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詩人周夢蝶,詩佛禪悟於一身

2020-12-22 雲外悅讀

楊絳先生曾說: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乾脆另找高明,和他對質。

不記得是哪一天,我敲開了周夢蝶老人的大門。走進一看,一下子被迷住了,久久不願出來。

關於周夢蝶,乍讀這個名字,一下子會想到「莊周夢蝶」的典故。典出《莊子·齊物論》。莊周在夢中幻化為蝴蝶,在天地間遨遊,逍遙自在,不知何為莊周。忽然醒來,發覺自己仍是莊周。後以此比喻人生變幻無常。

我翻閱了一些書籍,並沒有找到周夢蝶這個名字與莊周夢蝶的典故之間的淵源。但從夢蝶老人的人生及詩作,這二者的淵源不言自明吧,何必多費唇舌。讀過周夢蝶的詩,大概就會覺得這簡直就是莊周再世啊。

周夢蝶,本名周起述,河南省淅川縣人,一九二零年十二月三十日生,卒於二零一四年五月一日。父早喪,家貧,仰母十指為活。宛西鄉村師範肄業,一九四七年參加青年軍,次年隨軍隊來臺。一九六五年自軍中退伍,做過書店店員、小學教員等工作。一九五九年起在臺北武昌街擺書攤維生,專賣詩集和純度極高的文學作品,直到一九八零年因胃疾而結束。

如果你恰好經歷過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路過臺北武昌街街頭,那你一定會見識當時的街頭一景。一位身著一襲藏青長袍的老者,裹著一身仙風道骨。身邊一個暗灰提包塞滿所有家當。如果你知道他的身份,那麼你就會覺得這個提包仿佛是李賀的錦囊! 提包裡一把雨傘,充當拄技,陪伴他一程又一程的風霜雨露。他靜坐街頭,仿佛老僧入定,時時在沉思。至於賣書,大可任其自然。你愛買不買,你想看盡可以停下來看。是不是讓人想到倉央嘉措,你來與不來,我就在那裡。

夢蝶老人的一生即是以詩為生命的一生。他作詩惜字如金,苦苦吟哦,仿若唐代苦吟詩人賈島的創作風格。「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絕不是才情的不足,而是對詩的熱愛與敬畏。因為太愛了,所以作詩的心總是不忍,不夠,寫詩的手總是顫抖。

而夢蝶老人的詩的命運卻有如梵谷的畫作。也許天才都是孤獨的,天才的命運也是相通的吧。法國詩人波德萊爾評價梵谷,「他生下來。他畫畫。他死去。麥田裡一片金黃,一群烏鴉驚叫著飛過天空。」用這句話評價夢蝶老人也同樣精準。只不過畫畫變為作詩。梵谷生前畫作一文不值,死後賣為天價。而畫家卻終身在愁苦潦倒中掙扎。夢蝶老人一生作詩三百多首,直到去世前才集結出版。夢蝶一生困頓,死前能見到自己的智慧結晶也頗感欣慰吧。

了解周夢蝶的人,會用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加以比擬。比如,安守貧窮如顏回,終生不改其樂;自幼喪父,「長於婦人之手」堪比後主李煜;才情蓋世,而又至情至性,可比寶玉;一生痴絕,可比晏小山。黃庭堅曾評價晏幾道,「生平四大痴絕處」——「仕宦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是一痴也;論文自有體,不肯作一新進士語,此又一痴也;費資千百萬,家人寒飢,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負之而不恨,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這不正是在說周夢蝶的為人處世嗎?

而我最喜歡夢蝶詩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他把詩與禪合一。在他的詩中,讀到的是禪悟,是靜語,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超脫。這又與「詩佛」王維的創作風格不謀而合。有人言:「高僧修道不成,來世投胎就成了詩人。」這亦詩的熱烈亦佛的冷寂,在夢蝶身上自然和諧的統一了。

但周夢蝶就是周夢蝶,他是獨一無二的。他寄身紅塵濁流,甘於簡樸、涵泳於藝,淡泊世情、孤峭卓絕,巍然如一座山峰。 其人格行誼鮮明地保持了讀書人久被遺忘的嶙峋風骨、傲岸情操,樹立起「有所不為」的風範。而其對於藝術的尊重,對於詩的熱誠,堅持、執著得令人仰望。作為一個詩人,已不單單是一則傳奇。

夢蝶老人是神秘的,他的詩作不宜大肆拿出來喧譁。有緣人可以去自己尋找。讀一讀,才知道,這世上還有人這樣去唱生命之歌。說了這麼多,在這裡僅以一首我最喜歡的夢蝶老人的詩《行到水窮處》,與大家分享。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是源泉,

我是泉上的漣漪;

我們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終

相遇。像風與風眼之

乍醒。驚喜相窺

看你在我,我在你;

看你在上,在後在前在左右:

回眸一笑便足成千古。

你心裡有花開,

開自第一瓣猶未湧起時;

誰是那第一瓣?

那初冷,那不凋的漣漪?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相關焦點

  • 「苦僧詩人」周夢蝶——《十月》
    十月文/周夢蝶就像死亡那樣肯定而真實你躺在這裡。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過了甚至夜夜來弔唁的蝶夢也冷了是的,至少你還有虛無留存你說。至少你已懂得什麼是什麼了是的,沒有一種笑是鐵打的甚至眼淚也不是一如那蘆葦,風愈大愈堅周夢蝶在臺灣詩壇,甚至中國詩壇都是大師級的存在。他的詩非常獨特,不比任何一個詩人相同。大多數詩都帶著濃濃的宗教味兒。於是有人給他取名為「苦僧詩人。」
  • 臺灣詩人周夢蝶:用生命維護自己的孤絕
    今天要推薦的書,是詩人周夢蝶的《剎那》。《剎那》是詩人生前在大陸地區出版的一本詩歌合集,裡面收錄了他的名作《孤獨國》《還魂草》等,可以作為了解詩人創作的切入口。今天推薦的書是詩人周夢蝶的《剎那》,這是詩人生前在大陸地區出版的一本詩歌合集,裡面收錄了他的名作《孤獨國》《還魂草》等,可以作為了解詩人創作的切入口。周夢蝶於2014年去世,終年94歲。周夢蝶可謂是臺灣詩壇的一個異數,他的詩作擁有很強的宗教色彩,將東方的語言意蘊與西方詩歌技巧相融合,讀之令人印象深刻。
  • 臺灣詩人周夢蝶「化蝶而去」
    圖:龍應臺(左)與周夢蝶\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成野報導:臺灣詩壇巨擘周夢蝶,昨日下午二時四十八分,病逝於臺灣新店慈濟醫院,享壽九十四歲。  詩壇苦行僧一生豁達  據臺灣媒體報導,當知悉這位詩壇苦行僧化蝶而去,臺灣當局「文化部」部長龍應臺神情黯然說:「周先生一生豁達,他現在的走,我想也是周夢蝶一輩子作品中,最後的一行詩,用他自己的生命完成。」
  • 在孤獨中寫下最溫暖的詩——詩人周夢蝶
    想此時荼靡落盡的陽臺上可有誰遲眠驚夢,對影嘆息說他年陌上花開也許有隻紅鶴蹁躚來訪人琴俱亡的故裡……  路過的朋友,如果你看到這些詩句會有興趣讀下去嗎?想起我第一次讀這首詩是在一次旅途中,為了消遣向鄰座的臺灣人借閱的雜誌,無意間看到這首詩,知道了臺灣詩人周夢蝶。
  • 詩人周夢蝶:他的離去,就是最後一行詩
    詩人周夢蝶再也不能在臺北武昌街明星咖啡館樓下擺書攤了。  一卷《二十二行》詩手稿、一尊佛像,詩人周夢蝶的告別式布置如詩人一生的低調樸素。龍應臺弔唁時說,因為詩,讓他孤獨、單薄的身影有了態度,「周的離去,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方式寫下最後一行詩」。  這個「孤絕,黯淡,豐盈的雲水僧」,一生清貧。他去世時,享年94歲。
  • 一代詩人周夢蝶病逝 臺灣藝文界同哀
    周夢蝶騰訊文化臺北訊(李怡芸):在臺灣詩壇乃至整個中國當代詩壇,均有其獨特存在的知名詩人周夢蝶,日前因膽結石住院開刀治療,術後因傷口癒合不佳轉至加護病房,1日下午2點45分因多重器官衰竭周夢蝶本名周起述,1921年出生於河南省浙川縣馬鐙鄉,1948年隨軍隊來臺。1956年自軍中退伍後在臺北武昌街的明星咖啡屋前擺書攤維生,他清瘦的身影曾是60、70年代武昌街頭獨特的文化風景,香港作家董橋即曾言:「臺北啊!當時的臺北對文學青年來說真是如魚得水。比如武昌街有個明星咖啡館,周夢蝶,那鴛鴦蝴蝶派的大師就在門口擺個書攤。」
  • 周夢蝶,一個擺小攤的大詩人
    作者保存的周公題字手跡作者:何宗桓詩人周夢蝶,熱愛他的人習慣尊敬而親切地徑稱「周公」。孟庭葦的《純真年代》專輯,磁帶B面第五首,是一首叫《金縷鞋》的歌,專輯的內頁上印著:金縷鞋再為我歌一曲吧 再笑一個悽絕美絕的笑吧/等待你去踏著 踏一個軟而溼的金縷鞋/月亮已沉下去了 露珠們正端凝著小眼睛在等待/再為我歌一曲吧 再笑一個悽絕美絕的笑吧/等待你去踏著 踏一個軟而溼的金縷鞋/走呀走回去在他們的眼上 像一片楚楚的蝴蝶/等待你去踏著 踏一個軟而溼的金縷鞋
  • 周夢蝶(1921-2014)
    即日起,封面新聞《寬窄》頻道「浣花溪」專欄以「當代詩·面孔」為欄題,持續刊發胡亮評論99位詩人的文章。  頂上雪何謂?白髮也。心頭雪何謂?死灰也。  周夢蝶曾經說,頂上雪,可以染髮精改之;心頭雪,則非兼具「胭脂淚」、「水雲情」、「松柏操」與「頂門眼」者不能改也。  他的語調,很輕,很淡,很慢,眼看就要入定,似乎只是為了說給自己的千耳。
  • 詩仙,詩聖,詩魔,詩鬼,詩神,詩佛分別指哪些詩人?
    一:詩仙李白詩仙李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歡交友,代表作有《靜夜思》,《夢遊天姥吟遊別》。二:詩聖杜甫杜甫,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吏詩,代表作《三吏三別》。三:詩魔白居易白居易,唐代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 「孤獨國王」周夢蝶:高僧修道不成,來世就成了詩人
    【編者按】       2014年5月1日,臺灣詩人周夢蝶逝世。龍應臺曾說周夢蝶的一生是臺灣文化史的一頁傳奇。尤其是,周夢蝶自1959年開始,20多年堅持在臺北武昌街頭擺攤,專賣詩集和純文學作品,成為臺北重要的文化街景。他一生創作不豐,過著清貧的生活。他不願對別人的作品多加評論,卻願意自購幾十本他人的詩集贈予認為值得一送的詩友。
  • 世界老時我最後老 · 臺灣詩人周夢蝶逝世百日紀念專題 · 「為你讀詩」第435期
    關注Be My Guest「為你讀詩」公眾微信每晚十點,一位特別來賓「為你讀詩」圖為紫鵑拍攝的周公照片。周公在《藍蝴蝶》中自喻:「世界小時我最先小/世界老時我最後老」。今天是臺灣著名詩人周夢蝶老先生逝世百天紀念日。詩人扎西拉姆·多多、歌者蔣凡、三藏梵音特別創作了一首詩歌音樂作品《那個答案》,以紀念這位清淡素直的偉大詩人。在仿波蘭詩人辛波絲卡而作的詩歌《我選擇》中,周公曾如此描述自己「我選擇早睡、早起、早出、早歸。我選擇冷粥、破硯、晴窗」。點擊下方視頻,即可收聽。
  • 你知道「詩佛」是誰嗎?
    中國古代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詩人,他們被人們賦予了不少雅稱。比如: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魔白居易,詩神蘇軾,詩狂賀知章,詩鬼李賀。那麼詩佛是誰呢?我來告訴你,詩佛就是詩人王維。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我國唐朝著名詩人、畫家。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他少年才志,聰明過人。十五歲那年,他去京城應試,他不僅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還有音樂天賦,因此,王維少年時便在京城小有名氣。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
  • 當代詩面孔(1)|周夢蝶(1921-2014)
    即日起,封面新聞《寬窄》頻道「浣花溪」專欄以「當代詩·面孔」為欄題,持續刊發胡亮評論99位詩人的文章。頂上雪何謂?白髮也。心頭雪何謂?死灰也。周夢蝶曾經說,頂上雪,可以染髮精改之;心頭雪,則非兼具「胭脂淚」、「水雲情」、「松柏操」與「頂門眼」者不能改也。他的語調,很輕,很淡,很慢,眼看就要入定,似乎只是為了說給自己的千耳。
  • 周夢蝶:以詩意的爛漫徵服生命的悲哀
    有金色臂在你臂上扶持你有如意足在你足下導引你憔悴的行人啊!合起盂與缽吧且向風之外,幡之外認取你的腳印吧……一卷《二十二行》詩手稿、一尊佛像,詩人周夢蝶的告別式布置如詩人一生的低調樸素。龍應臺弔唁時說,因為詩,讓他孤獨、單薄的身影有了態度,「周的離去,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方式寫下最後一行詩」。
  • 周夢蝶詩作:雪中取火 且鑄火為雪
    《鳥道——周夢蝶世紀詩選》周夢蝶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詩人周夢蝶,一道讓人難以忘懷的文學風景。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在大陸熱映,其中《化城再來人》講述的就是周夢蝶的故事。同時,中央編譯出版社還推出了臺灣另一位重要詩人向明的簡體版詩集——《外面的風很冷——向明世紀詩選》。著名文學評論家、詩人唐曉渡,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詩探索》雜誌主編吳思敬均表示,臺灣兩位重要詩人的詩集《鳥道——周夢蝶世紀詩選》、《外面的風很冷——向明世紀詩選》在大陸出版,這是兩岸詩壇的盛事,很高興能共襄此一盛舉。
  • 周夢蝶: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臺灣恰有位詩人叫周夢蝶,初見這個名字,隱隱覺得他也是個在塵世與夢境之間流浪的人。〔1〕他是孤獨國的國王讓軟香輕紅嫁與春水讓蝴蝶死吻夏日最後一瓣玫瑰讓秋菊之冷豔與清愁酌滿詩人咄咄之空杯當你來時,雪是雪,你是你一宿之後,雪既非雪,你亦非你直到零下十年的今夜當第一顆流星騞然重明你乃驚見:雪還是雪,你還是你雖然結趺者底跫音已遠逝唯草色凝碧。——《菩提樹下》從此慕名來看周夢蝶的人越來越多,從大學生,文人,到軍人。
  • 我選擇 I 周夢蝶
    周夢蝶,原籍河南省淅川縣,1948年渡海來臺,定居於新北市。其筆名周夢蝶起自莊周夢蝶,表示對自由浪漫的嚮往 。1952年開始發表詩作,後加入「藍星詩社」。1959年起在臺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廳門口擺書攤,專賣詩集和文哲圖書,並發表生平第一本詩集《孤獨國》。最拿手的是瘦金體小楷,經典之作為「行到水窮處」。
  • 周夢蝶:我選擇,早睡早起早出早歸
    五月的第一天,臺灣詩人、「孤獨國主」周夢蝶以94歲高齡謝世。周夢蝶的一生是中國平民在亂世中的特別印跡。據臺灣媒體報導,周夢蝶4月初因膽結石入院治療,開刀後引發肺炎合併敗血症,上周住進加護病房,2014年5月1日下午2時48分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新店慈濟醫院。周夢蝶1921年2月10日生於河南淅川。他本名周起述,原就學於開封師範宛西鄉村師範,由於家境及大環境的變遷,1947年在武昌參加青年軍,後隨軍隊赴臺。周夢蝶之名典出莊周夢蝶,表示對自由的無限嚮往。
  • 周夢蝶逝世一周年紀念 周公夢蝶不解夢
    他曾經當過書店店員,1959 年4 月1 日起,在臺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館擺書攤,專賣詩集、佛學、文學叢書。同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孤獨國》。1965 年出版《還魂草》,1980年因胃病開刀,才結束長達20年的書攤生涯。周夢蝶是詩壇少有的蝸牛派,創作40年,卻字字珍惜,直到周公80歲,《周夢蝶世紀詩選》才付梓。
  • 周夢蝶:書是天下之公器
    周夢蝶住在新北市新店的一幢高樓的六樓,房子不大,倒是方正,沒有隔間。他的床就安放在大門對著的盡頭,床頭左邊兩個立地書架,床尾一個,並在邊旁窗前橫置一大張桌子,周夢蝶就在這寫詩、讀書和吃飯。桌上還常放一瓶金門 58 度高粱酒,他每天睡前或午夜醒來,都會酌一小杯再入睡,這也成了他多年不變的習慣。曾有一天夜裡,老詩人瘂弦來探望周公,他們倆就在這小天地中對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