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有一種螳螂,雌性個體個頭碩大,腿類似蘭花的花瓣,全身淡粉色,長得像蘭花一樣,因此被稱為蘭花螳螂;但雄性個體卻有巨大的反差,個頭僅有雌性個體的一半,而且披著灰不溜秋的外套,有點辜負蘭花螳螂這個美名。
蘭花螳螂為什麼會長得像花一樣呢?雌雄個體的個頭又為什麼會相差這麼大呢?研究人員仔細觀察了上百個蘭花螳螂的標本,研究了它與物種的進化關係,最後為我們揭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我們現在觀察到的蘭花螳螂是一種捕食性昆蟲,它們以捕食其它昆蟲為生,所謂「螳螂捕蟬,黃雀之後」是也。但是研究人員發現,蘭花螳螂的祖先並不以捕食為生,而是像現在的蜜蜂和蝴蝶一樣,通過為植物傳粉獲得食物。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它們開始懸掛在花的某個位置。
但是這個原始螳螂後代的某個支系演化出大塊頭的雌性個體,它們開始捕食前來為植物傳粉的昆蟲。顯然,塊頭大的個體能捕獲到更多的獵物,因此自然選擇傾向於使得這些雌性螳螂個體越來越大。這時候的螳螂體色跟其它的親戚相差不大,為黑綠色,這樣有利於它們埋伏在植物體上而不易為捕獵目標所發現。但是這是蘭花螳螂在進化史上邁出的第一大步。
蘭花螳螂在進化過程中的第二大步是體色發生變化。當某個支系的體色出現淡粉色的時候,傳粉昆蟲會將其誤認為蘭花而前來「傳粉」,等於主動將自己送入虎口。可想而知,這種變化給該支系的個體帶來了相當大的利益,自然選擇再次強化了這種變化。蘭花螳螂經過這兩步,最後演化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看似美麗無比,其實是個冷酷無情的殺手。
那麼,為什麼只有雌性個體發生了這些變化,變成了「高帥富」,而雄性個體卻仍然維持「窮矮挫」的形象呢?其實這從進化的角度也好理解:雄性的個體要到處遊走以尋找到交配對像,如果它們頂著大個子樣的蘭花到處走,會是什麼樣子呢?估計不僅要捕食的昆蟲要全被它們嚇跑,就連它們自己也很容易被天敵所捕食而小命不保,自然選擇當然不會有利於它們。所以,它們就只好老老實實地維持著小個子和黑綠色的形象,一方面有利於它們埋伏在植物叢中逃避天敵和捕食獵物,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自己在與雌性交配的時候保持身手敏捷,要知道,螳螂交配的時候,雄性個體時刻有被吃掉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