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菖蒲
陳勁
他,葉形如劍,色澤黃褐,氣宇軒昂地生長在中華大地上。農曆五月,他與艾草並駕齊驅,正氣凜然地來到千家萬戶,成為門神,驅邪避害,護佑平安。
他,就是菖蒲,就是祛除身體溼氣、讓身體正氣充盈的菖蒲,就是根植中華大地、傳承家國情懷的菖蒲。每年端午節,門口掛菖蒲,煎菖蒲水喝,用菖蒲水泡腳洗身,這樣的傳統文化習俗,已在我泱泱華夏傳承兩千多年。
在我家鄉萬盛,這樣的菖蒲和端午文化習俗,當然也是有的。記得之前端午節,父母早早地上山割些菖蒲和艾草,再加上一些自製的鹹鴨蛋和清水粽,特意從老家送來。一家人就自然地圍坐起來,父母上座,孩子一旁,我和妻子最後落座。我們一邊細細品嘗,一邊聽父母講家鄉的變化和鄉親們的暖心事。而屈原忠貞不渝的愛國故事和端午節的來歷,則由我和妻子講給孩子聽,就像小時候父母講給我們聽一樣。臨走,父母還不忘一番叮囑,要繼續多煎水來泡泡腳、洗洗身,這樣除溼驅邪的效果才會更好。
這幾年,父母沒有那麼早了。他們電話裡說,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和生態文明建設早已深入人心,老家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山林茂密,空氣清新,幹河溝也恢復了生機,菖蒲和艾葉是這裡一片、那裡一彎,長勢喜人,一割就是一大把,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去割就是了。再者山上修建了環山車行道、健身步道及觀景平臺,一到周末和傍晚,前來休閒健身和採野菜的,絡繹不絕,其樂融融。
往年回去,多限於老屋和鄰居院子,少去山裡轉悠。我惦記著父母的話,想到家鄉的山上走走看看,感受一下百草蔭濃的生態美好,更想去割些菖蒲和艾草。
今年端午節前,我攜家人又回去了,當然上了山。汽車沿著南桐鎮插旗山間公路向上蜿蜒行使,一路平坦安穩,視野開闊。時而還有鳥兒鳴叫,或在草木間飛躍。許是好久沒有來了,或許是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心情,目光所及皆是家鄉親切的美景,一股久違的鄉愁情緒油然而生。車前方,輪廓分明的插旗山挺拔俊秀,綠意蔥蘢,幾條小溪掙脫大山母親的懷抱,歪歪扭扭地邁著小步,哼唱著活蹦歡跳的童謠下山去了。雖然太陽偏西,但溪邊鄉親們仍在往來勞作,揮灑著初夏耕耘的汗水。
兒時發小們玩耍的山坳土池塘到了。我停下車,招呼著一家大小過去瞧那模樣,嘴裡不落下我的童趣故事。近了,只見池塘裡蓮葉正旺,荷花點點,還棲息有幾隻青蛙。池塘一角,菖蒲擇水而居,片片黃褐葉子下寬上尖,剛直鮮明,正氣充盈,劍指藍天,護佑著「出淤泥而不染、著清漣而不妖」的映日荷花。這情景,分明就是一幅剛直高潔、香遠益清的山水國畫,也恰似屈原高尚操守的生動再現,寓意著立身處世的應有方式。
我和妻子順手割了幾把菖蒲,還有池塘邊的一些艾草。頓時,菖蒲、艾草及荷花的濃鬱清香就散發開來,隨風浸潤心扉,不覺神清氣爽,塵埃遠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拿了把菖蒲邊聞邊說。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妻子也有同感。
那不是二伯娘嗎?我發現不遠處山林邊有位老人勞作的身影。定睛一瞧,果然是二伯娘。她去年辦了九十壽宴,我特意勸慰她這輩子可以歇歇了,殊不然今天所見她仍與鐮刀為伍。你看她刷、刷、刷幾下,手起刀落,動作嫻熟真是雄風不減當年。我大聲地招呼著,連喊幾聲她才聽見。原來,她正在割菖蒲和艾草,準備給堂哥堂姐們送去,多餘的就拿到集市上賣。二伯娘回應說,這些年山上菖蒲艾草長勢實在是好,今年端午節她和二伯爺老兩口繼續像往年一樣,掛菖蒲艾草、包清水粽子、煮鹹鴨蛋、喝點雄黃酒,還要多撥弄智慧型手機,看看各地賽龍舟紀念屈原的生動視頻。
夕陽西下,山林誦歌,我們驅車來到了觀景平臺。隨著斷斷續續的人群,我們在平臺上徜徉和眺望。麒麟山下,綦萬高速公路猶如一條玉帶,從遠方峻岭中蜿蜒而來,繞著整潔祥和的村莊,又沿山麓飄逸而去。南來北往的車流在夕陽下熠熠生輝,帶來了勃勃生機,也將鄉愁帶向遠方。在它不遠處,渝黔高速複線工程建設正酣,雄偉壯觀的溫塘大橋雛形初現,大型車輛們來回穿梭,一片火熱朝天景象,幾乎沒有停息或收工的樣子。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幸福生活也是幹出來的。」我情不自禁地一邊感嘆,一邊問家人也問自己,是誰讓家鄉、讓中國發展駛上了風景這邊正好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原來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啊!千百年來,我們中國人始終在奮力傳承一種基因。它既飽含著對國家、對民族長遠發展的居安思危,更有矢志不移地將理想照進現實的接力行動,由此奏響了中華兒女強烈家國情懷的民族強音,這正是與愛國愛家之端午文化習俗一脈相承的。
晚霞似火,炊煙嫋嫋,我們滿意地踏上了歸程。與我們一起回家的,還有那日新月異的家鄉變化美景和一車菖蒲的醇香。
作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