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喝酒被認為是一種境界頗高的藝術享受和高雅舉動。喝酒不僅要運用到各種禮儀,還飽含許多學問。古人飲酒,相當講究,不僅注重酒的質量與對飲的人,還格外強調喝酒的方法、環境、心情。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變快,生活壓力的不斷變大,喝酒的許多講究也演變成了應酬中的規矩,酒也成為現代交際的重要工具。有些人為了工作,在酒桌上喝高、喝傷的事屢見不鮮。在此為大家講解酒桌上必須遵守的五個禁忌,讓你喝酒、養生兩不誤。
一、忌大口
「感情深、一口悶!」這是在酒桌上經常可以聽到的話。似乎一口一杯才能凸顯豪爽和義氣。
據《呂氏春秋》記載:「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明人龍遵釵在《飲食紳言》中寫道:「飲酒不宜氣粗及速,粗速傷肺。肺為五臟華蓋,允不可傷。且粗速無品。」
從上述古籍中可知,急飲大飲傷肺,不利於養生。古人喝酒推崇輕酌慢飲,講究細細品酒,在輕描淡寫中品味酒理、感悟人生。
現代科學認為,輕酌慢飲有助於身體對酒精的消化吸收,也不會給五臟六腑增加負擔。
二、忌混酒
在應酬中,很多人喜歡喝混酒,先喝啤酒,又喝白酒,還要來洋酒、葡萄酒。這樣不僅特別容易醉,而且極傷身體。
元人貿銘在《飲食須知》中記載:「飲食藉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清升錄》也寫道:「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善酒者亦醉,乃飲家所深。」
可見,古人對喝混酒是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的。面對同一種酒,我們的身體還能從容應對,但如果面對多種不同的酒,那我們的身體就要手忙腳亂了。
不同的酒,所含成分也各不相同。一旦混飲,酒中的各種成分就有可能混雜,從而產生新的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不僅會加劇各種酒後不良反應,還極易渾身不適、醉倒。
三、忌空腹
常言道:「空腹盛怒,切勿飲酒。」孫思邈在《幹金食治》中也曾特別提醒酒友,忌空腹飲酒。無論古今,飲酒必配美食佳餚,這也是酒桌上流傳千年的規矩。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酒精進入身體後,肝臟是乙醇最重要的分解集散地。在這個分解過程中,肝臟需要及時補充大量的各種維生素,才能正常分解乙醇、維持身體代謝。如果此時腹中空空,乙醇這種有害物質不能及時分解,就容易被吸收,造成肝臟受損、酩酊大醉。
因此,喝酒切忌空腹。可在飲酒之前先喝一杯牛奶、吃一點水果,喝酒過程中也要及時補充營養價值較高的各種食物。
四、忌強飲
酒是中國酒桌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表現了主人的熱情好客。但強勸、強飲也是極為不妥的。
張潮在《酒社芻吉》中說:「其善飲者不待勸,其絕飲者不能勸。」清人阮葵生在《荼餘客話》中說:「飲宴苦勸人醉,荀非即是客人,不然,變意谷也。」
喝酒,歷來講究適可而止、量力而行,六分醉意為宜。強勸強飲,不僅容易使人難堪、心生憤懣,而且也極易引起爭端。
特別要強調的是,如果某人因醉酒釀成慘劇,那麼同桌勸酒者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五、忌飲茶
自古以來,很多飲酒之人都喜歡酒後喝茶,認為茶能解酒醒酒。這種做法對嗎?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酒後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孿痛之疾。」未彝尊也說:「酒後渴,不可飲水及多啜茶。茶性寒,隨酒引入腎臟,為停毒之水。」
如今,現代科學也證實了他們的觀點。按照古人的養生之道,酒後可以用水果解酒。
中國的酒文化、茶文化有很多相似相通之處,但酒後還是要少喝茶為宜。
不管是生活還是應酬,酒桌上都洋溢著興高採烈的氣氛,尤其在喝開之後,想要完全遵守這五個禁忌恐怕很難。但這裡還是要提醒大家,勸你少喝酒的人,才是真正關心你的人。
參考自:頭條@義薄雲天蔣麻子,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