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關於微笑的設計》
《蒙娜麗莎——關於微笑的設計》生命的微笑
——冷軍作品解讀
⊙見習記者 李虎 ○編輯 陳羽
在看似漫無邊際的美學世界中,雖然對於「美」的標準眾說紛紜,但總有一些視覺元素如同黃金分割率一樣能徵服所有標新立異。
16世紀初,在劃破中世紀黑暗的黎明之時,被人們稱之為永恆的美學標準——《蒙娜麗莎》在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筆下橫空出世。從此,這位佛羅倫斯富商妻子的神秘微笑成為美學家們的最愛,在五百多年的時空裡,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解讀。然而,在一直崇尚含蓄、婉約美的東方,無數國人或多或少的有過這樣的困惑:人人都稱之為最神秘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何沒有讓我怦然心動?
2004年第十屆全國美展,冷軍的《蒙娜麗莎——關於微笑的設計》在中國美術館驚豔全場。無數排隊爭相觀看作品的人找到了關於《蒙娜麗莎》給自己帶來困惑的答案。沒有了達.芬奇《蒙娜麗莎》上的風景背景,卻給予了比風景更廣闊的想像空間。沒有了華貴的絲綢和紗巾,草綠色的毛衣卻多了一份親切。沒有了修長的頸部以及豐滿的身材,在略顯寬大的高領毛衣中藏著那張如同鄰家女孩般純潔的面容。面部的微笑和神情仿佛正在認真聽你傾訴。站在這幅作品面前,即使你不懂油畫,也能感覺到一種扣人心弦的力量。透過幾乎看不見的筆觸和層層油彩,它帶給我們的不再是一副如同經典圖式的「畫」,而是畫框對面的「人」。
「我覺得我愛上了這個女孩!」一名美院學生在駐足凝視這幅作品足足一個小時之後,在自己的博客中寫下了這句話。能讓現實中的人愛上畫中人,這不僅僅代表了冷軍技術上的登峰造極,更表明了冷軍作品在藝術上已經賦予了描繪對象新的生命。
然而,「畫得如照片一樣」這樣的讚美雖然是絕大多數觀眾對此畫在技術層面登峰造極的肯定,卻不是冷軍所追求的。對此,冷軍直言,「很多人定義我的油畫風格是超寫實主義,我卻覺得不盡然。超寫實主義是一種把照片或印刷品放大並繪製在畫布上的藝術。他們主張放棄主觀和繪畫性,像一個畫盲一樣,一絲不苟地、絕對地、機械地還原照片或印刷品。而我是按照對象的生成過程『造』出來的。其實很多時候我是不自覺地著迷於實物本身的紋理細節,包括不經意造成的殘缺和痕跡。我尋求造化的是自然的生命,是自我心源的展示。」
不做照相主義者,而要做生命的創造者。在架上繪畫受到普遍質疑的今天,冷軍卻獨闢蹊徑,開創了中國「超限油畫」的陣地。他將油畫的表現力推向極致的同時,也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避免走向洛可可繪畫:單純為了炫技,畫面華麗的同時卻空洞沒有精神。冷軍的作品是運用極高的寫實油畫技術來建設並傳達自己對於美的感悟和解讀。他不僅僅尋求人們對其技術的肯定,更希望通過表現平和、自然、唯美的圖式,來呼喚人們對於心靈的真誠和「美」的忠貞。
對此,冷軍說:「我希望對節奏快捷的當今社會的病垢給予一些解藥,也許這是我的一廂情願。我想利用經典啟發一些思考,讓人爭論、糾正一些看法。藝術要重回聖壇,人也許不能太強大、太主宰、太誇張,從而失去了敬畏之心,目空一切,為所欲為。」
面對人們對經典的嘲諷、對傳統的質疑,冷軍始終希望賦予作品以生命。在如今浮躁的藝術圈內,冷軍屬於屈指可數的低調前行的畫家。在極度寫實的表現力下,作品會直視觀眾的心靈,充滿著永不過時的美學理想。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