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樓市茶話會1
樓市的內捲化
內卷,這個詞,今年很流行。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增量變小,存量博弈,存量競爭變的更加激烈。好比打獵,之前林子裡獵物很多,隨便進去放上幾槍,都能打到獵物。隨著打獵人變的更多了,獵物卻沒有同步增多,獵人之間的競爭自然就加劇了。
樓市,也存在所謂的「內捲化」嗎?答案是存在,並且愈演愈烈。
上周末,見了一個外地粉絲。這名粉絲從外地趕到北京,計劃給自己的孩子買套房,因此四處看房。聊了一會,才知道,原來她十月份就已經來北京看過一次房,當時看了南三環附近的某新房,還在銷售的忽悠下交了定金。
在她回到長三角某省會城市的兩個月裡,也一直關注北京樓市的市場行情,再者看了公號的一些分析。於是,上周又請假來到北京,選了北京的幾個區域,選了不少小區一個個實地走訪了一遍。
之前發的公號文章裡,也曾經提到過這個現象,父母出手給剛在北京落戶的子女買房,幾乎是全程包辦,不僅提供資金,而且親自下場,一個個小區踩盤、選房。這樣的案例,在北京樓市上,挺多。
北京樓市,也開始逐步的內捲化了。
在北京或者二線城市有一套甚至多套房的人,往往也更容易在北京換房或者買首套房。反之,北京沒房,或者外地只有一套房,在北京想要買房,就更加艱難。
2
多維度的競爭
經歷這麼多年的樓市致富教育,一二線城市的絕大部分人對於買房投資的正確性,基本都認可了。多年科普之下,一線城市房產,基本是投資資產硬通貨的代名詞。
認識到這點,只要拿到了北京購房資格,買房基本是全家上陣,不管是四、五、六個錢包。總之,所有錢包的資金,全部湊到一起,在北京買房上車。
湊錢包的時候,顯然在一、二線城市有多套房的人,更容易籌集更多的資金。好比文章開頭提到的粉絲,在孩子落戶成功,拿到購房資格後,迅速到北京實地考察樓市,準備出手買房。同時,資金實力雄厚,一出手預算直接奔著800萬以上的改善型住房。4-500萬左右的剛需住房直接跳過去了。
這樣的操作,對於那些同樣為外地畢業,落戶拿到購房資格,但家裡無法提供資金支持的人來說,想都不敢想。一般剛畢業沒幾年的「社畜」,還在想著怎麼樣跳槽,提升一級工資,或者想辦法年底加薪,盤算下幾年才能攢夠首付,然後仰天長嘆一番。
買房這件事,也需要全方位的實力。哪怕你是TOP2,進入大廠年薪50萬,倘若家庭不能提供支援,在買房這件事情上,同樣文章開頭的粉絲家庭被秒殺。
等到大廠湊夠首付,至少三年左右時間。這會兒,此前買房的,多半已經體驗了一把資產升值的樂趣。這兩種人的競爭,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
有人會問了,你這不是赤裸裸的鼓勵「啃老」嗎?
說是啃老,也沒錯。從整個家庭的角度看,這也是實現家庭資產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十餘年前,2009年左右,曾經有機會啃老,但選擇不啃老的人,再過了3-5年之後,發現還得選擇啃老。不僅如此,原先啃老的錢,可能可以全款買套房;而3-5年之後,啃老的錢只夠同樣房子的首付了。
3
眼光與視野
有人或許會心裡發酸:那些父母給孩子供資金支持買房,不就是有錢嗎,似乎其他也沒啥了不起的。
其實,這些父母,不僅有錢,更有心,有對資產的判斷眼光和視野,有行動力,這才是更重要的。當然,也有的父母想的可能沒那麼複雜,單純想買個容身之處。
就所接觸的這些案例中的父母,一方面能提供資金,另一方面,他們不辭奔波,親自跑到北京來看房。離北京近的,利用周末跑過來,看兩天。距離北京稍遠的,趁著十一長假跑過來,四處逛小區看盤。這陣子北京天寒地凍,貓在屋子裡,吃著火鍋,做個肥宅是最快樂的,大老遠外地跑到北京,頂著刺骨寒風看房的,也是少有的另類了。
當買房越來越多的涉及到家庭層面競爭,內捲化也就會越發嚴重。
這種內卷公平嗎?
顯然公平。
有勞,有付出,有所得,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