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燒制陶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
然而在現代制瓷、燒制技術極為成功的條件下,一種與傳統柴燒審美截然不同的現代陶藝創作「燒制觀」在盛行,現代柴燒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當代柴燒很大程度上即體現在:柴燒燒製作品時不再使用罩住,意味著對燒成過程中所產生的「弊病」的認可。它的特點是使得木材燃燒所產生的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與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窯內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體之上,在高溫烤制下形成溫澤光潤、層次豐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質感,及各種顏色的變化,留下了火曾駐足過的痕跡,自然而無粉飾之氣,不會重複且很難預期它燒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