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撫仙湖沙亥河恢復重建區,榴花吐豔,桉樹成林,鬱鬱蔥蔥。成片的鼠尾草鋪滿一地,零星花朵如翹起的小尾巴隨風搖曳,又似一根根琴弦,正彈奏著藍紫色的夢想。眼前綠意盎然,一派溼地風光。鳥兒有時成群,有時三三兩兩,聲聲啼鳴,忽上忽下自在飛翔。譁啦啦的濤聲此起彼伏,既悠遠空靈,又激越高昂。循聲而去,壯闊的撫仙湖映入眼帘。站在石子沙灘上,湛藍色的湖像一顆藍寶石,萬頃碧波滾滾而來,潔白浪花捲起千堆雪。舉目遠望,座座青山綿延起伏,朵朵白雲從山中升起,飄浮在蔚藍的天空上。水映著天空,雲襯著浪花,使藍的更藍,白的更白。我驚喜,如此純得一塵不染之水,只在西藏納木措看過,而眼前的撫仙湖,讓人又一次感受到那種至純至美。正如清代詩人贊曰:「俞元勝跡問仙湖,一片煙波點荻蘆。天上自來通碧海,人間不道有蓬壺。」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雲南玉溪撫仙湖有個仙人般的名字。億萬年前,這裡曾是一片藍色海洋,後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留下了一泓晶瑩剔透的湖水。唐代稱「大池」,宋、元時又名「羅伽湖」,明代稱「澄江海」。相傳玉皇大帝派了肖、石二仙到人間巡查,來到滇中,只見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兩仙人即刻被湖光山色傾倒,流連忘返,日久天長變為兩塊並肩搭手的巨石,永立湖邊。「撫仙湖」之名由此而來,一直沿用至今。在風和日麗的日子,湖上駕舟遙望東南方,能隱約看到兩位「仙人」在觀賞美景,遊客們饒有興趣地聽著湖名的來歷,感嘆撫仙湖的美麗竟能留住神仙,也希望能看到那兩塊巨石。
筆直的木棧道兩旁盛開著紅、黃色美人蕉,嬌豔動人。漫步其上,涼爽宜人。風裹著湖的柔情撩起衣衫,浪花一次次撞擊心靈,心底也一次次被震撼,人眷念著湖,湖迷住了人,人湖交融,陶醉其間。這條道名叫「時光棧道」,一時茫然了,竟不知是在享受好時光,還是虛度光陰?
無法割捨晶瑩剔透的水,繞湖來到筆架山下。這裡的水面突然安靜了許多,細軟的沙灘上,一條條遊船排列著,有的飄浮在水天一色中,滿眼詩情畫意。光腳丫的小孩在沙灘上嬉鬧,歡快的笑聲蕩漾在湖面。一對老夫妻滿頭銀絲,坐在太陽傘下,手拉著手,靜靜地看著眼前的一切,似乎正回憶童年時光。情侶們泛舟湖上,時而悠悠前行,時而任其隨波,演繹著浪漫的愛情。掬一捧湖水,讓它慢慢從指縫中滑過,似乎能嗅到水的醇美甘甜之味。早年間,徐霞客就曾在其遊記中贊過這水:「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渾濁,惟撫仙湖最清。」
陽光盡情灑下,浩渺的湖面閃爍著金光,就像幽藍夜空裡的顆顆星星,深邃中仿佛隱藏了不為人知的秘密。尋思著,水下或許真有古滇國遺址。
高高聳立在湖岸的筆架山,形如其名,兩邊凸起,中間凹陷,酷似案頭上的筆架。拐向上山的石徑,一路樹木滴翠,不知名的野花點綴叢中。山頂的觀音寺琉璃金碧,立於峭壁之上。此時,忽有絲絲縷縷清香盈鼻,始以為是寺內的焚香味,幾經辨別後卻不是。幽香愈來愈濃,原是從一株粗大的樹上散發,一看標牌,才知是一株清香木,已有180多年樹齡,如此清香,想來沾染了撫仙湖的仙氣。
山的另一凸起處,於玉煙亭下憑欄而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近處巖石壁立,崢嶸挺拔。遠處,亮汪汪、清凌凌的湖面,如絲綢般鋪展開去。一道長長的、優美的弧線,勾勒出月牙形湖岸,也勾勒出湖的曼妙身姿。身後,麒麟山、尖山,山山相連,群峰競秀。「澄江色似碧醍醐,萬頃煙波際綠蕪。只少樓臺相掩映,天然圖畫勝西湖。」正應了古人絕美的讚譽。我禁不住張開雙臂,只想把湖攬在懷中;又想化作一尾撫仙湖特有的衝浪魚,暢遊在它的懷中。(文圖:米廣弘 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