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中國人迎來了兩位陌生人:德先生(demoevccy)與賽先生(science)。1915年1月,由中國第一代旅美愛國青年結成的中國科學社在上海創辦了《科學》雜誌,發刊詞中振聾發聵地吶喊:「『科學』是與『民權』並列的國家強盛所必須的兩條『平行線』之一。」這一聲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呼喚比陳獨秀的《新青年》雜誌還早了8個月。
《科學》雜誌創刊號一個世紀過去,《科學》雜誌刊行至今。它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學術期刊,也是我國現代科學史上歷時最長的綜合性科學刊物。為傳播科學的幟志,10月21日「中國科學社和《科學》一百周年紀念會暨上海市科協第十三屆學術年會開幕式」將在上海舉辦,隨後上海市科技精英頒獎儀式、「賽先生在中國:中國科學社成立百年紀念暨國際學術討論會」等活動也將陸續開展,來自美國、捷克,以及中國的20多位海內外學者將聚集一堂進行學術交流。
中國科學社發起人任鴻雋Science多指近代科學,它在西方誕生的時候,國人對它多是無知、漠視或俯視,少有清醒的正視。即使到辛亥年間,國人對科學的理解還相當膚淺和混亂,多分不清科學與技術,也分不清科學與魔術,更談不上對科學的本質和功能有清楚的認識。
辛亥革命之後,隨著中國進步青年掀起的新文化運動,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理論被大量引入中國。1914年6月10日,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任鴻雋、楊杏佛、胡明復、趙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過探先、金邦正等10多名中國學子聚集在一起,為了擺脫「學術荒蕪之國」的面貌,向中國國內民眾宣傳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提倡科學方法,商討成立中國科學社,並決定募集資金,首先創辦「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幟志」的《科學》雜誌。
1914年,中國科學社成員合影。前排:左二周仁,左三任鴻雋,左五趙元任,左六楊杏佛;中排:左二秉志,左三胡明復,左四金邦正;後排:左二過探先。1915年1月1日,《科學》創刊號經留學生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編輯,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在國內正式印刷發行。它的出版,成為新文化運動驚雷乍響之前,悄然綻放的第一枝報春花,開啟了在中國傳播科學的新裡程。
「《科學》雜誌創刊即『從整個根本入手』闡釋科學的本質,介紹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事業,以及科學推動社會發展的各種功能,促使國人的科學概念從朦朧走向清晰。可以說,正是《科學》雜誌一再地向國人呼籲,應該有一個『整體』的科學概念,不要讓『分科之學』的觀念割裂肢解了這個以探索為核心的完整的科學概念。」《科學》雜誌編輯部主任段韜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
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誌為中國近代的科學事業,「儲備」了第一代科學家。中國科學社的宗旨是「聯絡同志,研究學術,以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按照這一宗旨,中國科學社除了出版書刊提倡科學研究和科學體制化外,創建了生物研究所直接開展科學研究,還籌建了為科研服務的科學圖書館,以及其他科學事業。可見,這一宗旨一旦化為行動,就是中國科學體制化的發軔。
段韜說:「在這些活動中,當初準備以科學為業的人,也就真正成了以科學為業的人,其中不少人成了中國近代科學不同領域的第一代科學家。從中國科學社第一屆決策機構董事會(後改稱理事會)的五位成員——任鴻雋、趙元任、胡明復、秉志和周仁的身上,可以明顯看到這種社會角色的變動」。
中國科學社發起人、社長任鴻雋,終身從事科學宣傳、科學教育組織工作,堪稱「科學事業家」。在中國科學社擔任會計的胡明復,則是中國的第一位數學博士。董事秉志則堪稱中國現代生物學的奠基人和動物學的一代宗師,他創辦和長期主持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還曾主持創辦靜生生物調查所。董事周仁則是中國現代鋼鐵冶金學和陶瓷學的開創者之一。
數學家姜立夫中國科學社絕大多數都是從事科學工作與工程技術有成績的人才。此外還特邀社員十餘人,包括蔡元培、馬君武、張軼歐、周美權、葛利普等。名譽會員二人,為南通的張謇及美國的愛迪生。從中國科學社發起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社員已發展至千人,大量社員如:土木工程學家茅以升、地理學家竺可楨、數學家姜立夫、地質學家丁文江等人為我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著名科學家華羅庚十幾歲就愛讀《科學》雜誌,1930年還是金壇中學事務員的華羅庚在《科學》15卷2期首次發表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這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而後華羅庚破格進清華,走上數學研究道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讀者們閱讀書籍雜誌的橫排字體版式設計、西式標點符號等均是由《科學》雜誌率先引進的,是中國出版文化史上的創舉。《科學》在創刊號上說明:「本雜誌印法旁行上左,兼用西文句讀點乙,以便插寫算術物理化學諸方程式。」段韜說:「《科學》雜誌排版形式上的歷史性革新,其內在的驅動力來自傳播近現代科學的需要。這在當時出版的眾多期刊讀物中,目的之明確,革新之徹底,恐怕找不到第二家」。
為統一科學名詞,中國科學社創辦初期即成立了「名詞討論會」,規範引進的西方科學名詞譯名,我們現在用的許多科學名詞都來源於當年的《科學》雜誌的首次使用,比如現在大家熟悉的「電視」一詞,就是從《科學》雜誌而來。
100年裡,《科學》曾兩度停刊。1985年,經何澤慧等科學家倡議,組成以周光召偉為主編、知名科學家為主的編委會,得以第二次復刊。「關於思維方式和科學思維方式的傳播普及工作是存在著不足與盲點的。復刊後的《科學》,願繼續以闡述好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式為己任,面向讀者做好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這一基礎性的工作。」段韜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