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嗓子又幹、又癢、又痛,總感覺有東西堵著,咳不出來,也咽不下去……這時候你是不是覺得慢性咽炎犯了?不一定。有臨床研究發現:慢性咽炎人群中有不少是「反流性咽喉炎」在作祟,也就是胃食管反流。
嗓子癢、咳嗽未必都是慢性咽炎
家住金鳳區的王女士近來很苦惱,沒發燒感冒也無痰,但是莫名的嗓子癢、乾咳不止,胸腔裡好像有團火在燒,連晚上睡覺也不踏實。剛開始她以為是慢性咽炎,便吃了一些消炎、平喘的止咳藥。但吃了兩個月藥,咳嗽反而更嚴重了。
上周,在朋友的建議下,王女士到消化內科就診,最後被確診為胃食管反流病。醫生表示,王女士表面上表現為嗓子癢、乾咳等慢性咽炎症狀,但實際是由於胃食管反流引起的。
病因:胃裡的「閥門」鬆了
胃食管反流是常見疾病,我國發病率在5%~7%。它是如何發生的呢?
寧夏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於曉兵告訴記者,胃部由於有特殊的生理結構,能保證胃酸只消化食物而不侵蝕胃。不過,身體的其他部位沒有這道「銅牆鐵壁」,一旦遭遇胃酸,很容易受到傷害。
正常情況下,胃與食管連接處的賁門括約肌如同一扇彈簧門,吃東西時,它是打開的,東西進到胃裡,它便關閉。如果由於年齡、生活習慣、疾病等原因,胃部賁門括約肌漸漸失去「彈力」,很難正常「關門」了,會導致胃、十二指腸裡的東西(如胃酸等)反流。這些東西不僅鑽進食管,還可能往上跑到咽喉、鼻腔、中耳、氣管、支氣管等部位,都會給經過之處帶來痛苦。
除泛酸和燒心還易偽裝成這些症狀
「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狀是泛酸和燒心。」於主任指出,泛酸是指胃內容物逆流至咽部口腔,或胃內容物在胸骨後向咽部口腔方向流動的感覺,多發生在餐後、軀幹前屈或夜間臥床時。「有的病人綁鞋帶、彎腰時酸水就湧出來了。」燒心為胸骨後的燒灼感,多在進食後1小時左右發生,多位於胸骨後、上腹部、劍突處乃至咽喉部。
但是,並非所有胃食管反流都有這兩個典型症狀。胃食管反流的不典型表現還包括食管外的表現,如慢性咳嗽、咽喉不適、咽喉部異物感、聲嘶、鼻炎等。
明明是胃食管反流病,為何還會表現為其他症狀呢?於主任進一步解釋,「胃酸反流至食管後又繼續向上,反流入肺部,會引起反流性哮喘、咳嗽,反流到咽喉就會引起咽部異物感、聲音嘶啞。部分病人由於支氣管發生痙攣,氣管壁水腫狹窄,還會出現氣喘。也有患者夜間嗆咳現象增多,原因是胃酸衝到咽部而誤入氣管,氣管黏膜經受不起胃酸的侵襲而出現慢性炎症。另外,食管和咽部受到反流胃酸的刺激,也可能引起喉頭和支氣管痙攣而發生哮喘。」
這些人群易被盯上
胃食管反流病通常在30歲後發病增加,與工作、生活習慣等有關。其中,有4類人特別容易被這種病盯上。
中老年人。患胃食管反流病的風險隨年齡增大而增加。
肥胖者。過度肥胖者會增大腹壓,促成反流。
吸菸、飲酒者。長期吸菸和酗酒可減弱食管下段括約肌的防禦功能,易造成胃食管反流病。
精神壓力大的人。焦慮、抑鬱等精神和心理障礙,會促進或直接引發該病。
生活調理:每餐七分飽、睡覺墊高床頭
經常飽餐、愛吃宵夜、菸酒不離手,常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都可能引發胃食管反流。
輕度反流患者單純生活調理即有效,避免食用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濃茶、洋蔥、大蒜、姜醋等促進反流、刺激食管黏膜的食物。建議每餐吃到七分飽。少吃對胃有刺激的食物,吃完飯別立刻躺下,睡前2小時內不宜進食。為減少夜間及臥位時所發生的反流,可以嘗試把床頭稍微墊高,使人躺下時身體形成一個角度,防止胃內食物回流。保持良好心態,精神愉快。加強鍛鍊、控制體重。
「藥物治療雖有效,但是一般只有當生活調理無法控制時,才推薦藥物幹預。有些難治性胃食管反流還需要內鏡治療或者外科手術治療。」於主任介紹。(記者 劉威)
【來源:塞上清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