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循環是什麼意思?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什麼

2020-12-15 閩南網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題: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中國謀劃新發展格局有何深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韓潔、劉開雄

  近段時間,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海內外媒體爭相報導,各路智庫機構紛紛解讀,同時也引起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熱議。

  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有何深意?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為探究個中內涵,「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相關權威人士和專家。

  「國內大循環」是否是個孤立的概念?

  多位權威人士表示:肯定不是!

  很多專家指出,從這個概念不斷清晰、完善、深入的時間線上,可以看出中央的決策部署是全局性戰略: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信號。

  在當下關鍵時間節點上,中國正在謀劃的是一個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是主動而為還是被動選擇?

  有觀點認為,中國新發展格局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劇逼迫的被動應對。

  事實如何?

  近期中央多次提到新發展格局,一個明顯信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正加速從出口導向型轉向內需驅動為主。

  「加速」一詞,意味著轉型並非臨時起意、無奈之舉,而是主動作為、長期謀劃的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導向型戰略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但外貿依存度過高、經濟安全風險大、關鍵核心技術受限、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等缺陷也逐漸顯露。

  事實上,自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開始,中國就將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向擴大內需,20多年來一直朝著這個方向轉型。近幾年,中國已經形成了內需拉動型經濟,順差相對GDP之比已降到國際公認的3%以內的均衡水平,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有數年超過100%。

  時至今日,從國內形勢看,中國經濟已進入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加速轉變發展模式是大勢所趨。

  從國際形勢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經濟低迷,一些國家經貿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巨大調整的可能。

  中央正是根據我國長遠發展戰略,同時觀照國際形勢變化,提出了應對當下並前瞻未來的理性之舉。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中央謀劃的新發展格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不斷演化的反映,是中國經濟「育新機、開新局」並贏得國際競爭新優勢的主動戰略選擇。

  國內大循環是否意味著要閉門造車?

  「中國要停止開放」「中國發展將向內轉」……近來,一些海內外輿論的解讀,隱藏著擔憂與懷疑:中國是否會停下改革開放的腳步,關起門來封閉運行?

  「這是一種嚴重誤讀。」權威人士表示。

  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已經針對上述疑慮旗幟鮮明地給予回應: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說,經濟活動從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個動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早已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中,即便是當前疫情嚴重阻礙了全球經貿活動,中國要擴大內需仍離不開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和暢通。

  因此,中國是在開放環境下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絕對不能把國內、國際「雙循環」割裂開。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不是要閉關鎖國、主動脫鉤,而是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要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走向制度型開放,打開國門搞建設。」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說。

  中國擁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市場,隨著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潛在的經濟活力和發展餘地、空間還非常大。

  在摩根史坦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看來,國內大循環的真諦是「開放」。通過釋放國內經濟和消費潛力,結合保護智慧財產權、改善營商環境、減少準入限制,吸引跨國企業把產業鏈、工廠、店面繼續留在中國,分享中國消費市場的蛋糕。

  形勢越困難,越要擴大開放。以國內大循環帶動國際循環,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兩個循環暢通互動,經濟運行才能「氣血充盈」。

  「雙循環」將如何運行?動能在哪裡?

  其一,中國要立足做好自己的事。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換言之就是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管濤說,在上半年我國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率先復甦的基礎上,要趁勢而上更好發揮國內產業門類齊全、市場潛力廣闊的優勢,穩住企業和就業基本盤,降低外部衝擊帶來的壓力。

  其二,根本途徑還是深化改革。

  要看到,擴大內需還存在不少短板,如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合理流動仍有不少障礙,商品物流成本過高,企業融資難題猶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改革有待深化……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不是對過去政策的簡單重複。」魏建國說,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供需梗阻,在提高供給質量上下功夫,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其三,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力度。

  疫情之下,我國上半年不僅沒有出現所謂的「外資撤離潮」,巴斯夫、寶馬、大眾集團等眾多企業持續擴大在華投資……這些進一步印證,中國市場對外資企業依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未來,我國要建構的不是簡單、無條件開放的體系,而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

  其四,要保持定力,苦練內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古人云:「智者慮事,雖處利地,必思所以害;雖處害地,必思所以利」。對智者而言,危機中往往孕育機會。

  邢自強認為,中國經濟的優勢在於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如,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還有很大挖掘潛力;再比如,破解發展不平衡,中國打造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孕育著巨大發展空間。

  總之,面向未來,挑戰不小,但空間很大,希望也很大。需要沉心、靜氣,保持定力與進取。

  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這一新發展格局時,提到了「持久戰」一詞。多位專家認為,這意味著「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已被提到了中長期戰略高度。

原標題: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中國謀劃新發展格局有何深意?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焦點

  • 國內大循環什麼意思 國內大循環並不是 「閉門造車」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如何理解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指出,國內大循環不是閉門造車,我國穩步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融合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有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 李稻葵: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大循環之間是什麼關係?
    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 【中央提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2020-09-29 06:27:50來源:FX168 【中央提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雙循環」將從為全球經濟金融提供「穩定錨」和為全球價值鏈升級提供「推進器」兩方面締結中國與全球體系的新紐帶,跨越當前全球化所遭遇的深層阻礙。
  • 圍繞終端需求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
    應對外部挑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圍繞國內社會終端需求,從供求兩端精準發力,破除各種障礙,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  目前,我國擁有全球超大的市場規模。一方面,擁有全球最完整和規模最大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市場競爭體系,1億多戶市場主體,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以及競爭有序的要素市場,既可以靈活參與全球供應,也能面向國內提供高質量的商品與服務;另一方面,擁有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孕育了巨大的需求空間,以及40多年改革開放形成的居民財富積累,既可以吸納全球競爭力產品,也能為國內工業生產提供強大的需求動力
  • 觀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顧彥 攝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雲舒報導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基於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 韓和元:制約「國內大循環」形成兩大直接障礙
    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 【張明】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三大支柱
    在構建國內大循環方面,有三個重要支柱。一是持續推進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二是努力推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三是加快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此同時,制約著國內大循環建立的堵點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制約消費擴大和消費升級的堵點;二是制約產業結構升級和國內技術創新的堵點;三是要素自由流動和區域一體化面臨的堵點;四是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聚也會阻礙國內大循環的構建。
  • 林毅夫: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外風吹草動不會影響我們的發展
    以下為演講實錄: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到風雲演講,跟各位談談結構性改革和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是2020年我國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在國內、國外都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為什麼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呢?因為新發展格局提到:要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 乾貨| 「國內大循環」:核心思路、路徑及投資機會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正在塑造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必將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推動全球化朝著更深領域演進。每年夏天最重要的會議召開完畢,這既是過去半年的總結,更是未來半年投資方向的信號。
  • 你真的了解國內大循環嗎?有什麼需要關注的方面?看這裡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經濟局面下,國家層面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 國內大循環要轉起來,這2件事迫在眉睫,不能再等了
    這裡可以解釋為供給側的主體都是企業或者一些機構,而需求側更多的是個人和市場化的反應。而機構的反應速度一般是快於個人的。第三點,疫情到底給經濟帶來了什麼影響。最主要的影響還是短期的衝擊,疫情過去以後經濟已經慢慢恢復。
  • 打通阻礙國內大循環的「斷點」「堵點」
    暢通國內大循環,首先要「對症下藥」,找到阻礙生產、分配、流通、消費之間暢通循環的「斷點」「堵點」及其原因。「我國生產和消費之間形成斷點的主要原因是供給側轉型升級落後於國內需求側升級換代。具體表現為一部分企業滿足於『兩頭在外』模式發展,沒有自主研發設計能力,產品不適應國內市場需求;部分企業採取『低品質低價格』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止步於滿足國內低端消費需求。
  • 一對一直播社交軟體開發,助你玩轉「國內大循環」新格局
    一對一直播社交軟體開發,「國內大循環」透露這些關鍵信息近段時間,被熱議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國內大循環」旨在:通過改革打通經濟運行的堵點,鼓勵激發創新,掌握一系列尖端核心技術,構建更加完善和高質量的經濟供給體系,在供給創新和提升下激發需求,並促進消費升級;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法治保障、社會民生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作用,提升經濟運行效率,解除居民消費後顧之憂,釋放消費需求空間。
  • 暢通國內大循環 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態勢向好
    四是國內現貨市場銅、鋁、鉛、鋅價格已恢復或超過疫情前的水平。五是全行業累計實現利潤轉為正增長。綜合來看,行業積極因素明顯增多,市場預期不斷改善。  三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決策。有色金屬工業要認真貫徹 「雙循環」 「新基建」的理念,發揮在國內國際大循環中的作用。加快有色行業爐窯工程技術與裝備產業國內大循環的暢通,進一步完善產業供應鏈、推動產品高質量滿足供給需求,為國內循環提供持續發展動力。
  • 首提「國內大循環」、37字闡述資本市場、重申「房住不炒...
    首提「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
  • 2020年度北京商業高峰論壇12月8日聚焦國內大循環,論劍消費新格局
    加之全球地緣政治動蕩,中國經濟加速走向內循環,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下,商業的未來走向是什麼?商業人又該如何更好地化解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問題,值得仔細探討。在此背景下,2020年度(第十四屆)北京商業高峰論壇將於12月8日在北京王府半島酒店舉辦,論壇將以「國內大循環·消費新格局」為主題,聚焦北京商業在特殊歷史時期的新發展格局。
  • 北京商業高峰論壇12月8日啟幕 聚焦國內大循環下的消費新格局
    加之全球地緣政治動蕩,中國經濟加速走向內循環,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下,商業的未來走向是什麼,商業人又該如何更好地化解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問題,值得仔細探討。在此背景下,2020年度(第十四屆)北京商業高峰論壇將於12月8日在北京王府半島酒店舉辦,論壇將以「國內大循環·消費新格局」為主題,聚焦北京商業在特殊歷史時期的新發展格局。
  • 華龍兩江評:唱好「雙城記」,描摹國內大循環新「拼圖」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於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更高的部署、更大的期許、更新的思路,為推動成渝雙城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向著更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 打通阻礙國內大循環的「斷點」「堵點」-光明日報-光明網
    暢通國內大循環,首先要「對症下藥」,找到阻礙生產、分配、流通、消費之間暢通循環的「斷點」「堵點」及其原因。「我國生產和消費之間形成斷點的主要原因是供給側轉型升級落後於國內需求側升級換代。具體表現為一部分企業滿足於『兩頭在外』模式發展,沒有自主研發設計能力,產品不適應國內市場需求;部分企業採取『低品質低價格』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止步於滿足國內低端消費需求。
  • 劉尚希:群體性差距越來越突出 會阻礙國內大循環
    前兩個差距過去說得比較多,區域差距、城鄉差距它有地理的因素,也有體制的因素,而這個群體性差距更主要的取決於是體制性的因素,也就是在工業化、市場化背景下,勞動力流動在這個背景下形成了群體性差距,而且越來越明顯,群體性差距是越來越突出,這個問題會嚴重地阻礙國內大循環。群體性差距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它也是一個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