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8月22日,沉寂了很久的營銷網紅雕爺在公眾號上發表一篇雄文,「真別懷疑了,新消費滔天巨浪來啦」,瞬間10萬+的閱讀。
雕爺稱,新媒體、新渠道、新產品三股「滔天巨浪」,正在顛覆所有教科書,「你們的教授看到我這篇文章,恐怕都恐懼得想尿….」
雕爺談到的平臺爆發、網紅賣貨、「極致性價比」打翻傳統,確實是營銷行業每時每刻的話題。
第二天,時趣創始人兼CEO張銳在公司公號上發表「為什麼要做品牌,這屆消費品創業者其實不懂」,對品牌與增長的問題做了更高層面的闡述。
張銳的核心觀點是:紅利和性價比,根本不是消費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品牌才是。
我對張銳的採訪就從這個話題開始,他說他跟雕爺很熟,但是也確實想說,營銷這個行業被誤導太多,也誤導了企業家太多。
時趣是一家立足於大數據的整合營銷公司,為客戶提供策略和創意。
近年來,時趣在營銷行業異軍突起,不僅擁有寶潔、聯合利華、優酷、聯想、京東、奧迪、騰訊等重量級品牌客戶,在行業評選中屢屢獲得如艾菲實效排名「最具實效獨立代理公司TOP10」,安永復旦評選的「中國最具潛力企業」等稱號。
除了這些榮譽,更讓張銳感到自豪的是,時趣一直在尋找並總結這個浮躁、變化時代中營銷方向,並在與一些頂尖品牌合作,共同探尋「新世界的新地圖」。
我們經常看到被稱為營銷界思想家的張銳在各種論壇上發表見解,有時甚至覺得讀他的文章挺累,但是真的深談,他卻表示:其實營銷根本沒有什麼神奇的邏輯,沒有鬼斧神工。
營銷這個行業被乾貨、套路這些概念迷惑,仿佛聽個講座,上一門大師的課,就會找到營銷的真諦,哪裡有這種好事。
與此同理,張銳也說,做營銷,想對策略,說對話,找對人,這幾件事其實特別難。
張銳說:「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從拍腦袋想創意,變成依靠數據形成策略。」
張銳為我解釋時趣的一個叫作「時趣洞察引擎」的工具,簡單說,就是根據客戶的商業場景建立數據模型,用大量的實時數據,包括消費者行為數據和營銷傳播數據,在模型上做解構分析,配以人工的創意行為,為客戶提供完整的營銷方案。
應該說,這樣的工具並非時趣獨有,但是,自主研發營銷洞察引擎技術,與營銷服務專業能力相結合,為客戶的營銷帶來品牌與實效,很大程度上是張銳和團隊堅信品牌作為企業核心價值的作用。
時趣洞察引擎賦能某美妝品牌
張銳說,品牌也好,營銷也好,談起來效率特別低,科特勒、百度、阿里、騰訊、江南春,每個人講話的語境不同,現在掌握著最大話語權的不是專業營銷服務機構,而是媒體和電商平臺,他們有一個根本的目的,就是讓你去買廣告。
張銳認為,用品牌力這個概念可能更具體一些,就是品牌給你帶來了什麼長期增長。我們看看淘寶有多少品牌轉戰到了天貓,銷售幾十個億的微商,有幾個能持續三年以上?
他感嘆說:「我們聽到都是平臺視角的那些詞彙,那些大廠們不斷講流量、算法、數據、紅利、效果廣告。但是審美、價值、世界觀、文化、組織、品牌這些帶有更強的價值觀和創造力色彩的概念嚴重缺失。」
張銳談到今年團隊為新寶駿做的一輪營銷。他們先通過時趣的數據平臺收集近年來所有的汽車營銷案例,大量的視頻、圖片和文字素材,大致確定什麼樣的內容和平臺的傳播效果最好。
比如,他們發現最火的短視頻是4S店銷售和客戶講方言的故事。這是其中一個線索,數據模型上還有其他類似的線索,都拿來作為內容方案參考。
而更重要的,是傳遞品牌的價值主張,不是讓幾個視頻火起來,而是讓用戶感知、參與和認同品牌主傳遞的價值觀。
於是就有了時趣為新寶駿營銷的兩條線,也就是張銳一直所說的,產品功能線和品牌情感線。
功能上,是以「智能,讓駕駛簡單點」的一批短視頻,突出新寶駿的駕駛智能、語音控制、底部感應後備箱控制等。
情感上,是「用這種方式讓世界認識我」的主動傳播和客戶參與的一系列系列內容,包括從空中角度展現的田野、冰川中巨大的新寶駿LOGO,以新寶駿前臉為靈感的時尚包包,讓用戶分享用怎樣的方式讓世界重新認識自己的故事。
時趣為新寶駿創作的創意物料
在這輪營銷戰役中,新寶駿也收穫了當季銷量的明顯提升。
2
姐夫李:現在大家都談流量,時趣做的每個戰役都差不多是上億的流量,但是你好像不怎麼提。
張銳:流量和聲量放在一起才有意義。聲量是品牌帶有價值觀內容的覆蓋規模,可能是公關的方法,也可能是廣告,或者IP合作。
姐夫李:單獨做流量的風險和代價是什麼?
張銳:好的品牌增長是兩種方式,一個是流量帶來的短期轉化,聲量是有人聽到你講你的東西,不斷聽到你,對你感興趣,有意義的溝通。如果一個公司100%靠流量,可能今天很美好,明天完全無法確定。
姐夫李:能舉一個聲量和流量同時運用的案例嗎,不一定是時趣做的。
張銳:比如瑞幸咖啡,用湯唯和張震代言,這個投資主要是聲量的,他們代表的品質感,挑戰傳統,這是認知層面的;發券,買二贈一,是純粹流量。他要想清楚,如果價格回歸正常,流量池裡的部分水會流出去,剩下的就是被聲量影響的。
姐夫李:你總是強調品牌的重要性,品牌對初創企業和成熟企業作用有什麼不同?
張銳:初創企業可能沒有很大力量做主動品牌傳播,但是要想清楚,用產品體現,我是誰,我主張什麼,我希望誰來買我。對成熟企業,你會發現差異化很難,你的爆品努力、性價比努力,很快就會被競爭對手複製,這個時候需要準確地表達價值觀,價值觀不是一句口號,每個企業價值觀其實都不同。營銷的問題不是獲得紅利帶來的流量,而是讓我的產品為我的用戶產生意義。
姐夫李:時趣的「洞察引擎」,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張銳:我們開發這個模型是認真的,營銷是科學+藝術。我們每天從媒體上獲得一億條內容,覆蓋3000多個品牌,可以做非常詳細的知識圖譜、傳播鏈路分析。
姐夫李:在每天都在變化的營銷世界,你覺得什麼是不變的?我們應該更多研究什麼?
張銳:營銷的三大目標是不變的。企業銷售增長:更多;品牌價值提升:更貴;客戶忠誠度提升:更穩。這三個營銷目標也催生了企業的三個營銷階段,開始是把東西賣出去,然後是讓消費者記住自己,再後來是企業開始意識到要輸出價值觀。知道什麼是不變的,就知道了企業營銷應該向哪個方向努力。
姐夫李:有人說諮詢公司解決戰略,大流量媒體平臺解決傳播,營銷公司以後會被擠壓出去,你怎麼看?
張銳:營銷公司不一定能做戰略諮詢,但是數字工具有戰略價值,以前我們做乙方,提了創意,市場部不知道是不是帶你去見CEO,現在我們有數據,老闆自己都要看。營銷公司不是沒有前途,而是太多的功課自己沒有做好,好的工具沒有更有效地開發運用,這是導致行業附加值下降,從業人員產生失落感的根本原因。我對營銷公司和營銷行業一直都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