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校素材】父母無形中損傷嬰兒脾胃:0-1歲寶寶餵養要點

2022-01-10 田金輝

很多孩子體質受損、脾胃受傷,基本都是在1歲之內就形成了,原因就是家長錯誤的餵養方法!這個問題特別典型,又很常見,尤其是新手父母,錯誤的愛心餵養,給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很大影響。如果你的孩子有挑食、營養不良、積食、脾胃虛弱的問題,請認真看完。此素材就0~6月齡寶寶消化問題進行了剖析,這與每個家庭都是息息相關的!用於準媽媽、智護訓練營,實操課、活動課、招生課均可!也可做為姥姥班、奶奶班的課程,突顯特色教學,課堂形式新穎、教學直觀互動、實時交流討論、教學效果顯著、課堂高效宣教,是孕產婦及家屬喜聞樂見的課程,配合嬰兒智護訓練營,可做為收費課程開展!

今天與大家分享:0-1歲寶寶餵養要點。

嬰幼兒期的體質基礎,對孩子成長發育來說是關鍵時期。孩子體質的根本在於脾,嬰兒期要顧護孩子的脾,關鍵在於保持孩子的消化處於一個良好的狀態。

脾好,消化就好,寶寶體質棒棒

消化狀態好,脾沒有過度的負擔

孩子五臟六腑「形而未全,全而未壯」,就是說孩子五臟六腑的功能都是非常稚嫩,很容易就感受到負擔,極易被損傷。

小寶寶消化系統的消化酶、消化液都還不成熟,你給他吃得多了一點,超過了他消化系統的承載,他吃進去的無法消化,就會變成積食。

積食就是無法被消化吸收的食物,脾已經無法處理了,滯留在體內,就是脾的負擔。

脾虛需要加班加點去處理它,得不到休息,運作過度,機器就會被損害,自然就會脾弱了,體現出來就是消化開始出現問題。

已經超出了寶寶的消化能力

0-1歲寶寶餵養,以消化情況為準繩

一歲以內孩子的日常餵養,比如次數的多少,量的增減,食物內涵的調整等等,都要嚴格以孩子當下具體的消化情況為標準,而不是刻度或者量表。

1、 養成每天檢查孩子消化的習慣:判斷孩子消化,主要是四個方面:大便、口氣、睡眠、舌苔。

2、允許孩子吃少一些,讓脾腸得到休息和修復。

寶寶的脾,已經無法消化媽媽的「愛」

如果發現孩子消化不好,家長要做到:

1、母乳餵養的媽媽,要忌口,飲食要清淡,很可能你的奶水過度營養,孩子消化吸收不了。

2、吃奶粉的孩子,那幾天就要衝稀衝淡。水量不變,奶粉的量要減少。

3、開始添加輔食的話,那幾天輔食也要減量,減少次數,甚至先暫停。

4、用過抗生素等攻伐很猛的藥物的孩子,更不要著急給孩子增加營養,這個時候飲食上更要減量、清淡、少吃多餐。

5、1歲內的孩子,家長不要著急給孩子煲什麼湯,孩子的腸胃一直處於一個比較好的消化狀態,粗茶淡飯,完全足夠營養,甚至已經營養過剩了。

給孩子吃的多,但是消化不了,成為積食,進一步損傷脾胃,遠不如讓孩子吃的少,但是能吸收,循序漸進。

家長的不當餵養,無形中損傷孩子脾胃

請各位寶媽和家長對號入座,你家有沒有出現過以下情況:

1、定時定量餵養,不能容忍孩子吃少一點

家長,特別是老人家,特別重視讓孩子吃得多,認為孩子吃多少就一定會長多少。

吃的多,不代表能消化和吸收

孩子有一餐吃得稍微少一點,家長就很緊張,兩三天沒胃口,這事就特別嚴重了。

1歲內的孩子,每天奶量的攝入官方有一個常規的參考標準,但是這只是給家長一個參考,並不是說孩子非得吃這麼多,更不是說孩子吃這麼多都能夠被消化吸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同,孩子每天的情況也不同,根據孩子自身的消化情況,來判斷當天的飲食標準,才是最適合孩子的。

2、過早、過量添加輔食

家長特別期待給孩子添加輔食,迫不及待地給孩子添加輔食,摩拳擦掌準備大展身手。

網上一些達人媽媽的宣導,我覺得都不一定可取,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各種各樣的輔食,還做得花樣百出,這些大多是花把戲,吸引注意力,完全沒有掌握孩子餵養的重點。

輔食添加的時間,官方建議孩子6個月後添加輔食,但是家長一定要根據孩子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家長要注意,這裡說的是「建議」,不是一定的,前提是孩子脾的功能正常,消化良好。

明顯消化狀態比較差的孩子,比如先天過敏性體質的孩子,不足月早產的孩子,6個月內生病用過抗生素的孩子,消化都不會太好的,這樣的孩子就建議不要過早添加輔食,甚至延遲再添加。

即便添加,也要比正常的孩子給的量要少一點,做得再軟爛一點,密切關注孩子的消化情況,依此調整。

總的來說,輔食添加的時間、多少,同樣是以孩子的消化情況來判斷,而不是以刻度來判斷。

寶寶消化不好,容易形成積食

3、 動不動就自以為孩子「上火」,給孩子喝涼茶

很多家長,特別是家裡的老人,一看到孩子大便比較硬或者有眼屎,就覺得孩子是上火了,就給孩子喝涼茶,喝金銀花水,甚至用寒涼的草藥來泡澡。

孩子是虛寒之體,經常吃寒涼的食物,脾的功能就更弱,脾弱了,消化能力就更差,更容易積食,家長就更以為是上火了。

實際上孩子口氣大,有眼屎,大便不正常、晚上睡覺哭鬧、舌苔厚膩都是孩子消化不好的表現,通常跟上不上火沒什麼關係。

動不動就給孩子喝涼茶、用金銀花等寒涼的藥材泡澡都是非常傷脾氣的,這樣的孩子體質都不會太健壯。

1歲內的孩子,生活的重點就是吃和睡,五臟最主要的壓力,就在於脾系,就是我們說的消化系統。不要給脾造成負擔,保持消化良好,就是最好的調理方法。

推薦閱讀:

1、腹瀉、腹脹、腹痛、便秘、嘔吐,寶寶腸胃5大症狀,如何緩解?

2、為什麼寶寶脹氣、溢奶、吐奶?拍嗝是法寶~

3、寶寶脹氣要揉肚子排氣,怎麼做?看視頻

4、寶寶愛打嗝怎麼辦?兒科醫生提醒:用這些方法,讓寶寶告別打嗝

6、寶寶輔食吃出便秘、腹瀉等煩心事,消化不良、過敏還是食物不耐受?

7、寶寶肚子總是鼓鼓的?脹氣還是消化不良?緩解妙招在這裡!快收藏

8、寶寶便秘、上火不消化?看這篇就夠啦,這樣做勝過肥皂條和開塞露

戳原文,查看更多【孕校素材】!

相關焦點

  • 【孕校素材】一喝奶粉就腹瀉?便秘?脹氣?「罪魁禍首」竟然就在寶寶身邊
    此素材可做為新手父母訓練營、母乳餵養訓練營、新生兒護理課程均可,可設計成系列課程,做為孕婦學校向家長學校這一年是寶寶人生中對營養需求最大的一年,為了給寶寶吃的好、吃的合適、保證充足的營養補充,就要經歷轉奶和斷奶的過程。1.不同齡段營養需求寶寶在成長中,身體對營養的需求也會變化,為了滿足各年齡段營養需求,奶粉會按照寶寶年齡段來配置,不同年齡段的寶寶選擇相應年齡段的奶粉最好。嬰幼兒奶粉常見的分段有1段(0-6個月)、2段(6-12個月)和3段(1-3歲)。
  • 【孕校素材】配方奶VS普通牛奶,寶寶1歲後到底該喝什麼奶?
    如果給寶寶喝普通牛奶,應該喝什麼樣的牛奶嗎?配方奶、牛奶如何選?此素材可做為養育訓練營、準父母、準姥姥、奶奶必修課程、家長學校護理課程均可,可設計成系列課程,做為收費課程,做為孕婦學校延展家長學校的課程體系,給每位準媽媽、姥姥、奶奶養育路上提供明明白白的指導!
  • 【孕校素材】寶寶肚臍說明書:不能摳的小洞裡,都藏了哪些秘密
    臍帶護理中如何處理?需要避免哪些誤區?正確的處理方法又是什麼呢?此素材解讀一些關於寶寶肚臍的問題,希望為各位新手媽媽們排憂解難,明明白白、科學的養育寶寶!可設為家長學校必修課,用於準姥姥、奶奶訓練營,人氣超高,到課率爆棚!
  • 0-1歲寶寶餵養大全(涵蓋母乳餵養、奶粉餵養、輔食添加等)
    1、奶粉餵養的寶寶,相對於純母乳餵養,通常大便次數少一點,性狀幹一點。2、奶粉餵養的寶寶,一定要挑選適合寶寶的奶嘴型號。3、衝泡奶粉一定要按照要求配比,太濃胃腸道負擔大,太稀則營養不足,並且要先放水,再放奶粉。
  • 【孕校素材】全面補充鈣和VD,冬季這10款輔食,建議寶寶多吃,悄悄長高
    此素材解讀一些關於秋季補充維生素D和鈣的問題,與每個寶寶成長息息相關!當寶寶出現以下問題時,警惕孩子營養缺乏:1)寶寶有入睡盜汗、夜驚、夜啼、擦枕、枕禿等、出牙晚症狀2)寶寶有發育遲緩的表現,1周歲內嬰兒發育是「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比如寶寶2個月後不能抬頭、4個月後不能翻身、半歲坐不穩、7、8個月不會爬、快周歲了不能站,不會走!
  • 0到1歲寶寶食譜
    零到一歲的寶寶是全家人最重點保護的對象,而隨著寶寶的成長,不知道給不同階段的寶貝吃什麼食物就成了媽媽們幸福的煩惱,0到1歲寶寶食譜就是小編為媽媽們提供的一份合理的參考
  • 0-2歲奶粉餵養的寶寶每日奶量參考標準,值得收藏!
    我們一起來看看奶粉餵養的寶寶每日奶量參考標準!出生幾天吃配方奶的寶寶,最初幾天,寶寶每次能吃15~20毫升左右,幾天後,平均奶量可達到60~90毫升,每隔3~4小時吃一次。大約2周左右,大部分嬰兒就能每餐吃90~120毫升。溫馨提醒:提示:注意配方奶濃度,嚴格按照奶粉說明書來按比例配奶,衝奶粉先放水,再放奶粉。
  • 0-3歲寶寶營養新指導 寶寶好營養 關鍵三歲前
    《寶寶營養指導手冊》指出:0-3歲是寶寶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家庭養育的關鍵階段,父母對孩子的科學營養認知直接影響寶寶的成長發育。因此,家長掌握合理、科學的餵養知識非常重要。這個階段寶寶會有哪些常見的營養問題,有哪些營養解決途徑,手冊中都給出了全面的分析及介紹。
  • 【孕媽咪課堂】--0-1歲寶寶餵養誤區大盤點,你知道多少?
    最可怕的是人工餵養的孩子,有的父母想反正用奶瓶餵奶,讓孩子躺在床上,就抱著奶瓶,媽媽根本都不抱。這種人工餵養,雖 然物質營養攝入了,現在心理需求完全沒有滿足他。我們提醒家長,不管是母乳餵養,特別是奶瓶餵養的人工餵養,一定要把孩子抱在懷裡,要一邊餵一邊跟孩子交 流,讓孩子生理上、心理上都要得到滿足。
  • 小兒推拿李波:過度餵養對寶寶有哪些影響?如何判斷寶寶吃飽了?
    1、消化吸收不良 寶寶的臟腑很嬌嫩,脾胃功能弱,如果長期過度餵養,就會對孩子造成巨大負荷,容易引起寶寶 積食、 消化不良、 便秘、 腹瀉等症狀。 2、傷害大腦,損傷智力 寶寶吃的食物越多,腸胃需要轉移的血液就越多,腦供血就越少, 大腦就容易產生疲勞。
  • 【孕校素材】當哺乳期遇到出牙期的小惡魔怎麼辦呢?六大招巧妙應對特殊時期!
    一般來說,城裡的寶出牙普遍比農村的寶早一點,前者乳牙萌出的年齡平均為7.1個月,後者為8個月。只要是在1歲之內長出第一顆牙,都算正常,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出牙期的寶寶有哪些特別的表現。這個觀念害慘了無數娃0、寶寶一般幾個月開始出牙?出牙時有什麼表現嗎,如何處理?1、娃每天刷牙,為啥還爛牙?這份「防蛀牙秘籍」收好不謝2、最全寶寶出牙知識(值得收藏)3、不同年齡的寶寶該如何刷牙?爸媽必知的寶寶刷牙指南!
  • 父母必修課——母乳餵養那些事兒
    ,同時也提倡延長母乳餵養時間,1年或者1年以上。母乳餵養的益處 ◆ 母乳餵養對孩子的益處 母乳餵養能夠滿足孩子生長發育需求。母乳中含有多種免疫因子,這些免疫因子會隨著嬰兒生長發育而自動調節以便更好的滿足嬰兒需求。同時母乳中還富含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和有助於消化吸收的酶。
  • 6個月是寶寶成長分水嶺,媽媽牢記五大養護要點,娃發育快人一步
    在這個階段,父母需要對嬰兒更加細緻的照顧,否則他們可能會陷入困境,遇到各種各樣的育兒問題。接下來,跟著京媽媽看一看「6個月的增長、發展和維護點」沒錯。6個月寶寶的生長發育?朋友的寶寶才6個月。前幾天帶他去社區醫院打疫苗,順便體檢了一下。體檢後醫生說「寶寶比較瘦」,生長指標在中等水平以下,要求她改進餵養方法,加強營養。
  • 超詳細寶寶0-1歲發育標準,覆蓋七大發育要點及注意事項,快收藏
    別急,參考了各種詳細的資料,給新手爸媽整理了0~1歲寶寶各項能力的發育指標,大家可以對比自己家寶寶看看。1-3個月寶寶1、吃奶量指標母乳寶寶:按需餵養。父母可以對3個月以內的寶寶給予頻繁的語言刺激,能夠增加寶寶的發音概率。6、視覺能力發展指標1個月寶寶的眼睛只能聚焦在眼前20~30釐米的事物。
  • 寶寶哭鬧之嬰兒腸絞痛
    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建立規則性和一致性時,這樣寶寶能夠更好地自我調節。父母也可改善嬰兒的睡眠-覺醒節奏,從而避免寶寶過度疲勞和過度哭泣。懷抱技巧: 用背帶背著寶寶到處走走,輕輕晃動身把寶寶直立地靠在父母的肩膀上,靠近脖子;讓寶寶臉朝下趴在父母的胸前或趴在父母的大腿和膝蓋上腿上或臉朝下躺在父母的前臂臂彎裡這些方法都是使寶寶的胃受到一定壓力,這會讓他感到舒適。在趴著的同時家長可以撫摸寶寶的背部。
  • 營養師解讀7~24個月齡的中國嬰幼兒餵養指南,讓寶寶吃好第一口飯
    由於母乳中鐵的含量較低,6月齡內嬰兒主要依靠胎兒期肝臟儲存鐵,維持體內鐵需要,而滿6月齡後,由於生長越快,血容量擴張也越快,對鐵的需要量也越高。需從輔食中獲得鐵。據估算,7-12月齡嬰兒鐵的需要量高達8-10mgd,極易因鐵攝入不足而造成缺鐵和缺鐵性貧血。7-12月齡嬰兒所需能量約1/3-1/2來自輔食。
  • 脾胃不和的寶寶越來越多?是餵養方式出了錯,寶寶吃飯沒那麼簡單
    對於新生兒來說,他們的脾胃都尤為嬌弱,錯誤的餵養方式會直接造成寶寶脾胃虛弱,久而久之寶寶身體吸收不到足夠的營養,就會日漸消瘦、生病。脾胃不和的寶寶越來越多?是餵養方式出了錯,寶寶吃飯沒那麼簡單在媽媽幫活動中,很多家長都反映自家孩子體檢、生病住院時,醫生總會說孩子脾胃不和,我們常說「病從口入」,孩子脾胃出現問題和日常飲食習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因為家長的餵養方式出錯了。
  • 只因過度餵養,幾個月的寶寶脾胃受損,出現這3種情況就別再餵了
    從寶寶來到這個世上的那一瞬間開始,你作為父母要擔負起的責任,就要開始擔負起來了。無論你是零經驗的新手爸媽,還是有過育兒經驗的老手,都需要立刻進入戰鬥狀態。只因過度餵養,幾個月的寶寶脾胃受損,出現這3種情況就別再餵了!
  • 【孕校素材】對不起,我們誤解了溼疹!6大常見疹子,治療千萬別亂來
    此素材可做為護理訓練營、準父母、準姥姥、奶奶必修課程、家長學校護理課程均可,可設計成系列課程,分理論知識和實操演練兩部分,做為收費課程,做為孕婦學校延展家長學校的課程體系,寶寶出生後要接種各種各樣的疫苗來預防疾病,尤其是1歲以內的寶寶。如果這個時候剛好寶寶患著溼疹,很多家長就會擔心還可不可以照常打。正常來說,只要接種部位沒有嚴重的溼疹,就是可以接種疫苗的。如果是重度的的遍布全身性的溼疹,就推遲接種,等重度溼疹治療好了再補種吧。
  • 給寶寶洗頭5個注意要點
    1、寶寶害怕洗頭,很可能是因為洗頭曾經給過孩子一些惡性刺激,如洗髮水流入眼裡感到不舒服等對洗頭產生了恐懼心理,因此孩子拒絕洗頭。2、這是孩子的一種保護自己的防禦性條件反應。防禦性條件反應在嬰幼兒的生活中是經常發生的。在生活中有很多引起他們恐懼或厭惡的刺激物,引起嬰幼兒的恐懼和厭惡,就會產生躲避行為和哭鬧反應。抗拒洗頭就是其中的一種防禦性條件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