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張文豔
登州路56號,青島啤酒博物館裡,展示著青島啤酒的百年曆程。
青島啤酒廠為什麼會在登州路上建設呢?青島啤酒博物館副館長姜衛女士說,原因有三個,一個是早在1901年時,德國人就把這個區域規劃為工業區。另外,生產的啤酒要銷售出去,靠近膠濟鐵路與港口碼頭運輸比較方便。第三,啤酒廠的左前方有一德國人毛奇兵營,他們建啤酒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供應駐青的德軍與僑民飲用。
1914年,日德戰爭爆發,日本侵佔青島。1916年9月16日,日本「麥酒株式會社」以50萬銀元的價格將青島啤酒廠購買下來,更名為「大日本麥酒株式會社青島工場」,並於當年12月正式開工生產。青島啤酒的商標被改為「扎晃、太陽、福壽、麒麟」等等,產品主要供應膠東半島的日本駐軍。後來,隨著日本在中國控制面積的不斷擴大以及青島啤酒產量的不斷提高,青島啤酒被銷往東北、華北各地以及上海、漢口、福州、廈門等城市。
日本人對工廠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建。1939年建立了制麥車間,曾試用山東大麥釀製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國產以及西貢產;酒花使用捷克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外匯管制,啤酒花進口發生困難,曾在廠院內設「忽布園」進行試種。日本人擅於精打細算。他們把生產淘汰的酵母廢物利用,製成維他益片,啤酒酵母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所以當時稱為維他益片,也就是現在幫助消化的食母生、酵母片。
1945年抗戰勝利後,青島市政府當局接管工廠,更名為「青島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定名為」青島啤酒廠」,用嶗山泉水製作青島啤酒,將標識改成了青島的標誌性建築棧橋。
【來源:半島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