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時,常反觀自照,頓然發現,自以為聰明的自己,原來是愚痴的,常與人斤斤計較,到頭還是一場空。以為滿足欲望最快樂,其實知足才能常樂。以為有錢最幸福,其實有德更幸福。常怨天尤人,其實是自己努力不夠。每一分習氣都是自己點點滴滴、有意無意間養成的,「解鈴還須繫鈴人」,還是須靠自己去修正。深切了解修行的重要後,接著必須要如法的修行。學佛的第一課,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堅定信仰的目標,砥礪自己發自內心地去護持三寶。三寶是晦暗黑夜裡的明燈,滔滔苦海內的舟航,炎炎大旱中的甘霖。
所以皈依後,在眾多俗事纏縛中,督促自己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培養正知正見。事業雖重要,心靈淨化更重要。如實如法的修行,以去除心中貪、瞋、痴三毒,能讓在外攀緣的心,達到定心的作用。如何除三毒?就要依止戒、定、慧三無漏學,三學中以戒為首。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等等,是一切佛法的基石,能防非止惡、遠離過失。現代人愛自由,怕束縛,一談到戒,無不心生畏怯,認為戒是妨礙自由。其實戒是離苦海、登覺岸的船。如果人人都能淨持五戒,不但自利,也能利他,自己身、口、意三業清淨,自然能帶給家人平安與喜樂,帶給社會安祥與和諧。感恩自己於皈依三寶後,發心正授五戒,更堅定自己持戒修行的毅力。
佛法不離世間法,五戒有如自我管理的機制,當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解行並進。想想我們的心田,平時不加觀察,很多惡習就像雜草一樣,不知不覺的落地生根,佔據了心田,我們不能任由心田荒蕪,時時多一分警惕、多一分持守,便少一分造業。多一分決心、克除一分習氣,便少一分煩腦,久而久之,便能成材成器。佛法的五戒所包含的深義,在「事上」、「理上」都得嚴守,從根本著手,除了防非止惡、自正律儀外,更要積極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才真正圓滿持戒。因此在持戒方面,砥礪自己:一、不殺生:凡一切有情靈性的眾生,小至螞蟻、昆蟲都不可故意殺害,持齋吃素,不買賣殺生器具,進而積極護生,化嗔怒為慈悲。
二、不偷盜:對於不義之財、投機暴利、不勞而獲等物品,不取、不買。進而歡喜布施,濟助一切眾生。心中有「貪」,才有「所取」的行為。所以要「戒」除去心中的貪念,做到心中無貪,才算不偷盜。三、不邪淫:「萬惡淫為首」,異性之間,保持正念。從「事」不邪淫,進而「意」不邪淫,修「不淨觀」,以轉化淫念。四、不妄語:除不說虛妄不實的言語外,不惡口傷人,不說他人是非、不挑撥離間。言語更要柔軟、和合、真實,為人誠信,內心光明正大。
五、不飲酒:酒醉亂性,易造禍端,所以更應遠離。醉就是迷,凡是一切能使人著迷,增加無明行為的都要禁止。做人的根本就是要去除迷惑,不可不深思。「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希望受持五戒後,能夠持戒清淨,不斷地自我反省檢討,覺察、覺照,改過遷善,使人格圓滿,內外一如。心中有了持戒的堅定信念,自然能發揮力量,不隨外境而動搖,智慧就能顯露,為人處事更能圓融無礙,能綻放澄淨的花朵,成就圓滿的菩提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