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作者:執念螞蟻
轉載請聯繫isocialor
編輯:花生
曾經看一段子,說某北方人到四川點了一份魚香肉絲,吃到底了也不見丁點魚肉渣,不禁懷疑了三秒人生:「是被騙了還是被逗了?」不用懷疑,沒被騙,是逗你玩兒呢,魚香肉絲裡沒有魚,正如缽缽雞裡沒有雞。
相傳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戶生意人家,對於魚是無比的熱愛,對調味也很講究,所以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姜、蒜、酒、醋、醬油等去腥增味的調料。
一天晚上,女主人在炒另外的菜的時候,為了不使配料浪費,她把頭次燒魚時用剩的配料都放在這款菜中炒和。做生意的老公回到家中,不知是肚飢之故還是感覺這菜的特別,還沒等開飯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並連連稱讚其菜之味,就這樣女主人一五一十地給他講了一遍。由於這款菜是用燒魚的配料來炒和其它菜餚,所以取名為魚香炒。
後來這款菜經過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進,現已早早列入四川菜譜,不僅僅有大名鼎鼎的魚香肉絲,還有魚香豬肝、魚香茄子和魚香三絲等等。如今因為此菜風味獨特,受各地的人們所歡迎而風靡全國。
去年年底去北京出差,跟著小夥伴進了一家重慶麵館。服務員熱情地推薦了串串。作為地道四川人,一看這不是缽缽雞麼?只有紅油味沒有藤椒味的缽缽雞,連紅油味的都不是雞湯底,那一天筆者都沉浸在沒有藤椒雞湯一口悶的憂傷中。
雖然缽缽雞裡的主角已經不是雞肉了,但是雞湯還是要有的啊,怎麼連雞湯也一起領盒飯了?
其實最開始,缽缽雞裡的主角確實是雞。原始的做法是把煮好的雞泡在紅油、藤椒、芝麻等調料中,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口水雞。起源地為吃貨天堂四川樂山,「缽缽」就是「瓦罐」的意思,所以最初是瓦罐裝的雞。而且精華在於藤椒,色香味美湯好喝。
後來以吃為生的四川人民經過實踐得真知,發現加入其他素菜更覺滋味濃鬱。於是雞不再是主體,而是各類菜品的混合體,但是缽缽雞的名字還是保留了下來。
據說,曾經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用開水白菜宴請日本客人的時候,有一位客人看到開水白菜清湯寡水,就不是很想吃。在周總理勸說下嘗試後,讚不絕口。這個結果不驚喜,不意外,畢竟在作為我大天朝國宴之前,開水白菜也是宮廷菜。
開水白菜裡名為開水看似白開水的清湯,是用老母雞、老母鴨、火腿、排骨、乾貝等放入湯鍋內,加入足量清水、姜、蔥,燒開後打去浮沫,加料酒,改用小火保持微開不沸,慢慢地熬至湯出鮮味。熬製這樣的清湯,至少需要4個小時。而開水白菜也是妥妥的名門,原系川菜名廚黃敬臨在清宮御膳房時創製。
後來黃敬臨將此菜製法帶回四川,廣為流傳。30多年前,川菜大師羅國榮調到北京飯店掌廚,將「開水白菜」的烹調技術帶回北京,從而成為北京飯店高檔筵席上的一味佳餚。
土筍凍?凍過的野山筍?
你想多了,是某種蠕蟲果凍啊,學名「可口革囊星蟲」。
土筍又名塗筍,據《閩小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生於海濱,形似蚯蚓,即沙巽也。"
土筍凍,發明者鄭成功。還挺押韻的。
鄭成功在攻打臺灣之時,曾經有一段時間糧草緊缺。而鄭成功治軍嚴明,堅持不接受老百姓的任何資助。駐軍當時所在地離海灘很近,將士們到海邊挖出來大量的"土筍",而鄭成功每日僅食用以土筍煮成的湯。
某天,鄭成功不想讓手下將士為他溫熱,直接食用凝成凍的土筍湯,沒想到這味道比土筍湯要好,無意中鄭成功發明了土筍凍!土筍凍逐漸流傳開來,經後人不斷改進位作方法及佐料,形成了廣為人知的土筍凍!
當然,還有戚繼光發明之說,過程差不多,只不過主角由鄭成功換成了戚繼光。
來,跟著我斷句:雞屎藤\餅,不是雞屎\藤餅。餅裡可沒有雞屎。
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草語·藤》載:"有皆治藤,蔓延牆壁野樹間,長丈餘,葉似泥藤,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虛損者雜豬胃煮服。"
若非要說和雞屎扯上一星半點的關係,那只能說雞屎藤葉被揉碎後會有股如雞屎的臭味了,《綱目拾遺》雲:"搓其葉嗅之,有臭氣,未知其正名何物,人因其臭,故名臭藤。"
但雞屎藤做的雞屎藤餅卻是清香的。
可樂餅裡是百事可樂還是可口可樂?要不各位讀者親自去買來實踐下?
抱歉,都不是。可樂餅的名字取自法語中的croquette,因日語發音コロッケ與漢語"可樂"的發音相近而被多個日劇字幕組戲稱"可樂餅",從而流傳開來。
如果你在伊藤洋華堂買可樂餅,一口下去,就有土豆,這是日本改良後的做法,原來的做法是在奶油和麵粉製成的醬中加入碎菜和肉(用馬鈴薯泥亦可),冷卻後捏成圓柱形,再抹上小麥粉、蛋汁以及麵包粉,並且用油炸。
不論哪種做法,都和可樂沒啥關係。
和可樂餅一樣,是音譯的食物。雖然是由日語tempura音譯過來的,但是此物與日語天婦羅不是同一種物品。(是不是有點暈乎暈乎的)
甜不辣是將魚肉或者蝦肉打成漿,加些澱粉、肉、海鮮等等,弄成長條狀,再下油鍋炸成"甜不辣"。這也是歐洲傳入日本的舶來品,由葡萄牙人最先發明再隨傳教士一起傳到日本。
順道再八一個卦,《刺客信條》系列中的聖殿騎士組織,由於其組織名Templar發音類似中文甜不辣,所以被網友惡搞為甜不辣。
由此想到,巴西足球明星內馬爾名副其實「泡麵頭」。難怪每次看他的比賽都很餓。
腸粉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源於瀧州(今廣東羅定市)。當時叫龍龕餈,是一種米製品。後來乾隆下江南慕名吃到後,覺得形似豬腸子,便取名為腸粉了。這取名的才能,也果然不負他「最炫農家樂風皇帝」的槓槓大名啊。
腸粉分鹹、甜兩種,鹹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還好,腸粉沒有陷入粽子般的南北甜鹹之爭的「慘案」。
你還知道哪些名不符實的美味?
在這適合報復社會的夜晚,一起吐槽、舔屏、流口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