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把我們設置為星標關注噢
外企30年,到底該何去何從?
外企內捲化 | 打工人,你還好嗎?
前序
某一天,一位老朋友問我:「可不可以幫忙發一篇文章?」我說沒問題。這篇文章很有深度!對每一個在外企工作的、打算加入的或者是正要離開的,都有所感觸。作者常年和總部打交道,感受頗深,分享出來,字字珠璣。歡迎留言,有問必答!
尹正國 David YIN
在喝一杯星巴克都算奢侈的年景下,黃金年代光鮮靚麗的外企白領們每天散發淡淡Burberry香水味、挎著筆記本電腦出入高級CBD。
2020疫情之年,世界變局,多事之秋。耐克中國裁員20%,阿迪達斯中國分拆換帥,可口可樂自願離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一貫高大上的外企,你們怎麼了?
外企進入中國三十年,引領了中國商業化進程、樹立了企業化規範,培養了幾代優秀人才。近幾年來,外企中國業務越來越大,全球佔比越來越高,疫情當下更是率先反彈;但是大跌眼鏡的是,反而遭遇了砍錢、換帥和裁員三連擊。
不僅要問,這種背離後的底層原因是什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疫情只是一個照妖鏡,放大和加速了問題而已。一起來刨根問底!
用現在流行的「內捲化」來審視,外企其實過去幾年已經有了一定的內捲化跡象。內卷本身來自人類學概念,是一個高水平陷阱,高度耗能的死胡同和死循環。
內卷是一個陀螺式的死循環,我們不斷抽打自己,讓自己就這麼空轉,每天不斷自己動員自己。它是一個高度動態的陷阱,非常耗能。
目前有用這個概念描述社會或者商業組織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目標上的高度單一,價值評價體系的高度單一,競爭方式高度單一。具體在外企,它往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精益求精,簡單問題複雜化
● 流程驅動,做好步>做對事
● 多頭負責,責險利人果分割
當年優秀的外企怎麼會變成了溫水裡的青蛙,但這裡的底層原因是什麼?
總結下來就是這幾個問題:
1.商業模式僵化
外企基本都是工業時代的成功典範,有著非常成熟的商業模式、非常專業的流程,自成一套閉環體系。但是,今天的中國站在了數位化經濟的最前沿,變革力度猶如地震波,消費者行為、品牌傳播方式、商業邏輯都被顛覆式創新重新書寫。開放式的生態協同是將來的商業邏輯。有的在華外企已經積極擁抱變化,孵化第二曲線。但更多的外企對此仍然缺乏有效認知,抱守全球最佳實踐經驗,在既定框架內打補丁式小修小補。結局就是贏得當下,輸給時代。
2.流程驅動風控
流程驅動,是對某種用戶模式的自信後,在全球範圍內經驗分形複製,是一種風險控制和效率提升。但優秀往往是卓越的絆腳石。但今天全球化斷裂的大背景,在中國異軍凸起成為outliner的小周期裡,流程驅動反而成為外企的束手索。反觀創業企業,真正做到用戶驅動,獨特的用戶洞察和模式原創,敏捷的試錯和復盤,都讓其更有生命力。
3.信任共情不足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加,中國在國際上形象並沒有呈現正相關。反而有下降的趨勢。目前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不信任。而跨國公司總部多處於歐美發達國家,也深受當地媒體政客對中國報導的影響。
同時,跨國公司的全球管理層鮮有中國人才,雖然有部分領導人曾經有在中國的工作經驗,但由於中國市場變化快,全球管理層的中國經驗幾乎為零。早期進入跨國公司的員工或者退休,或者投身創業,也沒有足夠的機會進入全球管理層。這就造成了彼此理解、信任、共情不足,總部往往已經覺得給了很多支持,中國區還覺得隔靴搔癢。
4.角色定位糾結
外企的優勢在於全球化策略,中國區往往是重要的增長引擎,但非關鍵先生。這幾年中國加速發展,全球既定方針策略往往不能適合中國的發展需求,外企中國區不得不花更多時間精力和總部溝通求支持。
有的企業(如星巴克、歐萊雅)在新商業模式創新上獲得了有力支持。但絕大多數企業糾結於文化信任、新舊商業體系衝突、總部策略落地和中國特色授權平衡。隨著總部對中國關注度的提高,外企高管的日常工作50%以上,都用來和總部溝通政策的問題,難免視野中心內向化,工作精力內捲化。
5.人才吸引下降
一直以來,外企培養和輸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國內的頭部企業幾乎都是靠外企人才撐起來的,但外企在人才市場正在從「神壇」跌落回「凡間」。獵聘4月發布的《2020 年中國企業級服務人才吸引力報告》中,63.98%的外企人表示有離開外企進行轉型的想法。「在外企發展空間有限」「外企黃金時代已過,近年發展不景氣」 「不能激發奮鬥激情」成為前三名原因。
世界在變,百年外企卻巋然不動(無動於衷)。
反觀BATM新數字巨頭顛覆式創新、傳統民企二次創業和新消費新零售startup 層出不窮。這些企業使命感強、敏捷性快,也捨得砸錢,吸引一批有夢想、有激情、願意闖一闖的外企人。而留下的往往是更看重工作生活平衡的,更擅長縱橫捭闔大公司屠龍技的;時間一長,難免有「溫水煮青蛙」之嫌。
這三個維度的底層衝突,在疫情的催化下,分崩離析也不奇怪。即使某些跨國公司的中國區一枝獨秀,也被要求有大局觀,為全球的P&L做出犧牲。在面對本地對手的加碼競爭、加速布局,錯失最好的增長良機,犯下公司生命周期上一個史詩級的錯誤!
外企內捲化是否有解決之道,對於身在其中的外企人又改何去何從?
如何定位中國市場,能否賦予中國領導團隊真正的信任,是解決這個的核心問題。貝恩諮詢一篇著名的文章寫到:
「20年前,問題是中國是否重要?
10年前,問題是中國是否不同?
現在,問題應該是中國的實踐是否會改變整個公司的全球戰略?」
每個外企的全球總部都應該捫心自問這個直擊靈魂的拷問,如何用全球化優勢優化第一曲線的增長效率,給予中國特區特辦實踐第二曲線的未來布局。同時,給予中國區充分信任,不強求理想秩序,學習擁抱失敗,真正特事特辦,才有可能給予外企在中國公司的新的蓬勃生命力。
對於身在外企的職場人而言,無關對錯,只在選擇。在哪裡的職場生存,生存得怎麼樣,跟企業沒有關係,跟人有關係。這個「人」,是一個集合體的概念,大概包括職場生存的能力、經驗、胸懷和價值觀。外企體系化的培養方式,教會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戰略思維的框架、和有信仰的價值觀。下一步何去何從,是由自己的初心和理想決定的,每個人的選擇都不盡相同。
外企內捲化,在中國文化自信、新舊模式衝突和世界信任打折的當下,是不是這個時代的宿命?或許沒有人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每個曾經和現在的局中人一起努力,就可以創造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