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外風吹草動不會影響我們的發展

2020-12-23 騰訊原子智庫

文/林毅夫 編輯/楊溪

出品 | 原子智庫·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2020年年中以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中國持續探討的熱點政經議題。常見觀點將雙循環視為中國對疫情、中美經貿關係調適等一系列當前問題的應對之策。不過,在12月18日由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請回答2021——2020騰訊風雲演講年會」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表示,國內大循環的提出,除了這些短期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反映的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收入更高、服務業比重更大,則其經濟當中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會越低,國內循環的比重就越高。

基於此,林毅夫教授認為,要通過三方面的結構性改革提高收入水平、從而提高內循環的比重,形成新發展格局:第一,要利用好在傳統產業上的後來者優勢,以及在新經濟上換道超車的優勢,把長板拉長、短板補足,有卡脖子的,利用舉國體制的優勢把它克服;其次,要深化改革,把經濟當中在流通上面的堵點、瘀點消除,目前瘀點和堵點主要是在要素市場——金融、人才、戶籍、土地和產權;第三,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來補足國內資源不足。

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到風雲演講,跟各位談談結構性改革和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格局是2020年我國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在國內、國外都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為什麼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因為新發展格局提到: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過去,我們講的都是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現在為什麼要提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各位談談怎麼用供給側、需求側的結構性改革來加速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更重要的是反映經濟基本規律

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有短期的原因——新冠疫情,造成了國際貿易受挫。當然,在這種狀況下,依靠國內的經濟循環,就至關重要。同時,中美關係的原因,我們的出口會受到限制,並且也有一些「卡脖子」的技術需要國內來發展。

但除了這些短期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反映的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以我國為例,出口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5.4%;但到去年、2019年,出口比重只有17.4%,減少了50%。在2019年,我們的國內生產已經是82.6%。為什麼出口佔比從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有兩個根本原因:一個是經濟規模,一個是服務業的比重。

現代經濟、尤其在製造業方面,規模經濟很大。如果要充分利用這種規模經濟,對應的小經濟體,國內能消化的部分就少,那麼就要更多地依靠國外市場;而對於大經濟體,國內自己能消化的就多、出口的比例就減少。

拿一個具體的例子做比較,新加坡2019年出口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104.9%——它出口是靠進口原材料加工以後出口的;而我們國家,出口佔比最高的年份也不過只有35.4%。我想這就反映了經濟規模的差異。

同樣是大型經濟體,2019年美國的出口比重是7.6%,日本出口比重是13.4%,都比我們低。原因是什麼?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美國是80%,日本是70%。服務業當中很多是不可貿易的,所以服務業比重越高,其經濟當中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會越低。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2006年,我們的人均GDP是2099美元,中國的經濟規模佔全世界的比重是5.3%,當年我們的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41.8%;到了2019年,人均GDP達到10098美元,我們的經濟佔全世界比重從2006年的5.3%增加到2019年的16.4%,而服務業則從41.8%增加到2019年的53.6%。我想正是這兩個原因,讓我們出口的比重從35.4%降到17.4%,國內循環的比重提高到82.6%。

展望未來,我們收入當然會增加,我們的經濟佔世界的比重也會增加,服務業的比重也會增加。在這種情況之下,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會從2019年的17.4%降到15%、13%、12%,國內循環的比重就會從2019年的82.6%,逐漸變成85%、變成90%。

所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我想更重要的是反映這樣一個經濟的基本規律。把這個規律講清楚了以後有一個好處,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

過去我們認為是出口導向型,出口受了影響,老百姓心裡就慌;現在知道我們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這種狀況下,國外發生風吹草動,不會影響到我們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

需要推行三方面結構性改革

那麼在這種狀況之下,怎麼樣結構性改革來更進一步提高國內循環的比重呢?

從前面的分析,我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我們的收入水平。如果我們收入水平提高了,那我們的經濟佔世界的比重就會進一步提高,那服務業的比重也會進一步提高。這兩個提高就一定會讓我們國內循環的比重再進一步提高。

怎麼樣來提高我們的收入水平?這就牽扯到結構性的改革。我想在這邊主要談三點。

第一,要利用好我們在傳統產業上的後來者優勢,以及我們在新經濟上換道超車的優勢,把我們的長板拉長、短板補足,有卡脖子的,利用舉國體制的優勢把它克服。能這樣的話,我們的經濟就能不斷發展,收入水平就能不斷提高。

第二,要深化改革,把我們經濟當中在流通上的所謂堵點、瘀點消除。在產品上面、商品上面,國內流通基本都放開的,沒有多少所謂的瘀點、堵點,如果說有瘀點和堵點的話,主要是在要素市場方面。比如,金融應該服務實體經濟,但我們的金融是以大銀行、股票市場、公司債為主。而我們現在的實體經濟當中,稅收50%來自於微型、小型、中型的民營企業,國內生產總值70%是來自於微型、小型、中型的製造業跟服務業,就業80%以上是來自於微型、小型、中型的服務製造業,他們在現代金融當中基本得不到服務。所以,我們要在金融體系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多發展能夠給前面所談到的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安排,包括地區性的中小金融機構。

在人才市場上面,戶籍制度是人才流動的一個障礙,再者,高房價也是一個阻礙人才流動的障礙。所以,要促進勞動力市場的流動,那就應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並且讓住房回歸到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那麼,在土地市場方面,最重要的是必須落實農村集體土地入市的政策,讓土地能夠更好的流通。

產權改革面,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政策:毫不動搖的鞏固、加強國有經濟,同時要毫不動搖地鼓勵、引導、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不能有產權的歧視。

第三,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更好地利用國際的資源來補足國內資源不足。這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擴大自貿區的試點,另一方面在自貿區試點方面比如說降低關稅,負面清單能否取得實際成效,應該在全國推廣,那我們就能夠更好地利用國際的資源——國際的技術、國際的資本,來加強國內經濟的發展,提高國內經濟發展的質量、人民的收入水平。

我想如果能夠進行我前面講的這三方面的改革,那我們的經濟不管外國經濟是風和日麗,還是風雨縹緲,中國經濟靠國內的大循環也一定能夠不斷地乘風破浪地前進——不僅是在2021年,會從2021年開始的——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當中不斷地乘風破浪、前進。

相關焦點

  • 觀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有內無外,也不是有外無內,二者是辯證統一關係,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打造新發展格局,要牢牢把握國內大循環這個「主體」,以我為主,同時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 ...發揮競爭新優勢——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新發展格局背後的經濟規律  記者:如何看待中央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後深意在哪裡?  林毅夫: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提出新發展格局的論斷,背後的道理是什麼?
  • 國內大循環什麼意思 國內大循環並不是 「閉門造車」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如何理解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指出,國內大循環不是閉門造車,我國穩步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融合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有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 國內大循環是什麼意思?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題: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中國謀劃新發展格局有何深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韓潔、劉開雄  近段時間,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海內外媒體爭相報導,各路智庫機構紛紛解讀,同時也引起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熱議。
  • 李稻葵: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之間是什麼關係?
    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 你真的了解國內大循環嗎?有什麼需要關注的方面?看這裡
    在新冠病毒的影響下,全球的經濟狀況可謂慘不忍睹,失業率、倒閉潮、破產潮等比比皆是,中國雖然早就控制住了疫情發展,但國際上經濟貿易活動的損失以及國內需求的萎靡不振還是相當嚴重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 ...對世界經濟作出更大貢獻——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中國正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準確把握新發展格局的意涵?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中國,可從哪些方面發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他看來,理解新發展格局,首先要看到格局中既有「國內大循環」,又有「國內國際雙循環」,前者為「主體」,後者則要「相互促進」。「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把兩個循環割裂開來。」林毅夫認為,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是必然的選擇,也是共贏的選擇。
  • 打通阻礙國內大循環的「斷點」「堵點」
    「在這種情況下,『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新發展思路是黨中央充分認識國情變化及我國特有的經濟優勢和發展潛力,充分認識國際環境變化給我國傳統經濟發展路徑帶來的重大挑戰,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提出的戰略調整。」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表示。
  • 國內大循環要轉起來,這2件事迫在眉睫,不能再等了
    第三點,疫情到底給經濟帶來了什麼影響。最主要的影響還是短期的衝擊,疫情過去以後經濟已經慢慢恢復。但是,疫情確實也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改變。例如疫情衝擊促進了數位化的發展,但是,數位化發展的同時,會不會導致在疫情之後,一些產業永久性的減少?
  • 1979年,林毅夫「叛逃」臺灣遊回大陸,後讀經濟學成中科院院士
    農機專業學士、企業管理碩士、經濟學博士後,當過連長,從寶島遊回大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當過他的老師,林毅夫的人生軌跡可謂是相當傳奇的。林毅夫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他是首位獲得世界銀行副行長這樣高級職位的中國人,也是至今在國外期刊上發表論文最多的大陸經濟學家。
  • 乾貨| 「國內大循環」:核心思路、路徑及投資機會
    深化改革加快疏通國內大循環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從近期看,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需要儘快疏通影響國內大循環的堵點,促進國內大循環。一旦形成了這樣的產業鏈集群,在國外需求依舊疲軟的時候可以通過努力營造以當地需求、國內需求為拉動的產業小循環,保證產業鏈集群的健康發展;當國外市場復甦的時候,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擴大產業集群規模和發展質量,通過加強區域產業鏈合作帶動全球產業鏈的大循環。
  • 暢通國內大循環 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態勢向好
    日前,第九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爐窯工程節能減排技術與裝備發展論壇在南昌舉行,來自全國有色行業爐窯關聯企業、科研院所共計200餘人出席。與會代表圍繞 「綠色清潔、創新智能、高質發展」主題,針對 「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有色金屬爐窯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趨勢進行了深入交流。
  • 【張明】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三大支柱
    在構建國內大循環方面,有三個重要支柱。一是持續推進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二是努力推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三是加快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此同時,制約著國內大循環建立的堵點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制約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的堵點;二是制約產業結構升級和國內技術創新的堵點;三是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一體化面臨的堵點;四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聚也會阻礙國內大循環的構建。
  • 打通阻礙國內大循環的「斷點」「堵點」-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這種情況下,『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新發展思路是黨中央充分認識國情變化及我國特有的經濟優勢和發展潛力,充分認識國際環境變化給我國傳統經濟發展路徑帶來的重大挑戰,針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提出的戰略調整。」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表示。
  • 圍繞終端需求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
    應對外部挑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圍繞國內社會終端需求,從供求兩端精準發力,破除各種障礙,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  目前,我國擁有全球超大的市場規模。疫情之下,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運轉不暢,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不斷升溫,外部需求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提升,更加凸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意義。國內大循環起於生產、終於消費,社會終端消費是最終動力。我們必須緊緊圍繞社會終端需求,以擴大內需為支點,有效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巨大優勢,著力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
  • 韓和元:制約「國內大循環」形成兩大直接障礙
    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 從「叛逃者」到「愛國者」,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傳奇
    1987年,到了林毅夫回國的日子。可北大經濟系的師生裡,流傳著一個猜測,林毅夫不會再回國了。人家老婆孩子都在美國,自己在做博士後,老婆也拿到了博士學位。在美國要啥好生活得不到,為啥還要回中國呢?去世行,一天的工資,是他在國內全年的工資;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書,兩天的工資等於國內全年的工資。而回到中國,就是白手起家。面對這樣的條件,大概99%的人都會選擇不回來,大家的懷疑也不是沒有緣由。
  • 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權威訪談)——訪清華大學...
    過去我們以「跟跑」為主,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升我國科技特別是產業技術水平。「跟跑」時無需自己定方向,加速跟上縮短差距就行。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跟跑」「並跑」「領跑」並重的時期,情況會發生很大改變。技術開發進入高度不確定狀況,無人領航,無產業鏈條,市場需求不明,甚至不知是否有人跟隨。我們只能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持之以恆,做出原創性的成果。
  • 一顆「小檸檬」如何撬動大循環?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焦點訪談丨一顆「小檸檬」如何撬動大循環?企業創新孕育的財富密碼→不久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一個重要基礎就是我國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內需潛力。
  • 陽光人物:從「叛逃者」到「愛國者」,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傳奇
    4林毅夫,不回來了嗎?1987年,到了林毅夫回國的日子。可北大經濟系的師生裡,流傳著一個猜測,林毅夫不會再回國了。去世行,一天的工資,是他在國內全年的工資;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書,兩天的工資等於國內全年的工資。而回到中國,就是白手起家。面對這樣的條件,大概99%的人都會選擇不回來,大家的懷疑也不是沒有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