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新樣板:工業化模式種植番茄,畝產達十萬斤

2020-12-23 騰訊網

德州智慧農業產業園位於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智能溫室建設總面積73800平方米,全部採用荷蘭進口設備。溫室頂部和四周均採用了漫散射玻璃,陽光均勻地灑在每一棵植株上,不管太陽在哪個位置,透過玻璃都不會在溫室內投下陰影。

智能溫室利用物聯網技術,顛覆了傳統的農業耕種方式,所有軟硬體設施都圍繞番茄植株的生長需求而設計,像是一個精細化生產工廠,之所以能被稱為『農業工廠』,因為這裡採用全自動化設施,像工業流水線一樣生產番茄。大棚內設有多個傳感器,負責收集溫溼度、光照度、PH值、EC值、二氧化碳濃度等各種數據,並傳輸到控制室電腦系統中,對比此前人工預設的植物最佳生長參數,為作物調控最適宜的生長環境。

智能溫室控制系統就能自動控制幕布啟閉、噴霧系統開關等,從而調節大棚內的溫、光、水、氣等,保證番茄始終處於最佳的生長狀態。

番茄採用無土吊掛式栽培方式,所有植株栽種在椰糠條中,每一個植株根部設置有一個滴箭,通過水肥一體化供給營養,養分水分可直達作物根部,智慧農業系統並根據作物的需要進行精準的灌溉施肥。

每平方米番茄的年產量達到85公斤,相當於畝產十萬斤,年生產供應量達到5100噸,產量是普通農業大棚的3至5倍,每公斤價格超過60塊錢,這個產量和產值很明顯已經跟荷蘭可以有一拼了。這裡顛覆了傳統農業的種植模式,用工業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來做農業,效益是傳統農業大棚的幾十倍。

通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農業生產具備了穩定、高產、高效的特點。工廠化生產是現代農業實現集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讓農業不再看天吃飯。

相關焦點

  • 銀寶集團開啟現代農業新徵程 未來三年將打造50萬畝現代連鎖農場
    9月3日,江蘇銀寶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舉行50萬畝現代連鎖農場重大合作項目集中簽約活動,與24個鎮區及企業籤訂土地流轉戰略合作協議和重大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技術服務合作協議,共籤約流轉農田32.46萬畝,其中:2020年16.16萬畝、2021年11.8萬畝、2022年4.5萬畝,外涉單位投資達5.5億元,涉及現代智慧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設施農業、農牧循環全產業鏈項目、農業園區項目等多個領域。
  • 青海大通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利用智慧農業實現一年四熟
    在青海大通縣塔爾鎮涼州莊村雙新公路沿線,千畝蔬菜帶、7000平方米智能化育苗中心、14棟不同結構的高標日光節能溫室、20棟塑料大棚,景象波瀾壯闊。這是農業部認定的第一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這裡摒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推行完全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和智慧農業理念。
  • 上蔬源: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1億!水培將成現代農業關鍵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世界人口持續增加,但農業所需的耕地資源、水資源卻日益稀缺。如何養活快速增長的人口成為了現代農業需思考的關鍵。人造肉、海洋農業、太空農業、農業機器人……在種種新設想之中,水培蔬菜已然在實際生活中落地,並具有廣闊的增長前景。
  • 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91億!水培蔬菜將成現代農業「養活全世界」的...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世界人口持續增加,但農業所需的耕地資源、水資源卻日益稀缺。如何養活快速增長的人口成為了現代農業亟需思考的關鍵。人造肉、海洋農業、太空農業、農業機器人……在種種新設想之中,水培蔬菜已然在實際生活中落地,並具有廣闊的增長前景。水培蔬菜技術水培蔬菜,是指大部分根系生長在營養液液層中,只通過營養液為其提供水分、養分、氧氣的有別於傳統土壤栽培形式下進行栽培的蔬菜。
  • 番茄年畝產6萬斤,這個高效基質栽培「科技套餐」值得入
    番茄年畝產6萬斤,這個高效基質栽培「科技套餐」值得入說起無土基質栽培,大家並不陌生。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傳統無土基質栽培模式的「升級版」——基於基質栽培的蔬菜高效無土基質栽培技術體系。其中,在北京小湯山特菜基地和北京金六環農業園創造了日光溫室番茄年畝產3萬kg的超高產紀錄,還在全國培育了一批番茄、黃瓜等年畝產超2萬kg的高產典型。這個「科技套餐」是如何促進無土基質栽培生產提質增效的,我們一起了解下吧!
  • 嵩明無土栽培番茄連續四年獲得全球良好農業規範認證
    11月18日,記者從雲南省花卉園區管委會了解到,該園區企業雲南千景樹種植園有限公司的無土栽培番茄項目今年再次獲得全球良好農業規範認證,成為連續四年獲此殊榮的雲南企業之一。據介紹,雲南千景樹種植園有限公司自2000年開始從事無土栽培種植,先後採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花卉、蔬菜等農產品,通過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將國外的先進技術與國內農業實際情況結合,探索出一套適合國內進行推廣的無土栽培種植模式,實現由高投入、高產出轉變為低投入、高產出,由科研觀光轉變為替代土壤普通種植應用,由高學歷技術人員操作轉變為普通農民操作。
  • 「四新一高」推動遵義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加速跑」
    近年來,遵義市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堅持「四新一高」(培育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發展新模式、形成新業態,實現高效益)的發展思路,縱深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壩區、山區產業欣欣向榮,「黔北糧倉」正加速向「黔北錢倉」跨越,農業大市正蹄疾步穩地向農業強市跨越,農產品生產大市正向綠色食品工業強市跨越,千年沉寂的黔北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產業發展後勁十足。
  • 番茄畝產3萬公斤,這個高效基質栽培「科技套餐」值得入!
    為了促進設施蔬菜產業高效發展,帶動傳統無土基質栽培模式向科技效益型高效無土基質栽培模式轉變,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等單位,經過多年的試驗探索,研發了基於基質栽培的蔬菜高效無土基質栽培技術體系,在北京、河北、西北區域進行大規模示範推廣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 農業社會化服務——邁向現代農業的新階梯
    2012年底,拜耳作物科學推行以「轉變觀念,服務農民,銷售創新」為宗旨的「雙翼騰飛」新運營模式,2014年農業服務品牌「農之道」(Agri Solutions)。 「農之道」涵蓋了作物科學、材料科技以及醫藥保健三大子集團在中國服務於農民的創新農業與作物解決方案,以充分滿足農民生產、生活所需。
  • 高黎貢山下的現代菸草農業樣板
    近年來,騰衝市局(分公司)著力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不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以菸葉提質增效、菸農增收致富為著力點,推動產區成為以煙為主,多元協同互補的現代農業體系。
  • 用牛奶種番茄,一畝收益5萬!搞對農業有多賺錢?
    01 、牛奶種植事件成立嗎?在今年疫情之下,還真有人逆勢而行,種出了牛奶番茄,而且批發價都能賣到7元/斤,一畝收益5萬元!湖南的劉龍飛投入了20個左右的大棚,經過4年的歷練與摸索,他終於種成了牛奶番茄。
  • 農業農村部發布10項「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摘要: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十三五」期間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包括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H7N9禽流感疫苗研發成功並大規模應用、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新品種培育成功等10項。
  • 威寧馬鈴薯新品種畝產達3000多公斤
    9月3日,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貴州師範大學等有關專家,前往威寧縣雪山鎮馬鈴薯種銷專業合作社基地,對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選育的抗晚疫病馬鈴薯新品種「黔芋8號」進行田間現場測產驗收。「今天我們專家組對「黔芋8號」種植的高、中、低三塊樣板地進行現場測產驗收,經我們測算下來,該品種平均畝產達3193.17公斤。」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夏忠敏研究員當場宣布測產結果。
  • 科技支撐蘋果產業提質增效——武山縣洛門鎮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
    科技支撐蘋果產業提質增效——武山縣洛門鎮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密植示範園見聞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景春燕 馬凱  5月11日,全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集中採訪團來到武山縣洛門鎮牟坪現代農業蘋果矮化密植示範園
  • 農業|辛店街道特色農作物種植又有新進展
    農業|辛店街道特色農作物種植又有新進展 2020-03-26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00多個蔬菜園藝品種、80多種種植模式...「黑科技」助「壽光模式...
    在這個特殊的春天裡,壽光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的呈現出的新態勢,讓「壽光模式」的農業引領作用更加行遠而步穩。2020年的這個春天,疫情突如其來,猝不及防。展會採取實地種植與展位展示相結合、蔬菜園藝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經貿洽談與觀光旅遊相結合的展覽模式,將展示蔬菜園藝品種2000多個,種植模式80多種,其中新增新品種300餘個、新技術30餘項、新模式8項。種博會由國家現代蔬菜種業創新創業基地管委會、中國園藝學會、中國種子協會蔬菜分會、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主辦,壽光市人民政府、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承辦。
  • 南方地區生薑畝產多少?掌握生薑種植技術要點,畝產3000-4000斤
    有農友問南方地區生薑畝產多少?根據我們的種植經驗看,南方地區種植生薑,一般畝產3000-4000斤,因生薑品種、栽培方式及管理水平而異。生薑適合陰涼肥沃的士地,所以種植生薑想要高產,要做好選地,重施有機肥,並做好水肥、病蟲等田間管理;其次,使用脫毒姜種,採取大棚種植,生產期用透光率40%左右遮陽網蓋棚頂,生產後期撤網扣膜,以延長收穫期等措施,能夠明顯提高產量。生薑種植技術要點:首先,選好地塊和品質。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為宜。
  • 萬連步代表:加快推廣生態種植模式 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加快生態種植模式推廣 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萬連步說,我國農業以往主要靠肥料、農藥等的大量投入實現高產的種植模式,不僅浪費資源,還造成耕地質量和農產品品質下降,已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因此,推廣「減肥、減藥、節水」和「耕地質量提升、作物產量提升和農產品品質提升」為主要特徵的「三減三提升」生態種植模式,顯得尤其重要,這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具有長遠意義。
  • 錫山探索蘇南發達地區發展新路 現代農業「接二連三」成風景
    蘇南地區人多地少,工商業發達,還要不要下力氣發展農業?如何發展現代農業?曾孕育了工業化道路「蘇南模式」的無錫市錫山區,繼承當年「華夏第一縣」輝煌的「四千四萬」精神,在新時代繼續敢為人先,奮力探索蘇南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新路,10月底成功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金字招牌」收入囊中。
  • 工業化引領貴州刺梨產業強勢崛起
    標準化種植 夯實刺梨產業基礎「種植刺梨沒有什麼巧計,就是要勤快。」談起刺梨,今年73歲的水城縣營盤鄉羅多村村民劉思啟喜笑顏開,家裡7畝多的刺梨地,在他的精心伺候下,去年共產出了15000多斤果子,賣了4萬多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