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達生》中有這麼一段話:「忘足,履之適也;忘要(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
大致意思是:忘記腳,什麼樣的鞋子都適合;忘記腰,什麼樣的帶子都適合;忘記是非之爭,心裡就會感到舒暢。
人到中年,如果記性太好,難免牽絆住前進的步伐,不如善忘一點,化有形於無形,昂首闊步,放馬平川。
- 01 -
忘記年齡
唐代元結寫過這樣一首詩:「山竹繞茅舍,庭中有寒泉,西邊雙石峰,引望堪忘年。」
雖然住茅舍,卻愜意悠然得連年齡都忘記了,足見王結心態之陽光。
縱觀現代人,居有其所、衣食豐足,卻總是以哀怨消沉的模樣,挾年齡為結界,把尚有活力的向上之心,生生困住:
工作上需要開疆拓土時,垂頭喪氣來一句:「我都這麼大年齡了,這事我做不了……」;
生活中需要學習新生事物時,無可奈何地回絕:「抱歉,年齡大了,這個我不想知道」;
偶爾想起年少時的夢想,也是初心不再:「算了,都這把年齡了,不折騰了……」。
總而言之,這些人以「年齡」為「桎梏」,束縛了人生的種種可能。
松浦彌太郎在著作《給40歲的嶄新開始》中說:「不糾結於年齡,不執著於過往的經驗,隨時準備好嘗試新事物,才能獲得更多的成長。」
只有軟弱的人才會在自我催眠中向年齡投降,如果把目光投向遠處,我們就會發現,有的人,根本不會如此自戴枷鎖。
今年5月,新中國第二批女飛行員、82歲的山東奶奶苗曉紅,又一次駕駛飛機飛上了藍天。
這是「硬核奶奶」時隔30年後的翱翔,完成度卻絲毫不打折扣,不僅在教練員的陪同下飛行了40分鐘,還獨立完成了拐彎、爬高、下滑等操作。
她說:「我82歲依然可以飛,你們年輕人更可以飛,而且會比我飛得更好。」真是又燃又颯。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
51歲廈大保安周德新,5年裡通過了40多門考試,拿下了廈門大學法學學士學位(成人高等教育);
上海49歲宿管阿姨,連續3年旁聽交大專業課程,花700多天背單詞、堅持上網課,和兒子成為了同一屆研究生;
日本人若宮雅子,60歲退休後,為了打發時間,開始學習玩電腦。在學寫代碼半年之後開發出一款APP——Hinadan(「雛壇」),成為了蘋果公司最高齡的iOS開發者。
在這些人眼裡,「年齡」不是天花板,不是終點站,只是歲月的裡程碑,衝鋒的號角一路伴隨。
周國平說:「年齡就像面孔一樣,自己是看不到的,必須照鏡子,照見了的也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
中年以後,如果能忘記「年齡」,勇敢一點、嘗試一下,不等待、不拒絕,不以此為限,不畫地為牢,那麼,無論是40歲、60歲,還是80歲,都會有與之對應的精彩。
- 02 -
忘記過去
作家林清玄說:「不要讓太多的昨天佔據你的今天。」
人生,說到底只是一場單程旅行,一旦啟程,就筆直向前,中間沒有停站,也沒有從頭再來的可能。
如果曾鮮衣怒馬,一日看盡長安花;曾萬人敬仰,春風得意馬蹄疾。那麼,當太陽重新升起,還請將這些尊寵統統忘記;
同樣的,如果曾落魄枯敗,卑賤到人人踐踏;曾孤苦無依,一人飲酒一人醉。那麼,一旦抵達黎明,還請將這些頹廢靜靜掩埋。
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也已經結束了,無論繁華三千,還是灰暗一晚,隨著新日子的到來,都翻篇了,都應該留在舊時光,不用瞻仰,也不必追懷。
就像一個故事裡說的那樣。
一位老者背著一隻精美的罐子趕路,路途顛簸,老者又體力不支,走著走著,罐子竟掉了下來,「啪」的一下摔得稀爛。
行人見狀,紛紛為他惋惜。但老者卻只看了碎片一眼,就面色平靜地繼續趕路。
行人不解,譴責他「不念舊」,這麼好的罐子突然沒了,竟毫無悲色。老人只好解釋道:「已經摔碎的罐子,何必再去留戀呢?」
人到中年,要擁有隨時清零的能力。
前半生的榮辱得失,就像老者的罐子,再瑰麗再刻骨,都應該忘記,不仰仗、不依附、不「蹭刮」。
就像鞏俐和郎平那樣。
一個年過半百、貴為「鞏皇」,即便有昔日的輝煌戰績打底,但仍然以「小學生心態」,面對每一部作品;
一個成就斐然、戰功赫赫,但從不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吃老本,而是重新學習本領,重新開始生活,迎接一個又一個新的挑戰。
也像我們身邊那些敢於挑戰自我的普通人。
就算居有高位、業有所成,但還是不放棄搏擊,永遠在路上,一直在攀登。豐子愷說:「不亂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人生下半場,不留戀過去,但也不畏懼將來,該放的就放,該忘的就忘記,別讓曾經的志得意滿,遮住了看更大世界的眼,也別讓昨天的一無所有,折墮了走遠路的心。
- 03 -
忘記恩怨
季羨林老先生在其作品《忘》中寫道:
「人生下來,既能得到一點樂趣,又必須忍受大量的痛苦,後者所佔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沒有『忘』這個本能,那麼痛苦就會時時刻刻都新鮮生動,時時刻刻像初產生時那樣劇烈殘酷地折磨著你。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忍受的。」
立身於世,如烹小鮮,難調眾口。前半生的幾十載光陰裡,我們總會在功與名、得與失、財與才中,與人產生過或大或小的分歧與恩怨。
這些恩怨,可能會讓我們判定自己信錯了人、交錯了朋友、愛錯了對象,從而在夜裡,痛心疾首、悔不當初。
但其實,不必這麼自我折磨。要相信,所有過往,皆為序章;所過客,都是來渡我的人。
就像印度禪語說的那樣: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已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
當忘記了恩怨,人生下半場才能翩躚前行。
曾因為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曼德拉被關入大西洋的羅本島上。這個島,石頭眾多、毒蛇遍地,環境惡劣至極。
不僅如此,曼德拉還在集中營的鐵皮房裡,遭到了3個看守人的虐待,他們的「招數」,令60多歲的曼德拉不堪忍受。
被關27年後,羅德拉出獄了,並當選為南非總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年的3位獄警,竟前來參加他的就職典禮。
曼德拉邀請他們起身,並向他們致敬。眾人都很不解,曼德拉平靜地說:「當我們邁出監獄大門,通往自由的那一刻,我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如果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然身在獄中。」
泰戈爾說:「如果你為失去太陽而哭泣,你也將失去星星。」
中年人,看過「紅眼」,也看過「冷眼」,感受過人心複雜,也體驗過世事繁蕪,若真要去深究,每一寸人情萬象,其實都是風景。
唯有學會活在當下和未來,不念愛恨情仇,不計恩怨得失,才能更坦然、更恬淡地面對生活,從而保持愉悅健康的身心。
願人生下半場,往事如煙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