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光束轉向平臺:將徹底改變無人駕駛、增強現實、神經科學

2020-12-14 環球創新智慧

導讀

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開發出一款低功耗的光束轉向平臺。他們是首個演示近紅外波段的低功耗、大規模光學相控陣的團隊之一,也率先演示了分別應用於無人駕駛導航和增強現實的藍光波段片上光學相控陣技術。

背景

光束轉向系統在成像、顯示、光學捕捉等應用中已經使用了許多年,但是這種系統需要龐大笨重的機械透鏡,而且對于振動過於敏感。小型光學相控陣(OPA),通過改變光束的相位來改變光束的角度,對於許多新興應用來說都是一項頗具前景的新技術。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開發的超薄光學相控陣,可取代鏡頭透鏡組,處理入射光線並捕捉圖像。(圖片來源:加州理工學院)

這些新興應用包括:無人駕駛汽車上的超小型固態雷射雷達(LiDAR)、更小更輕的增強現實/虛擬實境(AR/VR)顯示器、大範圍囚禁離子的量子計算機(具有離子量子位)、光遺傳學(用光線和基因工程來研究大腦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

基於光遺傳學,無線無電池的植入式光電系統用光線控制神經元。(圖片來源:Philipp Gutruf)

遠距離、高性能的光學相控陣需要很大的光束髮射面積,上面密布著數千個主動相控的耗電發光元件。因為當前使用的技術必須工作在很耗電的情況下,所以迄今為止,雷射雷達所需的這種大規模相控陣一直都無法實現。

創新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教授 Michal Lipson 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款低功耗的光束轉向平臺,這是一個非機械、魯棒、可擴展的光束轉向方案。該團隊是首個演示近紅外波段的低功耗、大規模光學相控陣的團隊之一,也率先演示了分別應用於無人駕駛導航和增強現實的藍光波段片上光學相控陣技術。

封裝好的大規模光學相控陣,可用於固態雷射雷達。(圖片來源:Steven Miller/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

該團隊也與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 Adam Kepecs 的研究小組合作,開發出一款基於藍光波段光學開關陣列的可植入光子晶片,它可用於精準的光遺傳學神經刺激。

基於光學開關陣列的可植入納米光子探針,可用於光遺傳學神經刺激。(圖片來源:Aseema Mohanty/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

最近,這項研究以三篇單獨的論文發表在《Optica》、《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Optics Letters》雜誌上。

電氣工程系以及應用物理系教授 Lipson 表示:「這項新技術使我們的晶片基裝置能將光束指向我們想要的任何地方,從而為改變許多領域打開了大門。例如,製造小如信用卡的雷射雷達裝置,用於無人駕駛汽車;製造控制微米級光束以刺激神經元的神經探針,用於光遺傳學神經科學研究;打造一個為系統中每個單獨離子傳送光線的方法,用於普通的量子操作和讀出信息。」

技術

Lipson 團隊設計了一個多通道平臺,可降低光學移相器的功耗,同時保持其操作速度以及寬頻帶低損耗,以實現可擴展的光學系統。他們讓光信號循環通過同一移相器多次,從而使總體功耗隨著其循環次數而降低。他們演示了一款含有512個主動相控移相器和光學天線的矽光子相控陣,在大視場上進行二維光束轉向時功耗非常低。他們的研究成果朝著製造含有數千個主動元件的可擴展相控陣的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一開始,相控陣裝置是在較大的電磁波段上開發出來的。通過向每個天線施加不同的相位,研究人員們可以通過設計一個方向上的相長幹涉以及另一個方向上的相消幹涉,從而形成非常定向的光束。為了轉向(或者說改變光束的方向),他們可以在一個發射器中延遲光線,或者相對於另一個發射器移動一個相位。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目前,光學相控陣的可見光應用受制於龐大的桌面裝置。這些桌面裝置由於像素寬度大,所以視場受限。先前在近紅外波段完成的光學相控陣研究,包括 Lipson 納米光子研究小組的研究,都遇到了在可見光波段進行類似工作所遇到的製造以及材料方面的挑戰。

Lipson 研究小組的博士研究生、《Optics Letters》雜誌上論文的共同領導作者 Min Chul Shin 表示:「波長變得越短,光線對於微小變化例如製造錯誤就越敏感。如果製造是不完美的(製造永遠無法達到完美),它也就散射得更多,從而導致更多損耗。」

就在三年前,Lipson 的團隊通過優化氮化矽的製作配方,演示了一個低損耗的材料平臺。他們利用這個平臺實現了可見光波段的新光束轉向系統,即首個利用氮化矽平臺,在藍光波段工作的晶片級相控陣。

研究人員們遇到的一個主要挑戰就是,工作在藍光波段。藍光波段是可見光頻譜中波長最小的部分,因為它以更短更小的波傳播,所以比其他顏色的光散射得更多。展示藍光波段相控陣的另一個挑戰就是實現廣角,團隊必須克服挑戰,在半個波長(或者至少小於一個波長,400納米,大約為人類髮絲直徑的250分之一)的間隔下放置發射器,這非常難以實現。此外,為了使光學相控陣可實際應用,他們需要許多的發射器。將其擴展至大型系統的難度極高。

Shin 表示:「這個不僅製造起來真的很難,而且光波導靠得那麼近,還會有許多光學串擾。我們無法進行獨立的相位控制,而且我們看到所有的光線相互耦合,而不是形成定向的光束。」團隊解決了藍光的這些問題,意味著可以用這個方法輕鬆地處理紅光和綠光,因為它們的波長更長。博士後研究科學家、《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和《Optics Letters》雜誌上論文的共同領導作者 Aseema Mohanty 表示:「這個波長範圍讓我們可以進行新的應用,例如光遺傳學神經刺激。我們使用同樣的晶片級技術控制微米級光束陣列,精準地探測大腦內的神經元。」

該團隊現在正在與應用物理系教授 Nanfang Yu 研究小組展開合作,以優化功耗,因為低功耗操作對於輕量的頭戴式增強現實顯示器以及光遺傳學器件來說都非常重要。

Lipson 解釋道:「我們非常興奮,因為我們已經基本上在微型晶片上設計出一款可重構的透鏡,我們可以用它轉向可見光束並改變焦點。我們有一個縫隙,在那裡我們可以合成我們每隔幾十微秒想要的任何可見光圖案。這種設計無需任何活動部件,可以在晶片級實現。新方案意味著,我們將可以徹底改變增強現實、光遺傳學以及更多的未來技術。」

關鍵字

光遺傳學、增強現實、相控陣

參考資料

【1】Min Chul Shin, Aseema Mohanty, Kyle Watson, Gaurang Bhatt, Christopher Phare, Steven Miller, Moshe Zadka, Brian Lee, Xingchen Ji, Ipshita Datta, Michal Lipson. Chip-scale Blue Light Phased Array. Optics Letters, 2020; DOI: 10.1364/OL.385201

【2】Aseema Mohanty, Qian Li, Mohammad Amin Tadayon, Samantha P. Roberts, Gaurang R. Bhatt, Euijae Shim, Xingchen Ji, Jaime Cardenas, Steven A. Miller, Adam Kepecs, Michal Lipson. Reconfigurable nanophotonic silicon probes for sub-millisecond deep-brain optical stimulation.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0; 4 (2): 223 DOI: 10.1038/s41551-020-0516-y

【3】Steven A. Miller, You-Chia Chang, Christopher T. Phare, Min Chul Shin, Moshe Zadka, Samantha P. Roberts, Brian Stern, Xingchen Ji, Aseema Mohanty, Oscar A. Jimenez Gordillo, Utsav D. Dave, Michal Lipson. Large-scale optical phased array using a low-power multi-pass silicon photonic platform. Optica, 2020; 7 (1): 3 DOI: 10.1364/OPTICA.7.000003

相關焦點

  • 智能+ 東風無人駕駛集卡賦能5G智慧港口
    5月11日 ,在「5G+無人駕駛賦能智慧港口雲發布會」上,《港口無人駕駛貨櫃卡車標準》企業聯合標準、《5G智慧港口全業務場景落地白皮書》和《5G智慧港口實施方案和路線圖》率先在行業聯合發布。在主會場廈門港口,東風商用車無人駕駛港口貨櫃卡車進行了現場作業,並完成了5G智慧碼頭全業務場景的現場驗收。
  • Transdev在佛羅裡達啟動無人駕駛校車試點計劃
    從通勤到學生,無人駕駛技術將徹底改變人們的日常出行方式。法國運輸運營商Transdev領導了一項非常重要的試點計劃,旨在測試年輕學生對自動駕駛巴士的使用情況。試驗將在巴布科克牧場進行,該農場位於佛羅裡達州(邁爾斯堡東北)的一個太陽能小鎮。在試點期間,參加臨時計劃的孩子可以從城市的特定接客區乘坐自動校車乘車。
  • 澳大利亞:鋰離子電池將為無人駕駛電動汽車供電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一家澳大利亞初創企業正在開發一種創新的自動駕駛電動汽車(EV),它將利用太陽能光伏屋頂和 鋰電池系統。AEV的模塊化車輛系統(MVS)的早期原型,一種無人駕駛的EV平臺,已在去年拉斯維加斯舉行的世界領先的未來技術大會CES19上展出。現在,總部位於墨爾本的機器人業務正在將其太陽能無人駕駛電動車帶入下一階段的開發。作為該項目的一部分,AEV將完成一個演示AEV技術的生產前原型,並準備進行設計和測試的最後階段。
  • 無人駕駛 擁有怎樣的過去和未來?
    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大多數人將不再需要擁有或駕駛汽車我們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汽車出現130多年以後,我們再次面臨交通方式的重大變革。20世紀,佔主導地位的出行方式是由人類駕駛的燃油汽車,這些車大部分由私人擁有。而現在我們正在轉向由無人駕駛的電動車輛提供出行服務,按行程或租約計費。這意味著什麼呢?
  • 北京發布自動駕駛路測報告,上汽通用五菱率先建成無人駕駛物流線路
    雙方將共同研發智能網聯汽車平臺,打造智慧互聯汽車生態圈。雙方將圍繞智能汽車作業系統展開創新技術研究,並在信息娛樂、智能座艙、智能交互和安全駕駛等領域進行聯合研發。此外,雙方還將在研發能力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共同研發新一代的智能汽車平臺。
  • 王志勤:車聯網支持實現無人駕駛的思考
    在硬體上,計算決策主要承載在基於CPU、GPU、DSP、AI晶片、MCU等多核異構分布的計算處理平臺上。算力和功耗之間的矛盾是目前單車智能無人駕駛計算處理平臺遇到的重要瓶頸。同時,由於交通行為更多是眾多參與者之間互相「博弈」,在路徑動作的決策規劃環節,單車智能無人駕駛難以給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網聯化有望分擔單車的算力消耗。
  • 凱斯紐荷蘭工業集團發布無人駕駛概念拖拉機研發成果:無人駕駛技術...
    通過其凱斯和紐荷蘭品牌,凱斯紐荷蘭工業集團的創新團隊積極研發了無人駕駛技術概念,以通過儘量合理利用土壤和各種天氣條件以及可用勞動力,應對這一挑戰並幫助農民和農業企業可持續地提高產量和生產力。  自動轉向和遠程信息處理已應用在現今拖拉機技術中,而無人駕駛技術將使這一發展更上一層樓。
  • 無人駕駛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無人駕駛離我們還有多遠?
    前言:首先,無人駕駛的真正實現和推廣是離不開遠程駕駛的,而今天快速發展的5G則將會是核心的驅動力。就比如蘋果公司將聖克拉拉和桑尼維爾的無人駕駛汽車部門驚醒了一次裁員,裁員人數也超過了190人。而uber的首席科學家拉克爾·烏爾塔森也發表言論稱「無人駕駛汽車大規模的應用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和很長的路要走。」
  • 無人駕駛攻堅戰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競爭壁壘?
    如果政策不開放,企業運營將很難真正實現了「沒有人」的步驟。技術無法達到一定的標準,政策也不會發布,因此我們現在將這三件事推到一起。」鐵三角模型,由文淵智行創建的自動駕駛生態系統的障礙作為與AI技術,汽車製造和旅行不可分割的特殊行業,無人駕駛也具有很高的行業壁壘。
  • 無人駕駛Robotaxi來了 商業化還有多遠?
    在廣州的南沙區,小馬智行的無人駕駛車隊已組建,但目前僅對員工開放。同樣是在廣州的高新區,另一家國內無人駕駛技術公司文遠知行的Robotaxi車隊也已經向公眾開放運營。無人駕駛正在成為科技巨頭的下一個技術必爭之地。
  • 無人駕駛技術下放 解讀自帶雙目的掃地機器人
    無人駕駛或者自動駕駛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定義,按照國際自動機械工程師學會(SAE)的標準,目前有L0-L5共六個級別。 L1代表輔助駕駛,預警類ADAS功能,比如偏離車道預警;L2代表部分自動駕駛,輔助幹預ADAS功能,比如ACC自適應巡航、緊急自動剎車、車道保持輔助;L3代表有條件自動駕駛,在輔助幹預的基礎上增加了自動加速、自動剎車以及自動轉向等; L4代表高度自動駕駛,這個級別能實現完全沒有人類司機,也可以沒有方向盤、油門、剎車踏板等,不過限定駕駛區域和環境
  • 探秘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光達
    無人駕駛汽車怎麼實現自動駕駛呢?這背後一個關鍵技術就是LiDAR,即雷射雷達傳感器,俗稱光達,它也被稱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其中,無人駕駛可以說是最熱門的一個應用。   這引起了準備研發無人駕駛車的谷歌的注意,之後谷歌組建了隊伍,據稱,最初的人員就來自這些參賽隊員。谷歌於2009年推出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在其無人車原型中使用的就是Velodyne公司的Lida。
  • MIT全新模擬系統教授自動駕駛汽車避免現實中碰撞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創造了一種新的仿真系統,他們發明了這種系統來訓練具有無限轉向可能性的自動駕駛汽車。 仿真系統的目標是幫助自動駕駛汽車學習駕馭各種最壞情況的場景,然後才能在全國和世界的真實街道上自由行駛 。
  • 人工智慧對於無人駕駛有什麼影響
    從現實中人工智慧的應用的程度來看,目前AI無人駕駛領域的進展似乎也印證了皮埃羅•斯加魯菲的觀點。回顧人類歷史重大變革節點不難發現,無論是蒸汽機的改良還是內燃機的發明,出行領域一直都是先進技術應用的最前沿。
  • 車頂戴「頭盔」、假人試安全……無人駕駛測試很有意思
    無人駕駛場地什麼樣?行人突然衝出來能不能剎住車?無人駕駛車輛靠什麼在路上暢行無阻?伴隨著技術發展,「無人駕駛」距離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近。近日,記者實地探訪了上個月剛投用的本市第三個自動駕駛封閉測試場——國家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京冀示範區順義基地尋找答案。
  • 【已投企業】智行者深度參與全國最大規模自動駕駛示範-博奧晶典...
    東風公司技術中心將在武漢經開區政府的支持下,發揮 「領頭雁」作用,聯合智行者科技、深圳元戎啟行、深圳裹動智駕、廣州文遠知行、馭勢科技等國內自動駕駛頭部企業,以及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建立自動駕駛產學研生態聯盟。
  • 首批無安全員RoboTaxi正式量產,中國正式跨入無人駕駛時代
    AutoX全無人駕駛車隊自今年年初,基於對彼此技術和實力的認可,AutoX與國際車企FCA克萊斯勒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將成熟的、世界頂尖的國際車企經驗與先進的無人駕駛技術深度耦合。值得一提的是,AutoX自主研發的中國首款L4/L5全無人駕駛級別的域控制器AutoX XCU,填補了中國市場在高性能、高級別車載域控制器上的空白,為無人駕駛AI提供了穩定又強大的計算平臺。該批車隊是中國首款具備了全棧系統性安全冗餘的無人駕駛車隊。無人車提供了首個具備可應對剎車失靈等的軟硬體冗餘系統,全方位針對全無人駕駛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事件作出了安全冗餘解決方案。
  • 美媒:中國新型三體無人戰艦曝光 或將實現無人化戰艦?
    隨著科技的進步,全球各地的國家都在追求「無人化」,包括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等,而各國軍方都在逐漸實現「無人化」武器裝備。事實證明,無人化的科技確實給人類帶來了便利,同時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實軍用無人機、小型無人潛水艇從很早就開始普及了,但是無人化最早普及的可不是民間。
  • Lyft和Motional將於2023年在美國推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
    來源:新浪科技據報導,Lyft和Motional將於2023年在美國多個城市推出機器人計程車服務。無人駕駛汽車由Motional提供,這家公司是現代汽車、汽車組件商Aptiv Plc合作設立的,無人駕駛汽車以現代平臺作為基礎。
  • 美國監管機構徵集公眾意見,或將對無人駕駛進行監管
    鞭牛士BiaNews消息:據新浪科技消息,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發出一份預先通知,聲稱在制定規則時將會收集公眾建議,以確保無人駕駛汽車安全可靠。讓公眾評論只是早期步驟,最終機構可能會依此起草規章制度,但是整個過程需要多年時間,變數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