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持戒功德才能圓滿,清淨心自然顯現

2020-12-23 禪淨密實修

夜深人靜時,常反觀自照,頓然發現,自以為聰明的自己,原來是愚痴的,常與人斤斤計較,到頭還是一場空。以為滿足欲望最快樂,其實知足才能常樂。以為有錢最幸福,其實有德更幸福。常怨天尤人,其實是自己努力不夠。每一分習氣都是自己點點滴滴、有意無意間養成的,「解鈴還須繫鈴人」,還是須靠自己去修正。深切了解修行的重要後,接著必須要如法的修行。學佛的第一課,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堅定信仰的目標,砥礪自己發自內心地去護持三寶。三寶是晦暗黑夜裡的明燈,滔滔苦海內的舟航,炎炎大旱中的甘霖。

所以皈依後,在眾多俗事纏縛中,督促自己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培養正知正見。事業雖重要,心靈淨化更重要。如實如法的修行,以去除心中貪、瞋、痴三毒,能讓在外攀緣的心,達到定心的作用。如何除三毒?就要依止戒、定、慧三無漏學,三學中以戒為首。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等等,是一切佛法的基石,能防非止惡、遠離過失。現代人愛自由,怕束縛,一談到戒,無不心生畏怯,認為戒是妨礙自由。其實戒是離苦海、登覺岸的船。如果人人都能淨持五戒,不但自利,也能利他,自己身、口、意三業清淨,自然能帶給家人平安與喜樂,帶給社會安祥與和諧。感恩自己於皈依三寶後,發心正授五戒,更堅定自己持戒修行的毅力。

佛法不離世間法,五戒有如自我管理的機制,當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解行並進。想想我們的心田,平時不加觀察,很多惡習就像雜草一樣,不知不覺的落地生根,佔據了心田,我們不能任由心田荒蕪,時時多一分警惕、多一分持守,便少一分造業。多一分決心、克除一分習氣,便少一分煩腦,久而久之,便能成材成器。佛法的五戒所包含的深義,在「事上」、「理上」都得嚴守,從根本著手,除了防非止惡、自正律儀外,更要積極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才真正圓滿持戒。因此在持戒方面,砥礪自己:一、不殺生:凡一切有情靈性的眾生,小至螞蟻、昆蟲都不可故意殺害,持齋吃素,不買賣殺生器具,進而積極護生,化嗔怒為慈悲。

二、不偷盜:對於不義之財、投機暴利、不勞而獲等物品,不取、不買。進而歡喜布施,濟助一切眾生。心中有「貪」,才有「所取」的行為。所以要「戒」除去心中的貪念,做到心中無貪,才算不偷盜。三、不邪淫:「萬惡淫為首」,異性之間,保持正念。從「事」不邪淫,進而「意」不邪淫,修「不淨觀」,以轉化淫念。四、不妄語:除不說虛妄不實的言語外,不惡口傷人,不說他人是非、不挑撥離間。言語更要柔軟、和合、真實,為人誠信,內心光明正大。

五、不飲酒:酒醉亂性,易造禍端,所以更應遠離。醉就是迷,凡是一切能使人著迷,增加無明行為的都要禁止。做人的根本就是要去除迷惑,不可不深思。「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希望受持五戒後,能夠持戒清淨,不斷地自我反省檢討,覺察、覺照,改過遷善,使人格圓滿,內外一如。心中有了持戒的堅定信念,自然能發揮力量,不隨外境而動搖,智慧就能顯露,為人處事更能圓融無礙,能綻放澄淨的花朵,成就圓滿的菩提佛果。

相關焦點

  • 持戒才能心定,在家人受菩薩戒的體會,沒那麼困難
    懺悔之餘,幸遇此次法會,希望能夠由持戒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徹底改變自己,讓生命更有意義,進而離苦得樂!就這樣,參加了在家菩薩戒。戒會結束時,體會到持戒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慈悲即佛心,能忍即仁慈」的真義!對於陪堂師父以及各位法師的教導,更是滿懷說不盡的感激!持戒為什麼這麼重要?在家菩薩戒有很多,這麼多的戒條要如何清淨持守呢?在受戒前,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 供水的功德利益
    佛前供一杯水,那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樣乾淨、像水一樣平等。看到這杯水,要常常想到:我的心要清淨,我的心要平等,水錶這個意思,並不是給佛喝的,泥塑木雕的佛怎麼會喝水呢?心清淨、平等,就是功德,這是真實的。供水是最容易不過的供養了。
  • 佛前供水功德
    2、這七支是:(1)受用圓滿;(2)和合;(3)大樂;(4)無自性;(5)大悲遍滿;(6)利生無間;(7)永住無滅。三、供水的利益---佛前供水十萬杯 1、佛前供一杯水,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樣乾淨、像水一樣平等。心清淨、平等,就是功德。
  • 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那功德和福德有什麼區別呢?今天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一、功德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修行有功,身心清淨就是德;滅除內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現前就是德。也就是說,功是修因,德是果報,你有真實的修行,才有真實的果報。
  • 清淨心念佛與煩惱心念佛,哪個功德大消業多
    問:清淨心念佛與煩惱心念佛,哪個功德大?答:功德平等。因為我們念佛是靠佛的功德,是乘佛的願力。清淨心也好,煩惱心也好,都是眾生這邊的事,它跟名號功德大小沒有關係。名號的功德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不因為你煩惱心就把名號功德縮減了,垢染了;也不因為你清淨心就把名號功德增加了,清淨了。
  • 六字大明咒功德
    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字的擴展,其內涵異常豐富,奧妙無窮,蘊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此咒即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常誦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利益。六字大明咒為觀音菩薩微妙心印,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為十方諸佛所讚嘆。
  • 怎樣供水才如法獲大智慧大功德
    二、供水的利益1.供七杯水的意義,是代表成就金剛總持和合七支的因。但這並不表示不能供養更多,也不表示供養更多會造成障礙。2.這七支是:(1)受用圓滿;(2)和合;(3)大樂;(4)無自性;(5)大悲遍滿;(6)利生無間;(7)永住無滅。
  • 只有心能自主,心無罣礙,不為外境所轉,才是真正的修行
    心地法門,這其實都是相通的,我們世間的兵法上面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你佔領了人家的城池有什麼用啊?那是下策,攻心為上。同樣的,我們學佛也這樣,你在外相上去修、去念、去拜,那是為下。啟發你心性的智慧是為上。不管你學什麼,你說,我學無上瑜伽的,我學什麼什麼本尊的,你心迷的話,(通通沒有用,不能說沒有用),只能夠說是下。你應該了解這個心地法門,心才是我們生命真正的主人。
  • 為什麼要隨喜功德?
    「隨喜」,全稱「隨喜功德」,即隨順他人的善行、成就和功德,並心生歡喜,稱揚讚嘆
  • 如法水供一次相當於念誦阿彌陀佛100萬遍功德!(附圖詳細介紹)
    2.這七支是:  (1)受用圓滿;(2)和合;(3)大樂;(4)無自性;  (5)大悲遍滿;(6)利生無間;(7)永住無滅。  三、供水的利益——佛前供水十萬杯  1.佛前供一杯水,水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樣乾淨、像水一樣平等。心清淨、平等,就是功德。
  • 金剛藏菩薩再用偈頌說明,第五地中菩薩所成就的功德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這時金剛藏菩薩,想再重複一遍前面所說的道理,令大家更明白一點,就用偈頌的方式重說一遍:菩薩四地已清淨 思惟三世佛平等     戒心除疑道非道 如是觀察入五地     菩薩已經修行圓滿前面四地的功德,得到清淨的理體。
  • 佛教:作明佛母,以圓滿清淨戒律的能力,降伏煩惱罪垢的能力
    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後,大家僅是對佛和菩薩之中的佛陀和四大菩薩最為熟悉,卻不知佛教代表人物眾多,且各有其歷史起源,分別具有不同的寓意,今天就為大家其中鮮為人知的佛教:作明佛母,以圓滿清淨戒律的能力,降伏煩惱罪垢的能力。
  • 《三十五佛懺悔文》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不只宗喀巴大師是這樣,許多菩提道次第的傳承上師,包括阿底峽尊者在內,都每天修這個法好幾遍,加上禮拜。據說,甚至當阿底峽尊者示現老邁、衰弱相的時候,仍然每天做幾千次禮拜。宗喀巴大師的上師及其它許多碩學、證量高的傳承祖師也是這樣,做了許多禮拜而在菩提道中開展心性,獲得很高的證量與成就。
  • 受菩薩戒的好處與功德
    受持菩薩戒的功德: 菩薩戒涵蓋七眾戒,超勝一切戒功德,而且是過去七佛戒法,這是菩薩戒的殊勝與尊貴處。如《梵網經》說: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
  • 佛性不是修行才有的,持戒就是守志,這念心清淨自在,道就現前了
    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無取無求、不生不滅,當體即是、動念乖真,一法不立、一法不離,這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就是佛道。所以,體悟這念心,才能「會其至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這四種都是「聖道」,其中只有佛道才是「至道」,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可以超越它。成佛,有漸修和頓悟兩種管道。
  • 佛光山在家五戒菩薩戒正授 兩千佛弟子承擔社會清淨使命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從天色微明到晨曦初露,直至朝陽遍灑,逾2千在家居士齊聚佛光山大雄寶殿成佛大道,在鐘鼓齊鳴、虔誠唱誦的莊嚴肅穆壇場中,圓滿五戒、菩薩戒正授。 在懺摩、跪拜中,不少人生起慚愧心,發願斷除往昔過惡。
  • 供香的功德利益
    而供香,也有著獨特的象徵意義和功德。《大日經》卷八中記載,燒香是遍至法界之義,如天上的樹王開敷時,香氣隨逆風、順風而自然遍布,又如一一功德由智慧之火所焚,解脫風所吹,能普燻一切。由於香的芬芳遠聞,經典中也常用來比喻修行者的持戒之德。現實中,如果有出家人持戒清淨,身上的確會有淡淡的香味,被稱作「戒香」。
  • 六字大明咒功德大全
    若持誦六字大明咒,能關閉轉生六趣之門,嗡-嘛-呢-叭-美-吽中:  嗡字,能消除傲慢心所引轉生天趣之業力,關閉轉生天趣之門;  嘛字,能消除嫉妒心所引轉生非天之業力,關閉轉生非天之門;  呢字,能消除貪心所引轉生人趣之業力,關閉轉生人趣之門;  叭字,能消除痴心所引轉生旁生之業力,關閉轉生旁生之門;  美字,能消除吝嗇心所引轉生餓鬼之業力
  • 佛前上供水果,牢記這兩個字,讓你的功德更圓滿!
    做供養,是為了培養大眾的慈悲利他心,放下貪吝、自私,懂得利益大眾,也是成就自己的一份功德。關於供養方式,佛門裡主要包括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香、供樂等等。每一種供養都有其代表性的寓意,都是一些吉祥的表法。比如佛前供燈,意為照破世間無明黑暗,點亮心中的光明和智慧,遠離愚痴煩惱、顛倒妄想。
  • 佛前供養一杯清水,簡單至極的供養,寓意卻很深,有無量功德
    佛前供養一杯清水,簡單至極的供養,寓意卻很深,有無量功德。到寺廟有燒香拜佛的,也有用水果、鮮花,也有帶油燈等供佛的,遵從佛陀在世時的供養方式。不信佛的供佛,大多數是有所求的。有求富貴財富的,有求健康長壽的,有求升官升職的,有求生男生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