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白蘭花」,到阿婆的花攤上,尋一縷記憶中的上海香氣

2020-12-23 新民晚報

香醉往來人。上海街巷中的白蘭花清香,在「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的叫賣聲裡悠長不絕。81歲的王慰音阿婆熟練地翻起隨身小推車上的泡沫箱蓋子,掏出幾個方形收納盒,一一打開,嬌嫩的白蘭花瓣就從包裹著的溼毛巾裡微微地露出了星星點點,縷縷清香卻已經迫不及待地流散在空氣裡。昨天,「王阿婆花攤」頭一回跨越浦江,從淮海中路思南路路口來到浦東東方路上的九六廣場。

圖說:「王阿婆花攤」來到九六廣場 主辦方供圖

一個照面

這一次,王阿婆並不孤單,她的身邊還有69歲的丁阿婆、65歲的馬阿婆、陸阿婆和62歲的李阿婆。因為一場名為「城市香氣」的主題活動,分散在城市各處的她們難得聚集,帶著記憶裡的芬芳與年輕一代「打照面」。

「祝你好運!」親手給買花者戴好花,王慰音阿婆總不忘認真地用普通話送上這句「標配祝福語」。她發現記者的上衣沒有紐扣可以安頓花朵,手靈巧地一翻,花上的細鉛絲就拗成了一個鉤子,正好牢牢地搭在衣領上。

圖說:賣花阿婆難得地聚在一起

一縷清香

五位阿婆中最年長王慰音,賣花的時間也最長。自從五十歲從上海無線電三十六廠磨工崗位退休後,王慰音就尋思著幹點什麼。老伴去世後,一人在家的她頗感寂寞,又不想介入三個子女的生活,於是,喜歡花的她索性賣起了花, 「一開始,我賣的是大花——蒼蘭啊,玫瑰啊,可是它們太大啦,我年紀上去了,慢慢的就搬不動了。」王慰音說:「賣白蘭花好,不與人相爭。」一晃,她的「賣花工齡」已有二十餘年。

花季裡,風雨無阻,每天一早8點出頭,王慰音就帶著小板凳坐到淮海路思南路口。到晚上7點多收攤,一天能賣一斤花,差不多80餘朵。她幾乎不留花朵過夜,「賣不掉,與其枯萎,就送掉吧。」於是,淮海路上,南來北往的人,在暮色將盡時,是有可能在思南路口被贈予一身清香的。

圖說:王慰音

一首小詩

買花者的故事,不勝枚舉,買花者的身份,形形色色。三年前,王慰音在國泰電影院門口賣花,來了一位中年人,對著正在擺弄花攤的她拍照。三年後,她搬到了思南路口,這位攝影師又來了一次,問她是否還記得自己,並帶給阿婆一首自己寫的小詩。

王慰音喜歡白蘭花,也喜歡那些買花者,她說,以前,佩戴白蘭花的女子都是文文雅雅有身份的人家,教師、醫務人員、銀行職員,她們把白蘭花別在紐扣裡面,用衣襟遮住。男子也有戴白蘭花的,他們把花插在領帶的反面,不使人瞧見,卻有暗香襲人。現在,王慰音賣的白蘭花可以改裝一下,成為女孩子們的耳環,在耳邊招搖著香氣,與身邊人分享。

實際上,王慰音居住在馬當路,擁有價值不菲的房產,還是個「資深股民」,對她來說,賣花絕不是為了生活,而是在做「一輩子最快樂的事情。」賣花的所得,她陸陸續續地捐給了紅十字會,「我可以賣花,就不想不開心的事情了,雖然有時候辛苦一點,但是只要開心,我就不會生病躺在床上。」

從昨天至9月6日,將有兩千朵出自賣花阿婆之手的白蘭花在九六廣場贈予市民。市民趙小姐剛接過兩朵用鐵絲和白棉線穿插捆綁在一起的白蘭花飾品,就迫不及待掛在肩背帆布包上。不僅如此,她還專門發了條朋友圈:「上海小囡的白蘭花情結,這種香味是任何香水無法替代的。」

圖說:上海小囡對白蘭花有著特殊的情結

馬上評|花香,讓「非遺」成為「日常」

外婆病入膏肓時躺在床上,時而意識模糊時而意識清醒,外公來看她時帶了幾朵白蘭花,很認真地給她別在病號服的紐扣上。外婆嗔怪道:「花這點銅鈿做啥」,表情裡既有些生氣更多是歡喜。這是上海老一輩人的日常,這也是發生在20年前的一幕。

現在文藝青年的日常,是去學日本插花「某某流」——聽起來好高級的樣子,無非就是「某某流派」的意思。或者,去上日本茶道課——那似乎也是沿襲自我們的唐代傳統。走過路過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原先這裡時常出現擺兩個籃子,籃底鋪上塊藍印花布,花布上擺著梔子花、白蘭花的婆婆奶奶。如今,這樣的畫面的確已經蠻少看到了。我們偶爾還可以「聽」到它——「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在滬語童謠裡,在吳儂軟語的「叫賣吆喝」裡。在蘇州,「姑蘇吆喝」作為非遺項目包容了「梔子花、白蘭花」的記憶。

圖說:佩戴白蘭花是上海老一輩人的日常

「非遺」的全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的意思有兩層,一層是指老祖宗留下的家底,我們供著護著,是「死的」;另一層是指精神財富,我們把這份財富融入日常生活,創造出基於祖物但順應當下的新物,是「活的」。梔子花、白蘭花如何串成手環之類的「技藝」,在難度上確實遠不能與「石庫門營造技藝」相比——後者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因而,興師動眾地去「培養梔子花、白蘭花非遺項目傳承人」倒也不必。但是,車水馬龍的鬧市街邊,靜靜地坐著一位面前擺著兩個梔子花、白蘭花籃子的老嫗,已經是融入上海整座城市發展進程中不可磨滅的記憶和氣息。最好的方式,是把「非遺」變為「日常」,讓這樣美好的畫面,依然出現在街角。城市發展,並不僅僅是帶來更多的咖啡香,而是有更多城市百姓的集體記憶。(朱光)

相關焦點

  • 「梔子花,白蘭花...」阿婆花攤上散發香氣的是什麼花呢?
    「梔子花,白蘭花......」阿婆花攤上散發香氣的是什麼花呢?上海街巷中,阿婆的花攤上也常有白蘭花的清香那是花朵做的墜子和手串戴在手上或別在衣服上淡淡的馨香便縈繞四周
  • 梔子花,白蘭花...你記憶中的城市「香水」是什麼?
    梔子花,白蘭花......你記憶中的城市「香水」是什麼?上海街巷中,阿婆的花攤上也常有白蘭花的清香那是花朵做的墜子和手串戴在手上或別在衣服上淡淡的馨香便縈繞四周
  • 梔子花,白蘭花……你記憶中的城市「香水」是什麼?
    楊萬裡筆下的白蘭花香氣襲人,清香遍人間上海街巷中,阿婆的花攤上也常有白蘭花的清香那是花朵做的墜子和手串戴在手上或別在衣服上淡淡的馨香便縈繞四周是很多人記憶中天然的城市「香水」白蘭花白蘭,俗稱白蘭花,是木蘭科含笑屬常綠喬木,花潔白清香,葉薄革質。
  • 賣白蘭花二十多年,上海賣花阿婆們守著城市香氣和記憶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這樣的叫賣聲曾是幾代上海人的童年記憶。在胸前掛一朵清新雅致的白蘭花,是當時很多「摩登女郎」的標配。清晨6點半,徐家匯地鐵口飄出淡淡的白蘭花香,馬阿婆開始了一天的流動賣花生意。在上海街頭,像馬阿婆一樣的賣花人已經越來越少,她們大多六十歲以上,賣花二十餘年。在快速變化的城市中,她們有意無意,為我們保留住了一份香氣和記憶。
  • 上海的香氣 尋找「今生賣花,來世漂亮」的白蘭花阿婆
    白蘭花,香氣清淡優雅,有點甜頭卻一點也不膩,沒有奢華香水的前調、中調和後調,當然也就沒有那麼濃鬱的脂粉麝香氣,它有自己一貫的獨特調調,深得上海人心。在老上海獨有的記憶中,賣白蘭花的姑娘始終都留存著那一縷醇香淡雅,出落在電影院門口,大廣場前,頭帶紅繩,手挽籃筐,操著吳儂軟語叫賣著「梔子花,白蘭花」,甚是好聽。
  • 白蘭花、梔子花…73歲阿婆留住老上海的味道,竟是為了…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 這句吳儂軟語的叫賣 是多少老上海人的回憶 但如今在整個上海 堅持賣白蘭花的
  • 上海最後的賣花阿婆:關於白蘭花的味覺記憶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老上海人的記憶裡,總有這樣一段吳儂軟語的叫賣聲。佩花的習俗,最早源於蘇州的小姐太太們。她們從走街串戶的阿婆手中買來新鮮溼潤的白蘭花,用手絹仔細包好,放進大襟衫的紐扣裡面,花香清新優雅。但是現在,賣花的生意,冷冷清清。徐忠意今年73歲,老伴莫成林今年75歲。
  • 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香」的是江南村婦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自己好象又穿越到早已逝去的那個年代去了……清晨,一輪紅日冉冉初升。樓下弄堂口響起了江南農村女子賣花的叫喊聲:「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三分銅鈿買一串」,「梔子花,白蘭花要勿?」民國時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每到春末夏初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盛開的季節,總能聽到這樣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 白蘭花與申城的纏綿故事,最後的賣花阿婆在星空下講給你聽
    昨天,因為一場名為「城市香氣」的主題活動,分散在城市各處的她們難得集聚,帶著深深印在市民心中的上海味道與更多年輕一代「打照面」。城市記憶繞不開的「幽香」「珠珠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這是很多老一輩上海人童年記憶裡的芬芳,伴著吳儂軟語從街頭巷尾飄散開來。
  • 路邊79歲阿婆賣白蘭花常常不收錢,原因令人心碎……
    「白蘭花」「梔子花、白蘭花,五毛錢一朵…」賣花的阿婆操著一口本地方言把一串素淨雅香的白蘭花手鍊串上姑娘們細白的手腕成了路邊一道美好的風景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地鐵裡、大樓前、天橋邊已經鮮少有機會看到花白了頭髮的阿婆坐在小小的木板凳上面前的竹籃上墊著藍布擺了整整齊齊的白蘭花而在上海繁華的淮海路上有位79歲的王阿婆穿著素淨,戴著一副老花眼鏡正在利索地扎花纏線阿婆笑著說:「
  • 賣玉蘭花的79歲上海阿婆:錢不重要,主要是想……
    在上海有一種獨特的情懷叫「白蘭花」「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賣花的阿婆一口吳儂軟語
  • 南京西路上的白蘭花阿婆
    籃子裡墊著著了水的深色毛巾,放著串成鏈的小朵茉莉花,有時還有大朵的梔子花,而最多的就是白蘭花。米白色的花蕾,兩朵配一對,穿插到小鐵絲圈的尖腳,讓女士能戴在外衣紐扣上。可能因為角落留香,又「花多勢眾」,阿婆的花攤一出,既雅又醇的花香總能讓路人注目,回頭,過來深呼吸,和阿婆聊幾句。後來一些年,好幾次遇到阿婆蹣跚而行,由兒子攙扶著過來。
  • 蘇州的清晨,少一朵白蘭花
    軟糯,好聽,柔和中年阿姨到阿婆仿佛歲月逝去的聲音多少年,每一個雨季總覺得,少一朵白蘭花的香是阿婆的手巧,是青春白蘭花是種牽強不得的花汪曾祺極反感白蘭花,說它是「紅『倌人』的枕上之花」、「香氣文靜,但有點甜俗」。所幸汪先生寫明「因為聽說白蘭花要到夜間枕上才格外地香」,否則這樣偏激的評價,來蘇州定是要挨老太太們的打。
  • 老太太賣的白蘭花才是真正奢侈品!
    探索全球創新機遇初秋,在某奢侈品牌香水店中,我共試了10多款香水,還是找不到與胸前戴的白蘭花一樣,清新、自然脫俗的幽香,「你戴的花的味道很難買到,因為真花散發的香氣不能與人工合成的香氛相比 !」 櫃姐們都羨慕地瞧著我裙子上的白蘭花.
  • 白蘭花,簪在鬢上,插在襟上
    在蘇州人和上海人的記憶裡,每年夏季都會有老奶奶帶著鐵絲串起來的白蘭花,操著吳儂軟語叫賣;在嶺南人的印象中,它是路邊一排排的行道樹,只要在樹下走過,就能聞到幽幽的暗香;在雲南,人們稱它為緬桂花,伴著《緬桂花開十裡香》悠揚的曲調,見證著國家之間的友誼。白蘭花。
  • 白日照前窗,玲瓏綺羅中—— 玉玲瓏.白蘭花香膏
    「梔子花、白蘭花」,小時候總是在弄堂裡會聽到一聲一聲悠揚的叫聲,一個老婦人挽著一個竹籃子路過,或者坐在街角轉彎處。籃子鋪著一塊半溼的靛藍土布,下面整齊的排著一排白蘭花,下面一排多數是茉莉花。老婦人眯著眼睛用細細的鐵絲串起白蘭花,一串2枚白蘭花,可以掛在胸口的紐扣裡,也可以彎折鐵絲掛在衣襟上。
  • 白蘭花背後的神秘供應鏈
    阿姨們以增加收入或「解厭氣」為動力,在上海街頭年復一年地賣著白蘭花。不過你可曾想過,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的事業背後,還有一條完美供應鏈在支撐。在上海人的印象裡,白蘭花似乎是從蘇州過來的。如果你這樣以為,那麼你錯了。
  • 上海天橋上的賣花阿婆:孤獨的日子打著盹兒過
    ,又像是在打瞌睡又有一撥行人匆匆而來,一個年輕的女子停下了腳步,上前來問「白蘭花幾鈿」,叫醒了酣睡中的她。因為這是老上海夏天的味道。而賣花的,以前有六七個,現在一天只有兩三個了。有的是年紀大了,有的是因為現在很多地方不給賣花。剩下的幾位老太都是老相識了,大家從同一個老闆那裡拿花,白蘭花和茉莉花,廣東廣西運過來的。在這幾位老太中,華獅廣場(淮海中路上)的王阿婆是個「網紅」,好多記者採訪過她。
  • 奶茶阿姨「單身宣言」,蘭花阿婆「永失我愛」,鏡頭記錄上海故事
    曇花爺爺:「種一株花不容易,越是不容易越要大家一起分享。」這些你我身邊的「小人物」,成了抖音帳號「上海人物故事」的大主角。帳號「主人」,25歲的陳真是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研二學生,個子嬌小的陳真閒暇時背著攝影器材滿上海跑,用鏡頭為平凡人、為這濃濃煙火氣留下影像詩。
  • 不同桃李混芳塵 金香銀雪送春歸——記憶中的一縷木香重現上海植物園
    不同桃李混芳塵 金香銀雪送春歸——記憶中的一縷木香重現上海植物園 2020-04-1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