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平教育洞察:「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2020-12-13 騰訊網

楊東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什麼是「教育內捲化」。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

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

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的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的增長。但是,這個事情是有一個邊界的,就到了一定的界限以後,你投入再大,你的產出也不再增長了,甚至開始衰減了,就是經濟學經常說的邊際效益遞減。關鍵在於這些學者認識到亞洲和中國的這種小農經濟,它無法從中生長或者轉化成另外一種更高形態的生產方式。也就是說,一兩千年來一直在這樣一個重複性的簡單勞動和效益遞減的過程當中,他們把這個經濟模式稱之為是一種「內捲化」的現象。但是「內捲化」還是令人很費解。

為什麼叫內卷?它是從英文翻譯來的,所以有人說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翻譯,英文翻譯的這個詞彙叫做Involution,Involution這個詞大家也不是特別熟,但是對於另外一個比較相似的詞大家就比較熟了,就是Revolution,就是我們用了很多的「革命」,那麼還有一個相近的詞叫作Evolution,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進化」。這三個詞詞根都是相似的,如果把這個三個詞放在一塊,我們就可以很清晰的來認識它們各自所要表達的意思——進化是一種社會形態或者經濟形態或者生命形態的一種發展模式,革命是一種突變的模式,而這個 Involution 其實就是一種停滯、衰退或者退化的模式。所以我們把它用「退化」來解釋的話,那就比把它叫「內捲化」要明了得多了。所以這是一個翻譯的問題,事實上,英漢詞典裡面對它的翻譯是很明確的,講的就是一種系統性的退化。

為什麼大家特別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呢,通常我們聽到像高考已經「內捲化」了、幼兒園也「內捲化」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如果我們說,它是指我們整個的學習系統、教育系統發生了一種退化,這就很明白了。

所謂高考的「內捲化」,講的就是我們現在的一種極端應試主義、應試教育的模式,就是所謂的「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所謂的"拼時間、拼命"這種模式。就像剛才農業生產一樣的,你這個人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你無限增加這種投入、增加這種負荷、增加這種刷題的訓練,它的產出並不是正效益的,也就是它有一個邊界,達到了這個極限以後,你投入更多,也沒有什麼好的結果,甚至是些負面的情況(結果),導致人的健康的損害,導致人的精神的抑鬱,甚至對生命的傷害,這只是對個人而言。

就一個系統的話,如果一個學校、一個地區採取這種違背教育規律的這種極端的模式,那麼它會造成一種連鎖反應,你今天五點起床,那我四點起床,他三點起床;或者你十二點睡覺,我一點睡覺,我兩點睡覺,那就沒完沒了。這個後果就是整個系統的惡性競爭,這種現象對其他的學校和其他的學生就成為一種綁架,也就是說當很多人都這麼做的時候,你不去這麼做就很難生存,非常多的學生和家長被迫加入這種所謂的「學歷軍備競賽」當中,就是我們所說的高考的「內捲化」。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講幼兒園也「內捲化」了,幼兒園的升學競爭也非常激烈,不但要提前很多年排隊,甚至小孩很小的時候,剛出生的時候,你就要去排隊,而且在進園之前還要進行篩選、檢測,幼兒園的中班就有家庭作業,到了幼兒園的大班,在很多一線城市學生就不在幼兒園了,都到各種培訓機構的所謂「幼小銜接班」去了。所以我們雖然幼兒園的學額那麼緊張,但是事實上在幼兒園的大班(好像不是那麼回事),一個調查說有一個城市差不多60%的學生都不在大班,都到外面補課去了,所以這個現象是非常不合理的。

那麼小的兒童,在幼兒園,在學前階段,就被驅趕到了這種學業競爭當中,而且絕不是沒有難度的。有一道幼兒園的數學題,它的內容是一個盒子裡裝了四支鉛筆、三支鋼筆,你至少要取出幾隻才能夠保證拿到鋼筆?這已經並不是一種常規的計算題了。另外一個非常流行的調侃,是兩個家長的對話,一個家長說他的孩子才四歲已經掌握了1500個英語單詞,不知道夠不夠用;另一個家長說在美國肯定是夠用了,在海澱肯定是不夠用。這當然是一個段子。但是這也可以看到我們在學前教育的這個階段,它的教育競爭的激烈和惡化的程度。

儘管教育部、各地教育局明令禁止學前教育小學化,出臺了專門的文件進行專門的督導檢查,但是在這件事情上,很多家長和幼兒園一塊來欺騙檢查組,一塊兒來隱瞞這件事情,或者說這種幼兒園的小學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長和老師的一種「共謀」。它的後果就是導致了對幼兒的身心傷害,對幼兒的一種摧殘和折磨,實際上是非常不人道的。也使很多幼兒在那麼小的年齡就患上了學習的恐懼症和心理疾病。

所以這個教育生態的惡化和退化,我們現在先不說內卷,這就是一個真實的問題,而且是應該特別關注去克服和改善的。

教育的惡性競爭不完全是資源問題

無論是高考還是學前教育這種激烈的競爭,這種惡性的競爭,很多人往往會把原因簡單地歸因於「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是不是一個原因?我認為也是,也不是。

在一些外來人口非常多的地區或者說在近些年快速發展的那些城市,比如說像深圳,因為它的存量資源,傳統的學校,幼兒園相對比較少,所以要滿足大量新增長的需求,它的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自己認為,在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多數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它的這種家長的焦慮,激烈的升學競爭,主要可能還不能用「資源不足的問題」來回答。

這個背後最重要的是一個對教育的期望和自我定位的問題。因為我們看被清華北大,被985高校、211高校,(被)一本高校錄取的比例,北清率大概佔0.03%、一本的錄取率是5.9%,也就是說高考競爭當中,我們如果要驅趕自己的孩子去鑽這麼小、這麼窄的一個針眼,非要競爭這個0.03%的機會,非要競爭不到0.1%的985的高校的機會,這個對學生來說是非常殘酷的。因為學生的稟賦是各不相同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走這條高度競爭性的、學術化的或者是研究型的道路。我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學校都變成985、211。在任何一個國家,高等學校總是也有一個梯次,優質教育資源總是稀缺的,這是一個社會現實。在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時候,可能更重要的是如何保障一個公平、獲得這個資源的辦法,也就是說只要你的競爭和錄取的制度是開放的、公平的,大家能夠接受的。

這也是一種教育公平,並不是說每個人都上最好的大學才叫公平,這不叫公平。

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教育的惡性競爭不完全是資源問題,他背後還是有價值觀的問題、政策的問題、體制的問題,有我們的高中教育的結構過於單一這樣子的問題。

保障性和競爭性:區分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性質

所以我們講教育公平、教育機會的時候要做兩個重要的區分。

第一個是要區分教育的階段,我們剛才講的教育的正常化、教育公平、一視同仁的機會,主要講的是義務教育。因為這是義務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是一種法律保障的權利,就是一種保障性的教育。但是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種競爭性的學習,是通過學業競爭來獲得較少的教育機會,並不是人人有份的,這個全世界都不是如此,理論上應該是最有能力的人去獲得這個教育機會。我們要清楚這兩類是不同的教育,不能把義務教育的概念延用到高等教育上。

另外一個就是要區分學生的年齡,我個人認為當前最需要關注、最需要保護的就是低齡兒童,就是學前和小學生,因為他實在太小太稚嫩了,他在那麼小的年紀,就把他投入到這麼激烈的學業競爭實在是很不人道的,而且對他的終身的發展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在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它本身就是一種競爭性的學習,他的學習是有強度、有挑戰、有難度的,在美國、北歐,他們競爭性的學習是從高中才開始的,就在小學和初中沒有什麼競爭性,因為它是義務教育,是種保障性的。所以如果我們做了這種區分,那麼就清楚,最需要保障的是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對學生的尊重愛護和善待學生。

相關焦點

  • 楊東平教育洞察|減輕課業負擔的癥結何在?
    *來源:教育思想網(ID: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 學生的學業成就是用透支的身體健康,過長的學習時間換取的 第三個原因是課外培訓搶跑導致教育難度不斷地下放。這個問題現在越來越嚴重。有人說,現在學前教育也開始內捲化,幼兒園的中班就開始布置家庭作業,到了大班幾乎沒有孩子在班學習了。某城市的調查顯示,60%的孩子都不在幼兒園,都到補習班去了。這類補習班叫「幼小銜接班」。幼小銜接班的教學難度有多高?有一個家長說差不多要達到小學三年級的水平。這件事真的是令人髮指,駭人聽聞。
  • 楊東平教育洞察|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有小升初嗎?
    *來源:教育思想網(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實行的都是教育公務員制度,也就是說把教師納入公務員的管理規範。你是國家工作人員,所以你必須按照國家的規定進行定期流動,不是你願不願意的問題。那麼這樣我們就看到它體現的與其說是教育現代化,不如說是教育正常化。
  • 教育內捲化,中產家庭過度投入,普通家庭的焦慮如何緩解?
    最近流行一個詞叫「教育內捲化」,那麼什麼叫教育內捲化呢?舉個例子:人大附中朝陽學校初中部教師中,國外著名大學碩博海歸比例很大,其餘是國內985碩博。就是說以前一個本科生能當初中老師,但是現在由於高學歷的人太多,本科生就不能再競聘這個崗位了,這是所謂的教育「內捲化」造成的。
  • 小學生95分排名倒數:教育內捲化日趨嚴重,家長孩子該如何應對
    教育「內捲化」苦的是誰?今年非常流行一個詞——「內捲化」,就是指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大家為了競爭有限的資源,就要比別人做得更好,也被戲稱為「凡人版軍備競賽」。而這種「內捲化」,已經向教育界蔓延。教育「內捲化」的今天,家長們先殺紅了眼,為了孩子,花多少錢,耗費多少精力都在所不惜。做不了學霸,我就做「學霸的媽」,學習被父母徹底「功利化」!
  • 在線教育瘋狂,孩子卻在被「內卷」
    「雙十一」相關數據統計,雙11當天在某網絡平臺購買網課的人數比去年增加649%,家長花在教育上的消費同比增加1566%。家長的焦慮,已成為培訓機構最佳的成單抓手。幼兒學編程、奧數成標配,在內卷下,孩子們開始提早適應了996甚至007。1 孩子也「內卷」北京10號線海澱黃莊,是北京教育培訓機構最扎堆的高地之一。
  • 教育內捲化:小學生減負與中考壓力間如何平衡
    但是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結合造成了巨大壓力。學校老師說,考試在95分以下,就算是差生。正因如此,這位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報了各種培訓班。國家自2002年開始就提出要在「十二五」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十三五」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分為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要求「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結構更加合理,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各地基本限制在一比一的比例。也就是說,只有一半的初中生可以升入普通高中。但是絕大多數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升入普通高中就讀。
  • 內捲來襲?我們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而現在,這樣的理論因為一些名校學霸曬出的「內卷」照片而走紅網絡,照片上的人無時無刻都在看書,無論是在騎車還是在床上,厚厚的一摞資料給人的心理壓力驟然而生。一、教育內卷,罪魁禍首是誰? 「內卷」這個詞,在現在這個社會流行起來並不是偶然的。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在一些人的眼中,如今的教育,已經異化為一次次「軍備競賽」,一場場投入和產出比的較量。 「內卷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低層次的競爭,就是浪費生命。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
  • 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原創 張瑤 外灘教育 看點 當「教育內卷」讓家長們焦慮不已,教育方式的創新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肖知興是眾多教育創新者中的一員。為了能幫助這一代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提升他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肖知興創辦了致極學院,通過特有的「博雅教育」與「勝任力模型」,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文丨張瑤 編丨Travis要說今年什麼詞最能展現大家的教育焦慮,那就是「內卷」了。顧名思義,大家都往裡面卷,卷的越多,裡面的空間就越小。
  • 緊跟新高考、編製作文原創題:探討教育內卷話題高三學生不可缺席
    張桂梅同志紮根邊疆教育一線40餘年,為改變貧困地區女孩失學輟學現狀,推動創建了一所免費招收貧困女生的高中,2008年建校以來已幫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女孩命運,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面對日趨激烈的「教育內卷」問題,她說:「為了讓孩子們走出大山,我們必須拼命刷題,為了浙大、廈大、武大,我們豁出去了。」
  • 報告稱中國接受非學校化教育學生已達10萬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大陸在家上學群體規模約為1.8萬人,如果再加上家庭學校、國學學校等就讀形式,當前國內接受非學校化教育的學生人數已達到10萬人左右。「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尋找這種新的教育,是為了探討更加符合兒童成長需要的、更加有價值、有意義的教育,教育創新的價值得到彰顯。」
  • 教育內卷?大白話告訴你到底卷了什麼呢?知道卷才不被卷!
    寫了兩篇關於教育內卷的文章,但還不乏很多讀者私信問我內卷是什麼?這也說明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只要是對孩子好的,有利的,都儘量去滿足,不會過於糾結自己付出了多少,不知不覺被捲入了教育的軍備競賽中。為了幫助父母打贏這場軍備競賽,教育領域的技術應用和產品無處不在,各種AI課程、思維訓練、遠程教育、刷題軟體、各種花式教學軟體等等,已經讓父母們眼花繚亂,購買的理由多是:「某某也買了這個!」
  • 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養成「明日君子」
    時報記者   範昕茹 24小時無縫銜接的作息時間表,家長動輒上百萬的教育經費投入,在一些人的眼中,如今的教育,已經異化為一次次「軍備競賽」,一場場投入產出。當學生和家長被迫陷入「內卷」,社會變得「不講武德」,學生越來越像「打工人」,每個人都只能「耗子尾汁」的時候,卻有這樣一群教育者,重提詩性,重提詩性生活,要為養成「明日君子」重建心靈的詩社。「內卷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低層次的競爭,就是浪費生命。內部的爭鬥這種結果是什麼?大家都在劇場上站起來看戲,大家都被旁人擋住看不到演出。
  • 在教育「內卷」中掙扎的父母們,該如何突圍?|【優悅の知本圈】優悅薦讀
    最近有一個特別火的詞——「內卷」。「內卷」它本來是人類學家解釋為什麼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面上自我重複的一種現象。直白一點的說法就是,大家越來越努力,越來越累,但是收穫並沒有增加,甚至實際上可能是下降了。當教育成整個家庭精力人力和財力的重要投入,而伴隨在「內卷」中掙扎的父母們?應該如何突圍呢?
  • 為什麼說「內捲化」在現代中國是個造詞偽概念
    (1941年《改造我們的學習》)2、提出「內捲化」的背景黃宗智在他的那本《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裡,通過多方面資料引用,表示在:「人多地少」的國情矛盾導致了明清時期的農業內捲化、源自傳統的皇帝治理體系的高度集權導致官僚內捲化以及現代教育內捲化
  • 家長不改作業要寫說明 當事媽媽:教育內卷讓家庭疲憊
    一位單親媽媽,怎樣兼顧家庭教育與個人工作?近日,明琍向澎湃新聞講述她陪伴孩子做作業以來的心路歷程,其中包含了一位普通母親對於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母職的探討以及教育內卷等話題。【以下是明琍口述】「三年級的作業會多到什麼程度呢?」
  • 內捲化焦慮
    人類千年內捲化,慣性勢能極強大。當村落的圍牆擴大到網際網路,村民口水升級為輿論海嘯,人們很難分清,社會性死亡到底是言論自由過了火,還是內捲化的餘孽。「萬物皆可內卷,人人均可社死」,似乎每個人都可能遭遇低成本的社會性死亡。社會性死亡與內捲化社會的根源均是公共制度缺失。在傳統的信用體系崩潰後,如何構建公共信用體系?
  • 外企內捲化三大叩問
    外企內捲化 | 打工人,你還好嗎?前序某一天,一位老朋友問我:「可不可以幫忙發一篇文章?」我說沒問題。這篇文章很有深度!對每一個在外企工作的、打算加入的或者是正要離開的,都有所感觸。作者常年和總部打交道,感受頗深,分享出來,字字珠璣。歡迎留言,有問必答!
  • 北京樓市,買房的內捲化越來越嚴重
    作者: 樓市茶話會1樓市的內捲化內卷,這個詞,今年很流行。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增量變小,存量博弈,存量競爭變的更加激烈。樓市,也存在所謂的「內捲化」嗎?答案是存在,並且愈演愈烈。上周末,見了一個外地粉絲。這名粉絲從外地趕到北京,計劃給自己的孩子買套房,因此四處看房。聊了一會,才知道,原來她十月份就已經來北京看過一次房,當時看了南三環附近的某新房,還在銷售的忽悠下交了定金。
  • 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超前教育開啟潘多拉盒子
    鄭強教授在近日全國高等教育研究會上的大聲疾呼,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高中大學化,超前教育正在全面「侵蝕」我們的各階段教育。小學初中化,就拿小學數學來說吧,看看一二年級的數學,基本上涵蓋了三到六年級的知識點,小學五年級數學的簡易方程,以及代數式,小學六年級的正負數,不就是初一數學的有理數計算嗎?不就是初一方程的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