謂的美食紀錄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借鑑了前輩美食家對食物精準、生動的描述,用視覺化手段表現出來罷了,這需要專業程度比較高的一個團隊,我個人只是其中一份子。不過呢,做美食紀錄片時間久了,漸漸的,也對美食有了更多的認知,食物在我的認知裡,也不再是食物本身。就像兩口子相處久了,就會越來越了解對方的習慣、脾性,還有更多的過往。
  • 陳曉卿團隊最新美食紀錄片上線,讓你宅家「雲火鍋」
    在全中國的火鍋店都處於暫停營業的特殊時期,有一部惹人饞蟲的火鍋紀錄片上線了——雖然出不了門,也可以在家裡「雲火鍋」,滿足你對它的思念之情。這就是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與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美食紀錄片《沸騰吧火鍋》,於2月14日晚9點正式上線騰訊視頻紀錄片頻道,每周五更新2集。
  • 推薦:宅家解饞的七部美食紀錄片
    那麼宅家裡要是想彌補自己受冷淡多時的胃,只有默默地打開各家視屏APP,尋找那些經久不衰的美食紀錄片來滿足了。當然,美食紀錄片不只有舌尖上的中國,還有許多的精品值得我們觀看。《早餐中國》是由王聖志執導,沈宏非、陳曉卿擔任總顧問,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衛視和騰訊視頻合作的美食短紀錄片。
  • 一群饕餮客,跟著陳曉卿吃遍福州城
    穿過一條美食飄香的夜市,騰訊視頻副總編輯陳曉卿與全國一眾美食愛好者和媒體人士,在達明美食街一家名為「燕壹品」夜宵店裡坐了下來,品嘗著一道道福州的「夜味覺」。說是宵夜,實際菜色是按照婚宴標準安排,端上來的菜,一盤盤都豪橫的很。圍坐其間的還有另兩位饕餮客——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
  • 羅永浩,陳曉卿欠你的豆乾給了麼?
    從最開始的《舌尖上的中國》到正熱播的《風味人間2》,稍微資深一點的吃貨,應該都知道這背後的「罪魁禍首」,是一個看上去憨頭憨腦的中年胖子,陳曉卿。他的經典不僅僅是作為總導演拍出了那麼棒的美食紀錄片,還因為他在《圓桌派》節目中,飽含口水的美食分享,被人津津樂道。
  • 跟著陳曉卿和《早餐中國》導演去吃早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騰訊視頻副總編輯陳曉卿、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帶領品牌、媒體、嘉賓組成的「餓人團夥」共享早餐、午餐、宵夜的「一日之食」。硬糖君就沒參加過這麼撐的活動,不愧是「了不起的煙火氣」。
  • 《風味人間2》開播 陳曉卿:每一餐都來之不易
    由騰訊視頻出品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於4月26日正式開播。除了浙江衛視同步上星播出外,騰訊視頻還特別開放了全球播出模式。首期節目以「甜蜜縹緲錄」為主題,圍繞一個「甜」字,呈現其在不同美食和不同菜系中的妙用。  《風味人間》是由陳曉卿打造的美食紀錄片系列,第一季於2018年上線播出,豆瓣評分至今保持9.1分的高分。
  • 這部高能的美食紀錄片回歸了!網友:光看文案就餓了
    「跨越高山、河流、海洋,不同的土地,碰撞出相似的美食……穿過晝夜、四季、三餐,迥異的文化綻放出相同的熱愛」,暌違一年半,《風味人間》原班人馬重磅回歸,由陳曉卿、李勇擔綱總導演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日前正式定檔,將於4月26日晚登陸騰訊視頻和浙江衛視。
  • 《風味人間2》:最接近舌尖的美食紀錄片回來了!
    2012年,陳曉卿帶著一部紀錄片意外地火遍了大江南北,這部紀錄片用一個又一個震撼的鏡頭向人們闡釋了美食這一冷門題材獨有的魅力,這部紀錄片叫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中國的爆紅幾乎是現象級的,在它之前,沒人將美食紀錄片拍的那麼有意思,在它之後,人們才發現原來中國大地有如此多的美食,這些美食不光在高檔飯店中,更在尋常百姓家裡。對美食的嚮往,一下激起了吃貨大國的欲望,在舌尖之後更是出現了數不清的美食紀錄片。
  • 用鏡頭帶我們品嘗這「風味人間」,他的紀錄片裡有美食更有生活
    因為疫情,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的開播日期從正月十五一直拖延至4月下旬;也因為疫情,與總導演陳曉卿的專訪不得不通過電話完成。接通電話,本想寒暄著問他前三期的播出效果是否滿意,本以為會得到一個同樣委婉客套的回答,沒想到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這位與美食紀錄片打了近十年交道的老饕客帶著幾分欣喜和激動這樣回答我。
  • Read年初一丨有人問美食家陳曉卿:哪家店最好吃?他回答了兩個字
    繼昨天董怡林推薦蔡瀾的美食小品之後,今天,我們跟著著名編劇海飛,一起讀讀陳曉卿的美食散文集《至味在人間》。陳曉卿的名字,伴隨著2012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面世,幾乎婦孺皆知。這部紀錄片風靡全國後,陸續在臺灣、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播出,影響遍及海內外,成為年度熱門話題。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能否拓展出更廣闊的...
    八年前,陳曉卿團隊製作的《舌尖上的中國》橫空出世,開啟了中國美食紀錄片升級換代和商業化的進程。今年,《風味人間》第二季在騰訊視頻上線,又一次引發了對美食紀錄片的熱議。有人讚嘆這一季節目更加縱橫捭闔、精緻高級的製作,但也有人質疑觀眾是否已經對「舌尖體」產生了審美疲勞。
  • 饞哭你的紀錄片上線!陳曉卿團隊如何製作《沸騰吧火鍋》
    重慶牛油火鍋的熱辣在鐵鍋裡翻滾,煮熟的嫩鴨血,咬一口瞬間爆出鮮汁,這樣的美味場景是很多人記憶中的美食最愛。雖然由於疫情影響,目前全國的火鍋店處於暫停營業狀態,但「火鍋」還是來了。由陳曉卿擔任監製,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出品的《沸騰吧火鍋》在騰訊視頻上線,新京報專訪該片導演、製片人曲楠,揭秘這一頓沸騰的「火鍋」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 那些年饞得大家對著屏幕狂流口水的美食紀錄片,你看過幾個呢?
    衣食住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4件事情,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吃」,這些年出現了許多美食紀錄片,成為了我們吃貨的福音,今天呢就給大家介紹個最火的美食紀錄片,每一部都在豆瓣獲得了很高的分數,得到了吃貨們的認可,大家看過幾部呢?今天讓大家享受一場來自雲端的美食盛宴。
  • 探店的兩天一晚:騰訊視頻紀錄片2020冬季溝通會全記錄
    兩天一夜的時間裡,由騰訊視頻副總編輯陳曉卿、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早餐中國》總導演王聖志帶隊,帶領全國各地的嘉賓們去往福州市當地富有特色的早餐、夜宵店、大排檔打卡,從早到晚體驗美食中的城市煙火氣。
  • 讓人流口水,又讓人流眼淚,文化人是怎麼做紀錄片的
    陳曉卿從不避諱《風味人間》是一部商業紀錄片,而不是作者紀錄片。「我們甚至知道觀眾想看什麼,所以我們就會把我們自己的觀點隱藏得很深,或者說儘可能地把我們的觀點隱藏在主人公的生活狀態、行為狀態和思維狀態裡。這種東西多多少少都會去觸碰到觀眾的心理,很多觀眾他有相同境遇,肯定就會感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