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白蘭花二十多年,上海賣花阿婆們守著城市香氣和記憶

2021-02-07 澎湃新聞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這樣的叫賣聲曾是幾代上海人的童年記憶。在胸前掛一朵清新雅致的白蘭花,是當時很多「摩登女郎」的標配。

清晨6點半,徐家匯地鐵口飄出淡淡的白蘭花香,馬阿婆開始了一天的流動賣花生意。在上海街頭,像馬阿婆一樣的賣花人已經越來越少,她們大多六十歲以上,賣花二十餘年。在快速變化的城市中,她們有意無意,為我們保留住了一份香氣和記憶。

馬阿婆在地鐵口的樓梯上賣花。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悅 圖

新鮮的白蘭花上沾著水汽。賣花二三十年上海浦東,八佰伴商圈。

每天早上八九點鐘,姚阿婆挎著竹籃出門,步行十多分鐘到天橋下,擺出凳子,支起一方小花攤。她展開藍色溼毛巾,將紮好的白蘭花和茉莉花整整齊齊地擺開,細白的花瓣上沾著水汽,暗香浮動。

姚阿婆在天橋腳下吆喝賣花。

姚阿婆何時開始賣白蘭花?86歲的姚阿婆自己也記不清了,「估計有二三十年了,八佰伴還沒開張時,我就在這兒了。」攤頭上有一個支付二維碼,姚阿婆並不精通手機,隔一段時間,她就會拿著手機去銀行,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在機器前一照,「嘰裡咕嚕出來一堆鈔票」。

與姚阿婆隔著一條黃浦江,65歲的馬阿婆「紮根」在浦西,她賣花的地點並不固定,起得也更早。

8月31日清晨5點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浦西陸家浜路地鐵口見到了馬阿婆。她提著兩個袋子,趕去批發白蘭花的老闆家裡取花。

白蘭花45元一斤,馬阿婆買了2斤,還有一袋茉莉花,這足夠她賣兩天了。

白蘭花和茉莉花可以紮成各種樣式。6點23分,馬阿婆在徐家匯地鐵口的樓梯上擺好籃子和椅子,開始扎花。剛拿到的新花需要挑揀,擇掉顏色微微發黑的花瓣,用白線纏繞起來,再兩朵花配一對,穿在擰股分叉的細鐵絲上。茉莉花則穿成手環,鐵絲繞成圈,兩端勾起。

8點多迎來上班高峰期,地鐵口的人流漸漸多起來。不少路人經過時會望向馬阿婆的花攤,但駐足買花的人寥寥無幾。馬阿婆說:「徐家匯地鐵口多,人很散,但總是要有人來的。」

1999年下崗後,她在徐家匯地鐵站做保潔,兼職賣花。她指了指地鐵入口處的臺階:「以前這個地方都擺滿了(小攤),我就坐在口子,生意很好的。現在一個人都沒了。」

馬阿婆的賣花地點並不固定,周一早上在徐家匯,中午可能轉到淮海路,更多時候在常熟路。

一對白蘭花,從最初的5毛錢賣到如今的三四元,馬阿婆說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但賣花已成為一種習慣。「生意不好做也想做,沒有(花)就算了,有嘛就一定要賣的。自己賺的錢好出去玩,好買買東西。」白蘭花生意並不穩定,馬阿婆說做得好時一天四五百元,差時就一百多元,好在成本也不高。

充滿香氣和記憶

阿婆們賣的是白蘭花,流淌其中的,還有一份關於上海的記憶與風情。

傍晚五六點是下班高峰期,也是姚阿婆生意最好的時候。在浦東南路的天橋腳下,她吆喝著「賣花啦,賣花啦」,這是記者走訪中聽見的唯一叫賣聲。

不時有年輕人光顧姚阿婆的花攤。「囡囡,要什麼花?」 姚阿婆常常會向駐足的行人詢問。剛下班的翟女士選了一個茉莉手環和一串白蘭花,她住在附近,路過時總會在姚阿婆這兒買點花帶回家。「買回去掛在家裡,很好聞。」她說自己是北方人,以前不知道白蘭花,今年夏天才留意到,便經常光顧姚阿婆的花攤。

路過的小朋友對白蘭花充滿好奇。時不時路過攤頭的小朋友們總會投來好奇的目光。有些父母不忘科普:「白蘭花,曉得伐?以前人喜歡帶在身上,很香的。」偶爾也有父母給小朋友買上一串,臨走時讓他們謝謝阿婆。在常熟路、徐家匯、新天地……賣花人把白蘭花的香氣帶進街頭巷尾,喚醒許多人的兒時記憶。

淮海中路上,50多歲的張女士徑直走向徐阿婆的花攤,「小時候,我媽戴一串,我戴一串,香得要命。」張女士轉身找阿婆要了別針,把白蘭花別在胸前。

晚上七點多,王先生也帶著兒子找徐阿婆買花。「我就住在淮海路附近,從小就在這買,家裡老婆和媽媽都喜歡。以前掛身上、掛家裡,現在也會放在車上,很香。」拎著38串白蘭花,王先生說,自己平時路過會買一兩串,這次買這麼多是為了送人。

賣的是花也是故事

.阿婆的扎花手法利落,繞線、穿鐵絲的動作已經練了二十多年。深色的底布讓白蘭花看上去愈發嬌嫩,賣花阿婆們的扎花手法利落,一圈圈繞線不打結也不會散開,花朵穿過鐵絲,形狀仍然完好無損。除了相似的扎花手法,她們身上也都有著一股韌勁。

年輕時,姚阿婆在運輸公司工作,錘鍊了一副好筋骨。和記者聊到興起,她比劃著雙肩背上東西要衝刺的動作,「我在卡車上搬東西,背上就跑!」

姚阿婆的老伴六十多歲就走了,子女們又住得遠,她說:「一個人在家沒人說話,出來賣花看看人,還能說說話。」

丁阿婆在天橋上埋頭扎花。沿著淮海中路往東走,九、十點鐘時就能在天橋上看見69歲的丁阿婆。丁阿婆祖籍四川,年輕時去新疆探望父母,遇到在新疆支邊的上海青年,兩人成了家,在新疆一待就是30年,直到丈夫退休才回到上海。她告訴記者,在新疆的那些年 「我學大工(建築施工中的技術性工作),家裡人都不同意,我很能吃苦的,幹的都是男人活兒。」

8月31日上午10點多,有人路過給丁阿婆送來幾個麵包和饅頭,留下一句「我待會兒過來買花」。這是丁阿婆的老熟人,就在附近上班,一個禮拜來買兩次花,順帶送點食物。

「好心人蠻多的。」她忍不住感嘆, 「我有時候中午打瞌睡,醒過來發現旁邊有瓶水,經常這樣,我也不知道是誰這麼好心。有一次我正好醒過來,一睜眼是一個小姑娘,我要送給她幾朵花,她沒要,跑得快的。」

賣花阿婆和買花人間的信任,讓彼此形成了默契。

有阿婆會給每個買花人送上祝福「祝你好運」。阿婆們不太會用手機,掃碼付款後,大多數人會把手機拿給阿婆確認。有些人買花是為了獻愛心,前幾天有人只買了幾串花,結果轉了200塊。

生活的際遇烙印在賣花阿婆們的身上,也讓她們擁有異於常人的豁達。

賣花之餘,王阿婆喜歡炒炒股票。常在淮海中路賣花的王阿婆就經常降價賣花,甚至免費送。賣花賺到的錢,她也都悉數捐出。王阿婆說,「賣花是喜歡,錢無所謂的,我會炒股。」 作為20多年的老股民,王阿婆五六年前學會了用手機,邊賣花邊炒股。談起股票,王阿婆還有一套自己的心得,「炒股要耐心,和賣花一樣不能急,能賣掉就賣掉,賣不掉就算了。」

把小時候的記憶留存下來

如今,上海街頭賣花阿婆們的身影越來越少見。

「白蘭花,簪在鬢上,插在襟上,愛人永遠在心上……」如今,只有在《上海老歌》專輯裡能聽到這1939年的歌聲,「梔子花——白蘭花——」的吳語吆喝聲也成了珍貴的音頻資料。

講起賣白蘭花的歷史,流動賣花的陸阿婆說得頭頭是道:以前香水少,有錢人家的太太小姐喜歡戴白蘭花。一到花季,浦西的高檔洋房附近就聚集很多賣花人,兩三分一朵。白蘭花嬌貴,容易蔫兒了,需要每天更換,所以賣花生意很好。

採訪當天,花攤擺出來沒多久,陸阿婆就遇到了熟客一對母女走過來打招呼,「最近怎麼看不見你?」

陸阿婆說,自己賣花已經賣了25年,剛開始時賣的人很多,八佰伴門口能坐一排,現在沒什麼人了。「我以前經常騎車去四川北路賣花,從浦西賣到浦東,他們都認識我的。」母女離開時,買了七對白蘭花。

陸阿婆還告訴記者,就她所知,上海現在的賣花人不過十幾個,批發白蘭花的只剩下一家。白蘭花喜好溫暖,上海的冬天對它們來說太冷了,她們賣的白蘭花是從廣東和廣西空運而來,5月上市,賣到10月底就沒了。如果批發店老闆不做了,自己也不知道生意還能不能繼續。

姚阿婆也說,去年夏天,離她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個駝背阿婆也賣花,80歲左右,今年沒看見了,大概是身體吃不消。「等我賣不動也不賣了。」姚阿婆頓了一下,補充道,「不過我現在身體老好,要賣到90歲。」

阿婆們聚集在陸家嘴的九六廣場,現場扎花、講故事。前不久,有人專程請了五位賣花阿婆做活動,現場扎花講故事。主辦方說,在新聞裡看見賣花阿婆們覺得很感動,希望白蘭花這種民間文化能夠保留下來,小時候的記憶能夠留存。(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的香氣 尋找「今生賣花,來世漂亮」的白蘭花阿婆
    說起上海,怎麼能忘了那一束清新淡雅的白蘭花。白蘭花,香氣清淡優雅,有點甜頭卻一點也不膩,沒有奢華香水的前調、中調和後調,當然也就沒有那麼濃鬱的脂粉麝香氣,它有自己一貫的獨特調調,深得上海人心。在老上海獨有的記憶中,賣白蘭花的姑娘始終都留存著那一縷醇香淡雅,出落在電影院門口,大廣場前,頭帶紅繩,手挽籃筐,操著吳儂軟語叫賣著「梔子花,白蘭花」,甚是好聽。
  • 「梔子花、白蘭花」,到阿婆的花攤上,尋一縷記憶中的上海香氣
    因為一場名為「城市香氣」的主題活動,分散在城市各處的她們難得聚集,帶著記憶裡的芬芳與年輕一代「打照面」。「祝你好運!」親手給買花者戴好花,王慰音阿婆總不忘認真地用普通話送上這句「標配祝福語」。她發現記者的上衣沒有紐扣可以安頓花朵,手靈巧地一翻,花上的細鉛絲就拗成了一個鉤子,正好牢牢地搭在衣領上。
  • 上海最後的賣花阿婆:關於白蘭花的味覺記憶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老上海人的記憶裡,總有這樣一段吳儂軟語的叫賣聲。佩花的習俗,最早源於蘇州的小姐太太們。她們從走街串戶的阿婆手中買來新鮮溼潤的白蘭花,用手絹仔細包好,放進大襟衫的紐扣裡面,花香清新優雅。但是現在,賣花的生意,冷冷清清。徐忠意今年73歲,老伴莫成林今年75歲。
  • 白蘭花與申城的纏綿故事,最後的賣花阿婆在星空下講給你聽
    昨天,因為一場名為「城市香氣」的主題活動,分散在城市各處的她們難得集聚,帶著深深印在市民心中的上海味道與更多年輕一代「打照面」。城市記憶繞不開的「幽香」「珠珠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這是很多老一輩上海人童年記憶裡的芬芳,伴著吳儂軟語從街頭巷尾飄散開來。
  • 白蘭花、梔子花…73歲阿婆留住老上海的味道,竟是為了…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 這句吳儂軟語的叫賣 是多少老上海人的回憶 但如今在整個上海 堅持賣白蘭花的
  • 路邊79歲阿婆賣白蘭花常常不收錢,原因令人心碎……
    「白蘭花」「梔子花、白蘭花,五毛錢一朵…」賣花的阿婆操著一口本地方言把一串素淨雅香的白蘭花手鍊串上姑娘們細白的手腕成了路邊一道美好的風景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地鐵裡戴在手上好香,心情很好的,聞著這個味道,這是天然的香水」阿婆在這邊賣花很多年了對她來說賣的不是花是那份與人分享的心情阿婆的老伴已經去世子女工作也很忙,沒空來陪伴她阿婆不願給他們增添壓力就出來賣賣花不為錢,主要是想找人說說話
  • 賣玉蘭花的79歲上海阿婆:錢不重要,主要是想……
    在上海有一種獨特的情懷叫「白蘭花」「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賣花的阿婆一口吳儂軟語
  • 上海天橋上的賣花阿婆:孤獨的日子打著盹兒過
    如果白天的生意不好,晚上10點到12點她會去新天地賣花,巧妙地躲過保安,向逛街的人、向下晚班的白領們兜售她的白蘭花和茉莉花。因為這是老上海夏天的味道。而賣花的,以前有六七個,現在一天只有兩三個了。有的是年紀大了,有的是因為現在很多地方不給賣花。剩下的幾位老太都是老相識了,大家從同一個老闆那裡拿花,白蘭花和茉莉花,廣東廣西運過來的。在這幾位老太中,華獅廣場(淮海中路上)的王阿婆是個「網紅」,好多記者採訪過她。
  • 上海天橋上的賣花阿婆:孤獨的日子打著盹兒過丨看客
    每年5月至10月的白天,丁阿婆都會出現在淮海中路重慶中路天橋上賣花,「工作時間」是早上10點到下午6點。白饅頭就著豆腐乾,是丁阿婆的工作午餐。如果白天的生意不好,晚上10點到12點她會去新天地賣花,巧妙地躲過保安,向逛街的人、向下晚班的白領們兜售她的白蘭花和茉莉花。凌晨回家的路上,她困得很。到了成都南路租來的6平方米房間裡,吃點東西才準備去睡覺。
  • 「梔子花,白蘭花...」阿婆花攤上散發香氣的是什麼花呢?
    「梔子花,白蘭花......」阿婆花攤上散發香氣的是什麼花呢?上海街巷中,阿婆的花攤上也常有白蘭花的清香那是花朵做的墜子和手串戴在手上或別在衣服上淡淡的馨香便縈繞四周
  • 白蘭花背後的神秘供應鏈
    阿姨們以增加收入或「解厭氣」為動力,在上海街頭年復一年地賣著白蘭花。不過你可曾想過,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的事業背後,還有一條完美供應鏈在支撐。在上海人的印象裡,白蘭花似乎是從蘇州過來的。如果你這樣以為,那麼你錯了。
  • 梔子花,白蘭花...你記憶中的城市「香水」是什麼?
    梔子花,白蘭花......你記憶中的城市「香水」是什麼?楊萬裡筆下的白蘭花香氣襲人,清香遍人間>上海街巷中,阿婆的花攤上也常有白蘭花的清香那是花朵做的墜子和手串戴在手上或別在衣服上
  • 奶茶阿姨「單身宣言」,蘭花阿婆「永失我愛」,鏡頭記錄上海故事
    卞阿姨是「血糯米奶茶的鼻祖」,陳真知道很多媒體報導過,主題無非圍繞著「憑良心做阿姨奶茶,終成網紅」或是「一杯奶茶,連通了幾代上海人的共同記憶」。去之前陳真也單純只想記錄阿姨的工作。相機架在那,陳真就和阿姨隨便聊天,拍著拍著阿姨自然而然說起了自己是單身。
  • 蘇州的清晨,少一朵白蘭花
    汪曾祺極反感白蘭花,說它是「紅『倌人』的枕上之花」、「香氣文靜,但有點甜俗」。所幸汪先生寫明「因為聽說白蘭花要到夜間枕上才格外地香」,否則這樣偏激的評價,來蘇州定是要挨老太太們的打。蘇州的老太太們都是極精緻愛美與生活的,這種美並不是旗袍勾勒出的美——蘇州的阿婆們更偏愛低調的華麗。
  • 老太太賣的白蘭花才是真正奢侈品!
    上海街頭賣白蘭花的老太太們,從5月一直堅持到了11月,然而,當我有時間,想深入寫一下她們,幫他們帶來更多客戶時,很遺憾,我沒找到她們,她們沒在初冬落葉紛飛的街頭出現,花季早已過,也許明年才能再見。當我近距離走近老太太們,我發現她們手中的白蘭花有獨特的品牌故事,那屬於我家鄉上海的獨特文化之美。
  • 梔子花,白蘭花……你記憶中的城市「香水」是什麼?
    楊萬裡筆下的白蘭花香氣襲人,清香遍人間上海街巷中,阿婆的花攤上也常有白蘭花的清香那是花朵做的墜子和手串戴在手上或別在衣服上淡淡的馨香便縈繞四周是很多人記憶中天然的城市「香水」白蘭花白蘭,俗稱白蘭花,是木蘭科含笑屬常綠喬木,花潔白清香,葉薄革質。
  • 躺在香氣裡的白蘭花
    白蘭花是不說話的,也是不用說話的,靜靜躺在一片香氣裡,就把夏天的到來宣布了。白蘭花是不說話的。
  • 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香」的是江南村婦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樓下弄堂口響起了江南農村女子賣花的叫喊聲:「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三分銅鈿買一串」,「梔子花,白蘭花要勿?」民國時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每到春末夏初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盛開的季節,總能聽到這樣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 「我81歲,賣花21年,這是我一輩子最快樂的日子」
    每年5月至10月的白天,丁阿婆都會出現在淮海中路重慶中路天橋上賣花,「工作時間」是早上10點到下午6點。白饅頭就著豆腐乾,是丁阿婆的工作午餐。如果白天的生意不好,晚上10點到12點她會去新天地賣花,巧妙地躲過保安,向逛街的人、向下晚班的白領們兜售她的白蘭花和茉莉花。凌晨回家的路上,她困得很。到了成都南路租來的6平方米房間裡,吃點東西才準備去睡覺。
  • 南京西路上的白蘭花阿婆
    南京西路短短的這一段,幾十年來我經常走,不過直到寫這篇小文時才「歸納」出,這裡由東向西連著有3個丁字路口,茂名北路、南匯路和江寧路。所以,你不能「狠心」地直接穿越南京路,非得拐過來,沿著南京路走幾步。而我總選擇走路南的人行道,一個原因是想聞那熟悉的白蘭花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