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城市:設計助力可持續發展(下)荷蘭經驗及其全球應用

2021-01-08 澎湃新聞
由深圳設計周主辦、設計互聯出品的「水與城市:設計助力可持續發展」的主題論壇於8月25日在線上拉開帷幕。從8月25日到28日,論壇匯聚了16位中國、荷蘭的水務專家,共同交流治水經驗,以全球可持續發展觀為主要目標,從水資源循環利用與海岸線保護等多角度出發,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問題。與會者提出人與水共生的概念,還地於河流,發展城中綠地、屋頂花園的建設,既能有效實現防災減害,又能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目標。

此次活動作為2020深圳設計周主賓國特別項目,由設計互聯開館館長奧雷·伯曼(Ole Bouman)先生和荷蘭水務大使漢克·歐維克(Henk Ovink)先生共同策劃,也是設計互聯傳遞「設計的價值」在環境治理領域應用的開創性項目。本文整理自線上論壇的內容,共分為兩部分,第二部分介紹的是荷蘭的治水經驗及其全球應用。

荷蘭水務大使漢克·歐維克(Henk Ovink)提到,荷蘭的治水歷史已有近七十年。1953年荷蘭的西南部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此後荷蘭就開始了三角洲治水項目。整個工程包括13個大項目,從1954年開始設計,1956年動工,到1986年宣布竣工並正式啟用,該項目共耗資120億荷盾。

荷蘭內陸水域情況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荷蘭最早的治水策略是在河流入海口處修建大壩,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發現,雖然大壩可以抵禦洪水的襲擊,卻造成了河流入海口的生態退化現象。於是人們開始對河流治理進行全新的考量,不僅從工程學角度,還需結合生態學,來修建大壩以拔高地勢。

荷蘭「還地於河」項目實踐情況。 圖片來源:Marinke Steenhuis / Paul Meurs

荷蘭蓄水田建設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近來,荷蘭的設計師提出了「還地於河」的理念,為河流修建多條通水的溝渠,並通過建設蓄水田拔高農場地勢,不僅可以人為地調節水量,還不會破壞生物多樣性,將通水的溝渠建設成綠地公園,還能為人們提供休憩的場所,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願景。

下曼哈頓區東部海岸和紐約濱河公園:韌性的價值

荷蘭One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及創始人Matthijs Bouw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Matthijs Bouw是荷蘭One建築事務所的建築師、城市規劃師以及創始人,也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威茨曼設計學院城市韌性課程的主任。他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十分注重提升城市的「韌性價值」。同時他也是城市土地學會(ULI)的專家組成員,並參與制定了「建築韌性十大原則」。

One建築事務所成立於1995年,作為下曼哈頓區海岸保護項目規劃的領頭事務所之一,成功贏得了曼哈頓低洼改造項目「設計促重建」的設計競賽。目前,One事務所已組建起跨專業的團隊,執行下曼哈頓區東部海岸韌性發展項目的落地工作。

下曼哈頓區東部海岸韌性發展項目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颶風桑迪於美東時間2012年10月29日晚8時許在美國新澤西州海岸登陸,危及到美國東部17個州,其中紐約州和新澤西州受災最為嚴重。桑迪帶來的海浪高達六至七米,大量濱海工廠與城市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海浪退去後還有大量固體廢棄物殘留。紐約的濱海地區有超過63個發電站,全紐約75%的供電量都來源於此,這次災難也導致了800多萬人經歷斷電。

桑迪颶風造成的受災情況統計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自然災害,讓One建築事務所的設計師們在規劃重建城市時,開始思考如何與本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設計層面去幹預水與城市的關係。

印度尼西亞爪哇北部地區屬於濱海低洼地勢,當地人在海岸線周圍設立竹製的海欄杆,可以有效攔截住沉積物,同時在攔截區內種植大量的紅樹林,形成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

印度尼西亞竹製海欄杆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印度尼西亞紅樹林恢復計劃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由於曼哈頓同樣屬於濱海的低洼平原,設計師汲取了相關經驗,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分析後得出,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在海岸線旁堆出高地,才能更好地抵禦海浪侵襲。One建築事務所打造出的曼哈頓窪地改建項目,是在濱海地區的陸地部分修建出一個集水區,把富集水的地方做成公園,因地制宜地打造成一個人與水共生的空間。

紐約濱河公園改建項目效果圖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紐約濱河公園改建項目效果圖 圖片來源:One Architects

印度金奈「千池之城」:自然工程法,還空間於河流

OOZE事務所建築師、城市設計師及創始人Eva Pfannes  圖片來源:OOZE Architects & Urbanists

Eva Pfannes是建築師兼城市設計師,致力於城市共享參與及氣候韌性發展策略的研究,她擁有超過15年的專業領域經驗。她的作品也曾在威尼斯雙年展、裡約熱內盧Studio X和聖保羅建築雙年展上進行展出。Eva現在是鹿特丹國際建築雙年展工作室(IABR Atelier Rotterdam)的首席設計師,參與當地能源行動計劃(LEAP)的地方社區脫碳工作。

2003年,Eva Pfannes與Sylvain Hartenberg共同成立了OOZE建築與城市規劃事務所,面向國際提供城市規劃及設計服務。印度金奈「千池之城(City of 1000 Tanks)」項目由Eva Pfannes擔任領隊,是由荷蘭政府「水與城市」全球計劃工作的項目之一。

「千池之城」項目水循環示意圖 圖片來源:OOZE Architects & Urbanists

「千池之城」項目預期目標 圖片來源:OOZE Architects & Urbanists

「千池之城」項目建設示意圖 圖片來源:OOZE Architects & Urbanists

南印度的金奈大概有310萬人口,這個城市最主要的問題是洪澇與乾旱。金奈的當地居民自己家裡沒有自來水,也沒有衛生間,所以用水安全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金奈的貧民窟,每天有差不多2000名婦女要花四個小時的時間去收集淡水,才能夠保證全天的使用。金奈的水資源缺乏問題,最初是通過建造運輸水資源的管道來解決,但是運水管道不僅加大了建設成本,而且在乾旱季節往往不能保障供水需求。事實上,金奈的年均降雨量是足夠的,設計師希望能夠充分回收利用50%到60%的降水來減輕用水緊張的問題。

原本的計劃是通過建設一個倒三角形的蓄水池和堤壩,在降雨的時候既能防止洪澇災害,又可以將雨水資源通過黏土層、沙土層的過濾滲入地下水層,人們再將地下水層的水資源提取出來使用。

但是,考慮到城市水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如果只按照雨水回流的方式收集,反而會使土壤受到損害,巨大的缺水問題仍沒有解決。於是設計者提出了「2030年水平衡模式」,它不只是依靠傳統的水源,而是將水經過自然工程法處理後再進行循環,這樣既能夠保障人們的用水安全,同時也能節約大量的資本,通過「還空間於河流」的方式保障整個城市的水平衡。

設計師依賴當地生態系統,提出了運營成本低、更環保的「千池之城」項目,在居民樓屋頂建設蓄水池、屋頂花園,或建設生物池,幫助城市實現節水和水循環利用。

庫爾納「百湖」項目:降水充足地區的生態水網

荷蘭鹿特丹Defacto Urbanism城市規劃事務所創始總監Anne Loes Nillesen 圖片來源:Defacto Urbanism

Anne Loes Nillesen是荷蘭鹿特丹Defacto Urbanism城市規劃事務所創始總監。Nillesen主要研究城市設計與水災風險策略之間的關係,她在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成立了氣候適應性實驗室和三角洲幹預措施研究生工作室。她還帶領其團隊參與了大量有關城市防洪管理的研究和設計項目,包括荷蘭三角洲、孟加拉三角洲規劃等複雜的城市防洪設計項目。

庫爾納的「百湖」項目(100 Ponds)由Nillesen在2015年帶領團隊進行設計,設計方案基於本地區層面,首先對河流進行修復,來保證整個水系的通達,確保足夠的水資源補給。

庫爾納是孟加拉國的第三大城市,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的走向依地形從北向南流,兩河在庫爾納匯合為夏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灣。庫爾納地區北部山勢較高,整個三角洲地區受到當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不斷發生移動。

庫爾納地區有大量的河流沉積物,甚至因此讓河流改變了流向。因為水源不足的問題,還有許多河流出現了枯竭的現象。南部地區還因為土壤腐蝕與沉積物的問題而造成了一些河流的中斷。

庫爾納地勢圖 圖片來源:Defacto Urbanism

「百湖」項目水循環示意圖 圖片來源:Defacto Urbanism

實際上,庫爾納的排水系統還存在嚴重的問題,基本上每個月都會出現下水道堵塞漫灌的情況,所以城市內澇主要由排水系統不暢所造成。同時,從庫爾納水系的歷史來看,有幾條河流的地勢比較高,但因河裡的水流不足,河流底部出現了鹽鹼化的情況,造成了整體土壤下沉的現象。

隨著越來越多的建築物延伸到了河流的衝積平原內,造成了很多河流的消失。過去那些本來用於存儲水的地方也被建築物所涵蓋,而泵站又把地下水抽取出來進行灌溉,加劇了土壤的問題。

於是Nillesen提出,要修建好的管網通道來保證水的流通。同時,在這些水系的交接地帶,需要做大量蓄水農田的項目,來保證人們能夠利用自然水資源來進行蓄水和排水。

另外,由於人類活動及水土流失等問題,整個紅樹林也受到洪澇及土壤腐蝕的威脅。因此,還要保證庫爾納地區的紅樹林能持續擴大,以解決修復紅樹林的問題。

與此同時,由於庫爾納的降水量十分充足,人們開始利用雨水的補給來緩衝水資源缺乏的問題。通過建設生態的社區池塘、城市池塘公園、排水溝和積水池的「百湖項目」,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印度尼西亞三寶壟「海綿山體」:滿足用水需求,降低受災風險

阿姆斯特丹建築學院城市研究系主任,MLA+建築事務所創辦人Markus Appenzeller 圖片來源:MLA+

Markus Appenzeller曾在德國斯圖加特和美國芝加哥求學,主修建築與城市規劃專業。畢業後就職於KCAP建築與規劃事務所都市建築辦公室,2012年成立了MLA+建築事務所,還在阿姆斯特丹建築學院擔任城市研究系主任。

從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地區傳統的水稻梯田得到靈感,Appenzeller帶領團隊設計出「海綿山體」項目,在三寶壟城市中心12000公頃的土地上,契合坡地的地形,修建了大型 「海綿體」水循環結構。

三寶壟是印度尼西亞爪哇省首府和最大城市,這座城市本身的地形比較特殊,一邊濱海,一邊離內陸不到30公裡,因此經過它的河流並沒有很明顯的上遊和下遊的區別。

由於三寶壟離海岸線比較近,一旦出現強降雨,整個城市就容易受到洪澇的影響。此外,三寶土地下沉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對地表水的大量抽取加重了下沉問題,尤其在未來幾十年,隨著人口持續增加,會不斷加劇這些矛盾。

三寶壟內陸水域情況 圖片來源:MLA+

鑑於以上問題,Markus提出,第一步要進行雨水管理,控制流入城市的水量。其次,在水供應方面要考量如何滿足工業的需求及居民的需求。第三步,還要減少山體滑坡的風險,最終能讓這個城市不再受到山體滑坡的影響。

在實際的設計層面,首先要考慮怎樣能夠在下雨的時候把雨水收集起來,實現循環利用。設計者提出通過做一些小的儲水項目,尤其是利用社區內的建築進行雨水收集,達到漸進性的變化。

海綿梯田創新利用示意圖 圖片來源:MLA+

海綿梯田項目預期效果圖 圖片來源:MLA+

其次是「海綿山體」項目。在三寶壟地區,人們本身有大量的農田用地,這種農田用地的梯田式設計不僅能夠收集雨水,還能夠幫助整個城市增加緩衝區,來抵禦山體滑坡的風險。

在不同坡式的地形上面,可以做一些雨水儲存的小項目,通過在空地上修築小型的水庫,同時利用海綿結構幫助城市蓄水,防止雨水衝洩到城市內部,造成洪水泛濫。

三寶壟地區水循環設計示意圖 圖片來源:MLA+

海綿體結構本身也像是一個小型的水池,可以幫助城市儲水,解決乾旱時的缺水問題。與此同時,還可以給當地引入一些新的業態,如漁業養殖,或利用地勢進行水資源輸送。

此外,海綿體結構還能為居民提供休憩場所,或開發成帶有娛樂功能的項目,發展旅遊業。通過海綿梯田的建設,既能減少山體滑坡的風險,又可以哺育當地的農業發展,並且促進多角度資源開發,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微軟探索AI如何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人工智慧予力永續未來」
    在論壇的首個圓桌討論中,上海市徐匯區區長方世忠與上海儀電集團總裁蔡小慶和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對談了人工智慧如何予力未來城市,為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方世忠表示,微軟和上海儀電都是徐匯的老朋友,三方合作也由來已久。
  • 可持續時尚品牌及其設計分析
    Tag: Stella McCartney Rothy’s Outerknown 可持續 環保 ECONYL共計1215字閱讀3分鐘近日,據全球時尚搜索平臺Lyst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自去年10月以來,消費者關於可持續時尚的搜索量同比大漲66%,社交媒體討論熱度達
  • 淺談可持續發展產品包裝設計
    歐洲共同體國家每年城市固體廢棄物約為1億t,其中包裝廢棄物為8000多萬t。日本的城市固體廢棄物約為5000萬t,其中包裝廢棄物達2100萬t。大量的包裝廢棄物,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及荷蘭等國政府紛紛制定包裝法,要求製造商、進口商和零售商,負起將包裝材料回收、再利用與再製造的責任。目前我國的固體廢棄物年產量為6億t,其中40%能夠得到利用,其餘均難以處理。
  • ...人工智慧助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實現「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目標」
    本期特邀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周慎撰文,以人工智慧的視角,深度剖析人工智慧在城市更新、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建設中的應用,為行業提供參考。與此同時,「十四五」期間也是我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關鍵時期。《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包括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第11個目標「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目標」(SDG11),提出建設包容、安全、有抵禦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社區,這與我國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緊密相關、相互契合。
  • 保樂力加中國發布「公益大使」 分享可持續發展經驗
    在論壇上,保樂力加中國公共關係與傳播副總裁王珏分享了保樂力加集團在國際社會深耕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經驗,以及在中國因地制宜開展可持續發展項目的探索和進程。該片旨在通過三方攜手推動生態文化建設、助力可持續發展、引領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弘揚生態文化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2020年,保樂力加中國向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支持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設立可持續發展獎學金及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學術討論和交流。
  • 小碼王再登GSIC全球STEAM教育創新峰會,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原標題:小碼王再登GSIC全球STEAM教育創新峰會,助力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 小機場轉型發展的荷蘭樣本
    這是荷蘭民航人對其民航發展現狀的描述和評價,表現了荷蘭民航人的自豪與自信。的確,在一個面積只有4.18萬平方公裡的國家,擁有一座全球知名、歐洲排名領先、運營近百年來始終引領世界潮流的機場,確實值得自豪。史基浦機場集團在荷蘭管理4座機場,分別是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鹿特丹海牙機場、埃因霍溫機場和萊利斯塔德機場。
  • 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努力中發揮持續領導力——訪國際勞工組織總...
    新華社瑞士達沃斯1月22日電 專訪: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努力中發揮持續領導力——訪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蓋伊·賴德  新華社記者凌馨 應強  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蓋伊·賴德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全球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的努力中,中國發揮著持續領導力。
  • 聚焦棕櫚油最新研究 探討食品可持續發展 國際棕櫚油可持續發展...
    12月2日,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際食品科技聯盟共同主辦的「2020年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期間,舉辦了「國際棕櫚油可持續發展論壇」。本論壇由金光農業資源集團支持,論壇邀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就棕櫚油生產、應用、營養、結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後疫情時代國際棕櫚油市場形勢等方面進行了交流與分析。
  • 可持續及韌性基礎設施標準助力高質量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3日訊 「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才能讓可持續發展有韌性,才能實現社會和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近日,在RealTech國際未來地產峰會(「RealTech2020」)上,中國設備監理協會秘書長助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張瑞傑發表了主題為可持續基礎設施標準及案例分享的主旨演講
  • 《慈善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行動2020》發布:慈善力量助力可持續發展
    央廣網北京10月30日消息(記者車麗)《慈善與可持續發展——中國行動2020》報告及線上實時數據平臺日前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基金會中心網共同發布,多角度展示了中國基金會在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簡稱「2030議程」)中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慈善領域進一步助力加速進程的潛力。
  • 重慶推進數字設計助力設計建造高質量發展
    ,市住房城鄉建委黨組書記、主任喬明佳在會上作《推進數字設計助力設計建造高質量發展》經驗介紹。 據了解,為加強建築信息模型(BIM)等數位技術應用,紮實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勘察設計管理深度融合,助力設計建造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重慶以BIM 、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應用為抓手,重點推動數位化設計。
  • 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城市|全球專家這樣說
    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城市主要是從硬的層面來講,我是從軟的方面及文化的層面來講。我覺得一個城市要可持續發展一定的硬軟結合。 中國的建築文化應擺脫對外來文化的依賴。在世界文化大環境中,我們缺乏文化自信:雖然我們在提文化自信,但做的遠遠不夠。
  • 致力於全球可持續發展 富士膠片集團2019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發布
    上海2020年3月25日 /美通社/ -- 日前,富士膠片集團《2019年可持續發展報告SVP故事篇》中文版正式發布。致力於全球可持續發展 富士膠片集團2019年可持續發展報告正式發布閱讀富士膠片集團可持續發展報告: 六大領域積極推進 邁向可持續發展社會富士膠片集團於2017年發布了公司CSR計劃《Sustainable Value Plan 2030(SVP 2030)》,該計劃根據《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共享全球抗疫經驗,推動發展研究合作——「國際人道與可持續發展...
    2020年6月30日北京時間晚8點,「國際人道與可持續發展創新者計劃」(以下簡稱「HDI計劃」)發起的「疫情應對與全球風險治理的可持續未來」全球在線研討會隆重召開,這也標誌著2020年「HDI全球在線學堂」(HDI-Global Online Academy,以下簡稱「HDI-GOA
  • 優衣庫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不能否認的是,於消費者而言,可持續是時尚產品的加分項;於企業而言,落實詳盡的、高效的踐行舉措非常重要,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活動往往涉及到多個方面。 那麼,企業如何打造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並落實到經得起推敲的踐行舉措?下文將以優衣庫及其母公司日本迅銷集團的做法作為案例進行解讀。
  • (受權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
    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認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參與全球交通治理,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為全面介紹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成就,分享中國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增進國際社會認識和了解,特發布本白皮書。
  • 水敏性設計:寓水於城市規劃中
    同時諾威奇的規劃師將細緻地觀察今年初上交的作品,建造一個雨水廣場和防洪公園,目的是在溫瑟姆河和耶爾河結合地易受水淹的區域上建造670座房屋和新的公共空間。   只要我們想在低洼區域繼續發展,尤其是在我們潮汐河流和海港周圍,那建造如水漲水落那樣的房屋建築就是很合適的方法。荷蘭已經取得了像鹿特丹艾瑟爾堡社區這個項目的成功。但是對於居住在城市中心的大部分人來說,水上浮村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 國網浙江電力一員工獲評2020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可持續發展...
    12月10日,在由全球契約中國網絡主辦的「2020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國企業峰會」上,國網浙江信通公司數據服務中心主任王紅凱被授予「2020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可持續發展先鋒人物」獎項。這是繼2018年浙江杭州供電公司在「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及「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兩個維度榮獲先鋒企業稱號、2019年浙江杭州供電公司員工徐川子榮膺「2019聯合國全球契約中國網絡可持續發展先鋒人物」後,國網浙江電力再次獲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青睞,也是國家電網員工首次在面向全年齡段的先鋒人物評比中獲獎。
  • CNHi 2019可持續發展報告 NG發動機銷量增加23%
    近日,凱斯紐荷蘭工業集團(CNHi)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股東大會的同時,發布了2019年集團《可持續發展報告》與《可持續發展的一年》。2019年,凱斯紐荷蘭工業集團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在國際獲得廣泛認可:集團連續第九年被評為道瓊可持續發展指數(DJSI)世界和歐洲工業領導者,在CDP氣候變化和CDP水安全計劃中處於領先地位,集團致力於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再次獲得MSCI ESG的AAA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