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100歲,「儲備」了中國第一代科學家

2021-01-08 澎湃新聞

20世紀初,中國人迎來了兩位陌生人:德先生(demoevccy)與賽先生(science)。1915年1月,由中國第一代旅美愛國青年結成的中國科學社在上海創辦了《科學》雜誌,發刊詞中振聾發聵地吶喊:「『科學』是與『民權』並列的國家強盛所必須的兩條『平行線』之一。」這一聲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呼喚比陳獨秀的《新青年》雜誌還早了8個月。

《科學》雜誌創刊號

一個世紀過去,《科學》雜誌刊行至今。它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學術期刊,也是我國現代科學史上歷時最長的綜合性科學刊物。為傳播科學的幟志,10月21日「中國科學社和《科學》一百周年紀念會暨上海市科協第十三屆學術年會開幕式」將在上海舉辦,隨後上海市科技精英頒獎儀式、「賽先生在中國:中國科學社成立百年紀念暨國際學術討論會」等活動也將陸續開展,來自美國、捷克,以及中國的20多位海內外學者將聚集一堂進行學術交流。

中國科學社發起人任鴻雋

Science多指近代科學,它在西方誕生的時候,國人對它多是無知、漠視或俯視,少有清醒的正視。即使到辛亥年間,國人對科學的理解還相當膚淺和混亂,多分不清科學與技術,也分不清科學與魔術,更談不上對科學的本質和功能有清楚的認識。

辛亥革命之後,隨著中國進步青年掀起的新文化運動,西方先進思想和科學理論被大量引入中國。1914年6月10日,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任鴻雋、楊杏佛、胡明復、趙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過探先、金邦正等10多名中國學子聚集在一起,為了擺脫「學術荒蕪之國」的面貌,向中國國內民眾宣傳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提倡科學方法,商討成立中國科學社,並決定募集資金,首先創辦「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幟志」的《科學》雜誌。

1914年,中國科學社成員合影。前排:左二周仁,左三任鴻雋,左五趙元任,左六楊杏佛;中排:左二秉志,左三胡明復,左四金邦正;後排:左二過探先。

1915年1月1日,《科學》創刊號經留學生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編輯,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在國內正式印刷發行。它的出版,成為新文化運動驚雷乍響之前,悄然綻放的第一枝報春花,開啟了在中國傳播科學的新裡程。

「《科學》雜誌創刊即『從整個根本入手』闡釋科學的本質,介紹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事業,以及科學推動社會發展的各種功能,促使國人的科學概念從朦朧走向清晰。可以說,正是《科學》雜誌一再地向國人呼籲,應該有一個『整體』的科學概念,不要讓『分科之學』的觀念割裂肢解了這個以探索為核心的完整的科學概念。」《科學》雜誌編輯部主任段韜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

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誌為中國近代的科學事業,「儲備」了第一代科學家。中國科學社的宗旨是「聯絡同志,研究學術,以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按照這一宗旨,中國科學社除了出版書刊提倡科學研究和科學體制化外,創建了生物研究所直接開展科學研究,還籌建了為科研服務的科學圖書館,以及其他科學事業。可見,這一宗旨一旦化為行動,就是中國科學體制化的發軔。

段韜說:「在這些活動中,當初準備以科學為業的人,也就真正成了以科學為業的人,其中不少人成了中國近代科學不同領域的第一代科學家。從中國科學社第一屆決策機構董事會(後改稱理事會)的五位成員——任鴻雋、趙元任、胡明復、秉志和周仁的身上,可以明顯看到這種社會角色的變動」。

中國科學社發起人、社長任鴻雋,終身從事科學宣傳、科學教育組織工作,堪稱「科學事業家」。在中國科學社擔任會計的胡明復,則是中國的第一位數學博士。董事秉志則堪稱中國現代生物學的奠基人和動物學的一代宗師,他創辦和長期主持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還曾主持創辦靜生生物調查所。董事周仁則是中國現代鋼鐵冶金學和陶瓷學的開創者之一。

數學家姜立夫

地質學家丁文江

土木工程學家茅以升

地理學家竺可楨

中國科學社絕大多數都是從事科學工作與工程技術有成績的人才。此外還特邀社員十餘人,包括蔡元培、馬君武、張軼歐、周美權、葛利普等。名譽會員二人,為南通的張謇及美國的愛迪生。從中國科學社發起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社員已發展至千人,大量社員如:土木工程學家茅以升、地理學家竺可楨、數學家姜立夫、地質學家丁文江等人為我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著名科學家華羅庚十幾歲就愛讀《科學》雜誌,1930年還是金壇中學事務員的華羅庚在《科學》15卷2期首次發表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這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而後華羅庚破格進清華,走上數學研究道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讀者們閱讀書籍雜誌的橫排字體版式設計、西式標點符號等均是由《科學》雜誌率先引進的,是中國出版文化史上的創舉。《科學》在創刊號上說明:「本雜誌印法旁行上左,兼用西文句讀點乙,以便插寫算術物理化學諸方程式。」段韜說:「《科學》雜誌排版形式上的歷史性革新,其內在的驅動力來自傳播近現代科學的需要。這在當時出版的眾多期刊讀物中,目的之明確,革新之徹底,恐怕找不到第二家」。

為統一科學名詞,中國科學社創辦初期即成立了「名詞討論會」,規範引進的西方科學名詞譯名,我們現在用的許多科學名詞都來源於當年的《科學》雜誌的首次使用,比如現在大家熟悉的「電視」一詞,就是從《科學》雜誌而來。

100年裡,《科學》曾兩度停刊。1985年,經何澤慧等科學家倡議,組成以周光召偉為主編、知名科學家為主的編委會,得以第二次復刊。「關於思維方式和科學思維方式的傳播普及工作是存在著不足與盲點的。復刊後的《科學》,願繼續以闡述好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式為己任,面向讀者做好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這一基礎性的工作。」段韜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的中國科學家丨這本雜誌承載著那個時代科學家們的共同理想!
    改革君將陸續刊發「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科學家」系列文章,為您講述這些硝煙中胸懷民族大義、家國情懷的科學家的故事,展現他們為抗戰勝利所作出的犧牲與貢獻。創刊於1915年的中文《科學》雜誌,是我國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綜合性科學期刊。我國近代最重要的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其成立的初衷即是為了發刊《科學》,以求在中國提倡、傳播科學,發展實業。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猜猜排名第一的是?
    2019年馬上就要結束啦,在這一年,科學領域碩果纍纍,近日,《科學》雜誌官網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接下來,讓我們看看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都有什麼吧!
  • 《時代》雜誌:首次以一個15歲的年輕科學家作為封面人物
    最新一期的《時代》雜誌,首次以一個「孩子」作為封面人物,這個孩子是一個15歲的年輕科學家,因其對社會變革的關注而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最佳孩子」。這個女孩子名叫吉坦嘉莉·饒,英文名:Gitanjali Rao,她在2017年開發的行動裝置測試飲用水中的鉛含量,榮登《福布斯》雜誌30歲以下青少年科學家名單,並開發了一款可檢測網絡欺凌的應用程式。饒對科學的熱愛始於10歲,當時她發明了碳納米管傳感器技術,該技術使用分子檢測水中的化學物質,從那時起,她就對此著迷。
  • 美國《時代》雜誌評選出年度最佳兒童,15歲少女科學家當選
    美國《時代》雜誌每年均會選出年度風雲人物,16歲的瑞典氣候少女貝裡上年當選成為2019年的風雲人物,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年度人物。而今年《時代》雜誌首次選出「年度風雲兒童」(Kid of the Year),由美國科羅拉多州15歲印度裔發明家拉奧(Gitanjali Rao)中選。
  • 《自然》科學雜誌網站報導中國登月項目扯上伊朗死刑案,引中國網民...
    相信各位看到本文的標題後一定會很奇怪,為啥中國登月項目啟動,一個學者卻要被判死刑呢?但這正是全球知名的西方科學雜誌《自然》的網站,在報導中國登月項目時給出的標題。然而,那個被判死刑的學者,卻與中國毫無關係,而是一個發生在伊朗的案子。
  • 《科學家》雜誌評選出2019年5大科學進步
    利用人工智慧解決生命科學問題 縱觀今年生物學的許多重大發現,你會發現得益於計算能力的不斷提高和訓練所需的大型數據集的可用性,機器學習在生命科學領域不斷取得進展。
  • 多才多藝的學霸美女科學家,藝術&科學她兩者兼得!
    因為有一位多才多藝的學霸美女科學家,將藝術&科學兩者兼得!講起她的科學成就就要回到十多年前——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在上海市奉賢縣奉新動物試驗場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頭轉基因試管牛「滔滔」,它攜帶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
  • 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排名第一的是?
    2019年馬上就要結束啦,在這一年,科學領域碩果纍纍。近日,《科學》雜誌官網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接下來,讓我們看看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都有什麼吧!
  • 《自然》雜誌:哈佛科學家實現衰老組織逆轉
    《自然(Nature)》雜誌12月3日最新一期發刊,來自哈佛的科學家們,通過編輯三種基因,成功讓損傷老化的視網膜神經細胞「返老還童」,參加實驗的自然衰退小鼠,重獲年輕時視力。過去人類圍繞長生不老的探究多停留在玄學及野生盲探階段,如今卻已進入生物科學高度發展時期,美銀美林投行分析師表示,21世紀的學識冪指數上升,這一次人類站到了壽命空前天高的前夜。「我計劃活到150歲,和曾曾孫一起聊不老心得」,Sinclair在《 Boston Magazine》訪談中表示。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世界頂級科學雜誌在大選前公開站隊,政治扭曲了科學的中立?
    將所有責任歸結到科學期刊身上,其實也是對公眾參與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不信任。全現在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字數 5018閱讀約11分鐘近日,《柳葉刀》《科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自然》等一批頂級科學期刊先後發文,批評川普政府的新冠疫情應對措施。
  • 《自然》雜誌:美政府打壓逼走華人科學家 自損創新事業
    來源:海外網美國校園資料圖(Getty)海外網9月8日電英國《自然》雜誌7日報導,在美中國留學生及華人科研群體正遭受美國政府打壓,美國科學界憂心,華人科學家的出走將是美國創新領域的巨大損失,美國正在損害自己的科學事業。
  • 《科學》雜誌展望2020年十大科學頭條
    新華社華盛頓1月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2日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為頭條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國建造全球首臺E級超算、「基因剪刀」技術發布臨床試驗結果等入榜。  這一權威學術刊物預測,中國有望在2020年建造出世界第一臺E級超算。E級超算即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是國際上高端信息技術創新和競爭的制高點。
  • 《科學》雜誌把黑洞的發現評為2019年度科學突破
    視界望遠鏡(the Event Horizon Telescope)在2019年春天拍攝到一張超大質量黑洞的照片,並揭示了在已知宇宙中最黑和最難以解釋的現象,《科學》雜誌稱其為「2019年度科學突破
  • 中國功勳科學家「手模牆」亮相 21位科學家手模上牆
    病房中採集院士手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項目」成功採集和收集了袁隆平、孫家棟、屠呦呦、黃旭華等21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其中,健在的19位科學家平均年齡89.7歲,90歲以上11位。「這些手模,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 以色列科學家首次逆轉人類衰老,年輕25歲?
    每種學說都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和研究的成果,但由於受到人類科學的整體發展水平限制,各種學說的發展程度並不一致。從細胞學的角度看,人類細胞的更新靠細胞自身的分裂,而分裂次數僅有50~100次(極限),當細胞不再分裂,便逐漸衰竭而死亡。
  • 科學+歷史+文學,6-12歲少兒通識雜誌推薦
    6-12歲的孩子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時候,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要去看看這個世界。想要孩子見世面,就少不了一本通識雜誌。《好奇號》是引入Cricket Media版權,專門針對6-12歲的通識讀物,內容涵蓋科學、歷史、文化、文學等多個領域。
  •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一說的來龍去脈
    2019年《中國日報》(海外版)在《不要低估科學家的良知》中指出[2],當談到國家利益和普遍的學術規則時,中國科學家表現出了他們的團結和力量,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中巴斯德的名言「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Science has no borders, but scientists have their own homeland)格外流行。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2017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4年,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出版社首度牽手,出版了首期「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收錄了2014年度發表在《細胞》及其子刊的中國作者的107篇論文,並評選出「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和「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機構」,受到廣大作者與讀者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