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於政治報國的建安風骨
說起建安文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談起裡面的代表人物,大家應該更是熟悉得不得了,那就是著名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氏父子不僅在三國時期的政治領域大展宏圖,更實在文學創作上展現出了不凡的成就。
關於建安文學的特點,我們必須要結合當時的時代特徵進行分析,即戰亂和政變是當時的時代主題,這就使得建安文學在內容上更加具有政治特色。
《滄浪詩話》載:"黃初之後,只惟阮籍《詠懷》之作,甚為高古,且有建安風骨。晉人願舍陶淵明、阮籍嗣宗,惟左太沖者高出一時,陸士衡獨在諸公之下。"
並不是說建安文學的代表人,通常都會以文學創作來參與政治,而是他們想要通過這種文學創作的方式,並且利用文學內容,來表現自己對於政治的熱衷追求。
這和後面的魏晉玄學的出現,有著非常不同的特點,因為魏晉時期實際上是戰亂頻發,儒家思想不斷走向衰落的時代,因此秉承儒家思想主義的文學家們,對於當時的政治熱情迅速降低,這和建安風骨完全不同。
建安文學不僅體現了當時文人對於政治舞臺的渴求,同時也展現出了他們,利用自己的政治追求,來表達內心的文學創作模式。
比如曹操在三國紛爭正酣之時,便喊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千古名句,而曹丕、曹植也是建安風骨的主要宣揚者。
有了統治者的領頭作用,建安文學一下子就打出了名號,隨後像孔融、王粲、徐幹等等都是建安風骨的極力宣揚者。
在文學形式上,建安文學代表家們同樣也展現出了創新,五言詩作為建安文學的最主要表現形式,無疑對於後世的詩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此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的創作無疑是詩歌領域的重要形式。此外,在題材選擇上,建安文學更加強調的是現實主義風格,他們依靠對現實環境的思考,來展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源於現實,卻又高於現實,這是建安文學的重要特徵。
正始文學與西晉文學創作上現實與理想的分化
在中國文學史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正始文學和西晉文學,實際上是兩個階段的代表,在前面建安文學的奠基之後,本來正始文學應該秉承建安文學的創作精神,並且將其發揚光大的。
但是由於現實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世家大族對於政治權利的把控,嚴重壟斷了當時一般文人的仕途晉升之路,這就使得該時期的文學,展現出了消極厭世的情緒。
正始文學名稱的由來,實際上是當時曹芳在位的年號,這也只是在時間上的一個劃分,實際上的正始文學包括了魏晉的這一段。
正始文學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大家熟知的"竹林七賢"了,從這些文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雖然放蕩不羈,但是實際上卻是備受現實社會的打擊,尤其是政治領域。
《晉書》載:"吾昔乃與嵇叔夜、阮嗣宗等酣暢於此,且竹林之遊亦預其末也。是自嵇、阮雲亡,吾便常為時之所羈紲也。且今日視之乃雖近,卻邈若山河也!"
以阮籍和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雖然將抒發自己放蕩不羈的性格,隱居山林,不問俗事的豁達性格,作為文學創作的主要依託,但這確是現實中他們在政治方面鬱郁不得志,始終無法完成自己遠大抱負的直接體現。
因此,從正始文學的創作內容上來看,消極厭世的情緒,實際上是該時期文學的主要特徵,此外他們不甘於被現實環境所拋棄,自願主動脫離這不公平的世界,在文學創作上多了幾分神秘,而且虛無縹緲的文學特點。
正始文學中的這種消極情緒,到了西晉時期又得到了進一步體現,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便是重要代表。
政治上的黑暗和報國無門,令陶淵明主動辭職,最終皈依了和諧安寧的田園生活,並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田園詩歌,開闢了田園派的詩風。
南北朝時期宮廷文學的繁榮
時間來到南北朝時期,此時由於激烈的民族戰爭接近尾聲,並且南方與北方,均進入到統一政權的穩定統治當中。
特別是東晉和北魏時期,南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平穩定局面的出現,這使得文學創作方面,也呈現出了同之前截然不同的局面。
東晉時期由於門閥政治的奠定,使得文學創作的主題由那些門閥士族所引領,這就使得宮廷文學成為了此時奠定的創作趨勢。
在山水詩方面,主要是有謝靈運所引領的一番宮廷思潮,他所創作的山水詩注重細緻的景物描繪,在所抒發的情感上盡顯文人雅致之風,已經看不到了之前文人消極厭世的情緒。
東晉時期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文學體裁,像樂府七言詩、新體詩等等都是在此時出現的。還有一個頗具宮廷詩歌的題材便是宮體詩,這是南朝梁陳時期出現的一大詩歌題材。
由於江南地區長期和平的發展,宮體詩的內容更加偏向豔俗化、娛樂化,這成為六朝俗豔文風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