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時趣是一家以AI技術驅動的品牌整合營銷公司,這幾年斬獲大獎無數,客戶口碑直逼奧美、藍標等一線品牌,有「營銷界思想家」之稱的時趣創始人兼CEO張銳,很早之前提到的「波紋理論」、數據驅動營銷等觀點主張在業界也廣為流傳。
當我期待與張銳每年一次的「年度對話」,他又推出什麼新名詞的時候,他和我講了一個已經做了三年的內部項目,吸引眾多營銷創意熱店、個人品牌為主體的小團隊加入時趣,我稱之為「創意反孵化」。
我們常說的內部孵化,是把自己的蛋孵化成雞,然後雞自己另立門戶;張銳是把人家養好的雞拿來接著養,讓他們不停下蛋,或者用時趣的話說,「幫創造力釋放更大的價值」。
時趣邀請他們加入,繼續自身的經營活動,同時依附時趣的數據、管理、人力資源、法務等中臺服務,讓獨立品牌創造更大的收益,也為時趣帶來收益,還為客戶提供了更優質、更有創意的服務。
項目實施後,2018年有4個團隊加入,19年增加到18個,到2020年變成50個,張銳說明年希望達到100家。
這50個團隊之前都是有專長的獨立品牌,他們當中有曾經在奧美供職多年,來自臺灣的資深品牌定位和VI專家,廣告創意專家、專攻特定平臺內容和投放的「B站小王子」等等。
時趣SVP團隊慶功會 2020年7月
小團隊在某一領域專長很明顯,但是,如今做任何營銷策略和創意都需要數據,時趣認為自己最重要的優勢就是用實時品牌社交營銷內容數據和消費者反饋數據、營銷算法模型幫助營銷人發現洞察。
時趣CTO趙偉向我展示了他們的「洞察引擎」系列產品。它的最基本功能,是可以搜索一萬多個品牌的品牌定位、營銷內容、媒體投放情況、社交評論、關鍵詞頻率、競品對照、行業議題等信息。
時趣洞察引擎:每天抓取1萬+活躍品牌和核心產品營銷內容
我提出,甲方營銷的幾個基本需求點,比如策略階段的品牌定位洞察,內容創作的媒體洞察,投放階段的效果監測,時趣的洞察引擎能提供怎樣的參考。
張銳舉了幾個例子,如果一個汽車品牌要推一個新產品,市場調查結果是用戶的情感訴求是「放飛自由」,在時趣洞察引擎就可以看到關於自由,社交空間人們討論的功能維度是什麼,是充電一次跑1000公裡,還是複雜地段的穿越性;情感維度,自由意味著跟家人出行,跟情人私奔,還是自己一個人擺脫枯燥的工作,周末去撒野,這些都會幫助客戶產生品牌定位和內容營銷的洞察。
再比如一個電動車客戶,時趣團隊在提案的時候使用的TGI(目標用戶指數)數據和綜合性數據跟客戶的渠道管理現狀不一致,後來引發了客戶營銷和渠道團隊把不同城市的營銷策略重新梳理,最後形成了銷售提升。
時趣創始人兼CEO張銳
時趣還用社交大數據幫助客戶做產品定位,比如一個化妝品新產品,客戶在應該突出哪一種功能,哪一種原料中產生不同方向的選擇,時趣用社交數據分析了競品的定位、廣告投放量、聲量、消費者評論熱詞等信息,為客戶提出在產品命名中使用某一種原料成分,最終這款產品上線後成為該品牌銷量最好的單品之一。
張銳坦言,數據能力的提升沒有止境,時趣也剛剛開始。但是時趣看準數據不僅能為客戶提供價值,也是時趣作為一個「賦能平臺」吸引專家型營銷人才的最基本的工具。
帶著「怎麼會有這樣好的事情」,「怎麼做的」和「為什麼是時趣」等問題,我跟張銳有了這樣的對談。
2
姐夫李:有人說營銷服務是最後一個網際網路化的行業,我們靠的是腦子,是創意,時趣想用網際網路改變營銷行業嗎?
張銳:我們不能改變營銷服務的本質,不能改變產品和交付非標準這個最影響網際網路化的要素。但是,營銷行業需要一種基礎設施,一個賦能的平臺,公司太多了,好幾萬家,大的上千人,小的一兩個人,分散的背後就是效率的浪費。
姐夫李:做營銷服務平臺的想法開始是怎麼來的?
張銳:我們其實想做營銷界的「貝殼」。貝殼的前身是鏈家,是房地產中介服務。貝殼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樓盤辭典,具備標準化的在線樓盤數據,二是經紀人合作網絡。以前經紀人是互相競爭,房源自己藏起來不跟別人講,現在是互相合作,一起分錢。這種產業網際網路平臺讓整個行業效率提高了,而且高質量人才也在回流。
姐夫李:仔細想想,人們對房子需求的非標準化也很高,每個人、每個階段都不同,不能像工業品那樣簡單複製,跟營銷行業有類似的地方。
張銳:營銷行業最寶貴的資源是人的創造力,這個很難在個體之間複製,但現狀是這些最具天賦的人發展不一定好,競爭越來越激烈,客戶需求與專業能力的匹配要求越來越精細,溝通成本越來越高,效率越來越低。
姐夫李:這幾年從奧美、藍標這些大廠出去不少人創業,我自己也是大公司出來自己做個人品牌,的確有你說到的問題,比如客戶需要我的服務,但是他們採購、法務、財務部門要求供應商資質,一定的營業額水平等等,否則就籤不了合同。
張銳:我們發現這些專業能力很強的小團隊都有類似的痛點,他們的能力重度垂直,客戶需求一延伸,就要麼丟生意,要麼花很高的成本邊做邊學和管理下遊服務商。你擅長創意,但傳播是弱項;你擅長策略,但設計沒人做,每個小團隊都要花30%到50%的時間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是非常不划算的資源浪費。
姐夫李:他們加入時趣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嗎?時趣能給他們提供什麼?
張銳:第一是數據平臺這個基礎工具,做任何策略都需要數據,沒有數據支撐的洞察和創意,就是「拍腦袋」,對客戶很不負責任;但是每個小公司建立數據能力的成本太高了,時趣一年在技術上的投入至少是3000萬,是業界最高的;第二是匹配服務,不是每個團隊都能遇到最合適自己的客戶,反過來說也一樣,不是每個客戶能遇到最合適自己的團隊,而匹配性其實是提升創意質量和效率最關鍵的因素;第三是中臺服務,我們為加入時趣的團隊提供了端到端的項目賦能、財務賦能、管理賦能,讓他們不需要在創造之外的時間上分心;第四是時趣的品牌,我們確保吸引來的人才都是行業真正的精英,而且大家對這個平臺的價值觀一致認可,願意互相分享,互相學習,一起成長。
時趣為獨立營銷人提供的前後臺支持
姐夫李:加入時趣體系的團隊,算是時趣的員工嗎,還是屬於鬆散的合作機構,他們來時趣上班嗎?
張銳:他們是時趣的員工,負責人是高級副總裁的頭銜,但是獨立運營,在客戶選擇、業務選擇和團隊搭建上有很大的自由度,甚至來不來辦公室都是自己的選擇,我們沒有常規公司的那些考勤管理。
姐夫李:這種模式真的給這些個人品牌,也給時趣帶來收入的增長嗎?
張銳:那是必然的,有個團隊,剛加入的時候年收入500萬,第二年就做了1200萬,今年會達到2000萬。從時趣角度,我們的營收在增長,提案成功率每年都增長20%以上,客戶續約率和滿意度每年也在增長。
姐夫李:引進了50個新團隊,對公司整體提高提案成功率有具體幫助嗎?
張銳:如何提案成功,準確的洞察和策略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還是客戶和團隊之間的匹配,以及團隊和團隊之間的協作。其實,現在客戶也知道,沒有一個團隊是真正的「整合營銷專家」,我們行業的分工在細化,不可能有人能夠懂得所有的事情,以及創意很多時候很難分出高低,關鍵是和客戶的需求匹配好,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這些需求,都是團隊越多,反而越能給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價值。
姐夫李:你說現在有50個團隊加入時趣,明年要吸引100家,你們有什麼標準,做怎樣的考核?
張銳:我們在吸引營銷、廣告、公關行業有創造性和創業精神的專家型人才加入時趣。我們有很嚴肅的面試、考察等流程,確認加入的團隊認同我們的價值觀,認同數據在營銷的價值,自身有過硬的專業水平和經驗,有認真服務客戶的能力和心態。當然,進來以後業績的考核也很重要,我們的業績管理標準非常透明,人人都能看到,明年還打算在中臺建設獨立的客戶滿意度調研團隊,客戶滿意度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
姐夫李:回到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是時趣。別的大廠為什麼不能做這樣的賦能平臺,把優秀的營銷專業人才拉到他們那邊?
張銳:大公司有自己的優勢,也有局限,大品牌的獨立屬性、歷史積累太強,很多大廠的特點是裡面的人都很像,時趣恰恰相反。所以,個人品牌在那裡很難抬頭,而我們能給個人品牌充分的空間。同時,做這個平臺的也不能是太小的公司,畢竟,建立數字平臺也好,中臺賦能能力也好,還有跟具有強大個人品牌的人合作共贏,建立內部強大的文化,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姐夫李:如果給市場上優秀的獨立營銷人喊一句話,你會喊什麼?
張銳:如果你有營銷領域特別的專長,喜歡這種網際網路自由的狀態,不想單純打工,也不想被個人創業的瑣事煩惱,來加入我們,一個自由的但是有強大服務中臺支持的狀態,貢獻你的專長,開心工作,回報豐厚。
(最後一個是作者在「被營銷」後問自己的問題,作為一個在市場上單打獨鬥的公關人,會不會考慮加入時趣,或者這樣的平臺。對眾多已經跳進自由的河流,還有準備從大公司離職跳進來斬浪或掙扎的營銷人,這個問題一直都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