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風骨、正始文學、宮廷文學」,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

2020-12-13 要學著放鬆

熱衷於政治報國的建安風骨

說起建安文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談起裡面的代表人物,大家應該更是熟悉得不得了,那就是著名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氏父子不僅在三國時期的政治領域大展宏圖,更實在文學創作上展現出了不凡的成就。

關於建安文學的特點,我們必須要結合當時的時代特徵進行分析,即戰亂和政變是當時的時代主題,這就使得建安文學在內容上更加具有政治特色。

《滄浪詩話》載:"黃初之後,只惟阮籍《詠懷》之作,甚為高古,且有建安風骨。晉人願舍陶淵明、阮籍嗣宗,惟左太沖者高出一時,陸士衡獨在諸公之下。"

並不是說建安文學的代表人,通常都會以文學創作來參與政治,而是他們想要通過這種文學創作的方式,並且利用文學內容,來表現自己對於政治的熱衷追求。

這和後面的魏晉玄學的出現,有著非常不同的特點,因為魏晉時期實際上是戰亂頻發,儒家思想不斷走向衰落的時代,因此秉承儒家思想主義的文學家們,對於當時的政治熱情迅速降低,這和建安風骨完全不同。

建安文學不僅體現了當時文人對於政治舞臺的渴求,同時也展現出了他們,利用自己的政治追求,來表達內心的文學創作模式。

比如曹操在三國紛爭正酣之時,便喊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千古名句,而曹丕、曹植也是建安風骨的主要宣揚者。

有了統治者的領頭作用,建安文學一下子就打出了名號,隨後像孔融、王粲、徐幹等等都是建安風骨的極力宣揚者。

在文學形式上,建安文學代表家們同樣也展現出了創新,五言詩作為建安文學的最主要表現形式,無疑對於後世的詩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此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的創作無疑是詩歌領域的重要形式。此外,在題材選擇上,建安文學更加強調的是現實主義風格,他們依靠對現實環境的思考,來展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源於現實,卻又高於現實,這是建安文學的重要特徵。

正始文學與西晉文學創作上現實與理想的分化

在中國文學史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正始文學和西晉文學,實際上是兩個階段的代表,在前面建安文學的奠基之後,本來正始文學應該秉承建安文學的創作精神,並且將其發揚光大的。

但是由於現實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世家大族對於政治權利的把控,嚴重壟斷了當時一般文人的仕途晉升之路,這就使得該時期的文學,展現出了消極厭世的情緒。

正始文學名稱的由來,實際上是當時曹芳在位的年號,這也只是在時間上的一個劃分,實際上的正始文學包括了魏晉的這一段。

正始文學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大家熟知的"竹林七賢"了,從這些文人的生活方式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心情雖然放蕩不羈,但是實際上卻是備受現實社會的打擊,尤其是政治領域。

《晉書》載:"吾昔乃與嵇叔夜、阮嗣宗等酣暢於此,且竹林之遊亦預其末也。是自嵇、阮雲亡,吾便常為時之所羈紲也。且今日視之乃雖近,卻邈若山河也!"

以阮籍和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雖然將抒發自己放蕩不羈的性格,隱居山林,不問俗事的豁達性格,作為文學創作的主要依託,但這確是現實中他們在政治方面鬱郁不得志,始終無法完成自己遠大抱負的直接體現。

因此,從正始文學的創作內容上來看,消極厭世的情緒,實際上是該時期文學的主要特徵,此外他們不甘於被現實環境所拋棄,自願主動脫離這不公平的世界,在文學創作上多了幾分神秘,而且虛無縹緲的文學特點。

正始文學中的這種消極情緒,到了西晉時期又得到了進一步體現,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便是重要代表。

政治上的黑暗和報國無門,令陶淵明主動辭職,最終皈依了和諧安寧的田園生活,並創作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田園詩歌,開闢了田園派的詩風。

南北朝時期宮廷文學的繁榮

時間來到南北朝時期,此時由於激烈的民族戰爭接近尾聲,並且南方與北方,均進入到統一政權的穩定統治當中。

特別是東晉和北魏時期,南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平穩定局面的出現,這使得文學創作方面,也呈現出了同之前截然不同的局面。

東晉時期由於門閥政治的奠定,使得文學創作的主題由那些門閥士族所引領,這就使得宮廷文學成為了此時奠定的創作趨勢。

在山水詩方面,主要是有謝靈運所引領的一番宮廷思潮,他所創作的山水詩注重細緻的景物描繪,在所抒發的情感上盡顯文人雅致之風,已經看不到了之前文人消極厭世的情緒。

東晉時期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文學體裁,像樂府七言詩、新體詩等等都是在此時出現的。還有一個頗具宮廷詩歌的題材便是宮體詩,這是南朝梁陳時期出現的一大詩歌題材。

由於江南地區長期和平的發展,宮體詩的內容更加偏向豔俗化、娛樂化,這成為六朝俗豔文風的重要代表。

相關焦點

  • 戰亂的魏晉南北朝,文學的腳步不曾駐足,文學的發展從未脫離社會
    亂世之下,文學飛速發展在中國傳統歷史發展階段中,文學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不僅僅能夠反映出各個時期不同的時代特點。同時我們也能夠,從不同時期的文學發展特點和表現形式,窺探出作為這一時期,文學創作主要群體的內心世界。
  • 老莊精神與魏晉文學:你給我土壤,我給你營養,猶如一對連體嬰
    可以說,魏晉時代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及其獨特的社會思潮,為老莊精神提供了生存的契機和土壤;而色彩斑斕的魏晉文學,也到處滲透著老莊藝術精神,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呈現出迥異於兩漢文學的風貌。我將按照魏晉文學發展歷程(建安文學、正始文學、晉宋文學),從內容和形式出發,結合這一時期文學家們的具體作品說說這兩者間的相互依存關係。01 建安文學與老莊精神建安詩人是在擾攘之時,兵革之際來抒發他們那種悲嘆民生疾苦,希冀建功立業的情懷的。
  • 儒學的衰敗和玄學的興盛是否造就了建安風骨
    ,漢靈帝時期,其實可想而知,這些人都是在曹操,曹丕父子手下工作,曹家父子喜歡什麼樣的文學,他們便宣傳什麼樣的文學,而他們也是社會上文學的指向標。,魯迅等人來倡導白話文,唐代的時候有唐明皇,李白,杜甫等人推崇唐詩,宋朝有宋詞,而這些社會上的名人文士他們就充當了社會文化的奠基者和宣傳者,他們喜歡什麼,他們寫什麼,這個朝代自然也就流行什麼,而隨著幾千年的發展,也漸漸會變成這一時期的標籤。
  •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前的文學發展——浪漫主義文學運動
    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浪漫主義運動的實質就是資產階級浪漫主義對貴族偽古典主義的鬥爭,這構成了十九世紀前三十年文學發展的基本內容。這些特點不僅是一種階級文學的特徵,而且也為兩個階級的文學所共有,以致成為幾十年間具有普遍性的文學現象,這當然有著深刻的社會根由。它決定於資產階級革命後的社會生活條件。浪漫主義文學的原因最直接的一個原因是資產階級與貴族階級在大革命中的經歷。
  • 建安風骨最傑出的代表,曹操的文化造詣,礁石袞雪,雀臺聽聲!
    對這些文人除分別委以重任外,還充分尊重他們的創作才能,鼓勵他們從事文學創作,從而促成了建安文學的繁榮局面。建安文學在中國歷史中是一面不可磨滅的旗幟。李白所言「蓬萊文章建安骨」正是對建安文學的讚賞和肯定。這其中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七子」功不可沒。
  • 開啟新媒介現實主義 切近網絡文學發展實際
    網絡文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客觀來說,網絡文學還沒有出現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網絡文學的發展還沒有充分利用媒介變革帶來巨大文化契機。除了與網絡文學過於商業化有關外,這種情況與理論界、批評界的「失語」也有密切關係。在我看來,理論界需要根據新媒介語境重建現實主義傳統,以此推動網絡文學的發展,推動網絡文藝精品的建設。
  • 30年發展,揭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之路
    中國網絡文學以巨大想像力重構了社會生活,用現實經驗和藝術想像融合了東西方文學寶藏,本文將探討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之路。辦公室設在中國作家協會,這是網絡文學發展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官方色彩的行業組織。以此為標誌,帶有民間性標籤的網絡文學,得到各級政府關切,納入主流文化視野。如今,經過10年的發展,由政府、協會主導的網絡文學組織已遍地開花。政府、社會力量聯動,對網絡文學內容生產傳播、相關文化產業建設,以及對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合理的先進的國家政治制度為英國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現代世界的民主制度作出了表率。可以說,英國是世界現代政治制度的主要設計者和實踐者。換言之,現代世界政治制度起源於英國。莫爾筆下的烏託邦社會沒有專制極權,沒有財產私有制,沒有不平等,公民平等參與國家事務和生產勞動,按需要進行物質分配;烏託邦人注重學術,在哲學、科學和藝術方面都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莫爾的《烏託邦》作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第一部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作品,顯示了英國人文主義者對國家制度問題的特別關注。
  • 讀者介入對網絡文學的影響
    因此,一個穩定、有鑑別能力的讀者群體的形成,對網絡文學發展有極大助益。在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20多年中,網絡文學讀者的閱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截至2019年6月,在4.55億網絡文學用戶中,「95後」讀者佔54.5%;付費用戶中,「90後」佔比已超過用戶總量的66%(《2019年度網絡文學發展報告》)。
  • 非洲文學的困境:缺席的「非洲」,無聲的文學
    《非洲文學與批評史稿》由兩位非裔學者編纂而成,囊括了非洲文學批評與理論的最關鍵文本,是非洲文學研究歷年成果的第一次遴選和集結。其中有非洲本土知識分子為民族獨立運動所激發的深入思考——何為非洲文學?非洲文學的「非洲性」在哪裡?非洲學者的批評功能為何受到挑戰?「非洲作家」應該具有怎樣的身份意識與責任感?反獨裁小說與社會現實主義小說產生了怎樣的批判效果?
  • 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啟動,《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 發布
    11月16日,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在上海浦東啟動,並發布《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呈現出全球文化交流背景下網絡文學的發展趨勢,並以閱文集團旗下起點國際為研究樣本,首次披露海外市場分析及用戶畫像。
  • 法國騎士文學,幾大文體藝術流派,助推了法國文學藝術的發展
    #原創作者專屬任務#01導語12世紀下半葉,在法國北方興起了騎士故事詩,並以極大規模發展起來02「古代系」文學作品的產生古代系 12世紀有一批教士傳抄和評註古羅馬詩人和歷史學家維吉爾、奧維德、史塔斯的著作,其中的愛情故事和神話傳說受到貴族歡迎
  • 青春萬歲 — 與文學巨匠王蒙談網絡文學
    王蒙先生的專場講座「文學的世界」,亦如冬季午後的陽光般溫暖且舒適,我們此刻有幸和男神坐下來,面對面交談。文化仍然是社會的靈魂但是急速市場經濟發展中對文化有正面也有負面的影響。比如書籍出版,不是說大眾喜歡的書就是最好的,雖然可能會一時暢銷,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文學作品。大眾化可能會變得庸俗和低俗,這也是常有的事情。因為社會發展太迅速,會引起人們浮躁心理,乃至投機心理。不過他說,文學有這樣的表現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對於這個過程,我們無需悲觀,只需時間和沉澱。
  • 鄴下文人群體的文化意義:古代中國的首次文學自覺
    鄴下文人集團始於建安十三年,終於建安二十五年。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孔融除外)為羽翼,聚集了諸多的文學精英。十三年問,在曹丕、曹植兄弟的直接組織與領導下,鄴下文人進行了豐富而頻繁的遊宴活動,遊園宴飲,吟詩作賦,同題共作,書信往來,形成了彬彬人盛的繁榮局面。那麼,這一現象在整個中華文化史上又有何意義呢?
  • 世界史:遊記文學以及製圖學的發展
    荷蘭共和國的商業貿易以及海外擴張活動使得她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海外遊記文學以及航海記錄文獻,在1595年至1605年這段時間裡,這兩種類型的文學創作都很繁盛,成為後來100年中 荷蘭出版的圖書中最顯著的種類。
  • 對酒當歌慷慨士,建安風骨永留存
    東漢末年社會動亂,黃巾起義後各地豪強並起,漢家天下已是一盤散沙,後來曹操做大做強,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協這皇帝做得憋屈,從一開始就是傀儡,命運從來都是掌握在別人手中。獻帝年號雖為建安,然而日子並不安生,最終不得不把漢家江山拱手獻出。
  • 中國社科院發布《2019網絡文學發展報告》:「粉絲化」趨勢成網文...
    4.55億,中國網絡文學正在穩健發展,網絡文學行業發展路徑更加清晰,內容生態日趨繁榮。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圖/中國社會科學院、閱文集團2020年2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019年度網絡文學發展報告》(下文簡稱「報告」)。報告以網絡文學領頭羊閱文集團數據為藍本,聚焦網絡文學年度變化、總結網絡文學年度發展、研判網絡文學年度趨勢。
  • 紐西蘭毛利文學: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對毛利人而言,進城是一場「巨大的、撕裂性的社會變革,或許只有英國殖民統治和拓居者資本主義社會建立時期的土地轉讓才能與之相比」。在社會史的意義上,這種轉變可能是種創傷,然而對文學而言,城市化卻可能是種恩惠,因為它為毛利英語文學及其讀者群體的產生創造了物質條件。
  • 重審夏爾·佩羅對法國文學的貢獻
    佩羅將民間故事改編成童話,不僅僅是讓口頭文學獲得了文字記載,更是將一種不被認可的文學形式帶入上流社會的文學視野。童話在經由佩羅的雕琢後,產生了原本不具備的倫理意義。由於童話集是獻給即將出嫁的路易十四侄女的,因此很多篇目與婚姻相關。這些故事所蘊含的寓意就像是為成長中的青少年開設的一門倫理課,很多倫理思想需通過反覆揣摩才能理解,它們甚至超出了兒童讀者的理解範圍。
  • 殘雪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殘雪接受西方文學影響的必然性
    在 80 年代以後的文學發展中,作家們既秉承了五四傳統中知識分子身上的使命意識,把教化民眾和改革社會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對文學本身價值的關注和強調,也成為這一時期作家們的普遍追求。只有打破壁壘,吸納不同文化中積極的、有益的因子,與之融合,才能構成促進文學發展的巨大力量。這一點不僅在此時期的中國文學中得到體現,而且在中外文學發展史上已經得到了反覆證明,比如,我國古代盛唐時期文學的繁榮,即得益於對印度佛教文化以及周邊國家優秀文學成果的大量吸收;近現代文學發展過程中,五四時期中國文學對外來文學的大量接受,成就了一個歷史時期文學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