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塵如花生自我底腳下。
想此時荼靡落盡的陽臺上
可有誰遲眠驚夢,對影嘆息
說他年陌上花開
也許有隻紅鶴蹁躚
來訪人琴俱亡的故裡……
路過的朋友,如果你看到這些詩句會有興趣讀下去嗎?想起我第一次讀這首詩是在一次旅途中,為了消遣向鄰座的臺灣人借閱的雜誌,無意間看到這首詩,知道了臺灣詩人周夢蝶。從此,詩人的名字和那個「雪塵如花」的午夜的場景便印在了腦子裡。
1921年,詩人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農村,出生前四個月父親去世,由母親獨自撫養長大。11歲上私塾, 18歲上小學,20歲上初中。初中畢業後先後在開封師範學校、宛西鄉村師範就讀,因戰亂失學。這期間16歲結婚,並育有兩男一女。1948年,去武漢求學適逢戰亂,偶然中加入了國民黨軍隊,不久隨部隊去了臺灣。 1956年,從軍隊退役後到了臺北,在街頭擺書攤謀生 ,有時還幫人代寫書信。每天詩人周夢蝶背著書坐公交車到武昌路一帶,找個空地把布先鋪地上,然後攤開書,他自己靠在牆根曬著太陽打盹,也有說是冥想參禪。就這樣一天天從日出到日落,終日靜坐繁華街頭,因寫過一首詩《孤獨國》,便有人稱他為"孤獨國國王",成為臺北街頭一景。直到1980年,因病書攤歇業,歷時長達21年。2014年,94歲病逝於臺北。
詩人周夢蝶
也許是特殊的生活經歷形成了他特殊的性格,周夢蝶在臺灣詩壇上的確是個奇特的詩人,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就連在臺北武昌街擺書攤時也專賣那些冷僻的哲學、詩集、詩刊等文學讀物。其實一個人孤獨到了極致是不怕孤獨的,或者說是愛上了孤獨,在獨處中跟古人先賢對話,亦或跟自己交流,就從上面的幾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莊周的影子,看到李商隱的形象。詩人周夢蝶光是私塾就讀了7年,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詩中引經據典,如「雪塵如花」,「陌上花開」,「人琴俱亡」都是歷史典故。
詩人周夢蝶曾說過這樣的話:「這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佔面積的,另一種是不佔面積的」,而他屬於後者。這也許是他欲求擺脫而未得擺脫的一種自我調侃吧。有型的物質的世界對於他已無足輕重,因他有著更豐盈的精神世界。
詩人與書攤
周夢蝶在性格上雖孤獨但卻又是曠達的,沉靜卻又是嚮往自由的,落拓但卻又是不卑不亢的。自1980年書攤停業後,每周三下午6點,先後在明星咖啡屋和百福奶品店舉辦文友聚談會,被稱為"明星之約"、"百福之約",數十年風雨無阻,詩人被暱稱為"地下文學院院長"。白先勇,三毛,龍應臺等臺灣文化名人都曾參與其中。曾有人給他頒發過10萬元獎金,他第二天就捐給了學校。就這樣數十年風雨無阻,直至他病逝前不久。
周夢蝶與龍應臺
讓軟香輕紅嫁與春水
讓蝴蝶死吻夏日最後一瓣玫瑰,
讓秋菊之冷豔與清愁
酌滿詩人咄咄之空杯;
讓風雪歸我,孤寂歸我
如果我必須冥滅,或發光──
我寧願為聖壇一蕊燭花
或遙夜盈盈一閃星淚。
等一個落雪的黃昏或是午夜,捧讀周夢蝶的詩,你會感知這份超然物外的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