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力造車的各個車標都有什麼含義呢?

2021-01-08 天天汽車APP

我們都知道,隨著新能源市場的蓬勃發展,也誕生了許多的造車新勢力,而這些造車新勢力也是啟用了自己的車標。那麼,新勢力造車各個車標都有什麼含義?我們就選取一部分的造車新勢力車標,來看看有什麼含義。

首先來看看蔚來汽車的車標。蔚來汽車是現在造車新勢力中,實力比較強勁的一家,其車標意義象徵著開放、未來的天空、行動和前進的道路,同時也象徵著為其用戶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景。

再者是奇點汽車。奇點汽車的車標設計得很潮,同時非常簡潔大方,由Logo和品牌英文名稱「Singulato」組成。奇點汽車的車標看起來像是字母「X」,寓意著奇點汽車源自網際網路的獨特基因,同時「X」也象徵了無限可能、廣闊的未知世界,代表了奇點汽車進無止境的發展目標。

最後來看看小鵬汽車。小鵬汽車的車標還是非常簡單易懂的,就是小鵬汽車的「小」字的首字母變形而來的。而車標右邊的小鵬,則是象徵著小鵬汽車的創始人何小鵬。同時這也表明了何小鵬將與小鵬汽車緊密相連,一起成長,一起創造歷史。

相關焦點

  • 哪些「關鍵詞」可以總結2019年我國造車新勢力的發展呢?
    對於很多造車新勢力來說,2019年可以被稱之為「存亡之年」。在車市遇冷,補貼下滑的情況下,它們也面臨著隨時出局的壓力和危險。那麼回顧已經過去的2019年,「造車新勢力」又達成了哪些成就呢?未來發展局勢又將如何呢?
  • 國產品牌又添造車新勢力?原來你是這樣的「楓葉汽車」……
    國產品牌又舔造車新勢力?原來你是這樣的「楓葉汽車」……近日,車圈突然冒出了一個全新品牌——楓葉汽車,在正式對外發布之外,還帶來了旗下首款新車楓葉30 x。楓葉汽車?乍一聽,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是又來了一個造車新勢力嗎?說到「造車新勢力」,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跨界從零造車,比如蔚來、小鵬、恆大之類的都屬於從零開始。還有一類則是有一定的造車底子,現在開始換個新名字新車標重新面世。而這「楓葉汽車」,其實就屬於第二類,而不是什麼橫空出世的「新人」。
  • 戴森汽車亮相,簡約到沒有車標!網友:還是安心造吹風機吧
    網友:還是安心造吹風機吧造車本來是一個技術門檻相當高的行業,尤其是現代的汽車,在已經不是什麼純機械結構,簡直就是各個學科的綜合工業產品,不僅包含有大量的精密機械,還有大量的電控系統以及智能化軟體系統,所以如果技術底蘊不夠的話,要想打造出一款成熟車型簡直比登天還難。
  • 造車新勢力的2019:水逆之年的點點螢火
    不僅如此,造車新勢力還從一開始就在服務方面下足了功夫——這些也讓傳統車企紛紛效仿。 2019年前三個季度,特斯拉在北美的銷量已經超過了所有豪華車,即便把它放在所有轎車品類中,也能拿到第六名的成績。這給了中國造車新勢力信心——電動車完全有資格與燃油車競爭;這也讓人擔心——光速入華的特斯拉,將給本就蕭條的國內車市怎麼樣的打擊。
  • 微佳汽車,設計車標都為難,也只能造老年代步車
    雖然距離微佳汽車把蔚來汽車LOGO翻過來用作自己車標的囧事已過去半個月,但還得把這件事情擰出來"批鬥"一番。無論是微佳汽車蹭蔚來熱點,還是山寨蔚來的LOGO,都必須要扒一扒它到底是何方"神聖"。因為微佳汽車在繼山寨蔚來車標之後,還有更迷的操作。禁不住網友對LOGO的嘲諷,微佳汽車一紙《聲明》將自己的責任推卸得乾乾淨淨,緊接著3天之後它又發布了全新LOGO,只是新LOGO很像長城汽車的"WEY"。一系列的"迷之操作"下來,微佳不僅沒有付出任何宣傳費用,還弄得全網皆知,看來宣傳部少不了加一頓"雞腿"。
  • 國內造車新勢力TOP4為什麼是它們
    國內造車新勢力TOP4為什麼是它們 EV新動力 發表於 2020-12-21 13:50:04 2020年,中國造車新勢力迎來了發展的分水嶺。
  • PPT造車新勢力日漸衰落 誰能笑道最後
    今年,拜騰、博郡與長江汽車等造車新勢力已宣告失敗,繼續撐下去造車新勢力的不多於10家。 反之,之前發展態勢不被認可的傳統車企品牌竟在此期間韜光養晦,並有一種將造車新勢力推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之態,這其中大有發展之勢的是五菱、比亞迪、奇瑞、傳祺、上汽。
  • 新能源黑馬選手 恆馳1詮釋什麼是真·造車新勢力
    「恆大」二字在國內各行各業裡都是相當有熱度的,如今,這股影響力已經逐漸滲透到了汽車圈。作為「後起之秀」的造車新勢力,恆馳汽車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就在最近網路上一則恆馳1的路跑視頻廣為流傳,收到了大量關注,一度成為了圈內熱搜,甚至現在就有人問起了價格。
  • 造車新勢力新花招,30多萬轎跑配「蝴蝶門」!野馬遇到硬茬
    造車新勢力新花招,30多萬轎跑配「蝴蝶門」!野馬遇到硬茬現階段國內汽車領域的消費群體越來越年輕化,這其實就給各大汽車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新車型的外觀必須要炫酷,可以看出近幾年國產新車顏值一個比一個帥,回頭率其實都已經相當高了。
  • 五糧液造車水落石出,車標酷似酒杯,網友:光便宜有啥用?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跨界造車,除了恆大集團開始造車以外,就連五糧液也開始造車。五糧液進軍汽車行業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剛開始造車的時候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都不相信一家酒廠能造出什麼好車,如今五糧液造的車終於水落石出。
  • 一場OTA升級,為什麼讓造車新勢力都慌了?
    「上汽通用的OTA,在規模上確實不能跟造車新勢力混為一談。」這幾天,一篇關於上汽通用車載互聯繫統OTA升級的新聞,在汽車論壇上引起了車主間的熱烈討論。之所以能引起熱議,便正如其中一位車主所說,相對於此前一些新勢力針對車載互聯的OTA而言,此次上汽通用的車載互聯繫統OTA升級行動,尤為特別。特別在哪呢?
  • 都說唐DM好,卻賣不過理想ONE,網友:造車新勢力不容小看
    而這些技術都是比亞迪所摒棄的,卻在理想ONE身上起到很好的效果,讓人想不通到底是唐DM出了問題,還是理想ONE出了問題?造車新勢力噱頭十足理想ONE作為造車新勢力新星,它的「玩法」屢試不爽。藉助自媒體的預熱,網絡上的廣告鋪天蓋地,我們只要搜索新能源汽車,或者登陸某汽車網站,隨時都能看到理想ONE的身影。
  • 造車是天堂還是地獄?新勢力風光,尹明善賈躍亭破產,許家印趕來
    隨後2個月,李想和何小鵬的公司相繼在納斯達克上市,7月31日是理想汽車,是小鵬汽車,加上2018年已提一步上市的蔚來汽車,中國造車新勢力在大洋彼岸相聚了。他們也被稱為三少。所以,更準確地說,他們在造車之前,就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了。3、力帆申請破產,賈躍亭個人破產在中國,幾乎所有造車者,都來自財務自由一族。不過,有些造車者後來並不風光。
  • 極狐阿爾法T,不一樣的造車新勢力?
    6年前,由網際網路巨頭主導的中國造車新勢力紛紛湧現,蔚來、小鵬、威馬、理想......它們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定義了電動智能車的模樣。 6年後,另一波造車新勢力也在紛紛加入戰局,由傳統車企孵化的埃安、智己、嵐圖等一眾新高端電動品牌,在第一波玩家做好了新興市場的前期培育工作後,正試圖用自己的聲音重新給「電動智能車」下定義。
  • 歐拉與小米結盟,宣布「為新勢力造車」
    寧總表示,2020年是中國新能源車C端市場爆發元年,也是歐拉全面進擊的一年,時刻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歐拉將迎來更快的發展:不僅會有A00和A0級的小車,還可能做更多更大車型。對於歐拉,一切皆有可能「,未來的精品化之路,將與用戶和粉絲一起ZAO起來。
  • 造車新勢力迎分水嶺:頭部「四小龍」逆勢翻盤 PPT造車軍團黯然退場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2020造車新勢力迎分水嶺本報記者 趙語涵2020年關將近,在這極特別的一年裡,中國造車新勢力迎來了發展的分水嶺。一邊是風光無限的新勢力頭部「四小龍」:蔚來從生死線翻身,市值接連上漲超越通用、寶馬;理想、小鵬前後腳赴美上市,市值看漲;威馬融資100億元,擬登陸科創板。而在分水嶺的另一邊,博郡、賽麟、拜騰、前途、長江汽車等滑向破產邊緣,或將黯然退場。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鵝」加速了造車新勢力的市場洗牌,而業內認為,新勢力上半場的量產之爭已近尾聲,下半場的技術之爭正拉開大幕。
  • 前行者|安東尼·巴瑟斯:大部分造車新勢力都會失敗
    未來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可能越來越像隨著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趨勢,近年來一大批造車新勢力迅速崛起。作為合資車企掌門人,安東尼·巴瑟斯表示,傳統汽車製造業已經有百年歷史,很欣然見到有人在做不一樣的事情。「我們沒有理由不從造車新勢力那裡學習,並強化自身。
  • 特斯拉從「鯰魚」變成「鯊魚」,造車新勢力或成最大受益者
    特斯拉Model Y大降價,很多人紛紛開始猜測造車新勢力可能頂不住了,其實大可不必擔憂,現在電動汽車市場初啟,存量用戶很少,都是從燃油車轉換過來的,因此特斯拉降價開拓市場規模,對整個電動汽車是件大好事,造車新勢力反而是最大受益者,因為多了一個急先鋒開路。
  • 2020折戟沉沙:造車新勢力「剩者為王」
    以下,僅為管中窺豹,階段性觀察、跟進造車新勢力動態。如有錯漏,歡迎聯繫更正;如有觀點不合,評論區探討。跳票的奇點在兩年前的夏天,有四個人在央視財經的《對話》欄目裡,一起接受了採訪,從左到右他們分別是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車和家董事長李想、奇點汽車CEO沈海寅與威馬汽車聯合創始人杜立剛。
  • 事故頻發,「安全」是造車新勢力的命門嗎?
    事實上,不能簡單將新造車勢力產品暴露出的問題歸結為「造車經驗淺」,影響整車質量的環節可大體分為兩個部分,設計和工藝,目前在工藝上,國內無論是代工還是自建工廠,都不存在明顯短板;而設計上是否有問題,基礎的安全問題在上市前需經過多項三方測試,基礎之上的問題,往往需要在產品推向市場之後逐步發現、逐步改良。