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念佛三昧」

2021-03-01 廣州光孝寺

念佛三昧怎麼理解?在《阿彌陀經》裡面會談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個表達。

一心不亂,諸多的注經家又分為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蕅益大師說,事一心不亂就是伏斷見思惑。伏住見思惑,可能是觀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要斷見思惑,那就是阿羅漢的水平。但是,進而還有塵沙惑。要達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破一品無明的境界。破一品無明就是法身大士了,所證的是跟十方諸佛同一個東西了。

但總之,從哪下手呢?還是要從降伏、對治粗重的煩惱念頭開始。那降伏、對治,它不用其他方法(後面會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就是你的佛號從心裡念出來,耳根聽進去,能念的心和所念出的音聲產生一個緊密的關聯。你能念清楚聽清楚,你的心就在當下,叫念茲在茲。你的心跑了,你這個佛號是聽不清楚的。想到自己手上還有很多股票:怎麼今天是熊市啊,虧幾十萬哪!他的思想就到那上去了,你念佛是念不下去了,你再念阿彌陀佛,可能念成股票、股票。

所以,一定是心聲相聯,這樣念久了,你的念頭才漸漸地澄清。

慧遠大師講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專思寂想也,就是你的思和想都處在寂靜的狀態。因為我們的思和想,就是第六識和第七識都太活躍了,我們的心就是心猿意馬,就像孫悟空一樣的,一下子到天宮去,一下到地獄裡面去。所以這要把它攝住。

蓮池大師站在唯識的角度,就談這個專思寂想怎麼下手。這個八識心王,心王有心所,在心王當中有八種識,你一定要把八識以及這個心所給它攝在一處 —— 制心一處。

開始是用耳識,其實念佛也是作用於耳根的,但你聽到的那個聲音還不屬於聞性,還是屬於耳識的範圍。先用耳識聞這個佛名,然後用意識來專注憶念。你的第六識給它專念故,那就不會跑,就把六根攝在這個佛號當中。最難攝的,一個是耳根,一個是意根。擒賊先擒王,你的耳根就是自念自聽,意根為什麼專注憶念?如果萬一意根還攝不住,那就用記數法,念一句佛號記一,念一句佛號記二,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攝意根的。

其他四根都好攝。眼根,你念佛的時候眼睛垂下來,不能東張西望,看看別人穿件衣服是不是時尚的衣服,還要分析一番,眼根不要去看這些。鼻根,不要到處亂嗅。舌根,你就拿舌去念佛。身根,你端正自己的身業。一般耳根和意根攝住了,眼鼻舌身都好攝住。

那這個六根、六識都讓它不產生活動狀態,這樣你就去念,念念念,念之久了,叫念極而忘。而忘,就是我執、法執沒有了。我執、法執沒有了,第六識就脫落,不去分別它。其實我們眾生就是分別心太重,慢慢地就不分別,不分別美醜、善惡、誰好誰壞。吃飯也不要分別這個好吃、這個不好吃,好吃的就貪心,撐得肚子要摸著牆壁離開,看到不好吃的就皺眉頭。所以你看我們眾生貪瞋痴,就在吃一頓飯當中都體現無餘。好吃的,貪心上來了;不好吃的,瞋恨心上來了;然後吃飽了就要睡覺,無明上來了,昏沉。第七識是末那識,它一般是不斷地去思量的,但如果第六識不跟它輸送思量的材料的話,它也會中止下來,這叫思寂,思惟就寂下來。

第六識、第七識,這兩識是修行當中最重要的,要把住的。《華嚴經》釋迦牟尼佛成佛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智慧德相,唯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他講妄想執著,就是指第六識、第七識,第六識的妄想就是分別,第七識就是執著。那這兩個淡下來,忘之不已,忘極而化,空性你能契入。而空也不執著空相,空空亦空。在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當你妄的那一面消解之後,那你的真如這一面就會彰顯出來。這樣,第七識、第八識都不「行」的話(不活動的話),原來我們的心,心意識裡面都是波翻浪卷的,有時候是萬丈波濤,又很渾濁,所以你的七識、八識不行,原來很湍急的濁水就成了靜止的水,原來八識的濃雲薄霧,這時候都一片晴空,萬裡無雲萬裡天。這時候我們本具的真如自性,一心,就彰顯出來。唯是一心,更無餘法。這時候就契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什麼境界呢?那當然可以見到佛,也可以見到極樂世界的情形。蓮池大師有一段契入念佛三昧的表述,就是:你所有的妄想雜念都休止了,清淨一心,就是一心不亂現前了,那是「乃知匪離跬步,寶池湧四色之華。不出戶庭,金地繞七重之樹。處處彌陀說法,時時蓮蕊化生。珍禽與庶鳥偕音,瓊院共茆堂並彩」。那這個很美的語句。當下不離跬步,就在當下這個空間當中,實際上就是極樂世界。七寶池就湧出青黃赤白的四色蓮華,不離開這個庭院,當下就是黃金地,七重行樹遍布,到處能聽到阿彌陀佛說法。其實阿彌陀佛十劫以來都在講經說法,我們現在聽不到,你證得念佛三昧就能聽到阿彌陀佛現量地在講法,處處阿彌陀佛在說法。時時蓮蕊化生,就是在這個七寶池裡面,那個蓮華化生的菩薩,時時都湧現出來。從佛光裡面化成的種種百寶之鳥與這個世間的鳥,共同發出哀雅的音聲。極樂世界七寶的樓閣與我們這個世間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子共同放出奇異的光彩。那不是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就在一處嗎?

所以講多維空間問題,重重世界的問題,平行世界的問題,實際上佛經以及修證的境界可以透顯一些信息。

所以,念佛三昧透過能念之我和所念的佛號契入到三昧境界,這是念佛法門最終的歸宿。得念佛三昧,修淨土法門就到家了。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三昧是什麼意思?念佛三昧又是什麼?
    而此二宗均以之為心所之一,認為心為此心所所攝持,故能住於一境,然而經部則認為心於一境相續而轉,名三摩地;《成實論》主張三昧與心無異,即二者皆不許另有心所存在。念佛三昧是什麼意思?  念佛三昧,指以念佛為觀想內容之一種禪定。也就是用念佛的方法得到三昧的境界。亦即觀念佛德或稱念佛名之三昧。分為因行、果成二類。
  • 大航法師:念佛三昧之修持06
    《瑜伽師地論》中介紹的這些幫助修禪定的加行功夫,在念佛上也完全可以用得上。大航法師的確是少有的大善知識,真正可以把一切佛法融匯到念佛法門中。這樣可以很好地幫助自己檢視不足,從而不斷積聚資糧,淨化身心,補足缺乏的因緣,讓念佛越來越踏實,老實念佛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 「念佛三昧」究竟是什麼境界?
    念佛三昧怎麼理解?在《阿彌陀經》裡面會談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個表達。一心不亂,諸多的注經家又分為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蕅益大師說,事一心不亂就是伏斷見思惑。伏住見思惑,可能是觀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
  • 淨空法師: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的三昧叫念佛三昧
    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三十五頁,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又《智度論》曰:從首楞嚴三昧乃至虛空際無所著解脫三昧,又如見一切佛三昧,乃至一切如來解脫修觀師子頻呻等,無量阿僧祇菩薩三昧。」這是《大智度論》上的一段話。念老這一大段的集注,都是講到華嚴三昧、百千三昧。
  • 順心的事生歡喜心,不順心的事起煩惱,你雖念佛,不得念佛的受用
    1.淨空法師:順心的事生歡喜心,不順心的事起煩惱,你雖念佛,不得念佛的受用【甄解雲,普等三昧及大寂定,並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甄解》這個解釋也是簡單明了。『普等三昧』是如來果地上的三昧。
  • 何謂「四種三昧」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又雲調直定。眾生心行,常不調、不直、不定,入此三昧,能調、能直、能定,故名三昧。一、常坐三昧常坐三昧者,亦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經以九十日為期,獨居靜室,跏趺正坐,蠲除惡覺,舍諸亂想,不雜思惟,系緣法界,一念法界。(系緣是止,一念是觀,法法融攝,故曰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坐疲極,或疾病所困,或睡蓋所覆,或宿障發動,不能遣卻,當專稱一佛名號,以求加護。
  • 覺明妙行菩薩:修念佛方便法14條,觀者隨喜功德、大有裨益!
    ,若畢志於宗門,又恐利他難以普攝,俯仰思維,則惟有念佛一門,自他兼利,靜鬧堪修,猶以穢土緣惡,散心隨念,易生懈怠,難得實效,因作此篇,稍開方便,分十四節,先辨觀想,次說念法,及說種種簡擇,斷三昧障,如是行者,掩關念佛,則成效易見,雖末能掩關,若明此理,增加信願,則亦有隨自意三昧之益,爾操觚,懼有闕略,尚祈海內大善知識,補而正之。
  • 你能不能「神通遊戲三昧」?(附音頻)
    講了以後,大家想一想就是那回事,這就是「神通遊戲三昧」。從廣義上來講,我們顯現的一切法都是「神通遊戲三昧」。你在吃飯,你在穿衣,你在走路,是不是「神通遊戲三昧」?我們本來是個無形無相的東西,一個念吶,它變成個樣子來,有時還會哭,還會笑,還會鬧,還會吃飯,穿衣,怎麼就不是「神通遊戲三昧」?無非是放下我執以後,我們可以更加自在無礙地成就無量的「神通遊戲三昧」。
  • 印光法師: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
    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白話譯文:要想攝住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常都好像是在佛前一樣,不敢起別的妄想。
  • 【三昧】
    (《瑜伽師地論》卷11)可見三摩地的修證,必須意識心於所緣境界中具備審正觀察的觀,以及心一境性的止;也就是說,意識心於所緣境界中,透過止與觀的方法才有三摩地的證入。止、觀是能引生三摩地的方法,而三摩地則是由止與觀所獲得的結果;所以止與觀是前因,而三摩地是後果。換句話說,必須藉由止以及觀才有三摩地,或稱為三昧,也就是正定、正受或是等持的功德產生。
  • 淨土十要 第五要 念佛三昧寶王論(上)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門(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門(十)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十一)夢覺一心以明三昧門(十二)念三身佛破三種障門(十三)下卷七門(通念三世無不是佛)念過去佛因果相同門(十四)無心念佛理事雙修門(十五)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門(十六)諸佛解脫心行中求門
  • 【十善業道經】(116)不要念「我」,念「佛」,所以叫「念佛法門」
    而一切法門裡面,念佛法門最殊勝,我們把那個「我」換成「佛」,這一生就決定成就。不要念「我」,念「佛」,所以叫「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廣義來講,諸佛菩薩所說的無量法門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這個意思在《華嚴經》五十三參。
  • 劉素雲老師修行念佛語錄-念佛偈
    《劉素雲老師念佛語錄念佛偈》做人要正,做官要清,學佛要像(佛)。記住「中」字,就是讓我們閉住嘴巴,少說話。念到一定時候,悟也開了,三昧也得到了。聽我勸,不要再傻傻地求開悟,求三昧了。用心念佛誰念都靈。不是我念佛靈,你念佛不靈,不是的,只要你是真心誠意的,你發自內心的那句阿彌陀佛誰念誰都好使,沒有不靈的。
  • 《念佛成佛有聲書》6一10集(文字版)
    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每一個人都做得到。這是下等功夫,三輩九品裡,中上品就可以到。中輩功夫,是「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熟了。『念得純熟,乃忘能所。』能念、所念的念頭沒有了,這時候得「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與「事一心不亂」,都叫做「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三昧淺,「事一心不亂」三昧深。
  • 非常有效的念佛方法!
    念佛方法是指: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
  • 三昧耶戒恐怖嗎?
    尚且無法考上大學,就先不要念書上學? 一餐飯飽,尚且無法成人,乾脆不要吃飯?同理,當我發願為成佛度眾生,而想開始修行,可是又想到並無法立即成佛,馬上有能力度眾生,害怕先前已發願,而又作不到,恐有違反「誓願」或「三昧耶」,會下地獄時,是不是先不要學佛,等到我成佛了,在發願「學佛」修行度眾,會來得安全呢? 不是嗎!
  • 念佛的感應!
    故在念佛過程中,若見到諸佛菩薩示現各種瑞相或淨土的依正莊嚴時,乃屬正常。在《地藏經》所說的地藏菩薩在因地為光目女時,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並設像供養,即夢見佛,放光開示,又親聞佛示現相告。另又在地藏菩薩作婆羅門女時,為度其母,乃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形象,即聞彼佛於空中相告,囑其回家端坐思惟,繫念彼佛名號,經一日一夜,即親至地獄。也說到,由於懺罪而能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即是滅罪的瑞相。
  • 什麼是「三昧耶」 !
    什麼是「三昧耶」?做為金剛乘修行者,我們同時修持三乘——聲聞乘、菩薩乘與金剛乘,因此稍微了解每一乘的「三昧耶」理論,可能會有所幫助。在聲聞乘中,「三昧耶」被理解為有如圍籬,它立基於不傷害眾生的原則,因此我們戒殺生、戒妄語、戒偷盜。根據這個系統,如果你依循心靈之道前往證悟之巔,「三昧耶」這道圍籬將一直保護著你的道途,確保你永遠不會試圖想要冒險走入歧途。菩薩乘比聲聞乘見地更為寬廣,更取決於發心,因而菩薩乘的圍籬也更高、更寬。
  • 淨空法師:怎樣念佛才算是不間斷?
    我們沒有認真依教奉行,讓外頭人看到我們這個樣子,「你看學佛,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罪名就是地獄。所以不要以為學佛一定會生極樂世界,不會墮地獄。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圓通章疏鈔》裡面最後的一頁,列入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個就是地獄。他說得好,說得有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沒有警覺。
  • ​「三昧」是個總括的概念,細分: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
    《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一》載「三昧乃四禪(四靜慮)、八解脫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脫門(無漏之空、無相、無願三昧)和三三昧(有覺有觀定、無覺有觀定、無覺無觀定)稱為三昧。」,在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三昧的定義並不完全相同。念佛三昧有二種:一、一心觀佛之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此二者即觀想念佛),或一心稱佛名(稱名念佛),修行法,謂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