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社傳媒記者 龔穎
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面對經濟下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湘鄉市切實推進就業扶貧工作,精準施策,真抓實幹,多管齊下,不斷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努力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用精準「滴灌」澆開就業扶貧幸福花。
疫情期間,陳育榮(左一)指導企業復工復產。
紮好退捕漁民就業「網」
「我在村上搞衛生,每月能拿到800元的工資,再到鎮上幫別人跑點運輸,也能拿到千把塊的酬勞,還可以幹點零活掙外快,只要雙手勤勞,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家住山棗鎮金白沙村的陳勃飛滿意地告訴記者。
2020年,長江全線禁捕後,陳勃飛一家的生活曾一度像被拍上岸的魚,沒了養家餬口的「活水」,生計問題成為擺在眼前最大的困難。
如何讓退捕漁民順利洗腳上岸,湘鄉市人社局副局長陳育榮將「點亮萬家燈火」精準扶貧暨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和專場技能培訓班送到了陳勃飛等退捕漁民的家門口。
拿到養老護理技能資格證的陳勃飛,打算先用所學一邊照顧家人,一邊謀求一份附近的工作。「每個貧困戶的情況不一樣,就業訴求不一樣,我們的就業工作必須精細化,才能出實效、有長效。」
通過多次上門摸底,對接訴求,陳育榮帶領隊伍精準施策,加大公益性崗位兜底力度,聘用陳勃飛為村保潔員,總算實現了他的心願。
截至目前,全市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926個。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湘鄉市開發350個臨時防疫扶貧公益性崗位,共補貼資金112萬元。
2019年10月17日,專場招聘會上陳育榮(右一)幫助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應聘。
培養家門口的「上班族」
一大早,中沙鎮和諧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黃衛國推著手推車來到車間領取竹胚。一捆捆切割好的原材料,只需要通過鑽孔、開槽、削薄三道工序就能製作成一根根小傘骨。這對於身體不太好的黃衛國來說,不僅容易上手,而且做起來也不費勁兒。
黃衛國的兒子離婚後,精神受了刺激,黃衛國原本打算等兒子病情好轉讓他出去打工,但又擔心兒子在外出事,自己身體不好一個人在家也多有不便。現在村裡有了傘骨加工項目,他和兒子就在家裡加工傘骨,業務忙的時候,每人每月能賺到2000多元。
解決村民就近就業問題,就是為貧困群眾謀長遠、解遠憂的真招實招。2018年3月,量身定製的荊峰莉傘骨加工「扶貧車間」正式落地,以「村委+公司+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進行產業扶貧,人社部門給予吸納貧困勞動力的「扶貧車間」場地費補貼、物流費補貼、以工代訓補貼、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創業補貼等系列政策扶持,幫助車間穩穩託住貧困戶的幸福生活。
像荊峰莉這樣的「扶貧車間」,全市共32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500餘人;就業扶貧基地10個,吸納貧困勞動力近300人,讓村民變身家門口的「上班族」,實現村民生活富裕節節高。
技能培訓為貧困戶「強筋健骨」
「拿到了電工證,我就是持證上崗人員,就不是臨時工了,可以放開手腳接空調安裝業務了。」在白龍村參加完電工證考試的劉永強高興地說,「僅安裝空調這一項,今年預計的收入在10萬元以上。」
這是今年6月,在湘鄉人社局、湘鄉駐村辦的大力支持下,由湘鄉五裡橋技校承辦的電工培訓班上令人欣喜的一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圍繞「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湘鄉市將提升貧困勞動力技能作為其「強筋健骨」的利器,技能培訓專業從原有的電工、焊工等11個專業,擴展到工程測量、縫紉等39個專業,僅今年5、6月就開辦技能培訓班達100餘場。
讓貧困戶擁有一技之長後,湘鄉市人社局接著張羅起了他們的對口工作。在「湘鄉就業」線上招聘平臺,入駐企業1915家,提供崗位信息6萬餘個;今年來,線上線下共達成就業意向3027人。
精準「滴灌」拔窮根,幸福花兒開滿地。據了解,湘鄉市貧困勞動力15548人,已就業12250人,佔比78.8%,其中有就業意願的未脫貧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率達到100%。「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勞動力擁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崗位,是我們不竭的動力。」陳育榮說。
【編輯】安彤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人社傳媒,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應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疇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