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CU護理之家
口咽通氣管是一種由彈性橡膠或塑料製成硬質扁管形人工氣道,呈彎曲狀,其彎曲度與舌及軟顎相似。
目前有4種系統、兩種類型:柔軟的口咽通氣管(規格:55~115mm),口對口急救口咽通氣管(規格:成人80~105mm),半硬式口咽通氣管(規格:40~110mm),雙通道半硬式口咽通氣管(規格:40~100mm)
黑色柔軟,中央有腔,具有方便吸痰,改善通氣兩種功能
白色半硬,中央無腔,兩側有小腔,具有改善通氣功能,但吸痰不便。
因此,用塑料製成的口對口急救口咽通氣管較為實用,其在通氣效果、方便吸痰、易於固定、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減少交叉感染等方面均優於其它類型。
主要包括翼緣、牙墊部分、咽彎曲度三部分
隨著口咽通氣管型號的增大,其形狀和長度逐漸增加,以適應不同年齡和不同體型的患者使用:
①口咽通氣管長度相當於從門齒至耳垂或下頜角的距離
合適的口咽管應該是:口咽通氣管末端位於上咽部,將舌根與口咽後壁分開,使下咽部到聲門的氣道通暢。因此,較為安全的選擇方法是:寧長勿短,寧大勿小,因為口咽管太短不能經過舌根,起不到開放氣道的作用,口咽管太小容易誤入氣管。
②口咽通氣管應有足夠寬度,以能接觸上頜和下頜的2~3顆牙齒為最佳
選擇合適的口咽通氣管
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
放平床頭,協助患者取平臥位,頭後仰,使上呼吸道三軸線(口、咽、喉)儘量一直走向。
清潔口腔內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置管方法分為兩種,一種為直接放置:將通氣管的咽彎曲沿舌面順勢送至上咽部,將舌根與口咽後壁分開;另一種為反向插入法:把口咽管的咽彎曲部分向顎部插入口腔,當其內口接近口咽後壁時(已通過懸雍垂),即將其旋轉180°,借患者吸氣時順勢向下推送,彎曲部分下面壓住舌根,彎曲部分上面抵住口咽後壁。雖然後者比前者操作難度大,但在開放氣道及改善通氣方面更為可靠。
對於意識不清者,操作者用一手的拇指與食指將患者的上唇齒與下唇齒分開,另一手將口咽通氣管從後臼齒處插入,操作時注意動作輕柔,準確。
測試人工氣道是否通暢。
以手掌放於通氣管外側,於呼氣期感覺是否有氣流呼出,或以少許棉絮放於通氣管外,觀察其在呼吸中的運動幅度,此外還應觀察胸壁運動幅度和聽診雙肺呼吸音。
檢查口腔,以防止舌或唇夾置於牙和口咽通氣管之間。
置管成功後,傳統的固定方法為,用膠布交叉固定於面頰兩側,由於膠布受潮後,粘性下降,易於脫落,再者因膠布緊貼皮膚,粘住病人的毛髮而產生不適感,甚至有些對膠布過敏者,粘貼處易出現過敏性皮炎或破潰。針對這些原因,鄭泓等將固定方法進行了改進,在口咽管翼緣兩側各打一個小孔,用繃帶穿過這兩個小孔,將繃帶繞至患者頸後部固定,解決了膠布固定存在的缺點。
對於清醒患者,如不配合張口,切勿急於強行插入或撤出,一定要耐心說服,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取得合作。
操作中重視與患者交流,按照正確步驟放置,吸痰時注意鼓勵患者做咳痰動作。
放置成功後,妥善固定好,以免脫出。
及時吸痰,清理呼吸道,防止誤吸,甚至窒息。吸痰前後吸入高濃度氧,達到清理呼吸道的目的。
口咽管外口蓋一層生理鹽水紗布,既溼化氣道又防止吸入異物和灰塵。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隨時記錄,並備好各種搶救物品和器械,必要時配合醫生行氣管插管術。
昏迷者,口咽管可持續放置於口腔內,但每隔2~3h重新換位置,並每隔4~6h清潔口腔及口咽管1次,防止痰痂堵塞。每天更換口咽管一次,換下的口咽管浸泡消毒後,晾乾備用。
口咽通氣管是保持呼吸道通暢的一種簡單、快捷的方法,同時放置口咽通氣管可以減少病人口腔及氣道黏膜的損傷,並防止舌後墜,有利於吸痰,另外安置口咽通氣管時,由於刺激咽部,通過興備迷走神經可降低血管壓力和減慢心率,對於腦血管意外的患者降低血壓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提高搶救速度和質量
節省急救人員體力
適用範圍廣
有效預防舌後墜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口咽通氣管的臨床應用進行了多方探索,技術日臻完善,了解並正確應用口咽通氣管,可以提高搶救成功率,節省急救人員的體力,降低醫療成本,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
版權申明
以上內容如未註明出處,則來源於網絡,因找不到原作者無法署名,我對原文作者深表敬意,轉載本文旨在幫助更多的護士,如有侵權請聯繫郵箱:tsyz120@163.com將在24小時內處理
天使驛站:tsyz120天使驛站:為護理同仁們分享醫療圈熱聞、生活、交流、學習、傳遞正能量、自由的專業交流、知識和資源的共享平臺;提供展示護理同仁們風採的舞臺。訂閱我們
更多功能
■ 回復相應關鍵詞可獲取該關鍵詞相關護理知識,例如:皮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