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蘭花、梔子花…73歲阿婆留住老上海的味道,竟是為了…

2020-12-12 騰訊網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

這句吳儂軟語的叫賣

是多少老上海人的回憶

但如今在整個上海

堅持賣白蘭花的

只剩下十幾個人了

她們大多都已經七八十歲

可能是上海最後一代的賣花人

每月收入不到兩千元

黃浦區淮海中路,73歲的徐忠意在電話亭旁支了一個攤賣白蘭花,兩朵白蘭花是一個掛墜,七八朵茉莉花紮成一個手串。這條街來往的人很多,但願意在徐阿婆攤位駐足的人不多。

早上十點,收拾好今天要賣的花,徐阿婆下樓了。白蘭花一串3元,茉莉花一串5元,不管是誰來買花價格都如此。

徐阿婆說自己不漲價,她相信薄利多銷。買花的人多時老兩口每月收入能有兩千多塊錢,但七八月天氣熱,即使早出晚歸,每月也只能賺到一千多塊。

租住6㎡閣樓30年

徐忠意和丈夫莫成林都是紹興人,上世紀70年代,夫妻倆從農村來到上海打工,租借在淮海中路老弄堂中的一個閣樓裡,坡度近乎直角,狹窄又逼仄,廚房是公用的,每天還要下樓倒痰盂。

徐忠意和莫成林在這個六平米的閣樓生活了近三十年,兩張鋪著涼蓆的木板床,還有一個老式電視。他們很少吃葷菜,大多都是米麵和素菜,隨身帶的斜挎包用了十幾年,打了四個補丁也沒捨得換。

賣花是經濟支柱

說起賣花,徐阿婆也是偶然。當時發現路邊白蘭花生意很好,,她輾轉找到進貨老闆的電話。第一次試售,花很快就賣完了,然後她也就堅持做下來了。

這幾年,買花的人越來越少,可能年輕人覺得白蘭花略顯土氣,不願意戴在胸前。但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上海人,還是會偶爾來買上一兩朵。

但讓徐阿婆頭疼的是,自己的房租已經從每月15元漲到了1000元。前不久,颱風過境上海,屋子因為暴雨也一直在漏水,但早上天氣放晴,賣花的生意一刻也不能耽誤。

盛夏賣花,最要緊是保鮮,冰箱是這個簡陋的房子裡最重要的家電,進貨後花要第一時間加工並放在保鮮層。賣貨前,再拿出冰水墊在花籃下。

老伴兒媳都患癌

治療費天文數字

最初來上海打工,徐阿婆為兩個兒子拼命攢錢,兒子娶妻生子後他們的生活稍有改善。

四年前,老伴莫成林被查出了食道癌,為了不影響賣花,他特意選擇在冬天做手術。但一來一去,醫藥費已花了40萬,他們還背了不少外債

雪上加霜的是,50歲的二兒媳婦最近也被查出來患有癌症。徐阿婆省吃儉用,從牙縫裡攢出了一萬多元給兒媳婦看病。「我對兒子說,只要有媽媽在,就不要怕。」

也許明年不再來

據說,在整個上海還在堅持賣白蘭花的,只有十幾個人了,她們大多都已經七八十歲,選擇出來賣花是因為生計所迫,賣一年是一年。

每天都在淮海中路重慶中路立交橋上賣花的丁阿婆說,今年是最後一年了,因為女兒剛結婚,明年就要去幫忙帶孩子了。

跟她一起在附近擺攤的周阿婆今年也沒來,上半年因為疫情被困在了湖南老家,索性就不再回上海了。賣花辛苦,又賺不到什麼錢

徐阿婆和老伴說,他們在紹興上餘已經沒有地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老兩口的歸宿是回家而不是上海。

已經是8月了

今年的花期還有兩個月

阿婆們都要賣完這一季再說

明年,也許就不再來

......

不少網友都表示

"看到過這個阿婆"

"白蘭花是上海夏天的味道"

路上看到的話

小坊也想買上一朵呢

坊友們

你們買過白蘭花、梔子花嗎?

對它有什麼記憶?

歡迎留言告訴小坊

來源:看看新聞Knews(記者:賴瑗、劉寬漾)

編輯:慢吞吞、錢晶晶(實習)

相關焦點

  • 「梔子花、白蘭花」,到阿婆的花攤上,尋一縷記憶中的上海香氣
    上海街巷中的白蘭花清香,在「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的叫賣聲裡悠長不絕。81歲的王慰音阿婆熟練地翻起隨身小推車上的泡沫箱蓋子,掏出幾個方形收納盒,一一打開,嬌嫩的白蘭花瓣就從包裹著的溼毛巾裡微微地露出了星星點點,縷縷清香卻已經迫不及待地流散在空氣裡。昨天,「王阿婆花攤」頭一回跨越浦江,從淮海中路思南路路口來到浦東東方路上的九六廣場。
  • 上海最後的賣花阿婆:關於白蘭花的味覺記憶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老上海人的記憶裡,總有這樣一段吳儂軟語的叫賣聲。佩花的習俗,最早源於蘇州的小姐太太們。她們從走街串戶的阿婆手中買來新鮮溼潤的白蘭花,用手絹仔細包好,放進大襟衫的紐扣裡面,花香清新優雅。但是現在,賣花的生意,冷冷清清。徐忠意今年73歲,老伴莫成林今年75歲。
  • 「梔子花,白蘭花...」阿婆花攤上散發香氣的是什麼花呢?
    「梔子花,白蘭花......」阿婆花攤上散發香氣的是什麼花呢?上海街巷中,阿婆的花攤上也常有白蘭花的清香那是花朵做的墜子和手串戴在手上或別在衣服上淡淡的馨香便縈繞四周
  • 賣白蘭花二十多年,上海賣花阿婆們守著城市香氣和記憶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這樣的叫賣聲曾是幾代上海人的童年記憶。在胸前掛一朵清新雅致的白蘭花,是當時很多「摩登女郎」的標配。清晨6點半,徐家匯地鐵口飄出淡淡的白蘭花香,馬阿婆開始了一天的流動賣花生意。在上海街頭,像馬阿婆一樣的賣花人已經越來越少,她們大多六十歲以上,賣花二十餘年。在快速變化的城市中,她們有意無意,為我們保留住了一份香氣和記憶。
  • 上海的香氣 尋找「今生賣花,來世漂亮」的白蘭花阿婆
    說起上海,怎麼能忘了那一束清新淡雅的白蘭花。白蘭花,香氣清淡優雅,有點甜頭卻一點也不膩,沒有奢華香水的前調、中調和後調,當然也就沒有那麼濃鬱的脂粉麝香氣,它有自己一貫的獨特調調,深得上海人心。在老上海獨有的記憶中,賣白蘭花的姑娘始終都留存著那一縷醇香淡雅,出落在電影院門口,大廣場前,頭帶紅繩,手挽籃筐,操著吳儂軟語叫賣著「梔子花,白蘭花」,甚是好聽。
  • 路邊79歲阿婆賣白蘭花常常不收錢,原因令人心碎……
    「白蘭花」「梔子花、白蘭花,五毛錢一朵…」賣花的阿婆操著一口本地方言把一串素淨雅香的白蘭花手鍊串上姑娘們細白的手腕成了路邊一道美好的風景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地鐵裡、大樓前、天橋邊已經鮮少有機會看到花白了頭髮的阿婆坐在小小的木板凳上面前的竹籃上墊著藍布擺了整整齊齊的白蘭花而在上海繁華的淮海路上有位79歲的王阿婆穿著素淨,戴著一副老花眼鏡正在利索地扎花纏線阿婆笑著說:「
  • 賣玉蘭花的79歲上海阿婆:錢不重要,主要是想……
    在上海有一種獨特的情懷叫「白蘭花」「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賣花的阿婆一口吳儂軟語
  • 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香」的是江南村婦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樓下弄堂口響起了江南農村女子賣花的叫喊聲:「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三分銅鈿買一串」,「梔子花,白蘭花要勿?」民國時期,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每到春末夏初梔子花、白蘭花、茉莉花盛開的季節,總能聽到這樣吳儂軟語的叫賣聲。
  • 南京西路上的白蘭花阿婆
    而我總選擇走路南的人行道,一個原因是想聞那熟悉的白蘭花幽香。那是一家上海灘的老牌西點鋪,有趣的是,生意再好,東邊的兩扇門常年不開,門外與凸出的玻璃櫥窗形成一個角落,有位賣白蘭花的阿婆就在這裡設攤。說設攤,其實也簡單,阿婆早上挎著竹編的籃子來,展開一張小摺疊凳,就成了。
  • 白蘭花與申城的纏綿故事,最後的賣花阿婆在星空下講給你聽
    81歲的王阿婆熟練地翻起隨身小推車上的泡沫箱蓋子,掏出幾個方形收納盒並逐一打開,嬌嫩纖長的白蘭花從包裹著的溼毛巾裡探出腦袋,散發出一縷縷清香——「王阿婆花攤」又營業了。只不過這一次,花攤頭一回跨越浦江,從淮海中路思南路路口來到浦東東方路上的九六廣場。王阿婆並不孤單,她的身邊還有69歲的丁阿婆、65歲的馬阿婆和陸阿婆、62歲的李阿婆。
  • 梔子花,白蘭花...你記憶中的城市「香水」是什麼?
    梔子花,白蘭花......你記憶中的城市「香水」是什麼?上海街巷中,阿婆的花攤上也常有白蘭花的清香那是花朵做的墜子和手串戴在手上或別在衣服上淡淡的馨香便縈繞四周
  • 梔子花,白蘭花……你記憶中的城市「香水」是什麼?
    楊萬裡筆下的白蘭花香氣襲人,清香遍人間上海街巷中,阿婆的花攤上也常有白蘭花的清香那是花朵做的墜子和手串戴在手上或別在衣服上淡淡的馨香便縈繞四周是很多人記憶中天然的城市「香水」白蘭花白蘭,俗稱白蘭花,是木蘭科含笑屬常綠喬木,花潔白清香,葉薄革質。
  • 蘇州的清晨,少一朵白蘭花
    軟糯,好聽,柔和中年阿姨到阿婆仿佛歲月逝去的聲音多少年,每一個雨季總覺得,少一朵白蘭花的香是阿婆的手巧,是青春白蘭花是種牽強不得的花花前月下是青春白蘭花卻近黃昏【蘇式美·很甜蜜】懂白蘭花的大概只有蘇州人了。上海人買得最多,可是像最初那樣懂的,不多了。
  • 上海天橋上的賣花阿婆:孤獨的日子打著盹兒過
    丁阿婆在市區租房子住,是為了方便出來賣花。如果住在女兒寶山的家裡,那太遠了。如果住到才在松江買了一套經濟適用房的兒子那兒,就更不方便了。她是四川人,親戚朋友在上海的很少。經歷過饑荒、運動,她只念到小學三年級。22歲的那年,她去新疆探望父母,認識了支邊的上海老公,在新疆結婚成家。
  • 老太太賣的白蘭花才是真正奢侈品!
    探索全球創新機遇初秋,在某奢侈品牌香水店中,我共試了10多款香水,還是找不到與胸前戴的白蘭花一樣,清新、自然脫俗的幽香,「你戴的花的味道很難買到,因為真花散發的香氣不能與人工合成的香氛相比 !」 櫃姐們都羨慕地瞧著我裙子上的白蘭花.
  • 奶茶阿姨「單身宣言」,蘭花阿婆「永失我愛」,鏡頭記錄上海故事
    這些你我身邊的「小人物」,成了抖音帳號「上海人物故事」的大主角。帳號「主人」,25歲的陳真是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研二學生,個子嬌小的陳真閒暇時背著攝影器材滿上海跑,用鏡頭為平凡人、為這濃濃煙火氣留下影像詩。
  • 上海天橋上的賣花阿婆:孤獨的日子打著盹兒過丨看客
    又有一撥行人匆匆而來,一個年輕的女子停下了腳步,上前來問「白蘭花幾鈿」,叫醒了酣睡中的她。她擦了一把嘴角的口水,「4塊」。年輕女子要了兩對白蘭花,舉著手機掃收款二維碼。她一個恍惚,「哐當」一下打翻了擱白蘭花的蓋子,白蘭花撒了一地,花香也撲了一地。買花的女子幫著撿起飯盒,「當心,當心」。69歲的丁阿婆賣花已有六七年時間了。
  • 白蘭花背後的神秘供應鏈
    阿姨們以增加收入或「解厭氣」為動力,在上海街頭年復一年地賣著白蘭花。不過你可曾想過,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的事業背後,還有一條完美供應鏈在支撐。在上海人的印象裡,白蘭花似乎是從蘇州過來的。如果你這樣以為,那麼你錯了。
  • 102歲阿婆收穫了一臺榨汁機,上海奉賢四團鎮為老人們圓夢
    102歲阿婆獲得榨汁機近日,家住上海奉賢區四團鎮邵靴村的胡妹頭阿婆臉上總是掛滿笑容,問她有什麼喜事,阿婆邊擦拭著嶄新的榨汁機,邊念叨著:「我的夢想成真了……」胡阿婆今年102歲,是邵靴村有名的百歲老人。由於年歲已高,消化系統功能衰退,她只能吃流食。
  • 白蘭花,簪在鬢上,插在襟上
    在蘇州人和上海人的記憶裡,每年夏季都會有老奶奶帶著鐵絲串起來的白蘭花,操著吳儂軟語叫賣;在嶺南人的印象中,它是路邊一排排的行道樹,只要在樹下走過,就能聞到幽幽的暗香;在雲南,人們稱它為緬桂花,伴著《緬桂花開十裡香》悠揚的曲調,見證著國家之間的友誼。白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