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出嫁姑娘,嫁妝是鞋墊與布鞋,農村傳統刺繡手藝還記得多少?

2021-01-10 農耕小哥

正月裡來喜事多,村子裡又有一家姑娘要出嫁,一大早就聽見了鼓樂聲和鞭炮聲,小哥也趕去湊湊熱鬧。嗩吶聲越來越響,人們互相見面打招呼,然後吃了餄絡面又吃酒席,一圈下來,都坐在院子裡聊閒話。一會兒,擺在院子裡的嫁妝引起了小哥的注意。在農村,嫁妝不僅是父母為女兒準備的,還有親戚朋友贈送的,一起擺在桌子上,供大家觀看欣賞。

小哥仔細一瞧,都是些手工刺繡的鞋墊布鞋和枕頭,好多農村婦女都圍著欣賞,嘴裡不忘誇讚針線活真好,還說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做這麼好的針線活,也很少有人會刺繡花兒了。聽著她們的感嘆,小哥的內心不免有些傷感。想起以前的農村嫁妝,一色的針線活的比拼現場,而現在這種場景越來越少了,認真想想,大概有這麼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農村對傳統刺繡手藝的需求越來越少了。在之前,人們穿衣穿鞋基本上都是自己手工做的,在做鞋子衣服的過程中,就要不斷研究手藝,進而會創新出更多的圖案和花朵,一針一線地刺繡出來。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質的提高,人們穿衣穿鞋都開始買新的。加上買的鞋子既舒服質量又好,所以很少有人自己動手做布鞋了,隨之鞋墊還有枕頭都這樣沒有了需求,農村傳統的刺繡手藝沒有了市場。

二是農民缺乏對傳統刺繡手藝的創新。一種藝術要想存活下來,除了傳承,更大的因素就是要學會創新。農民本身自己的活比較繁重,加上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有限,對傳統的刺繡只停留在傳承的概念上,而缺乏了創新了。隨著一代代的傳承,年輕人認為其價值不再那麼的重要,連傳承也出現了危機。最後導致傳統的刺繡手藝就逐漸被冷落,失去了年輕人的寵愛。

三是農村傳統刺繡手藝的傳承氛圍薄弱。據小哥觀察,現在農村大多數的婦女農閒的時候都在玩手機,有的家庭甚至為了玩手機會吵架。全然沒有了之前農村婦女對針線活上心的那種氛圍。記得之前的農村婦女在農閒的時候,會聚在一起討論針線活的做法,看有沒有新的樣式,而現在這種傳承的氛圍薄弱了許多,甚至已經看不到了。

現在隴東農村出嫁姑娘,嫁妝大多數成了冰箱電視機等家電用品了,甚至還會有小汽車等。其中有一項還是依然保留著,那就是娘家媽做的鞋墊和布鞋,還有一些別的刺繡。供人們參觀欣賞之餘,不禁要感嘆一句,農村的傳統刺繡手藝,她們還記得多少?

相關焦點

  • 高手在人間:那些「硬核」奶奶們的手藝活,有娃記得嗎?
    可能50歲以上的北方農村孩子還記得,小時候穿過的棉布鞋,鞋底是媽媽奶奶們一針一線煤油燈下納出來的,巧手的會繡出點圖案來,再有手藝活好的,就是在鞋面上繡出點小動物。記憶中,做出這樣一雙最為簡單的鞋,從納鞋底到完工,至少要半個月這。這樣四方口的,是夏天孩子們穿的,看得出鞋面上是啥動物嗎?
  • 15種鄧州特色農村老物件,親身經歷用過的人都已老去……
    以前家裡姑娘出嫁前,就能看到長輩圍在一起,都可以看到長輩用頂針子縫被子的場景。 3.一分錢 剃頭挑子,是上世紀幾十年代以前農村專業理髮師傅的工具挑子,一頭是理髮工具箱,剃頭推子就是其中必備之物,小編還記得當年俺娘帶俺去剃的小平頭n(*≧≦*)n
  • 童年·母親·繡花鞋墊
    小時候穿母親做的布鞋,鞋裡會墊上母親繡的鞋墊。現在繡鞋墊的人越來越少了,隨著各種精美圖案的機器軋花鞋墊問世,市面上已難找到手工鞋墊了。現在如果誰還會收到親朋饋贈的手工繡花鞋墊,多半是會被作為藝術品珍藏的。
  • 農村原始老式爆米花,幾代人的甜美記憶,有多少還記得這個味道
    導讀:農村原始老式爆米花,幾代人的甜美記憶,有多少還記得這個味道?有多少人還記得農村爆米花?那是兒時的記憶,也是原始的做法,那聲響和飄香出來的味道太饞人了。我,還好,一個生長在農村的山妹子,想要見到農村爆米花倒是不難。當然,可能也只有在我們這種比較偏遠的農村地區才能偶爾看到。今天在村口,就看到了難得一見的老式爆米花,這個場景真的特別親切,小時候,每當到了冬天,村子裡隔三差五會來一些做爆米花的師傅,這也是農閒時最熱鬧的時候,小孩們求著大人,端著糧食去排隊做爆米花。
  • 朝鮮農村姑娘,喜歡扎馬尾辮,喜歡騎自行車
    在朝鮮旅行期間,平壤姑娘和農村姑娘給我留下了不同印象。平壤姑娘洋氣,膚白貌美,喜歡穿高跟鞋,挎漂亮的包,拎遮陽傘,代表了朝鮮女性時髦的生活方式。平壤街頭亭亭玉立的姑娘,讓人眼前一亮。不過朝鮮農村姑娘,讓我印象更深刻。
  • 山西民間刺繡文化:滲透在婚戀文化,體現古老的崇拜文化
    在山西的民間小調中,有很多是被稱為「酸曲」的情歌,年輕小夥子為自己心儀的姑娘引吭高歌,姑娘回饋心意的最佳方式,就是把自己親手繡制的荷包、手領、鞋墊等刺繡作品送給小夥子。對於這些豆蓮年華的年輕女孩子,她們手裡的針線,繡制出來的不僅僅是實實在在的物品,更是自己憧憶的美好愛情,是年輕女孩子對美好愛情的夢想。
  • 金城瑰寶 | 技藝精湛的紅古刺繡!
    明末清初,紅古刺繡就已經是地方民間傳統工藝了。刺繡佳品的作者都已年老故去,傳承人較少,部分作品可稱精品,如枕頂刺繡「三娘教子」、「家和人興」、「清白執家」、「蛐蛐吃白菜」等,紅古刺繡「荷包」、窯街刺繡「白龍馬」、「獅子」、「鞋墊」等。
  • 金城瑰寶|技藝精湛的紅古刺繡!
    這裡是漢族、回族、土族、藏族雜居的地區,多民族的交匯融合,帶來了豐富的民族傳統工藝,其中,刺繡就是一種。明末清初,紅古刺繡就已經是地方民間傳統工藝了。據史料記載,解放初期乃至上世紀末,紅古刺繡一直是紅古婚慶禮儀方面相當關鍵的一項。民間擺嫁妝,主要就是顯示姑娘家的刺繡手藝。在傳統節日中,紅古刺繡也具有重要意義。
  • 農村小夥的壯觀結婚:新娘體重325斤,嫁妝1斤10萬共計3250萬
    【農村小夥的壯觀離婚:新娘體重325斤,嫁妝1斤10萬共計3250萬】浙江餘姚,一農村小夥近日結婚的視頻傳遍了全網,只因為這場婚禮太奇特太壯觀了。據悉,新娘體重325斤,但新娘家裡非常富裕,嶽父還是當地富豪,為了這場婚禮,嶽父家拿出了3250萬的嫁妝來。
  • 浮世繪:農村千層底布鞋日漸沒落,怎麼才能煥發第二春?
    農村做的布鞋的確不錯,小時候都是在夏天把家裡沒有用完的布條抹上漿 這些特點,就決定了農村民間布鞋不能走機械化大規模生產進而通過低價銷售的規模效應的傳統銷售道路。 要把農村民間布鞋銷售做好,有兩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從民間布鞋本身入手。既然民間布鞋有上述講的幾個不足的地方,那就改進它。
  • 農村的紅嫁妝和大棉褲,這些獨特的油畫,像農村一瓢清澈的井水
    王沂東描述的是沂蒙山的風景人物繪畫主題,而且走的是自己印象之中的農村冬景寫實油畫系列。人物的神情和打扮可以給大家拉回一個時代,紅嫁與大棉褲,這一系列討喜的主題,再加上獨特的鄉村美感,主人感覺他的畫就如農村裡的一瓢清澈井水。
  • 農村結婚必走的幾個程序,你知道幾個
    據說,現在的女孩子耳朵弄一個洞還不過隱,在鼻孔也弄一個洞,就等這一天穿上金子的。我是農村人,自然想到牛鼻孔,穿上繩子一樣的,這個比如有的不恰當,但就是那個意思。這就是農村所謂的見面禮,第一次和女孩子正式確定兩人是準婚姻關係。這一天,女孩子的母親會煮好吃的東西放在碗裡,由女孩子端給男孩子,男孩子這時把見面禮(以約定俗成為準)給女孩子。
  • 手工繡花鞋墊|今日推薦
    在農村,一到農閒的季節,大姑娘小媳婦都會拿著繡花鞋墊聚集在一起,邊聊天邊飛針走線,比較著誰的花型好聽,比較著誰的活細緻精巧,她們把這當作一種娛樂和家務
  • 農村大媽純手工納制的千層底布鞋,一雙250元,看是啥樣子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 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械替代了手工,科技使人們從過去繁重的體力勞動逐漸解放出來,人們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從事其它活動,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同時,一些手工手藝也逐漸被淘汰,有一些手工藝只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還多多少少保留些。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這是以前農村的學校老師和孩子家長說的,說的是有學問了到哪兒都有飯吃,餓不住。在農村老話中也有這麼一句,「天幹餓不死手藝人」,其實呢原來老話更狠,說的是「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說明啥?有手藝到哪兒餓不住,不像只會種地的農民。
  • 傳統刺繡文化的機遇與挑戰,傳承千年為何如今難以延續
    各民族的刺繡則成了廣西傳統文化中一塊絢麗奪目的瑰寶。說起刺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其發展於唐宋,於明清達到了頂峰,衰落與民國,在建國以後得到短暫的發展。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傳統刺繡工藝傳承陷入危機。作為廣西重要的傳統工藝文化,雖然在漫長的歷史中十分重要,但是現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少穿或者是不穿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因此其應用率不斷降低。
  • 還記得小時候穿過的布鞋嗎?
    你還記得小時候穿過的布鞋模樣嗎? 近日,記者走進渭南經開區龍背街道陝西布鞋展銷廳,各種款式的純手工布鞋擺放在展覽架上,有色彩豔麗、獅虎造型的小孩繡花鞋,有冬暖夏涼、造型新穎的時尚布鞋,也有造型簡單、純黑色的千層底布鞋,眼前花式各樣的布鞋一下子將人們拉回到童年的回憶中。
  • 全世界獨一份的刺繡技藝
    獨樹一幟的苗族錫繡一千多年的歷史神奇材質與面料的結合苗寨女性世代相傳美術館也爭相收藏的藝術品它就是苗族錫繡古法超新說第四季神奇手藝在哪裡這些#神奇手藝在哪裡#?用神仙葉子做的「豆腐」,全世界獨一份的刺繡技藝,千年不腐的天價涼蓆,用頭髮作畫的藝術,比髮絲還細的刻紙,一根可以跳繩的麵條,還有可以吃的「石頭」;又是誰開創了一部針線塑造的新疆童話,用刻刀描摹一個個迷你寫意世界,以手掌之力推出閃耀盛世大唐的絕美色澤。走呀~谷小雨告訴你,神奇手藝就在這裡,一代代傳奇也在這裡。苗族錫繡苗族錫繡,是在材料上使用金屬「錫」來完成一件刺繡品。
  • 東鄉刺繡繡紅東鄉婦女半邊天
    離開校園後,馬林紅的母親開始教她手工刺繡。對於東鄉女孩來說,刺繡手藝是必學的技術,母女代代相傳,只為自己出嫁時繡好嫁妝,因為嫁妝的好壞決定媳婦在婆家的地位。 在那一段日子裡,馬林紅用刺繡手法繡制了鴛鴦枕頭、枕巾、繡花鞋、鞋墊,還用十字繡繡法繡出了「花開富貴」的牌匾,作為自己未來出嫁時的嫁妝,用手工刺繡描繪著自己未來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