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水務大使漢克·歐維克(Henk Ovink)提到,荷蘭的治水歷史已有近七十年。1953年荷蘭的西南部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此後荷蘭就開始了三角洲治水項目。整個工程包括13個大項目,從1954年開始設計,1956年動工,到1986年宣布竣工並正式啟用,該項目共耗資120億荷盾。
荷蘭內陸水域情況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荷蘭最早的治水策略是在河流入海口處修建大壩,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發現,雖然大壩可以抵禦洪水的襲擊,卻造成了河流入海口的生態退化現象。於是人們開始對河流治理進行全新的考量,不僅從工程學角度,還需結合生態學,來修建大壩以拔高地勢。
荷蘭「還地於河」項目實踐情況。 圖片來源:Marinke Steenhuis / Paul Meurs
荷蘭蓄水田建設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近來,荷蘭的設計師提出了「還地於河」的理念,為河流修建多條通水的溝渠,並通過建設蓄水田拔高農場地勢,不僅可以人為地調節水量,還不會破壞生物多樣性,將通水的溝渠建設成綠地公園,還能為人們提供休憩的場所,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願景。
下曼哈頓區東部海岸和紐約濱河公園:韌性的價值荷蘭One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及創始人Matthijs Bouw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Matthijs Bouw是荷蘭One建築事務所的建築師、城市規劃師以及創始人,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威茨曼設計學院城市韌性課程的主任。他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十分注重提升城市的「韌性價值」。同時他也是城市土地學會(ULI)的專家組成員,並參與制定了「建築韌性十大原則」。
One建築事務所成立於1995年,作為下曼哈頓區海岸保護項目規劃的領頭事務所之一,成功贏得了曼哈頓低洼改造項目「設計促重建」的設計競賽。目前,One事務所已組建起跨專業的團隊,執行下曼哈頓區東部海岸韌性發展項目的落地工作。
下曼哈頓區東部海岸韌性發展項目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颶風桑迪於美東時間2012年10月29日晚8時許在美國新澤西州海岸登陸,危及到美國東部17個州,其中紐約州和新澤西州受災最為嚴重。桑迪帶來的海浪高達六至七米,大量濱海工廠與城市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海浪退去後還有大量固體廢棄物殘留。紐約的濱海地區有超過63個發電站,全紐約75%的供電量都來源於此,這次災難也導致了800多萬人經歷斷電。
桑迪颶風造成的受災情況統計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自然災害,讓One建築事務所的設計師們在規劃重建城市時,開始思考如何與本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設計層面去幹預水與城市的關係。
印度尼西亞爪哇北部地區屬於濱海低洼地勢,當地人在海岸線周圍設立竹製的海欄杆,可以有效攔截住沉積物,同時在攔截區內種植大量的紅樹林,形成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
印度尼西亞竹製海欄杆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印度尼西亞紅樹林恢復計劃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由於曼哈頓同樣屬於濱海的低洼平原,設計師汲取了相關經驗,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分析後得出,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在海岸線旁堆出高地,才能更好地抵禦海浪侵襲。One建築事務所打造出的曼哈頓窪地改建項目,是在濱海地區的陸地部分修建出一個集水區,把富集水的地方做成公園,因地制宜地打造成一個人與水共生的空間。
紐約濱河公園改建項目效果圖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紐約濱河公園改建項目效果圖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印度金奈「千池之城」:自然工程法,還空間於河流OOZE事務所建築師、城市設計師及創始人Eva Pfannes 圖片來源:OOZE Architects & Urbanists
Eva Pfannes是建築師兼城市設計師,致力於城市共享參與及氣候韌性發展策略的研究,她擁有超過15年的專業領域經驗。她的作品也曾在威尼斯雙年展、裡約熱內盧Studio X和聖保羅建築雙年展上進行展出。Eva現在是鹿特丹國際建築雙年展工作室(IABR Atelier Rotterdam)的首席設計師,參與當地能源行動計劃(LEAP)的地方社區脫碳工作。
2003年,Eva Pfannes與Sylvain Hartenberg共同成立了OOZE建築與城市規劃事務所,面向國際提供城市規劃及設計服務。印度金奈「千池之城(City of 1000 Tanks)」項目由Eva Pfannes擔任領隊,是由荷蘭政府「水與城市」全球計劃工作的項目之一。
「千池之城」項目水循環示意圖 圖片來源:OOZE Architects & Urbanists
「千池之城」項目預期目標 圖片來源:OOZE Architects & Urbanists
「千池之城」項目建設示意圖 圖片來源:OOZE Architects & Urbanists
南印度的金奈大概有310萬人口,這個城市最主要的問題是洪澇與乾旱。金奈的當地居民自己家裡沒有自來水,也沒有衛生間,所以用水安全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金奈的貧民窟,每天有差不多2000名婦女要花四個小時的時間去收集淡水,才能夠保證全天的使用。金奈的水資源缺乏問題,最初是通過建造運輸水資源的管道來解決,但是運水管道不僅加大了建設成本,而且在乾旱季節往往不能保障供水需求。事實上,金奈的年均降雨量是足夠的,設計師希望能夠充分回收利用50%到60%的降水來減輕用水緊張的問題。
原本的計劃是通過建設一個倒三角形的蓄水池和堤壩,在降雨的時候既能防止洪澇災害,又可以將雨水資源通過黏土層、沙土層的過濾滲入地下水層,人們再將地下水層的水資源提取出來使用。
但是,考慮到城市水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如果只按照雨水回流的方式收集,反而會使土壤受到損害,巨大的缺水問題仍沒有解決。於是設計者提出了「2030年水平衡模式」,它不只是依靠傳統的水源,而是將水經過自然工程法處理後再進行循環,這樣既能夠保障人們的用水安全,同時也能節約大量的資本,通過「還空間於河流」的方式保障整個城市的水平衡。
設計師依賴當地生態系統,提出了運營成本低、更環保的「千池之城」項目,在居民樓屋頂建設蓄水池、屋頂花園,或建設生物池,幫助城市實現節水和水循環利用。
庫爾納「百湖」項目:降水充足地區的生態水網荷蘭鹿特丹Defacto Urbanism城市規劃事務所創始總監Anne Loes Nillesen 圖片來源:Defacto Urbanism
Anne Loes Nillesen是荷蘭鹿特丹Defacto Urbanism城市規劃事務所創始總監。Nillesen主要研究城市設計與水災風險策略之間的關係,她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成立了氣候適應性實驗室和三角洲幹預措施研究生工作室。她還帶領其團隊參與了大量有關城市防洪管理的研究和設計項目,包括荷蘭三角洲、孟加拉三角洲規劃等複雜的城市防洪設計項目。
庫爾納的「百湖」項目(100 Ponds)由Nillesen在2015年帶領團隊進行設計,設計方案基於本地區層面,首先對河流進行修復,來保證整個水系的通達,確保足夠的水資源補給。
庫爾納是孟加拉國的第三大城市,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的走向依地形從北向南流,兩河在庫爾納匯合為夏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庫爾納地區北部山勢較高,整個三角洲地區受到當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不斷發生移動。
庫爾納地區有大量的河流沉積物,甚至因此讓河流改變了流向。因為水源不足的問題,還有許多河流出現了枯竭的現象。南部地區還因為土壤腐蝕與沉積物的問題而造成了一些河流的中斷。
庫爾納地勢圖 圖片來源:Defacto Urbanism
「百湖」項目水循環示意圖 圖片來源:Defacto Urbanism
實際上,庫爾納的排水系統還存在嚴重的問題,基本上每個月都會出現下水道堵塞漫灌的情況,所以城市內澇主要由排水系統不暢所造成。同時,從庫爾納水系的歷史來看,有幾條河流的地勢比較高,但因河裡的水流不足,河流底部出現了鹽鹼化的情況,造成了整體土壤下沉的現象。
隨著越來越多的建築物延伸到了河流的衝積平原內,造成了很多河流的消失。過去那些本來用於存儲水的地方也被建築物所涵蓋,而泵站又把地下水抽取出來進行灌溉,加劇了土壤的問題。
於是Nillesen提出,要修建好的管網通道來保證水的流通。同時,在這些水系的交接地帶,需要做大量蓄水農田的項目,來保證人們能夠利用自然水資源來進行蓄水和排水。
另外,由於人類活動及水土流失等問題,整個紅樹林也受到洪澇及土壤腐蝕的威脅。因此,還要保證庫爾納地區的紅樹林能持續擴大,以解決修復紅樹林的問題。
與此同時,由於庫爾納的降水量十分充足,人們開始利用雨水的補給來緩衝水資源缺乏的問題。通過建設生態的社區池塘、城市池塘公園、排水溝和積水池的「百湖項目」,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印度尼西亞三寶壟「海綿山體」:滿足用水需求,降低受災風險阿姆斯特丹建築學院城市研究系主任,MLA+建築事務所創辦人Markus Appenzeller 圖片來源:MLA+
Markus Appenzeller曾在德國斯圖加特和美國芝加哥求學,主修建築與城市規劃專業。畢業後就職於KCAP建築與規劃事務所都市建築辦公室,2012年成立了MLA+建築事務所,還在阿姆斯特丹建築學院擔任城市研究系主任。
從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地區傳統的水稻梯田得到靈感,Appenzeller帶領團隊設計出「海綿山體」項目,在三寶壟城市中心12000公頃的土地上,契合坡地的地形,修建了大型 「海綿體」水循環結構。
三寶壟是印度尼西亞爪哇省首府和最大城市,這座城市本身的地形比較特殊,一邊濱海,一邊離內陸不到30公裡,因此經過它的河流並沒有很明顯的上遊和下遊的區別。
由於三寶壟離海岸線比較近,一旦出現強降雨,整個城市就容易受到洪澇的影響。此外,三寶土地下沉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對地表水的大量抽取加重了下沉問題,尤其在未來幾十年,隨著人口持續增加,會不斷加劇這些矛盾。
三寶壟內陸水域情況 圖片來源:MLA+
鑑於以上問題,Markus提出,第一步要進行雨水管理,控制流入城市的水量。其次,在水供應方面要考量如何滿足工業的需求及居民的需求。第三步,還要減少山體滑坡的風險,最終能讓這個城市不再受到山體滑坡的影響。
在實際的設計層面,首先要考慮怎樣能夠在下雨的時候把雨水收集起來,實現循環利用。設計者提出通過做一些小的儲水項目,尤其是利用社區內的建築進行雨水收集,達到漸進性的變化。
海綿梯田創新利用示意圖 圖片來源:MLA+
海綿梯田項目預期效果圖 圖片來源:MLA+
其次是「海綿山體」項目。在三寶壟地區,人們本身有大量的農田用地,這種農田用地的梯田式設計不僅能夠收集雨水,還能夠幫助整個城市增加緩衝區,來抵禦山體滑坡的風險。
在不同坡式的地形上面,可以做一些雨水儲存的小項目,通過在空地上修築小型的水庫,同時利用海綿結構幫助城市蓄水,防止雨水衝洩到城市內部,造成洪水泛濫。
三寶壟地區水循環設計示意圖 圖片來源:MLA+
海綿體結構本身也像是一個小型的水池,可以幫助城市儲水,解決乾旱時的缺水問題。與此同時,還可以給當地引入一些新的業態,如漁業養殖,或利用地勢進行水資源輸送。
此外,海綿體結構還能為居民提供休憩場所,或開發成帶有娛樂功能的項目,發展旅遊業。通過海綿梯田的建設,既能減少山體滑坡的風險,又可以哺育當地的農業發展,並且促進多角度資源開發,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