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馬太效應擠壓生存空間 部分迷你基金管理規模縮水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 行業馬太效應擠壓生存空間 部分迷你基金公司管理規模持續縮水

⊙記者 朱妍 ○編輯 黃淑慧

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已突破17萬億元。在頭部基金公司強力「吸金」的同時,部分迷你基金公司卻陷入了生存困境,基金行業的馬太效應愈發凸顯。數據顯示,一些小基金公司二季度末管理規模較一季度末進一步縮水,個別公司的縮水幅度甚至高達40%。

今年以來,在結構性行情的支撐下,權益類基金整體業績亮麗。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年內股票型(包含QDII)、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復權淨值漲逾31%,其中291隻產品獲得了超過50%的回報。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二季度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快速增長,環比增幅超過30%,共有21家基金公司權益類基金規模擴張了上百億元,易方達、廣發等頭部基金公司的規模增長量更是遙遙領先。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迷你基金公司的生存狀態卻沒有因行情而改善。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即使算上貨幣基金,仍有14家基金公司公募基金規模低於10億元,其中8家更是低於2億元。

從具體基金來看,即便市場賺錢效應提升,也難以提振一些迷你基金的規模。以華宸未來基金為例,今年1月成立了一隻偏股混合型基金華宸未來價值先鋒,在今年爆款產品頻出的背景下,該基金募集規模僅約0.84億元。儘管成立以來回報近27%,但該基金的規模卻呈現逐季縮水的態勢。截至二季度末,其規模已僅剩0.3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隻產品是華宸未來基金目前唯一的一隻權益類基金,2016年該公司還曾有一隻指數增強型基金被清盤。

「從持續營銷來看,一些迷你基金產品規模小,有清盤和贖迴風險,懂行的投資者都是繞道而行。並且,在第三方平臺做持續營銷,要麼花成本搞活動,以獲得一段時間的市場關注度;要麼就得有過硬的業績,讓投資者真正看到。這兩點對於小基金公司而言都並非易事。」北京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營銷人士說。

上述人士進一步直言,借著市場熱度高漲,今年新發爆款基金頻現,但這對小基金公司助力不大。「行情好的時候新發基金確實會吸引投資者的關注,但這時各家基金公司都想分得一杯羹。頭部公司的明星產品一旦發行,一般是各大銀行的重點安排對象,甚至可能全渠道推廣。小公司被擠佔檔期後,產品發行只能往後排,與同期發行的大公司產品競爭也較為乏力。」

除了在營銷上難以獲取資源,迷你基金公司自身還有其他諸多問題尚待解決。比如人才短缺,在薪資、品牌、資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這類公司對優秀投研人才的吸引力匱乏,權益類基金經理人數「稀少」。

格上財富高級研究員張婷認為,未來產品業績不突出的小公司生存會越來越難,必須要改革創新、引進人才,形成正向循環,才能在頭部公司集中度提升的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小基金公司想要突圍,要做出特色化、差異化的產品,且業績要更加突出。

相關焦點

  • 「馬太效應」成主流,投資者如何尋找生存空間?
    作者 | 陶丹「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馬太效應正持續在A股上演。僅就本周而言,公募基金年內新發行規模逼近三萬億和11家基金公司顆粒無收形成鮮明對比,第二隻「千元股」誕生、百元股陣容持續擴容和低價「一元股」大面積下跌反差巨大,可轉債市場也同時刷新了最高價和最低價的歷史紀錄。
  • 新發基金步入3萬億時代:權益發力背後頻現規模縮水
    這一數據遠遠超過2019年的1.42萬億份,刷新了國內公募行業的單一年度新發基金規模新高。在靚眼的新發基金數據背後,一些基金卻出現了規模縮水,而已新發基金進入運行階段後,整體規模也出現了負增長。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原因與個別基金淨值回撤、定製基金客戶贖回以及銷售機構影響基金客戶贖舊買新等行業慣性有關。
  • 水井坊仍堅定聚焦次高端板塊 白酒行業向規模效應企業集中
    在股東會現場,危永標表示,白酒行業馬太效應仍在繼續,向具有規模效應的企業集中。近年來,水井坊在次高端板塊已經積累了較好的知名度、經銷商體系和消費者群體,上市公司仍會堅定的聚焦次高端板塊,在變化中抓住機遇,推動動銷的增長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
  • 新發基金步入3萬億時代:基金規模或影響春季行情
    公募基金今年以來發行規模已經突破3萬億元,創下歷史記錄。不僅如此,這一發行規模還超過了2017年至2019年三年的發行規模之和。然而,在基金爆款頻現背後,基金規模大幅縮水令人擔憂,賺錢效應收縮或影響春季行情。
  • 財通行業龍頭精選發行 基金經理管產品多數規模縮水
    倉位:該基金股票投資佔基金資產的比例為 60%-95%(其中投資於港股 通標的股票的比例不得超過股票資產的 50%),投資於行業龍頭主題相關證券的比例不低於非現金基金資產的 80%;行業龍頭主題相關證券的界定:該基金所指的行業龍頭主題相關證券,是指其所處細分行業中規模領先、市場份額大、行業影響力強的龍頭公司。
  • 今年新基規模創歷年之最 但17家基金管理人「顆粒無收」
    若加上已結募但尚未宣告成立、募集上限為80億元的多隻公募基金,實際上今年新發公募基金規模已超過3萬億元。不過,從發行情況看,大型頭部公募扎堆推新,有17家基金管理人白忙活一年,「顆粒無收」。據記者使用同花順數據統計,至本周三,按基金成立日計,今年以來成立的新基金共有1375隻(份額合併統計),合計首募規模(調整後,下同)為29928.89億元。
  • 公募規模歷史首次破18萬億!錢都去哪了?哪些基金最吸金?
    二、諾安成長、易方達藍籌精選吸金超200億元 雖然今年公募基金整體的吸金效應非常強,但是對應的馬太效應也非常明顯,先來看2020年新基金中吸金能力最強的前十位,目前規模基本都在150億元以上,不少新基金在放開贖回以後規模縮水明顯,比如陳皓管理的易方達均衡成長,規模相比5月份剛募集時已經下降了近
  • 海銀財富副總裁惠曉川:財富管理行業「馬太效應」凸顯
    而另一方面,由於無法開展線下活動,獲客難度增加,但房租、工資等成本仍在,企業運營壓力加大,尤其是一些中小型財富管理公司,甚至難以為繼,出現了降薪裁員「斷腕過冬」的情況。「疫情將加速行業的洗牌,未來資源或加速向頭部機構集中,馬太效應更為凸顯,」在惠曉川看來,疫情固然有衝擊,但對於頭部財富管理機構來說,機會大於挑戰。
  • 新華基金總經理離任!發行大年僅成立4隻新品,25隻基金規模迷你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髮行市場持續火爆,不過該公司年內僅成立了新華安享惠澤39個月定開A/C、新華精選成長主題3個月持有期、新華景氣行業A/C、新華安享惠融88個月定開債A/C4隻產品(各類份額合併計算,下同),其中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各為2隻。與此同時,新華基金迷你基金扎堆。
  • 公募管理規模重返17萬億,債基三連降
    相比較而言,債券型基金7月末管理規模出現三連降,貨幣型基金在6月縮水8543億元後終於出現反彈,增加406.82億元。截至7月底,上述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17.69萬億元,較6月底的16.9萬億元增加7851.23億元,增幅為4.64%。此外,截至4月末,公募基金規模達到歷史巔峰的17.78萬億元,5、6月份市場小幅回調,公募基金管理規模有所縮減,7月份市場重新走強,基金規模迅速回升至歷史次高點。
  • 私募頭部效應明顯中小私募募資難度大 業績持續性是硬指標
    中國基金報記者 房佩燕  今年資本市場流動性充裕,私募「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已有60家私募規模突破百億,甚至有數家頭部巨頭私募規模破千億。不過,目前大量百億私募表示,業績的可持續性是他們目前關注的重點。
  • 行業第一是如何做到的?黃小堅親解恆越基金「秘籍」
    近日,海通證券、銀河證券分別發布2020年度基金管理公司主動股票投資管理能力榜。銀河證券發布的榜單顯示,過去1年(2020.1.1~2020.12.31),恆越基金主動股票投資管理能力在全行業125家公司中排名第1。
  • 全球半導體清洗設備行業馬太效應明顯,溼法清洗佔據市場90%份額
    打開APP 全球半導體清洗設備行業馬太效應明顯,溼法清洗佔據市場90%份額 佚名 發表於 2020-12-08 14:37:34
  • 私募股權基金募資寒冬:行業大洗牌 小機構加快出清
    在持續的資本寒冬下,長線資金進入股權投資市場依舊不足,而國資背景的LP(有限合伙人,泛指投資者)已成為國內股權投資行業資金的重要來源,其對GP(普通合伙人,泛指股權投資機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GP想要拿到政府引導基金的錢並不容易,尤其是中小機構更為艱難,行業頭部效應愈發明顯。
  • ...效應——訪匯安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陳欣、基金經理朱晨歌
    匯安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陳欣、基金經理朱晨歌認為,當前經濟環境下,各種因素都在促使盈利增長具有持續性的公司實現估值提升,而核心資產的馬太效應也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延續。據了解,即將發行的匯安核心資產混合基金利用多項量化指標構建核心資產池,同時結合基本面分析精選投資標的,通過大數據分析在全市場中尋找真正代表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核心標的進行投資。
  • 新洋豐:46家機構調研三季度業績環比下滑 品牌肥料生存空間遭擠壓
    、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等14家基金管理公司,申萬宏源、海通證券、國信證券等7家證券公司,泰康資管1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農產品價格低迷,而肥料的價格又處於一個相對較高的位置,導致了品牌肥料的生存空間受到來自本地中小企業、作坊式企業的擠壓。
  • 萬家基金旗下26隻產品規模迷你 萬家精選重倉地產股收益排名靠後...
    26隻產品規模迷你  萬家精選重倉地產股年內收益排名靠後丨基金  《投資時報》研究員 齊文健  存量基金迷你化問題值得注意,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萬家基金旗下萬家上證50ETF、萬家量化同順多策略A/C、萬家人工智慧、萬家中證紅利等26隻基金規模不足2億元。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效應——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得越多,少的越少的現象。也可以總結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區域,一旦在某個方面(如地位、金錢、聲譽、品牌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 基金髮展大年15家管理人「一基未發」國都證券國融基金在列
    然而,基金大年即將收官之際,有15家基金管理人仍「一基未發」,在公募大繁榮時期明顯掉隊。多位行業人士對此評價,上述基金管理人或由於公司整改、新公司籌備等與基金髮展大年「失之交臂」,或因為迷你基金較多、渠道優勢不足沒有布局新品,或因為基金髮行失敗錯過業務發展契機,基金行業的兩極分化現象正在愈發凸顯。
  • 基金公司大打「年終規模戰」!
    數據顯示,截至12月11日,公募基金總規模已升至18.42萬億元,從單個基金公司的規模排名來看,排名前三的天弘、易方達、匯添富強者恆強,頭部基金公司優勢明顯。非貨基方面,規模已超11萬億元,其中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基規模合計4.15萬億元,前二十的基金公司非貨基規模合計達7.74萬億元,分別佔全行業的40%和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