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瓜州傳統老布鞋「重回視野」:一針一線「繡」傳承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7月下旬,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沙河回族鄉手工藝人繡制的鞋墊。 藺佳 攝

中新網蘭州7月28日電 (鄧曉旭 藺佳)從甘肅甘南「西漂」至酒泉市瓜州縣的丁永華夫婦,憑藉祖傳手藝,在戈壁上開起了「老丁鞋店」,因其純手工精細製作,受到當地民眾追捧。因現代工廠生產出的各類時尚潮流的鞋子,而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一雙老布鞋」,他們計劃將其重新帶回大街小巷,並通過開設網店等途徑,帶動鄉鄰致富。

「兩個鞋眼間距一定要控制好,不然會影響最後產品的美觀度。」在瓜州縣沙河回族鄉街面一家不起眼的鞋店裡,丁永華邊低頭製作,邊強調著他對手工布鞋的要求。在他眼中,每一雙布鞋完工,都是一件「藝術品」,「必須要嚴格要求」。

圖為丁永華正在製作老布鞋。 藺佳 攝

現年57歲的丁永華,原是甘南州臨潭縣南門村人,由於文化水平低,年輕時四處打工。2016年,丁永華和妻子馬蘇代在親朋的介紹下來到瓜州。深思熟慮之後,他們決定先租一個臨街鋪面幹點「小營生」。

「剛來時沒啥其他能做的,會點打被子、納鞋底的手藝,隨後決定乾脆開個布鞋鋪掙點生活錢。」丁永華說,老布鞋不僅舒適透氣,更結實耐穿,下地幹活、車間務工,甚至回家當拖鞋都很好。

2016年5月,他租了沙河回族鄉集鎮的一家臨街鋪面,開始經營「老丁鞋店」。鞋店開起來了,但前來買布鞋的人不多,丁永華心裡犯了難:「這條路走錯了嗎?」

「我心裡急,就讓媳婦把布鞋擺到店門口,再穿上走一走,讓過往的人看一看。」終於在開店一周後,一個忙著採摘枸杞的鄉親來到店裡,買了兩雙布鞋。期盼已久的生意開了張,讓丁永華十分激動。

圖為千層底布鞋。 藺佳 攝

因為布鞋做得好,在第一單生意的帶動下,「老丁布鞋」逐漸在當地有了「回頭客」和「客帶客」,最早的幾十雙布鞋被鄉鄰一搶而空,還不斷有人來預定。

「我們店裡賣兩種布鞋,千層老布鞋一雙40元,橡膠底的布鞋一雙30元。」丁永華說,千層老布鞋考驗做鞋人的耐力,要靜下心,把粗棉線結結實實納進千層布裡,千層底布鞋穿著最舒服。起初布鞋的樣式少,銷量不大,布鞋都是他一個人做。有時顧客著急要,他和妻子就連夜趕製。

2017年開始,「老丁鞋店」的銷量逐漸穩定,每個月能賣出100雙左右,平均每月近3000多元的收入。除了賣布鞋,丁永華還賣手工鞋墊,除去4000元的鋪面租金和150元左右的水電費,一年下來收入近6萬元,好的時候能掙7萬元左右。

丁永華說,等再過一段時間,開個網店,網上銷售老布鞋,「爭取將鞋店名氣做大,帶動鄉鄰一同發展致富。」(完)

相關焦點

  • 苗家姑娘用一針一線,傳承民族文化 繡出小康生活~
    苗家姑娘用一針一線,傳承民族文化 繡出小康生活~ 2020-05-14 1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非遺購物節「雲探店」|一針一線,縫出「網紅爆款」——唐昌布鞋
    鞋,又稱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著踐行與規範的巧妙融合,有著腳踏實地、穩步開拓的美好寓意。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古鎮老街上,有這樣一家布鞋店,數十年來始終堅守傳統手工布鞋製作技藝,做出了一雙雙深受大眾喜愛的布鞋。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核雕:方寸之間起舞,匠心「守藝」棲鳳渡魚粉:是美食更是情懷,熬湯60年煮粉百萬碗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瓷刻:將西方素描融入,傳統「號碗」行業有了新生機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
  • 一針一線 繡出新生
    正如本次短片主角張雪用蘇繡技藝「雙面三異繡」形容的那樣,蘇州不僅有千年傳統文化入骨的東方美學,也有著擁抱時代變化的包容性。「中而新,蘇而新」的蘇州博物館子承母業,後起之「繡」江南靈秀浸潤了驚豔時光的蘇州文化。
  • 蘭州90後刺繡藝人:一針一線傳承中國文化
    90後刺繡藝人:一針一線傳承中國文化正在創作中的劉瑤和她的刺繡作品。劉瑤靜坐於繡繃前,針線穿梭進去便是典雅大氣的「敦煌佛手」。8月7日,蘭州90後刺繡藝人劉瑤在接受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採訪時說,用刺繡的形式表現「敦煌佛手」,不僅僅是自己對於美的領悟和提升,更是用絲線表達對敦煌文化的熱愛和弘揚。
  • 甘肅瓜州繡娘:納鞋墊「副業」漸變增收「富業」
    「接下來就要用花線一針一線繡花了,這是最費功夫,也是最費神的一個環節,決定著納好的鞋墊能否成手工製品中的精品。」她說。宿曉花是甘肅酒泉市瓜州縣鎖陽城鎮北橋子村村民,家裡種了60畝地,養殖牛羊也有80多隻,她經常在忙完農活後抽空納鞋墊,因其繡出來的鞋墊圖案精巧美觀,深得親朋好友認可。
  • 走的再遠,舒服不過老布鞋.
    上世紀90年代,在外闖蕩的遊子們,腳下鐙的還是手作的老布鞋。再向前推個十幾年,鄉下的小孩子依舊是布鞋就著泥濘路,蹦蹦躂躂去上學。一針一線,小心翼翼,傾注著全部的心思與擔憂,涼頭暖足的訓誡,是母親對孩子健康的最大努力。
  • 一針一線皆珍寶 蘇繡大師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
    一針一線都是珍寶  蘇繡大師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隨即,盧梅紅開始馬不停蹄地繡制,每天天一亮,她便坐到了繡繃前,一針一線,都非常仔細。由於距婚期非常近,需要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完工,時間非常緊張,她經常連夜趕工。  「我當年結婚的時候,奶奶為我繡了一床鴛鴦被,一床龍鳳被,至今我還一直保存著。」
  • 武漢一高校開設漢繡課程 一針一線「繡」傳承
    圖為武昌首義學院學生正在製作漢繡。武昌首義學院供圖漢繡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七大地域性繡種之一,是湖北一張美麗的文化名片。國家級非遺項目漢繡代表性傳承人、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任煒是武昌首義學院漢繡課程的任課教師之一,為學生講解漢繡科普知識、基礎針法和裝飾針法。
  •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布鞋,安嶽布鞋婆婆帶你走入冬天的溫暖
    即將消失的傳統手工布鞋,安嶽布鞋婆婆帶你走進那個年代的溫暖在機械化生產的今天,安嶽老車站旁邊的街頭有這樣一位布鞋婆婆,仍堅持一針一線地手工製作,用自己慢悠悠的時光,納出一雙雙舒適暖心的嬰兒布鞋。這位鄧婆婆退休以後,在家閒來無事,就給自己的孫女、孫子製作冬日裡穿的布鞋,後來因為做得太多穿不完,就拿出來擺攤賣,「也不是說想賺好多錢,反正打發一下時間嘛,而且這個自己做的這個布鞋穿起比較熱和」。到如今,這個攤已經擺了十一年了,每天就一個簸箕、一個背簍和一張小桌子,鄧婆婆就坐在旁邊的凳子上縫製。
  •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惟妙惟肖,五顏六色的香包繡品香味四溢。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慶陽香包繡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如今這項非遺與扶貧車間結合,讓許多住在周邊的婦女在農閒、帶小孩之餘,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 一針一線都是珍寶 蘇繡大師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
    相傳古時候,新娘子一般會穿大紅色的裙褂,這類傳統嫁衣被叫做「褂皇」;「秀禾」則是因為電視劇《橘子紅了》的走紅,劇中女主角秀禾所穿服裝被一些人稱為「秀禾服」。隨即,盧梅紅開始馬不停蹄地繡制,每天天一亮,她便坐到了繡繃前,一針一線,都非常仔細。由於距婚期非常近,需要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完工,時間非常緊張,她經常連夜趕工。「我當年結婚的時候,奶奶為我繡了一床鴛鴦被,一床龍鳳被,至今我還一直保存著。」
  • 農村出嫁姑娘,嫁妝是鞋墊與布鞋,農村傳統刺繡手藝還記得多少?
    小哥仔細一瞧,都是些手工刺繡的鞋墊布鞋和枕頭,好多農村婦女都圍著欣賞,嘴裡不忘誇讚針線活真好,還說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做這麼好的針線活,也很少有人會刺繡花兒了。聽著她們的感嘆,小哥的內心不免有些傷感。想起以前的農村嫁妝,一色的針線活的比拼現場,而現在這種場景越來越少了,認真想想,大概有這麼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村對傳統刺繡手藝的需求越來越少了。
  • 好美的刺繡包,繡娘要一針一線繡80個小時
    傳統老繡片於是,她不惜跋山涉水,尋訪了湘繡、蜀繡、蘇繡、廣繡、潮繡的產地,潛心研究各種傳統刺繡工藝,找到了很多會傳統手藝的繡娘。在瑤族,蔣熙被深深震撼,那裡雖然環境艱苦、家徒四壁,但繡娘卻仍信守傳統美德,對美有很深的追求。瑤族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大多靠口手相傳一代代傳承。
  • 不能「只繡鞋墊」了!甘肅文旅一把手談非遺+扶貧
    不能「只繡鞋墊」了! 「文旅助力精準扶貧一定要堅持傳承和創新並重,如果我們的非遺工坊如果還停留在『只繡鞋墊』,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 【視頻】河北永清:粗針麻線千層底 納就一雙老布鞋
    【視頻】河北永清:粗針麻線千層底 納就一雙老布鞋 2020-09-05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子柒做布鞋,網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起奶奶的一針一線
    看到李子柒做的布鞋,大家都是感慨萬千,然而更多的是感動!網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起奶奶的一針一線?記憶裡永遠都有那麼一雙布鞋,感覺就像是小時候的象徵,滿滿兒時的回憶。同時我們的李子柒也是為奶奶做的這雙布鞋,網友:聽到奶奶的笑聲,莫名的戳中淚點,最怕子欲養而親不待,子柒能這樣陪著奶奶真好。
  • 163歲高齡的老布鞋品牌是怎樣跑出新時尚的?
    一邊要傳承文化,一邊要積極創新,逐漸被邊緣化的它們,應該怎樣在兩者間尋找平衡點,重回市場主流?當擁有160餘年歷史的布鞋品牌內聯升褪去「老祖宗」的外表與形式,牽手迪士尼,將目標消費群體轉移到對手工布鞋情有獨鐘的「時尚弄潮兒」,它在百年歷史中跑出了新速度。內聯升始創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創始人趙廷。
  • 傳統刺繡「繡」出美好新生活
    「最初,我們完全是按照傳統的做法,傳統的配色、傳統的花樣,製作的也是一些傳統的布鞋、枕巾、手帕等。大家喜歡是喜歡,卻很少購買。」秀雲說要想把繡品賣出去,就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此,她們外出考察市場、網上搜索學習、面對面和客人交流, 在這個關鍵時刻,科爾沁右翼前旗烏蘭毛都供銷合作社伸出了援手。
  • 《愛穿布鞋的馬雲》,為何馬雲愛穿布鞋?因為布鞋真的很好穿
    繼續瀏覽新聞,意外發現馬雲外出總愛穿一雙黑色老布鞋。諾,長這樣。樸實無華的老布鞋,印象裡農民伯伯就經常穿這種布鞋,馬爸爸腳上這雙鞋底磨得開膠了都。身價上千億的大老闆,腳踩普通民眾也穿的布鞋,也是格外接地氣了。再看看自己腳上的布鞋,這大概是我離大佬距離最近的一次。這雙黑布鞋恐怕是馬雲的致愛鞋,平日裡出行愛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