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剛剛結束第一個搶購期,很多尾款人們就開始準備吃土了,看著月底才發的工資和一直在催的花唄帳單,打工人精神抖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節衣縮食討生活,冬天快到了,節衣有些難,那就先從吃上下功夫吧!於是不吃外賣成了很多人的首選。
有些人會問,不吃外賣就行了?還不都是要吃飯,外賣能貴多少?然而體驗過才發現,外賣真的很貴,普通一餐飯同一家店堂食20元左右,可是外賣就要翻倍。
這不禁讓打工人直呼「外賣自由」也太難了!
你的第一單外賣花了多少錢?
外賣興起似乎沒多久,美團上線從2010年開始,做外賣也不過這幾年,但是現在外賣已經相當普及。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9億網民中,外賣用戶已經達到4.6億,和上一年相比同比增長12.7%。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有專家指出,這個市場規模即將達到萬億水準,現在還是未飽和狀態。
提起外賣,很多人直接就貼上了「方便」、「便宜」的標籤,外賣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發展得十分容易,但是它真的便宜嗎?一開始的確很便宜,你還記得你的第一單外賣花了多少錢嗎?
「我吃過一毛的,三毛的,甚至還有免費的。」
「我以前見過優惠減完以後app還倒貼錢的……」
「點過只要付一分錢的,當時都害怕商家不接單。」
很多人都經歷過「外賣免費」時期,就算要付錢,也會有平臺大力發放的優惠券,各種各樣的滿減疊加以後,基本一餐花不了多少錢。
因為「外賣便宜」吸引了不少羊毛党進駐美團和餓了麼,平臺的補貼政策開始生效,價格戰打得如火如荼,用戶作為受益人羊毛也薅得很開心。
根據平臺規定,新用戶幾乎每個店都有立減15元的待遇,再加上一些優惠券,新客基本都能體會到「霸王餐」的快感,而為了新用戶的留存,平臺在短期內會不定時發放大額優惠。
但是這樣溫水煮青蛙的策略使得原本薅羊毛的用戶逐漸深陷泥潭,慢慢地不少人發現,自己的外賣價格不斷在上升,從幾塊到十幾塊,現在二十多元的外賣是常態,三四十也不意外。
點的餐都差不多,價格卻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而且有用戶察覺到,在實體店裡吃和外賣之間差了很多錢。
這家鍋貼店是某地較為出名的連鎖加盟店,最出名的餐品是沙湯和鍋貼,實體店遍布街頭小巷,所以消費者眾多。「這家店很多本地人都吃過,這碗沙湯店裡賣5塊,但是外賣上標價7塊,其他餐品也一樣,都會漲個一兩塊。」
配送價20元起,也就是說要湊到外賣基本配送價,同樣的餐品在店裡可能只要15元左右,再加上配送費和打包費,外賣最終和堂食價格能差大概10元。
10塊錢什麼概念,在店裡能再吃一頓早餐了,一些用戶算清楚這個帳後,深知自己點外賣虧大了。
有些商家為了讓用戶點餐感覺值一點,會附贈飲料,這些飲料是供貨商免費提供的,商家沒有成本,而贈送飲料無形中感覺增加了菜品,加大了競爭力。
可是這些飲料大多時候都很雞肋,廉價感撲面而來,用戶領不領情還是兩說,免費飲料戰術就這樣長期存在著。
用戶商家兩頭叫苦,問題出在哪兒?
小徐說自己帶午飯不是因為她養生,而是因為她維持不了每天點外賣了。「現在的外賣是越來越貴了,真的吃不起了!」小徐是剛畢業的實習生,還沒來得及展望光明的未來,就先一步被外賣打敗,每個月固定的租房支出讓她不得不省著點花,所以從不下廚房的她也開始琢磨怎麼做家常菜了。
現在的外賣不僅有價格高的問題,單個菜品比店裡貴個一兩塊都能理解,這是為了平衡其他支出。但是越來越高的打包費和配送費讓人十分不解,與此同時分量還變少了。
「紅包返現」、「直接滿減」這樣的優惠字眼著實讓人心動,但是如果外賣平臺上商家按照原價賣,根本就不現實。
外賣行業的「潛規則」是,商家每賣出一單平臺都要抽成,而為了不虧錢,只能將多出的成本轉嫁到用戶身上,這就是所謂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今年疫情期間餐飲行業的日子不太好過,不少商家都依靠外賣維持生活,但是漸漸地有些商家都寧願選擇自己送也不願意摻和平臺的配送了,更有甚者直接退出外賣平臺。
「原本做外賣是想著能讓生意更好一點,但是每個月算下來,根本賺不了多少,等於是在給平臺打工!」劉師傅是當地一家炸串店的老闆,因為他家的炸串口味出眾,吸引了不少忠實的食客粉絲。但是也有人抱怨他家不做外賣,想吃只能到店裡來吃。
據劉師傅介紹,自己店裡人均價格在12元左右,但是外賣每單大概20塊,平臺抽成大概6塊,再加上配送費,他覺得自己的顧客吃的太虧,自己也沒賺到錢。
據了解,美團對商家的抽傭規則是,類似必勝客這樣的大型連鎖企業維持在18%左右,餓了麼有15%;對小店來說,美團抽傭升至23%;餓了麼大概在20%左右,新入駐的商家優惠至16%。
訂單成交額越高,平臺抽傭相對也在上漲,給平臺打工這種說法的確存在。
「不願意出門就得被宰」,外賣平臺的便利性讓很多消費者直接默認這樣的價格上漲,但是根據調查,大部分用戶能夠接受的上漲區間大概在20%左右,可是現在有些價格上漲接近50%,在不知不覺中,錢越付越多。
付過配送費餐品還要漲價,外賣配送員也拿不到多少分成,這似乎都在預示著平臺抽走了大頭,這些錢都花在哪兒了?一輪又一輪的拉新補貼和價格戰似乎能看到,燒錢增量能走多遠?
寫字樓裡興起的外賣小程序
外賣吃不起,帶飯又累贅,寫字樓裡的員工們得想想新的辦法,而被外賣送餐上門培養出來的習慣難以更改,有什麼法子能代替外賣又不出門呢?
回到最原始的解決辦法,建群直接聯繫,很多大廈裡的公司都會有附近餐館的聯繫名片,如果需求量大,會和飯店老闆建個微信群,哪些人需要訂餐直接群裡招呼,約好配送時間,老闆集中送飯上門。
可是遇到單個點餐或者不想吃這家怎麼辦呢?隱藏在大廈裡的小程序在悄然興起。
和外賣平臺高昂的抽成費用不同,小程序的門檻就低多了,除了每個月低廉的月租費用,其他產生的所有利潤都將是商家自己的。
現在有很多餐飲品牌都做了自己的訂餐小程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喜茶、麥當勞等,解決不少訂餐問題。和美團餓了麼等平臺相比,訂餐小程序也可以選擇自提或者外賣,但是這樣的外賣成本明顯少了很多。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因為不是美團那樣大的規模,小程序上的店家和用戶都只是集中在區域小範圍內,所以不需要那麼大的數據支撐,人力成本也節省很多。從功能上,掃碼預約和點單功能也完全能滿足用戶需求。
另外小程序對於店面宣傳方面,提高了精準營銷和品牌粘度,比起在外賣大平臺上的海底撈針式搜索,小範圍的小程序更有針對性。
這些小程序都是可定製的,寫字樓內部可以自行打造,這樣的內部消化不僅價格更低廉,消費者體驗也更好。
平臺又掀起價格戰,外賣自由何時能實現?
平臺之間的戰火從來沒停過,今年8月餓了麼亮肌肉,正式推出「百億補貼」計劃,而近期這個補貼的規模從24城增至124城,範圍也從餐飲類擴展到了全生活服務類。
「百億補貼」補的是什麼?如果你是新用戶,那麼你就可以薅羊毛了,「一分錢炸雞」不是夢!這種套路是不是似曾相識?你當初也享受過,還是作為新用戶的時候。沒錯,這種燒錢的拉新手法再度上演。
美團作為老對手怎能無動於衷?為了搶奪市場,美團緊接著上線「百億飯補」計劃,雖然官方定義這次活動只是「促銷」而非「補貼」,但是從形式和內容上來看,這是雙方平臺的又一次交火。
2018年夏天,餓了麼曾經投入30億來打補貼戰,可惜最終效果平平,沒能成為本地生活領域的老大。現在捲土重來且氣勢洶洶,補貼大戰又起,未來局勢發展如何還不能早下判斷。
不過有句話說得對,「老用戶不如狗」,這些誘惑力滿滿的補貼都是針對新用戶的,老用戶們還在愁外賣自由。說句不誇張的話,有人給自己定下的十一月小目標是定外賣不看價格,只看喜好。看似簡單,實行起來已經有些難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