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有什麼好?它有臺灣青年未來的天空!

2021-01-10 中國臺灣網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作家楊渡的評論文章指出,大陸有什麼好?它的整體經濟是向上的,未來的市場是可期的,講得直白一點,它有發展的可能,有未來的天空,而臺灣呢?臺灣年輕人的天空在哪裡?天天喊著「臺獨」口號卻不能給年輕人未來的執政者,能有什麼希望?政治迷狂可以關門自爽,但有志氣的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只有不陪你玩,選擇走自己的路了。

評論摘編如下:

朋友從大陸回臺,我們談到最近在歐洲、大陸所遇見的臺灣年輕人,內心非常感嘆,但也很佩服。

幾年前,臺灣人在大陸工作仍有一片優勢,薪水也比大陸一般高一些。現在是臺灣很多青年自覺地往大陸走、往島外走,他們不再期待高薪,也不怕苦,更不是衝著大陸給臺灣青年的創業優惠政策。再多的優惠政策,總有結束的時候;再多的錢,也有用完的時候。創業要的是什麼?年輕人要的是什麼?

「年輕人要的是未來的天空。可惜臺灣看不到未來的天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在一夜討論後,我們得到這樣的結論,既感到悲哀,卻又為臺灣年輕人的勇氣感到佩服。

現在的臺灣,有什麼創業的機會嗎?除了做咖啡館、文化空間、文創小店,還有什麼?工業技術上的專業,要投入的資金相對高,技術門坎也高,更何況年輕人也沒那個機會。像美國那樣發展信息網絡商機嗎?臺灣的市場太小,商機太少。只有小資金、低技術的個人出版、文創小店、文化咖啡館,還有一點機會。

幾年前,大陸觀光客還多的時候,到南部、東部鄉下開一間民宿,賣一點清新文創商品,未嘗不是一個機會。但現在兩岸觀光緊縮,民宿一片倒閉潮,這個機會也結束了。而出版業與獨立書店也都面臨經營的困境。幾年前臺當局「文化部」還出錢補助民間創立書店,以鼓勵文化風氣。但經營豈只是靠一次補助就夠了,長期的經營才是問題。獨立書店如果不靠咖啡館來支撐,光靠賣書根本無法生存,現在關店潮正在發生。

至於號稱可以展現臺灣「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特色的獨立出版,說得直白一點,主要是靠業外收入,甚至家人的支助,來補助出版的虧損,要不就是靠自己去找其他的工作,用薪水來養出版的「志業」。能生存者幾希?

前不久去一趟韓國,參觀坡州出版城,看到韓國有意識地讓出版相關產業集中起來,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形成一個集中的出版城市,周末舉辦活動,讓它因文化而成為觀光的小城,未嘗不是一個出路。但它用了十幾年的奮鬥,才終於形成規模,臺灣的政權這樣輪替,政策多變,誰要跟臺當局走?

至於影視產業出走的就更嚴重了。一些知名的導演、演員相繼在大陸設點,或乾脆把公司搬去北京、上海,一方面是便於接大陸工作,另一方面是洽談合作容易。

幾年前「太陽花學運」的時候,聽一位年輕人說過,他無法理解臺灣人為什麼抗拒「服貿協議」。一邊是大陸廣大的市場,一邊是臺灣小小的市場,雙邊互相開放,臺灣以小搏大,得利者是臺灣,偏偏臺灣卻怕大陸進來。他很不解地問:「一邊大,一邊小,你怎麼就不敢放開拼一拼?」

回想起來,當初所懼者,根本是無端的。臺灣該做的不是怕大陸資本進來,反而是該藉此進入大陸市場。這才是一條活路。

當年不開,如今只是逼得臺灣年輕人、文化人在無出路之中自行去大陸打拼,變成出走潮,該怪誰?

大陸有什麼好?它的整體經濟是向上的,未來的市場是可期的,講得直白一點,它有發展的可能,有未來的天空,而臺灣呢?臺灣年輕人的天空在哪裡?現在,大陸沿海大城市的薪水已比臺灣高,有戰鬥力的年輕人要找未來的戰場,發揮自己的能耐,創造自己的天空,能不出走嗎?

關鍵還是未來的天空。天天喊著「臺獨」口號卻不能給年輕人未來的執政者,能有什麼希望?政治迷狂可以關門自爽,但有志氣的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只有不陪你玩,選擇走自己的路了。

相關焦點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在8日舉辦的「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活動」上,來自臺灣的建築規劃師張欣頤說。作為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本次活動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來自兩岸的青年企業家、建築設計師與福建多個部門代表齊聚廈門,共同解讀惠臺政策、分享經驗,共話閩臺深化鄉建鄉創交流合作的新機遇。
  • 臺灣青年大陸創業熱情高 分享臺味冀交流合作
    【解說】午餐時間,來自臺灣桃園的創業青年遊平開始忙碌了起來,備菜、做飯、擺盤,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他一刻都沒停,臺味十足的便當一份一份地打包好給顧客送去。福建省漳州市臺商投資區是大陸臺資企業發展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到此創業。遊平就是其中的一員。【解說】2015年,22歲的遊平決定從臺灣來到大陸創業,開始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打拼。
  • 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陳舒、查文曄)20日的首都賓館錦雲廳內,來北京十年頭一回沒能回臺灣過年的陳文成,和本計劃帶父親在北京體驗大陸年味的楊品驊不期而遇,他們笑言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雖「都沒能看到大陸的廟會」,但卻親身體會到「兩岸就是骨肉天親」「交流是割不斷的」。
  • 臺灣青年浙江玉環「趕集」 稱到大陸創業正當時
    臺灣青年可以藉助此平臺參展、交流、售賣,包括各類文創作品、生活好物、臺灣特色農副產品、科技產品等。一位臺灣青年受訪時表示,目前大陸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扶持臺灣青年的創業政策,並建立了眾多專門針對臺灣青年的創業空間,加之大陸廣闊的市場前景,現在到大陸創業可謂正當其時。
  • 大陸青年眼中的寶島風光
    ,在本期《臺灣青年看北京》裡對身邊的大陸朋友進行了採訪,交流與了解了大陸朋友們第一次去臺灣的體驗和感受,以及一些不一樣的看法。No.1大陸同胞對臺灣同胞有什麼深刻的印象呢?臺灣對於大陸年輕人是一個比較陌生而新鮮的地方,許多方面都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位大陸同胞說:「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臺灣同胞非常客氣。
  • 連勝文直言: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大陸的環境更友善
    中新社昆明8月13日電 (記者 胡遠航)「大陸的市場更為廣闊,在創新創業融資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更大,這對臺灣有志有技的年輕人而言,無疑是個契機。」13日,在昆明率團交流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財團法人青年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連勝文直言不諱,青年創新創業,大陸的環境更友善。
  • 臺灣青年:不要「小確幸」而有「大確信」
    記者手記:看見不要「小確幸」而有「大確信」的他們——「臺灣青年說」組稿之四  新華社臺北5月3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小確幸」「草莓族」「悶世代」「厭世代」「青貧族」……在當下的臺灣社會,青年被冠上五花八門的標籤
  • 臺灣青年在大陸當視頻博主:雙腳丈量大陸 視頻搭起橋梁
    中新網成都1月10日電 題:臺灣青年在大陸當視頻博主:雙腳丈量大陸 視頻搭起橋梁  記者 王鵬  「這是一封寫給四川的家書,感謝四川給我的養分,讓如今的我有能力用雙腳丈量大陸的土地。」2021年1月初,辭舊迎新之際,來自臺灣的視頻博主林子均在「2020年度總結」中,向四川致謝。說到深情處,這位26歲的臺灣小夥紅了眼眶。
  • 臺灣創業青年走進大陸:欲打造茶飲界的「星巴克」
    (中國臺灣網 扶海濤 攝)  中國臺灣網6月23日北京訊  (記者 朱煉)23日,首屆全球華人創新創業大賽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辦。來自臺灣地區的「發現茶」青年創業項目獲得創新價值獎,項目負責人顧大全說,非常高興能得到這個獎項,希望透過這個平臺讓發現茶「走出臺灣,前進大陸」,進一步走向世界,打造一個茶飲界的「星巴克」。
  • 大陸市場前景值得期待——三位臺灣青年的戰「疫」感悟
    新華社福州2月25日電(記者許雪毅)從「70後」到「90後」,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在閩各行各業臺灣青年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獨特的戰「疫」故事。他們說,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大陸市場前景值得期待。「疫情過後大家會更注意養生,大陸市場這麼大,我很鼓勵臺灣青年帶著大健康等相關產業到大陸尋找機會。未來公司也打算和臺灣營養師合作,更多引進藥用性的香草類植物。」(小標題)「80後」韓文浩:空氣壓縮機的貢獻「疫情期間,很多口罩廠擴產,需要更多空氣壓縮機,我們正月初三就開始給他們供貨了。」
  • 臺灣青年蘇州直播帶貨:讓大家知道大陸的精彩
    臺灣青年蘇州直播帶貨:讓大家知道大陸的精彩 2020-08-13 17:18:34 這款牛軋糖奶香特別濃鬱,有些復古的味道,能夠品嘗到當年父母吃的味道……」13日,在江蘇蘇州的一家蛋糕店裡,參加2020蘇臺大學生暑假傳媒研習營的臺灣青年張允鴻和戴安,正對著手機屏幕賣力地推薦各色臺式糕點。對於這些臺青們來說,在大陸直播帶貨是一次異常新鮮的體驗。直播開始前,兩人緊張地做著準備。
  • 「80後」臺灣青年紮根大陸:「臺二代」不止步於接班
    臺灣青年黃元澤(右)向參訪者介紹他的文創作品。 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25日電 (張金川 龔雯)「作為『臺二代』,接力家族傳統企業不只是守成,需要慢慢轉型成長;同時大陸機遇廣闊,可以朝外部很多相關行業發展。」加入紮根大陸的家族企業12年,黃元澤近日向中新網記者道出了自己的切身體會。
  • 溫國輝:歡迎更多臺灣有志青年共建共享廣州輝煌未來
    溫國輝:歡迎更多臺灣有志青年共建共享廣州輝煌未來 2020年12月05日 10:5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12月4日,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暨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在廣州啟動並舉行開營儀式,廣州市市長溫國輝出席並致辭。
  • 《我們臺灣這些年》作者廖信忠:臺灣和大陸青年都在彼此想像
    「雖然隨著自由行的開放,兩岸年輕人的走動越來越頻繁,但是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的青年都在彼此想像對方,誤解還存在。」       因為《我們臺灣這些年》而成為暢銷作家的臺灣青年廖信忠,在採訪中這麼說道。       2009年,廖信忠因工作關係,被公司派到上海。
  • 臺灣IT企業在大陸開枝散葉:我們的未來在大陸
    ,那就是臺灣的IT企業,它一路高歌向西進。  臺灣電腦巨人Acer曾經預測,未來5年內,大陸將成為世界第二大電腦市場,並可能成為第一大網絡應用市場,但目前看來,中國PC市場的發展速度還會加快。以Acer為例,在1999年,它的營業額是85億美元,而其中大陸只佔1億美元,如今它希望能夠從現在的第9名提升到大陸市場的前5名之列。
  • 臺北青年蔣成圃:走進大陸 開創無限可能
    由於發現在臺灣的健身市場發展空間有限,懷揣「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就要把自己置身於什麼樣的環境」的人生信念,2018年3月蔣成圃在臺灣一位健身前輩的引薦下,隻身來到大陸一家體能訓練中心受聘擔任全職體能教練。「你那有吃的嗎?需要什麼東西,我給你寄啊!」兒子隻身來到大陸發展,留給蔣成圃母親的是無限的掛念和一直放不下的心。
  • 臺灣青年聚落:夢想從一平方米展臺開始
    【解說】在一個名為臺灣設計師品牌專區的店鋪內,展示著眾多臺灣文創產品,其中不乏結合農民漆畫元素的帆布包、手機殼,臺灣少數民族手作飾品等,個個都包含著奇思妙想。這是記者日前在位於福州三坊七巷黃巷內的唯美客文創聚落見到一幕。這個品牌專區內,有近20個 「一平方米」的空間,展示著一個個臺灣青年文創項目。一平方米的空間能做什麼?在這裡有了答案。
  • 2020兩岸青年交流成果豐碩,臺灣青年是愛拼族!
    儘管面臨諸多困難,有個獨特的群體——廣大臺灣青年卻始終在推動兩岸交流、投身祖國建設,他們是兩岸交流大潮中一道靚麗的風景,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貢獻者,值得我們手動點讚。 在福建,已經有66個臺灣建築師團隊、200多位臺灣青年參與當地鄉建鄉創事業,服務30個縣112個美麗鄉村項目;97名臺胞受聘為科技特派員,涉及機械、生物技術、農業、環境工程、文化旅遊等,在上百個鄉鎮村開展創業和技術服務。
  • 「登陸」臺灣青年深耕機械產業14年:只要你肯做,就有很多機會
    臺灣青年魏勝億介紹他在大陸的創業故事。 張金川 攝中新網漳州12月17日電 (張金川 龔雯)「我對大陸市場十分看好,將再增加3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資金投入,對漳州的機械加工點進行增產改造。」37歲的臺灣青年魏勝億,來到福建省漳州市已14年,對自己深耕的機械產業發展信心滿滿。在魏勝億看來,大陸吸引他的地方,就是很容易實現夢想,「只要你肯做,就有很多機會。」在魏勝億看來,「大陸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很容易實現夢想,只要你肯做,就有很多機會。」
  • 疫情過後,大陸會對臺灣有什麼動作?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說:「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說「疫情」過後,兩岸關係回不去了,然後呢?是啊,「疫情」即將過去,民進黨當局還想大陸視你為同胞,讓你一面盡享大陸發展的紅利,一面搞「臺獨」是不可能的了。大陸將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手段和更多的工具,反擊「臺獨」分裂行徑。大陸會有什麼動作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過後,兩岸關係也沒有和緩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