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跟新高考、編製作文原創題:探討教育內卷話題高三學生不可缺席
2021年,廣東將和河北、湖南等共8個省份參考新高考。
至於新高考,是什麼?不明就裡,均在相互揣測、試探。領導們、老師們都很緊張,視新高考為猛虎,欲背水一戰、勇奪掛冠。
學校為了應對新高考,加強教研,叫高三的老師們研究試卷、編制題目,要求貼近新高考、揣測新高考;並鼓勵老師原創試題。編好試題,每個組還要派一個老師上臺演說,縱論新高考的變與不變,演說題目的守正與創新,目的是適應新高考,促推教師教研。
我分到的任務是信息類文本閱讀和作文,信息類文本篇幅太長,實在難以原創,主要是我沒有那麼多精力和時間,當然能力也不足,唯有找一篇中意的試題一頓改編;反正試卷模式都仿照新高考1卷(山東卷),為了交差,我認真地原創了一份作文試題。
莽撞貼出,拋磚引玉,以就教於方家。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原創)
12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張桂梅同志紮根邊疆教育一線40餘年,為改變貧困地區女孩失學輟學現狀,推動創建了一所免費招收貧困女生的高中,2008年建校以來已幫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女孩命運,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面對日趨激烈的「教育內卷」問題,她說:「為了讓孩子們走出大山,我們必須拼命刷題,為了浙大、廈大、武大,我們豁出去了。」
而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則在《不確定的年代,教育的價值》演講中說:「教育要追求個性、鼓勵孩子發現自我,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拼命刷題,小心成為空心人。」
對此,網友們議論紛紛,爭論不休,有人挺劉瑜,有人挺張桂梅,有人對比張桂梅和劉瑜,狠批劉瑜,有人推崇劉瑜,批評張桂梅.......
請你以「青年時評家」的身份給「東方紅教育報」寫一篇重磅時評,起到新銳觀察、主流引領、澄清認識,以正視聽的目的。
要求:標題自擬,自選角度,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選材與命題意圖】
1.沿襲2020高考;開放、可寫。 延續任務指令,出示情境式材料,所給背景材料呈多元、辯證關係,不深奧、不陌生,可多角度解讀。
2.選擇角度多、可多元立意。
3.導向、引領。 引導考生朝著健康、積極、深刻的方向立意。體現作文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培養有理想、有思想,善表達的「新時代」新人,善於敘說中國故事。
4.探究、創新意識。 引導考生對材料作多元、創新解讀,書寫「新時代」年輕人的所思所想。期待考生深入探討、細緻研究,爭取出彩出新。
5.反套路、考素養。立足核心素養,反教學套路化、模式化、教條化。體現教育公平,防止因師資造成的複習疏漏,注重考察學生的讀寫素養、能力。
6.難易適中,各層次學生都有幸福獲得感。 有區分度高,能充分體現出高考的選拔性。
題目解析:
這是一篇新材料任務驅動型作文,材料核心是針對「高考拼命刷題」的教育內卷問題做出回應,要求寫一篇時評,考生只要針對材料問題思考作文,有理有據、言之成理即可。
當然,教育內卷問題,十分複雜。為了體現高階思維品質,展現思維縱深,不能簡單否定或肯定張桂梅、劉瑜的觀點,要能區別出兩人處境、視野以及代表群體的不同,看到地區間的教育差距,辯證理解、多元包容張桂梅、劉瑜觀點。
在此基礎上,還要提出自己的獨特看法,畢竟教育內卷問題,我們學生參與其中,是局中人,應該有自己的切身體會和獨特看法。忌三觀不正、只見批判、不見建設,大而不當的偏激,不如稚嫩、真實的建設性思考。
參考立意:
1.認同張桂梅,因為高考是貧困山區孩子的唯一出路,除了刷題,他們別無選擇,不過在刷題的同時,別忘了提升教育水平、儘量激發學生內驅力,兼顧孩子的興趣是時代趨勢。
2.在當下中國,刷題是事實,如何遏制不必要的拼命刷題,值得思考。認可劉瑜,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發現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3.劉瑜、張桂梅兩者不矛盾、也不衝突,不具備可比性,她們各自代表精英、底層兩個群體,是我國各地真實教育的AB面,只是視野、條件不同,需求各異而已。
參考範文:
精英談個性,底層求溫飽,何來對錯與撕裂?
鐵無綿
把張桂梅和劉瑜對比起來,這種對比實在不妥,也不當。不具備可比性的兩碼事,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
我的觀點:拿張桂梅懟劉瑜,是壞!精英談個性,底層求溫飽,何來撕裂與對錯?
劉瑜的演講深刻、及物,我推崇;張桂梅的行動可貴、感人,我欽佩。她們的做法,生動而深刻地回答了教育內卷的根本問題。
劉瑜代表精英,講教育要追求個性、鼓勵孩子發現自我,做最好的自己;張桂梅代表底層,說為了活下去、且活得體面些,要拼盡最後一絲氣力努力走出大山。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不正反映了各地不同的教育現狀?真實再現各地教育資源不等、需求不同的差距事實嗎?
這哪裡有對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而已。
教育內卷現象,十分複雜、繁難,劉瑜和張桂梅的言說與行動,正好表達了不同群體的各自需求。面對教育內卷,張老師必須更殘酷、更兇狠,她沒有錯。
對比劉瑜和張桂梅面對的孩子,心著實酸,這才是最慘烈的客觀事實。
劉瑜眼裡的孩子,讀在清華附小、人大附中,這兩所學校是中國基礎教育高地。她們,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
在如此背景下,劉瑜談教育不要內卷,當產出沒有變化,理應緩一緩,不要異化,那樣會活得很累,沒有必要,以防成為「空心人」;劉瑜,著眼的是整個民族的未來,展望的是教育的春天。
張桂梅老師眼中的孩子,活在底層,生在邊陲,一輩子掙扎在溫飽線,她們父母的生存都成問題,哪來多餘的錢財供她們發展個性、追求興趣?
她們,活下去、且能改變的唯一機會就是高考。
只有高考帶給她們翻盤的機會,使得她們有資格、有機會,且能平等地和劉瑜眼裡的普通孩子們共同坐在清華、北大的教室裡,聽同一個老師上課,享受均等的教育機會和資源。
起點、角度、代際不一,她們說的都沒錯,她們的所在所為都合理。無需大驚小怪,刻意對立和互懟。
願精英們多著眼底層弱勢群體,用智力和才情,提供一些可行性的辦法和舉措,共同築牢教育的公平,放飛整個民族所有孩子的多彩希望和未來。(注:改編自鐵無綿文章《拿張桂梅懟劉瑜,是壞!精英談個性,底層求溫飽,何來對錯與撕裂?》)
水平有限,編制新高考試題,區教研員都沒動靜,我等鼠輩能力實在有限,自娛自樂,完成任務而已。敬請指教。
註:本文屬鐵無綿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