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成主流,投資者如何尋找生存空間?

2020-12-26 和訊股票

作者 | 陶丹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馬太效應正持續在A股上演。僅就本周而言,公募基金年內新發行規模逼近三萬億和11家基金公司顆粒無收形成鮮明對比,第二隻「千元股」誕生、百元股陣容持續擴容和低價「一元股」大面積下跌反差巨大,可轉債市場也同時刷新了最高價和最低價的歷史紀錄。即使是在以低估值著稱的銀行股,也出現了不斷創新高和持續走低的天壤之別。在股指最近半年來相對穩定的背後,持續分化的馬太效應讓許多投資者,特別是習慣於低吸「撿便宜」的老股民無所適從。事實上,這樣的分化已經持續了三年多,也是A股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並持續進行制度改革的必然結果。投資者在「老革命遇到新難題」之後,積極求變應對,才能更好地在股市尋找到合適的生存空間。

強弱分化擴散到A股的每一個角落

從2017年開始,A股市場馬太效應就已經逐步顯現,目前這樣的強弱分化幾乎已經擴散到每一個角落。從價格體系來說,在「股王」貴州茅臺(600519,股吧)穩步向2000元大關發起衝擊的過程中,本周石頭科技成為第二隻「千元股」,而目前滬深兩市「百元股」的陣容已經增加到100隻左右,這一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2元以下的「一元股」和「毛股」的合計數量,為A股30年來歷史所罕見。而從通達信軟體編制的百元股指數(880878)和低價股指數(880879)對比來看,二者在年內的「剪刀差」超過了40個百分點,前者大漲超過40%跑贏A股大部分主要指數,而後者則在平盤位置苦苦掙扎,差距顯而易見。

而A股股票價格的差距也蔓延到了可轉債市場。本周,英科轉債(123029)刷新可轉債最高價紀錄,超越「股王」貴州茅臺(600519)臨近2000元整數關,而價格最低的亞藥轉債(128062)則跌破70元整數關,刷新輝豐轉債此前創下的可轉債最低價紀錄。除了絕對價格之外,英科轉債今年收穫超過15倍的漲幅,而亞藥轉債則大跌超過20%,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並不為過。

除了股票和可轉債之外,基金公司的募資也出現了極大的差異。在年內爆款基金頻繁出現,總發行規模突破三萬億的大背景下,依然有11家基金公司「顆粒無收」。如果這些今年一無所獲的基金公司不能在明年迎頭趕上的話,不僅將面臨增量規模拓展困難,連現有存量基金也有可能被投資者逐步贖回。

「頭部化」趨勢明顯,弱者逆襲難

上面筆者簡單列舉的三個事件,只是A股「馬太效應」漸成主流的側影,有心的投資者還可以列舉出很多,特別是同一行業板塊中龍頭股和「後進生」的巨大分化等等。無論是行業的集中度提升帶來龍頭股的溢價,還是交易資金向強勢機構投資者逐步聚攏,「頭部化」時代折射出A股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蛻變的階段。在各行各業包括基金管理的龍頭公司,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通過質量、品牌建立起「護城河」取得主導地位,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也讓大部分落後者望塵莫及。

弱者有沒有逆襲的機會?很多人會聯想起龜兔賽跑的故事,行動遲緩的烏龜戰勝了驕傲自滿的兔子,就帶有相當程度的「弱者逆襲」的影子。但烏龜能後來居上,並非自身爬行速度有了大幅提升,而是依靠持續不懈的努力以及對手輕敵的雙重加持。放到產業競爭中,「烏龜」要戰勝「兔子」,如同弱勢企業在自身努力的同時等待龍頭公司犯錯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不能說沒有,但短期之內比較渺茫。龍頭之所以是龍頭,必定有其突出的競爭優勢,龜兔賽跑的「以弱勝強」大面積出現並不現實。即使是有少數弱者逆襲成功的案例,必定也同時伴隨著更多弱者在競爭中倒下,誰又能保證自己一定是選中逆襲者的幸運兒呢?

善用工具與強者為伍

因此,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持續押注到大概率事件,也就是與強者為伍,才能保證實現長期投資的穩健收益。如果要在劇烈分化的A股長期生存,投資者就需要把倉位重點配置在具有龍頭風範的強勢企業中。不過,儘管邏輯可以被許多投資者接受,但實施起來卻有一些困難。除了要克服人性中常見的「恐高症」心魔之外,部分龍頭公司越來越高的股價也提高了投資門坎。在這樣的情形下,選擇合適的工具實現與強者為伍的戰略目標,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筆者認為,對大部分散戶投資者而言,除了直接持有少量優質股作為參與打新的「門票」之外,不妨將主要倉位配置到公募基金中。從今年市場運行的情況來看,「炒股不如炒基」已經逐步成為市場共識,機構投資者在面對高度分化的市場環境,無論是深入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還是做好適度分散配置,都比散戶有更多優勢。筆者認為,未來投資者參與公募基金不妨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從品牌效應突出的頭部基金公司,選擇長期業績穩中向好的主動型基金進行投資。基金公司的選擇可以從今年新發行基金規模前十進行篩選,這些新發規模較大的基金公司獲得銷售渠道的認同較高,背後一般有較強的投研團隊作為支持;其次是基金經理的歷史戰績,可重點選擇五年長周期收益較高、回撤較小的風格來進行關注。

二是選擇規模較大、流動性較好的大指數ETF基金進行配置。這些大型指數ETF看似很難有太多超越指數的超額收益,但對應的指數估值較低,在股市長期螺旋式上漲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確定性較高的上漲。

三是淨值表現較好的場內折價基金。這部分基金除了可以觀察期淨值走勢之外,折價率的存在也提供投資者「護城河」的效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長期的持倉風險。

(本文已刊發於12月19日《紅周刊(博客,微博)》,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周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行業馬太效應擠壓生存空間 部分迷你基金管理規模縮水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 行業馬太效應擠壓生存空間 部分迷你基金公司管理規模持續縮水⊙記者 朱妍 ○編輯 黃淑慧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已突破17萬億元在頭部基金公司強力「吸金」的同時,部分迷你基金公司卻陷入了生存困境,基金行業的馬太效應愈發凸顯。數據顯示,一些小基金公司二季度末管理規模較一季度末進一步縮水,個別公司的縮水幅度甚至高達40%。今年以來,在結構性行情的支撐下,權益類基金整體業績亮麗。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效應——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得越多,少的越少的現象。也可以總結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區域,一旦在某個方面(如地位、金錢、聲譽、品牌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 —被誤解的「馬太效應」
    這句話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馬太效應」,原出自馬可福音4:21-25 (馬太福音13章11~12)中:向上滑動閱覽馬可福音 4:21-25 21 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鬥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上嗎?
  • 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 聰明女人的戀愛技巧:掌握馬太效應
    每一個女人都渴望一段美好的戀愛,卻常常對於如何經營愛情束手無策,很多情感中的女人習慣孤注一擲地付出,她們總認為,愛情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往往這樣的女人但最後是徒勞無功。馬太效應最常用於經濟學和社會學當中,用於表述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而在情感中馬太效應同樣存在,而聰明女人的戀愛技巧其實就是通過馬太效應而展開。
  • 白酒板塊上漲空間幾何?投資者如何擇「基」而從?
    白酒板塊中,相較於次高端酒、中端酒,高端酒預計受疫情影響最小,目前動銷恢復較好,渠道庫存較低,經銷商資金壓力較小,並且行業馬太效應、高端酒擴容的大邏輯未變,疫情有望加速行業集中,繼續推薦業績確定性較強的高端白酒板塊。(第一財經)投資者如何擇「基」而從?
  • 和異性交往,忌諱「馬太效應」
    或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馬太效應」,不平衡的付出,那兩個人的感情兩極分化,從而導致感情失敗。所以,不管你對他的愛到底有多深,要學會節制自己的感情。不要總是一味的付出。當然,如果你是被愛的那個人,也要學會付出,不要總是一味地索取。
  • 華為員工的工資表,多少年看錯的「馬太效應」
    圖片來自網絡「馬太效應」,強者越強的定律著名的馬太效應說,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個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寓言原話說的是:「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我們盯住了「多餘」的部分,忽視了最重要的部分「有的」。馬太效應的重點,要「有」。
  • 全球半導體清洗設備行業馬太效應明顯,溼法清洗佔據市場90%份額
    打開APP 全球半導體清洗設備行業馬太效應明顯,溼法清洗佔據市場90%份額 佚名 發表於 2020-12-08 14:37:34
  • 如何克服?個人投資者常犯錯誤之一:處置效應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 個人投資者常犯錯誤之一:處置效應  在股票市場,個人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大多具有明顯的共性。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處置效應就是很典型的一種。如果您的答案是後者,那麼您的行為可能就有處置效應的特徵。什麼是處置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傾向於賣掉帳戶裡盈利的股票,而保留虧損的股票。研究表明,中國股票市場、基金市場、期貨市場的個人投資者普遍存在處置效應。同時,相較於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的處置效應更強。處置效應有什麼危害?也許大家會好奇,持有虧損股票有什麼不對呢。
  • 考研把「馬太效應」形容到極致,但一個槓桿也有撬動地球的力量!
    那麼為什麼說馬太效應把考研形容到了極致?因為考研的成功就是努力和心態的結合。為什麼有一部分學生對考研如此重視,因為他們知道考研的成功就是一個正向的開始。有很多人可能不認可,認為人生無限可能,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也歡迎小夥伴們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真正在市場摸爬滾打過的人,都會懷念高考,都會清楚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其實是一條「捷徑」。
  • 什麼是馬太效應?天才真的和別人不一樣嗎?
    --《新約·馬太福音》關於成功人士,我們通常會問什麼問題?我們想知道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有怎樣的個性,有怎樣的心智,以怎樣的方式生活,有怎樣的天賦。我們通常認為,個體特徵的卓越是一個人出類拔萃的根本原因。
  • 《道德經》和《聖經》裡都出現的一句話,馬太效應的正反饋成功學
    馬太效應 《道德經》第77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個就是馬太效應。 身邊的馬太效應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這種情況,只要獲得一點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進而能夠擁有更多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
  • 格雷資產杜可君:關注商業模式容易形成馬太效應、形成壟斷的公司
    圓桌論壇環節,雪球創始人、董事長方三文,雪球人氣用戶劉志超 , 雪球私募基金經理倉又加錯-Leo ,雪球人氣用戶雨楓, 格雷資產基金經理杜可君,分享主題:尋找網際網路十倍股。杜可君表示,關注商業模式上容易形成馬太效應、形成壟斷的公司。很多企業不成功的原因是無法解決競爭問題,而很多成功企業,成功的關鍵就是佔據了壟斷地位。
  • 中小企業工作停滯 疫情催化遊戲業馬太效應
    2月16日,遊戲創業者朱然(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坦言,長期以來迫於行業馬太效應的壓力,大部分中小公司原本的處境已較為艱難,突發的疫情更是使其雪上加霜。頭部企業加班忙對於不少遊戲公司員工來說,並不存在疫情減弱公司復工的說法。在春節遊戲市場持續火爆的影響下,他們並未休假,始終處於加班狀態。
  • 可怕的馬太效應丨六組數據帶你看清ATP兩極分化多麼恐怖
    而我們剛剛說到的兩種現象,可以用一個共同的理論來予以分析和解釋,那就是我們常說到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一個國王給3個僕人每人1錠銀子,讓他們拿去做生意。
  • 在線教育「馬太效應」加劇,VIP陪練持續穩坐樂器陪練首位
    剛剛過去的2020年,在線教育冰火兩重天,馬太效應不斷加劇。這一點在樂器陪練領域亦有所體現,2020年11月底,某品牌商突然在其公眾號上發布通告稱公司啟動破產清算程序。而同賽道的VIP陪練、快陪練等依然穩紮穩打持續深耕業務。
  • 海銀財富副總裁惠曉川:財富管理行業「馬太效應」凸顯
    疫情影響尋找頭部機會財富管理行業一向以線下點對點的服務模式為主,疫情抑制了人與人之間的物理接觸,加之暴發突然,故帶來的衝擊不言而喻。惠曉川表示,一方面,疫情期間,理財師傳統的服務客戶方式受到極大影響,無法與客戶見面完成全流程服務,如何將原先的線下業務有效地搬到線上,成為了全行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值得收藏.
    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企業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職工隊伍中甚至管理層,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和官僚帶來競爭壓力,才能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
  • 2020,來「盤」|雲計算市場「馬太效應」加劇,雲原生異軍突起
    01馬太效應加劇國內巨頭正在強勢追趕在這個基礎設施、技術積累、生態圈建設、資金投入缺一不可的賽道,雲計算市場的份額不斷向頭部企業集中,「馬太效應」持續凸顯。從全球市場來看,自2017年以來,全球雲計算市場3A格局(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佔據近七成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