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裡來喜事多,村子裡又有一家姑娘要出嫁,一大早就聽見了鼓樂聲和鞭炮聲,小哥也趕去湊湊熱鬧。嗩吶聲越來越響,人們互相見面打招呼,然後吃了餄絡面又吃酒席,一圈下來,都坐在院子裡聊閒話。一會兒,擺在院子裡的嫁妝引起了小哥的注意。在農村,嫁妝不僅是父母為女兒準備的,還有親戚朋友贈送的,一起擺在桌子上,供大家觀看欣賞。
小哥仔細一瞧,都是些手工刺繡的鞋墊布鞋和枕頭,好多農村婦女都圍著欣賞,嘴裡不忘誇讚針線活真好,還說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做這麼好的針線活,也很少有人會刺繡花兒了。聽著她們的感嘆,小哥的內心不免有些傷感。想起以前的農村嫁妝,一色的針線活的比拼現場,而現在這種場景越來越少了,認真想想,大概有這麼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農村對傳統刺繡手藝的需求越來越少了。在之前,人們穿衣穿鞋基本上都是自己手工做的,在做鞋子衣服的過程中,就要不斷研究手藝,進而會創新出更多的圖案和花朵,一針一線地刺繡出來。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質的提高,人們穿衣穿鞋都開始買新的。加上買的鞋子既舒服質量又好,所以很少有人自己動手做布鞋了,隨之鞋墊還有枕頭都這樣沒有了需求,農村傳統的刺繡手藝沒有了市場。
二是農民缺乏對傳統刺繡手藝的創新。一種藝術要想存活下來,除了傳承,更大的因素就是要學會創新。農民本身自己的活比較繁重,加上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有限,對傳統的刺繡只停留在傳承的概念上,而缺乏了創新了。隨著一代代的傳承,年輕人認為其價值不再那麼的重要,連傳承也出現了危機。最後導致傳統的刺繡手藝就逐漸被冷落,失去了年輕人的寵愛。
三是農村傳統刺繡手藝的傳承氛圍薄弱。據小哥觀察,現在農村大多數的婦女農閒的時候都在玩手機,有的家庭甚至為了玩手機會吵架。全然沒有了之前農村婦女對針線活上心的那種氛圍。記得之前的農村婦女在農閒的時候,會聚在一起討論針線活的做法,看有沒有新的樣式,而現在這種傳承的氛圍薄弱了許多,甚至已經看不到了。
現在隴東農村出嫁姑娘,嫁妝大多數成了冰箱電視機等家電用品了,甚至還會有小汽車等。其中有一項還是依然保留著,那就是娘家媽做的鞋墊和布鞋,還有一些別的刺繡。供人們參觀欣賞之餘,不禁要感嘆一句,農村的傳統刺繡手藝,她們還記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